蒋宇
【摘 要】 现阶段,道德素养与语文素养虽然指向了不同的学科,但是两者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小到修身,大到爱国,这都是相通的。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要更加关注学生的道德素养,将道德素养融入语文素养中,从而健全高中生的人格,提升高中生的品格。文章探索了将高中的道德素养与语文素养相结合的实践路径,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高中生;道德素养;语文素养
一、将高中语文素养教学与爱国主义相结合
爱国主义是人类深沉的情感,也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是道德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正因为人们有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才一次次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使华夏文明生生不息。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强化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课文,教师要充分地利用这类课文培养学生爱国爱民的高尚情感。
例如在《苏武传》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将爱国主义情怀融入语文素养的教学中。《苏武传》主要介绍了苏武作为汉朝使者出使匈奴,却因变故被单于扣留,他虽然被威逼利诱,但是仍苦守北海,坚守了自己的节操,这表现了苏武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高中阶段正是学生情感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在教授此文时,可以结合多媒体,搜集更多关于苏武的教学素材,从视觉、听觉等多个角度提升学生对苏武处境的感受,从而使学生理解了苏武坚守的可贵。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拓展教材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己了解的爱国故事,加强学生对爱国的理解。
二、将高中语文素养教学与严谨的求学态度相结合
道德素养包括对事物认识和判断的正确性以及道德行为的规范性两个方面,其中的正确认知与判断又包含了良好品德的养成。道德涉及许多方面,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具有了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对学生将来的为人也有重要意义。严谨的求学态度是道德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下学术浮躁、学生学习懒散的现象下,严谨的求学态度显得异常珍贵。严谨的求学态度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要脚踏实地,对待教学内容要一丝不苟,在求学实践的基础上,达到更高的道德素养境界。
例如在《劝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严谨的求学理念融入其中。《劝学》中介绍了学习的重要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呼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强调了学习是做事的准则,拥有的知识越多,就越不会出错;又介绍了学习的方法,“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即要用积累的方式获取知识。高中语文教师在介绍学习的道理时,也可以结合自身的学习经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引发学生的共鸣。尤其要强调学习成绩的好坏,以及以后的学业成就与目前家庭的财富等没有关系,贫穷的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依然可以取得良好的学术成就。
高中阶段正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对学生而言尤为重要,既会影响学生的后继学习,又会影响学生以后在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心态。因此如何培养高中生严谨的学习态度,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问题。就高中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把培养学生的严谨态度和具体的教学环节联系在一起,给予学生道德素养成长的土壤,为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教师应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任何环节的疏忽都可能会影响最终的学习效果,因而对待学习的态度一定要严谨。
三、将高中语文素养教学与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
道德素养如同历史文化一般一脉相承,它是古人在生活环境中关于道德实践的经验总结,它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文化传统。在语文教学中,能够挖掘的传统美德非常丰富,如诚实善良、爱国爱民和勤劳勇敢等,这些都是人们如今继承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学习传统文化,发扬中华美德,是每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教师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与伦理道德规范,让集体、服务成为青少年的思想主旋律,才能切实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例如在教学《论语·十二章》时,教师可以阐述其中涉及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受朴素的道德情感。这一部分主要讲述了孔子及其弟子对“义”的看法,其观念成了古代很多人的座右铭,对无数人的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如“见贤思齐”的理念就非常适合展开介绍,由于学生生活在一起的时间较长,因此很了解同学之间的优点和缺点。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同学身上的优点,如学习扎实、为人善良和乐于助人等优良品质,并将其作为学生自己努力的方向。
传统文化和道德素养的产生有其历史渊源,是基于古代社会人际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而诞生的。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区分哪些可以作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让学生有选择地继承传统文化和培养道德素养。传统文化是基于古代的人文和认知演化而来的,因此不可避免地沾染了当时当地的部分陋习,这需要教师进行甄别。另外,教师还要注意学生的生活环境和认知思维,尤其要关注情况特殊的学生,如性格孤僻、家庭复杂的学生,使传统优秀文化与高中语文素养的结合更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从而提升了学生的道德素养。
四、采用多种方式将语文素养与道德素养相结合
道德素养与语文素养的结合有多种方式,教师可以结合语文课本,引导学生走进现实生活,在实践活动中,体会道德素养的魅力;可以通过举办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体会人文情怀、明了人物事迹;可以通过实践锻炼和检验学生的道德水准。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比如让学生阅读经典、练习书法等,都是非常好的方式。教师还可以創设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这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更多优秀、可贵的品质,这些品质也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精神财富。
例如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教材文本,让学生凭借朴素的情感,对文本中的人物进行道德评价,也可以结合前后知识,让学生更完整地认识文本中的人物。这一内容中的两个核心人物就是林教头和陆虞候,结合文本内容可知,二人是老乡关系,并且当时林冲收留了即将饿死的陆虞候,还推荐他为虞候,但林冲却惨遭背叛。从道德层面来看,陆虞候显然违背了作为朋友的基本原则。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与之相关的影视内容,对比二人的行为,让学生感受林冲的愤怒和陆虞候的卑鄙。
名著人物的品行,处处透露着道德素养。教师讲解名著,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丰富他们的思想情感,增强了人文素养的渗透效果。这能够更好地为教学工作服务,使学生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当然,道德素养不应仅存在于理论中,有条件时,语文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如到敬老院当志愿者,听老人们讲故事或者和交警一起指挥交通,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社会实践学生能够明白,道德不能只挂在口头,而是要落实在行为上,要通过行为体现自己的道德素养。
五、高中语文教师要严于律己,为学生做好榜样
教师就是学生的楷模,除了课堂教学实践外,教师的言传身教同样重要。学生与高中教师接触的时间长,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学生的认知,因此教师将语文素养与道德素养进行结合,必须重视自身的行为。高中阶段,学生开始拥有自我意識、偶像崇拜意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自身的仪容仪表和言谈举止,将威严和慈爱融为一体。具体而言,教师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规范要求,不能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印象。当学生出现了有违道德素养的行为时,教师要指出并予以纠正;反之,教师要予以鼓励,并让其他学生向其看齐。唯有如此,才能确保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学习、实践活动,在自主实践中获得个体的个性化成长与发展。
道德素养和语文素养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概念,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通过互联网学习新时代道德素养的内涵,了解道德素养的发展趋势,加深对道德素养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用自身的魅力感化学生,让他们具备成为合格公民的基本素质。学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组织语文校园活动,为学生的道德素养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可以通过“校园文化角”举办提升道德素养的活动,以增强道德素养的学习氛围。
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能够增加师生之间的尊重和信任。教师应将传统道德素养与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使学生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以高中书法为载体,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书法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中国书法以其宝贵的艺术价值与特殊的文化内涵,在国际上有着无可比拟的崇高地位,被各国人民推崇,在世界上的很多地区得到了普及。如今,伴随着各地孔子学校的建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究中国书法文化。作为中国人,更要认识到中国书法的艺术成就,为弘扬传统文化而努力。书法学习有利于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教师可以开展书法教学,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例如教师可以举办书法展览,促进学生练习书法,并使学生保持坚持不懈的态度,以提升学生的书法水平。教师也可以在不同节日里,指导学生撰写有关字帖,以表其情,这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信。
七、挖掘语文素材,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高中语文教材的文本都是精心挑选的,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内涵,这也是高中语文教师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依据。然而,课本上的文章,其创作有着特定的历史环境,也包含了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这很难让学生感受到真实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将现实生活同样视为教学素材,让学生在平时注重积累,并和教材内容进行密切对照,以深化学生的人文内涵。在可能的条件下,教师还可以利用相应的视听资源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对教材内容产生更直观的印象,这样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背后人物或事件代表的人文内涵。
例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就充满了深沉而复杂的情感,无论是痛恨腐朽的北洋政府还是痛惜天真的学生,均代表着作家对世界与社会的一种态度。比如“卫队射击伤亡上百人”便深刻揭露了腐朽的北洋政府是非不分的事实,这是其草菅人命的证据。而处在校园环境中的大学生,由于对北洋政府的了解不够,居然以血肉之躯进行请愿,最终造成了伤亡几百人的惨剧,可见大学生的牺牲精神和斗争精神。但作者批判北洋政府却是发自肺腑,他痛恨那些拿了官府俸禄的人却做手足相残之事,更对大学生守人间正道而相继牺牲深感痛心,这一切都反映了作者的人文精神。对于高中生而言,他们不难认识这种强烈的情感,但这些情感因何产生却是他们比较难掌握的问题,这需要教师进行点拨,才能使学生有更深刻的体会。对此教师可以向学校的图书馆(室)借阅更多与文本相关的史料,也可以在网络上下载有关的纪录片片段、影视资源片段等,运用多种方式给学生上课,使学生能以一种更形象、生动的形式认识那段历史,并体会作者的情感,这培养了学生的忧国忧民之情,使学生确立了高尚的人生目标。
参考文献:
[1] 池赛霞. 立德树人导向下高中语文深层阅读教学的探索[J]. 中学课程资源,2022,18(03):29-30.
[2] 刘春燕.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探讨[J]. 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1(05):173-174.
[3] 张峰. 浅论如何通过高中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J]. 考试周刊,2021(33):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