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理论对中国传统文化外宣翻译的指导作用

2023-08-25 09:08刘婷
东方娱乐周刊 2023年5期
关键词:原文译者译文

刘婷

自达尔文的《进化论》开始,生态翻译学便受到了广泛关注,胡庚申博士等研究者也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和阐述,使其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自生态翻译被提起伊始,它就引起了翻译界的关注,尤其是翻译从业者的热烈讨论。基于生态翻译学的理念,将传统历史文化语言翻译出来,不仅突破了以往单一的双语转换模式,而且使翻译工作不再局限于话语层次,而是涉及更广泛的领域,如交流、历史社会文化发展和社会等,从而满足传统历史文化语言翻译的基本要求。

通过运用生态翻译学的理论指导,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播中国民族文化。此外,生态化译文还为翻译人员提供了多种选择,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的译写方法和技巧,从而拓展自己的译文视野,并在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生态翻译学理论来源及特点

(一)生态翻译学理论来源

在21 世纪初,胡庚申博士创立了一个崭新的编译思想生态编译学,这一研究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胡庚申指出,生态翻译学是一门基于生态整体主义的学说,它从生态学的角度来分析和研究翻译的原則、本质、方法和标准,并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来解释翻译现象,这些解释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吻合。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一种有意识的、有选择的活动,它要求翻译人员在适应外部环境的同时,也要考虑到文本的特定性,以便更好地完成翻译任务。这项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翻译技巧,它将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转换为一个整体。在语言方面,研究重点是语言准确性和语言形态,并对原文和翻译活动进行阐释和解析。在交际维度中,研究的目的是实现交际意图,使翻译受众能够得到与源语阅读群体高度一致的阅读感受。在文化维度中,研究的目的是传递和阐释双语社会文化的不同含义。通过三维转换,生态翻译学强调在翻译实践中,应综合考虑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方面,使译文适应不同的语言风格、词汇和文化元素。

(二)生态翻译学理论特点

尽管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对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冲击,但由于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在本质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以及在内涵和文化环境上也存在诸多差异。生态翻译学注重中国文化本身的真实发展,将传达原文深层含义作为译文的核心目标,以促进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基于翻译生态学原理,译者应该熟悉并掌握这些原理中所包含的基本要素,例如:螺旋式发展和曲折性、多样性和单一性、部分与整体的协调性。翻译人员应该深入理解翻译实践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多个方面,包括信息传播和客体内部的各种元素。整个翻译过程具有螺旋前进性和曲折发展性,需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平衡关系。

生态翻译学的基础是翻译适应选择论,它将“话语”拓展到“译文生态情境”,涵盖了原文、源语和译语之间的互动关系,涉及话语、交流、历史文化发展、社会等多个方面,旨在帮助翻译家更好地应对和优化翻译过程。翻译是一个由翻译家领导的过程,其中包括应对和抉择。“译文即适应与选择”提出了一种解答“何为译”难题的方法,“翻译家主体”“译者中心”提出了一种解答“谁在译”难题的方法,“汰弱留强—求存择优”“选择性适应—适应性选择”提出了一种解答“如何译”难题的方法,“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提出了一种解答“翻译生态环境”难题的方法,“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则是翻译行为的动机。

二、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对中国文化翻译问题的探讨

(一)文化空缺

文化空缺指的是一种语言系统中没有与其他语言系统相似或相关的词汇来表达某种文化信息。话语是传播和发展的主要媒体,文化差别会导致两种语言相互之间的差别。英汉语言相互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别,这也导致了两者各自独特的风格。换句话说,各种社会文化以其特有的话语意义范围来表述和解释世界,而这种社会文化系统中所蕴含的话语意义可能在他人社会文化中并不出现,这种现状就是社会文化缺口。

中国历史文化以儒家、道家和法家思想为基础,经历了悠久的历史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社会风俗、历史文化背景和信仰文化传统。然而,由于缺乏与之相关的英文词汇,在翻译过程中很难找到具有特色的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内涵,例如古文、儒家理论、对联、中医和歇后语等,这使得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在译作中缺乏深度和广度。中华文明和中国社会文化资讯的高效传递受到了严重的阻碍。例如,在翻译歇后语时,我们可以直接看到文化缺失的现象。歇后语是汉语中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它的最大特点是语言简洁而富有趣味。歇后语通常是将一段话划成两段落来表示的,前半部分通常是类比或隐喻,后半部分则是对前半部分的解读。在一般情况下,听者可以通过歇后语的前半句来推断后半句所要传达的核心意思。但在英语语言体系中并不能找到相应的词语来表达它。假如翻译人员选择直译法,就很难准确地传达它的含义和语言形式,受众也很难理解它在汉语语言体系中的意义。虽然直译法可以帮助翻译人员更准确地表达语句,但是由于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缺乏相关文化体验,很难真正理解译文的含义,也无法真正领悟汉语语言的精妙之处。

实际上,许多含有引申意义和谐音的歇后语很难准确翻译,这是一个普遍现象。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皇历、天干地支等众多中国文化根源,在英语语言中并没有相对应的词汇来表达。可见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在翻译过程中文化缺失现象的存在,传统中国文化的翻译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二)过度应用归化策略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归化策略可以有效地避免文化冲突,并且能够满足译文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然而,文化翻译不仅仅是文化交流,还包括文化融合。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在翻译流程中应避免过度强调目的语文化,避免过度应用归化策略,而忽视汉语的语言习惯和文化内涵。这是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翻译所面临的重要挑战。例如,“阿弥陀佛”一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翻译成“God”,这可能会让西方人人们误以为中国人也信奉耶和华。然而,这种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就盲目采用归化方法的译文,不仅与客观现实背道而驰,而且会加深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误解,从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产生不利。因此,在译作传统文化时,应避免过度依赖归化策略。如果译者熟悉译语文化和源语文化的不同背景,并选择适当的翻译技巧,以译语与源语的不同表达习惯为依据,巧妙地运用转译技巧和策略,就能有效克服文化障碍,并使译文准确地表现原文内容。

三、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中国传统文化翻译对策

(一)切实发挥译者主体性

翻译者在生态翻译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丰富内涵转化为更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如果译者没有正确认识到个人在翻译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则很有可能会在翻译时完全照搬原文,一味采用归化策略,而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则无法形成形神兼备的高质量译文,从而阻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因此,在翻译中,译者需要灵活地转换中国传统文化的语言、文化和交际方式,以便更好地展现其内涵,并使其走向世界,让更多人了解。这需要译者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和双语交流技巧,并能够熟练掌握中英双语文化内涵。

(二)通过巧妙地实现语言、文化和交际三维转换来提升译文效果

在翻译实践中,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方面。因此,翻译人员应该灵活地运用这些技巧,以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和发展。选择和确保三个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至关重要,这不仅是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内涵,也是翻译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挑战。毋庸置疑,语言维度的重点在于正确选择译文,以确保译文与原文的一致性,并有效地传承和发展原文的内涵。译文是为了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但由于中西文化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对中国文化内涵进行适度转换。这就是翻译实践的文化维度。文化传承不仅仅局限于形式,内涵也是至关重要的。为了避免翻译中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差异过大,翻译人员需要准确地理解文化内涵,既要清楚地表达文化形式,也要深入挖掘文化背后隐藏的信息。文字是人们交流和沟通的主要手段,因此在传统文化翻译实践中,交流维度也起着作用。在翻译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考虑文化中所蕴含的交际维度,以避免在中西方交流中文化歧义等问题的发生。因此,在传统文化翻译实践中,译者应该充分利用语言、社会文化和交际技巧,以确保文化的有效传播和交流。生态翻译学强调要根据中国文化发展语境来进行翻译,单一的维度根本无法完全准确概括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内涵,因此,我们必须将三个维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最大程度地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三)针对传统文化外宣翻译进行适当的“适应与选择”

生态翻译学强调平等和协作的重要性,因此,在选择译文技巧时,应该充分考虑各种原因,以确保译文的准确度和可行性,从而达到最佳的译文结果。以此为前提,才能够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共性,但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在翻译中国传统文化时,应特别注意适应性和选择性。译者应对原文做出适应性选择及对译文的选择性适应,尽量减少译文与原文之间的差异。

生态翻译学强调有效地把握语境,这是其中最重要的特点。生态翻译学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能够适应原文语境是至关重要的。尽管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同时掌握这两方面的语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汉语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其思维模式更倾向于顺向思考,而英语则更倾向于逆向思考,这使得翻译者在处理这种思维模式时面临更大的挑战。文化思维的发展受到思维模式的影响,这在翻译实践中体现为话语框架和结构形式的不同。译文技巧和方法各有特点,因此翻译人员必须将这些技巧和方法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体现原文的丰富内涵和含义。

例如,湖南永州是一个文化名城,在此处,元结、怀素、柳宗元、周敦颐、何绍基等文化美术大师都曾在此处活动过。他们通过摩崖石雕的方式,唱和诗歌,交流心灵。其中,《大唐中兴颂》《大宋中兴颂》《大明中兴颂》等作品最为著名。湖南永州的外宣文本中收录了许多优秀的中国古诗词等传统文化内容。如果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使用直译方法,不仅会造成文字表述过度死板,缺乏鉴赏意义和可读性,还会影响翻译的质量。翻译不当会造成翻译缺乏丰富的内容,无法展现原文的意境之美。因此,在翻译实践中,翻译应该使用各种方法,包括直译、意译和音译加注解,以确保翻译能够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文學价值。通过翻译,译者可以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有效地传达给读者,使他们能够在阅读时感同身受,并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的社会影响。结合生态翻译学理论基础,还原永州摩崖石刻文化原文本具有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特点,从根本上发挥外宣翻译的作用,推动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四、结语

本文通过生态翻译学理论,探究中国文化发展的语言翻译生态环境,并剖析其中问题。从语言、社会文化和交际这三主要方面提出适应性语言翻译选项,以帮助译者更清晰地理解语言翻译步骤和维度,并在宏观指导和微观制约下,实现语言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通过参考这项研究,希望可以提供更适合选择度较高的译本。在“中国声音”的翻译过程中,努力探索中国文化的最佳翻译方式,以期将中国文化的精华传递到世界各地,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地相互之间的艺术交流,实现“中国声音”的有效传播。

猜你喜欢
原文译者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译文摘要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I Like Thinking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