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现状调研及空间解决策略研究

2023-08-25 03:16李哲艺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3年23期
关键词:户外活动放学运算

李哲艺

北方工业大学 北京 100144

1924年,《儿童权利宣言》期望儿童能幸福,为自身的利益而得享宣言的各项权利和自由。1989年《儿童权利公约》提出儿童有权利生活在卫生、安全的环境中。1996年制定的“国际儿童友好城市方案(CFCI)”,指出儿童友好型城市是一个明智政府在城市所有方面全面履行儿童权利的结果。21世纪初期的《世界儿童高峰会议》、《21世纪议程》强调了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儿童参与的重要性。2009年《儿童空间利益与城市规划基本价值研究》中指出应当从儿童的城市空间弱势出发,深入分析城市空间的分配机制。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0至14岁的儿童占总人口的16.6%,其中近1亿儿童生活在城市[1]。城市化进程中出现儿童与城市的关系变得非常僵化的问题,而城市开放空间是儿童户外游憩、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社区街道占了城市开放空间的大部分,一条独立安全的街道对儿童乃至城市的规划发展来说都至关重要。从以上背景可以看出我国儿童因环境条件缺失受到了十分消极的威胁,针对儿童需求的相关改造的“迫切性”,老城区社区公共空间改造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1 研究目的与研究、框架

1.1 研究目的

本次调研从社区公共活动空间“使用不便利+功能单一+需求不同”的现状出发调研,选择三个天津中心商圈老街区中的标志性小学作为中心展开对周围住区进行调研。因天津老街区的住宅一般都以重点小学为中心分布,且老街区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类型多,形式多样,儿童数量多,具有研究的多样性和普遍性,以此来得出不同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现状环境及儿童需求。调研涉及儿童特性及活动特征,探索不同年龄儿童使用社区活动空间的需求度规律,并进一步分析儿童户外活动的空间需求与偏好,从而得出儿童友好社区活动空间。

1.2 理论支持

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的研究表明:儿童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儿童获取知识的过程即主体作用于客体的过程,也就是主体对客体施加动作的过程[2]。户外活动对儿童智能、体能及心理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通过环境的色彩、质感、物体形态等设计手段的运用可以促进儿童与环境之间的交流。

1.3 调查方法

①实地访谈法:与老街区的居民儿童进行现场交流,了解孩子日常户外活动的实际状况,以及居民对活动空间的现状满意程度。

②个体跟踪法:针对达到学龄的小学生,选取多个样本个体跟随其上下学,研究其日常习惯的上学路径,并沿途记录他们的停留点和活动。

③SPSS聚类分析法:将抽象对象的集合分组成由类似对象组成的多个类的分析过程[3]。聚类能够作为一个独立的工具获得数据分布情况,通过观察每一簇数据的特征,可以集中对特定聚簇集合作进一步的分析。

2 老街区儿童户外活动特点——基于定量统计法

2.1 儿童户外活动理论

儿童对环境的认知主要是通过视觉、动觉和触觉,即观察、运动和感受三种活动,三种活动不同的结合方式导致了对于环境的不同体验,因此适当的组合型活动能强化儿童对空间的感知能力和丰富儿童的空间体验。

2.2 儿童户外活动行为特点

①集中性:除了0—2岁年龄较小儿童受自身条件影响外,大部份儿童的活动空间呈集中分布在小学操场、小区游戏场和周边公园等地。

②统一性:通过调研得出儿童户外活动类型一般局限于小区内部的公共健身设施以及儿童自发性的活动。且由于场地条件限制,大部分儿童总在一个位置进行户外活动,具有单一性的特征。

③集群性:由于场地条件限制老街区最为常见的儿童活动类型为对环境需求较小的角色参与型,同时儿童户外活动的组织行为大多为五人左右的联合游戏,较少存在有组织的群体游戏,具有“集群性”特征。

2.3 儿童对环境的认知

利用儿童的记忆来对人的城市环境认知进行分析,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行走在城市中,一般都是先通过经验来认知城市环境,随之产生安全感或熟悉感,然后才看到或找到有意思的事情,并且与环境发生交往,最终形成整体的环境意象。

2.4 儿童年龄特征分析

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游戏行为有明显的年龄段特征划,笔者研究分成了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思维逻辑只可依靠感知和动作来适应外部环境,对周围一切具有新鲜感,行为能力处于初步阶段,不可离开监护人。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对物体永久性的意识巩固,动作大量内化,且好奇心强、独立性差,行为能力处于初步直觉思维阶段,尚不可离开监护人。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不再受知觉的支配,出现逻辑思维,独立性增强,但逻辑性较差,行为能力仍处于发展阶段,可短时间离开监护人。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拥有了解决各类问题的逻辑推理能力,具有对事物准确的判断,辩证思维的能能力大大提升,可长时间的自主行动。

综上各阶段特征分析考虑,街道作为对儿童开放的城市公共空间,在设计时应把儿童活动的功能与街道的功能整合在一起,针对老街区内儿童的安全性、连续性、趣味性、共生性、可参与性进行策略改造,建构儿童与生活街区的有机联系。

2.5 儿童年龄特征空间需求分析

图1 不同儿童年龄特征空间需求分析(图片来源:根据作者调研设计自绘改绘)

① 0-2岁阶段的“自然融合,环境启蒙”空间需求:这个阶段儿童只能依靠感知和动作来适应外部环境,确信眼前消失了的东西依旧存在。儿童的空间和时间组织也达到了一定水平,出现了因果性认识的萌芽,已经可以在空间上定位并找到物体,同时建构了时间的连续性。

② 2-7岁阶段的“游戏介入,特征性强”空间需求:本时期的儿童对物体永久性的意识巩固了,动作大量内化(将感觉运动所经历的东西在自己大脑中舍弃无关细节后再次建构并形成表象)[4];随着语言的快速发展及初步完善,儿童开始频繁地借助语言符号和象征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

③ 7-12岁阶段的“运动主导,行为模仿”空间需求: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不再受知觉的支配,形成了初步的运算结构,己经能逻辑地解决具体问题。儿童的自我中心思想逐渐消失,已经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问题的多个方面,不仅能注意事物的静止状态,还能看到动态的转变。

④ 12-15岁阶段的“文化显现,独立性强”空间需求:此阶段的儿童拥有了解决各类问题的逻辑推理能力。他们的的认知结构在此时达到成熟,智力内容和机能不断得到完善,可以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进行想象和通过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还能够进行一切科学技术所需的最基本运算。

2.6 老街区开放空间现状分析

本次的调研空间选取天津老街区路边有一定尺度(大约20m-30m)且有一些可供游戏的设施,儿童可能会进入玩耍的空地。根据调研发现社区的游乐设施被共享单车遮挡,使用率较低;存在较大面积的空地和一些供市民休憩的小品;休息座椅旁景观配景观赏性差;学生逗留在无人使用的健身器材旁;小亭子周边有娱乐设施且绿化较好,临近马路,有附近居民在此休憩;路边座椅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使用频率较高等现象。

从调研发现的现状可以总结出:老街区内的开放空间量少,且环境质量不高,公共设施无可游戏性,人流车流双向干扰,尤其是被停车空间包围的情况很多,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并且合理利用。

3 老街区儿童放学路径空间分析——基于个体追踪法

3.1 “集群性+固定性”的高频放学路径

采取跟踪调研的方法调查四类典型人物,分别是:放学后与结伴在商铺前面追篮球玩的同学;放学后被家长接送并且有一位同伴与之同行、说话、打闹的同学;放学后两人结伴而行,在小区内的空地处玩耍、追逐、打闹的同学;放学后由老人接送,在老人的监护下,在小区空地与同伴玩耍的同学。

出于儿童自身的安全与便利原则,几乎每日的上下学路径都如出一辙,因此四类儿童的路径都显现出一定的集群性与固定性。

3.2 “定时性+定点性”的路径交通量

对研究调研区域内主要街道的车流量和人流量分别在放学时段和非放学时段进行统计,发现放学时段的人、车流量普遍高于非放学时段。此外,在放学时段多数儿童会经过的道路也因其地理位置,车流量和人流量明显高于其他道路,由此带来的交通压力给儿童的安全通行造成了威胁。

3.3 “疏离性+局促性”的街道剖面尺度

图2 老街区儿童路径街道剖面尺度(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根据实际调研,儿童放学路径的街道剖面[5]可以分为三类:

①主干道两侧为高层居住和大型商业建筑,尺度普遍偏大。

②两侧为老旧的多层住宅,道路形式为二幅路,尺度较为亲近。

③另外街区内的原始街道,其两旁建筑多为一到三层,街巷的视线监视效果好,对儿童放学回家友好。

总的来说,儿童放学路径的街道尺度具有“疏离性”与“局促性”。

4 老街区儿童停留点空间分析——基于行为观察法

4.1 “混杂性+差异性”商铺现状

沿街商铺作为儿童活动的主要停留点,在儿童户外活动的过程中起到安全监视的作用。以副食品零售作为业态的商铺占大部分,大部分家长对商铺店主有一定信赖。

根据现状得出两个结论,一个是老街区沿街商业有规模较大的新店,有规模较小的破旧的老店,分布不均衡,差异性较大。另一个是老街区商铺原住居民占一半,同时混有许多租客,人流来源较多、混杂性明显。

4.2 “吸引性+安全性”的高频停留点

研究得出儿童路径进过的学校门口、药店、街角转角处的空地、路灯或路牌下、商铺门前空地、老店铺门前为高频停留点,每个点都具有不同的停留特征。

5 新街,童友好——儿童友好型老街区改造策略

根据以上调研得出的各种数据分析,结合儿童友好型理论研究出老街区空间规划改造方案为:

①安全性改造:完善街道设施,交叉口醒目信号灯。设置游戏设施与商铺、住宅骑楼出入口衔接,引导儿童行走路线,建筑立面可考虑凹凸形式,激发儿童兴趣。

②分隔性改造:路径设置特殊标识如脚印,确保人行步道的通畅。路口设置红绿灯,设置穿越马路的斑马线,警示来往车辆,保证儿童穿行的安全。

③可供度改造:在现有开放空间增设一些对儿童有吸引力并且适宜儿童玩耍的设施。校门口局部扩宽人行道路,设置人车分流屏障,避免车流干扰儿童行走路径。

④绿化改造:对街道和开放空间的绿化进行改造。保留树木,拆除树池,整平右侧开阔地,设置人车分流屏障,避免停车占用、扩宽儿童。

6 结语

近年来我国经历了空前的城市更新与发展,然而随之而来的道路机动化与住宅高层化等变化却让儿童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变得矛盾重重。针对现代城市开发中儿童与城市空间关系的紧张、儿童友好性亟待改善的情况,选取三个社区及周边最近距离小学为儿童活动空间的调研对象,通过“童何乐—童何在—童友好”的思路框架,调研采用行为观察法、个体跟踪法等。并根据儿童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征分为“感知运算—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四个阶段,并提出适合不同年龄段的“自然融合—游戏介入—运动主导—文化显现”行为特征,以及“环境启蒙—特征性强—行为模仿—独立性强”的空间需求类型,最后通过对儿童友好理论的运用,研究出老街区空间规划改造方案策略。

猜你喜欢
户外活动放学运算
重视运算与推理,解决数列求和题
放学
有趣的运算
组织幼儿园情境式户外活动的探究
快放学了!
户外活动开始啦
放学歌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知识归纳
浅析户外活动对广播的推广价值
中国青少年户外活动意识培养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