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胜勇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在授课时,要灵活应用教学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渗入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加深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从而促使其主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过程也能丰富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能帮助学生集中精神深入学习课程内容,增强学习效果。
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重要性
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融合和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带给学生更加深刻的思考和理解,丰富学生课堂学习的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了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教师要充分认识初中道德与法治知识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引导作用,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将更多的文化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中,带给学生更加深刻的文化认知和理解,同时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融合,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积累,优化学生的文化观念和道德法治意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
对于部分初中生来说,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知识较为枯燥,缺乏吸引力。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充分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内核,将其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促使学生把握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三观,促使学生的思想观念向更加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相融合,能够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解读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通过丰富多样的文化内容带给学生趣味性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道德与法治教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路径
(一)挖掘教材,创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情境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动地呈现于课堂中,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深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教师在授课时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他们所学习的不仅是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还有我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其从更高的角度认识这门课程。如,在教学统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中“尊重他人”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生动的情境,展示不同的生活画面,使学生懂得尊重的意义。教师可以在课前利用信息技术,在网络中搜索一些关于不尊重他人的视频。在导入课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看视频,再让学生展开讨论:“这些视频说明了什么问题?对此你有什么感受?”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被别人尊重和尊重他人之间有什么关联呢?”“什么是尊重呢?”等问题,并导入关于尊重他人的知识。这样就能让学生深度融入教学活动,懂得尊重他人的重要性,懂得如何去尊重他人。
(二)在表演活动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能够有力促进课程的开展。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而言,教师采用丰富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扎实地掌握相关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情节,或是结合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主要知识点加以拓展延伸,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表演活动。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还能让其有深刻的学习体验,对课程内容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深度的认知。
在具体开展表演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先让学生对课程内容、相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一定的熟悉和了解,再通过表演的方式,指导学生深入领会其中的内涵和意义,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效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如,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六课“‘我和‘我们”中“集体生活成就我”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让学生有良好的自我认识,懂得集体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懂得包容和团结。教师在带领学生熟悉这部分内容后,可以立足于课程内容,开展相关的表演活动。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思考、探讨“什么事件可以体现对同学的包容和团结?”,再让每个小组策划表演一个节目,并评选出表演生动、充分体现主题的小组,给予相应奖励。教师通过开展表演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凝聚力,还可以让其懂得如何与人相处,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三)在实践中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实践能帮助学生运用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也能帮助教师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师要将实践与现实生活相融合,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让他们切实感受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魅力和价值。实践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还会让其形成深度感悟,从而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坚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使学生持续进步。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还要重视落实学生课后的实践行为、过程、内容等,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教师在教学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亲情之爱”中“爱在家人间”这部分内容时,不仅要让学生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还要让学生在实际行动中增进与父母的感情,使其懂得珍惜、热爱家庭。教师在授课时,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如何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呢?”,促使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挖掘自身情感,从而将所学知识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一些学生会感悟到,要多为父母分担家务,要更加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等等。之后,教师再指导学生将具体的想法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并在实践后写出感受。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与家长之间的良好沟通,还能让学生更加理解孝顺的含义,从而提升道德素养,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四)将经典历史故事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括許多经典历史故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授课时,可以结合经典历史故事进行教学。这样既能活跃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充分促进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以运用历史小故事进行新课引入,在讲解完成后,引导学生对故事进行深入探讨。例如,教师可以引入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花木兰替父从军,她勤劳、机智、勇敢的良好品质值得学生学习。教师可以提出有引导性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使学生明白有些责任是每个人都必须承担的,有些时候人们需要放弃一些东西,有些时候人们在承担责任时是不考虑代价和回报的。教师通过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举例,如“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责任属于这种呢?”,从而帮助学生充分理解不求回报的责任。之后,教师可以继续提问,如“在这个故事中,父亲的责任是什么?”“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应该如何承担自己的责任?”。教师通过设置这些问题,能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最终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五)活跃校园文化氛围,完善课堂教学机制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是循序渐进的,文化内涵的体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要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自主完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解读,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形成积极的文化感受。教师要从宏观角度出发,考虑校园文化环境的创设,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了解当地的文化风俗,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因此,教师可以定期组织道德与法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竞赛活动,引导学生开展文化知识问答比赛,还可以设置文化周,通过展示相关文化产品,进一步活跃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当下,电子白板、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在教学中被广泛应用。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可以改善教学过程的枯燥,以直观、形象、生动的视频和图文方式将所学知识呈现在学生眼前,有助于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互联网上有很多视频和资料,教师可以通过搜索视频、资料,向学生展示中华民族的风采,为学生更加直观地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些有意义的影视作品,如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等,为学生展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
(七)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丰富教师文学底蕴
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丰富自身的文学底蕴,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能力,作为课堂的建设者和引导者,要充分了解教学内容,在学生有疑问时及时给予解答。教师要有丰富的文学底蕴,在讲课过程中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讲一些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小故事,让学生体会故事人物的精神,通过详细的人物描述引领学生的价值取向,让他们以这些故事人物为榜样,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提高思想境界。
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通过多种路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不同的教学情境和教学实践中。这不仅能丰富教学方式,有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让学生扎实掌握课程知识,还能让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全面的认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
(作者单位: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