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玥
在幼儿园的各个活动区域中,数学区是不可或缺的,它有助于促进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教师应重视数学区材料的投放,确保数学区的活动材料既具有教育性,又充满趣味性,尽量避免材料过于简单、不适用、操作性不强、种类单一等问题。在为大班数学区投放活动材料时,教师应从幼儿的角度出发,根据大班幼儿数学学习的基本情况,有针对性地投放材料。基于此,笔者探讨了大班数学区材料的投放与利用,以期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为幼儿数学知识的学习创设良好的环境。
一、幼儿数学学习的特点
幼儿园开展的各个區域活动均需要基本理论、基本教学方法的支撑,数学知识的学习也是如此。为了更好地对幼儿开展数学教育,教师需要及时更新幼儿数学教育基本理论,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幼儿接触数学知识通常是从数数开始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幼儿利用手指数数的情况。在这里,手指便是幼儿学习数学的载体,他们通过摆弄手指,从中体会数字之间的关系,感受数学的奥秘,这说明幼儿的数学学习是从动作开始的。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可见,幼儿主要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等方式获取知识与经验,数学学习也不例外。幼儿学习数学知识需要丰富的体验环节,他们会在体验中积累经验,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
此外,任何知识的学习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持之以恒。幼儿在了解新的数学知识后,需要不断地练习、复习,将知识纳入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才能达到吸收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因此,要想让幼儿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教师不能仅依赖课堂讲授,还应将数学知识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让幼儿在各类活动中了解数学,复习数学知识,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大班数学区材料投放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的各个班级中通常有很多区域,数学区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活动区,它对幼儿数学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影响区角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的许多因素中,材料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幼儿的游戏体验和学习效果。但笔者通过观察发现,部分大班数学区材料的投放与利用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一)成品材料较多,自然材料较少
当前,幼儿园的部分教师习惯给幼儿提供一些简单的成品材料,但成品材料的玩法相对单一,使用场景有限,因而利用率较低。此外,教师大多工作繁忙,时间和精力有限,而利用自然材料自制教玩具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因此,教师大多喜欢投放制作好的数学操作材料,这使得数学区的成品材料较多,自然材料较少。
(二)不注重材料的更换,幼儿兴趣不高
笔者发现部分教师不注重材料的更换,这使得幼儿的游戏兴趣不高。如在部分班级的数学区中,活动材料长期没有任何变化。实际上,在利用某种材料开展一段时间的游戏后,幼儿就能够熟练地掌握该材料的用法,并逐渐对其失去兴趣。在此情况下,如果教师不注重更换材料,继续保持一成不变,那么幼儿就会失去对游戏的兴趣,不会主动地参与其中。
例如,在某天的区域活动时,笔者发现被分到数学区的一名幼儿只是站在拼图桌的旁边看其他幼儿玩,自己不参与其中。笔者询问原因得知,该名幼儿的家里也有这类拼图,他已经玩过很多遍了,早已对这一游戏失去了兴趣。
(三)材料投放过多,利用率不高
笔者发现,部分教师在数学区投放了很多材料,但幼儿开展区域活动的时间并不长,且是分组进行,也就是说,在每次区域活动时间,只有少数幼儿能进数学区开展活动。在这样的情况下,数学区的材料利用率并不高。同时,幼儿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过多过杂的材料尽管能吸引幼儿,但也容易使幼儿分心,进而影响数学活动的效果。
例如,某班的数学区有各类数字卡片、不同类型的拼图等,还有自制的材料,活动材料的类型丰富多样。但笔者通过观察发现,部分幼儿一周最多选择两次数学区,数学区材料的使用率并不高。
(四)材料层次性不强,不注重个别差异
幼儿具有个体差异性,每名幼儿的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在任何时候,教师都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但笔者通过观察发现,部分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在数学区投放活动材料时,其投放的活动材料层次性不强,没有难易标注,导致部分幼儿无法通过操作材料提高自己的能力。
三、大班数学区材料投放与利用的策略
幼儿对生活中的事物充满探究兴趣和好奇心,教师应该从生活入手带领幼儿学习数学知识,重视环境的创设与利用,并投放多元化的材料,以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教师要明白,任何没有实践的理论都是天马行空的内容,在幼儿的数学教育中更是如此,抽象的理论并不能解决幼儿在数学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因此,针对幼儿的数学教育,教师还应重视实践操作,投放并充分利用多元化材料,以增强幼儿的学习效果。
(一)提供操作性强的材料,创新玩法
在开展幼儿数学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多给幼儿提供一些操作性强的材料,为幼儿创造学习数学知识的机会,引导幼儿在数学区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发现数学知识,交流数学学习经验,以促进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为幼儿后续学习数学知识打好基础。数学知识较为抽象,在刚接触数学知识时,幼儿可能需要反复操作才能理解并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体会数学的内涵。对此,教师可以在数学区投放一些操作性强的材料,创新玩法,并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数学知识。
例如,教师可以在数学区投放扑克牌,让幼儿结合牌面信息比较大小,从中掌握数字排序的概念。教师还可以结合数学知识,设计有针对性的扑克牌游戏,以培养幼儿的理解能力和计算能力。
又如,教师可以在数学区投放骰子,让幼儿通过投掷骰子的方式比较点数大小,还可以让他们在投掷骰子后说一说几点在哪边,借此加深幼儿对方位的认识。
扑克牌和骰子等材料有多种玩法,操作性较强,容易激发幼儿对这些游戏材料的兴趣。基于此,教师可以根据数学知识设计相应的玩法,充分发挥这些材料的价值,也可以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与兴趣,随意组合这些材料,还可以开发出同一种材料的多种玩法,以更好地培养幼儿的数学能力和逻辑思维,为幼儿将来学习数学知识奠定基础。
此外,大班幼儿已经具有一定的规则意识,教师可以投放一些有具体规则和玩法的材料,有重点、有针对性地促进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
(二)投放合适的辅助材料,加强引导
兴趣是影响幼儿学习知识的重要因素,教师需要结合幼儿的兴趣特点,采取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方式开展数学教育,以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从而增强幼儿数学教育的效果。教师可以在数学区投放一些合适的辅助材料,并加强引导,以增强幼儿的学习效果。
例如,教师可以在数学区投放一个简单的记录表,让幼儿记录各个区域中活动材料的种类。教师也可以投放各色卡纸,辅助幼儿制作图文并茂的材料清单,让幼儿先了解数学区每一种材料的数量,再将其写到材料清单上,最后比一比材料数量的多少。教师还可以投放一些计数棒,方便幼儿学习简单的加减运算,让幼儿体会其中的数字关系,积累一定的数学经验。
数学知识的学习不应该流于形式,教师可以在区域活动中渗透数学知識,让幼儿在玩耍中领会数学知识,以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三)投放适宜的生活化材料,促进学习
幼儿数学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幼儿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幼儿区域活动的每个环节,并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利用幼儿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开展数学活动,让幼儿潜移默化地掌握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魅力,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
例如,教师可以在数学区投放一些纸板,引导幼儿将其裁剪成各种形状的图形,并让幼儿动手拼一拼,借此帮助幼儿了解图形的相关知识。教师还可以投放各种类型的纽扣,让幼儿将其按不同的标准分类,如按颜色、大小、形状等,或者让幼儿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从而帮助幼儿掌握分类、排列等数学知识,为幼儿后续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将数学知识融入区域活动的各个环节,不仅可以达到时刻带领幼儿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让幼儿实时领会数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幼儿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结语
数学区活动是幼儿自主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要为幼儿营造轻松、愉快的活动氛围,提供各类游戏材料,做到趣味性与教育性的统一,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数学知识。同时,教师要以幼儿为中心,借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促使他们自主参与并充分感受游戏的乐趣,实现玩中学、学中玩,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为幼儿后续学习数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