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林
内容摘要:大学语文课程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上具有先天优势,但高职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认识不足,认知存在偏差。为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融入,从精神成长与能力提升、模块化文本选择、问题导向与价值引领三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大学语文 教学改革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大学语文教材中蕴含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根据高职学生的精神需求,不断发掘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当代意义,探求其在引领高职学生价值观,培养高职学生文化自信,提高高职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等方面的意义。
一.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语文的关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而关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定义,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但存在共识,认为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蕴含了哲学宗教、科学工艺、文化典籍、语言文字等优秀传统文化,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挥重要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对于建设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国家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对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中西方文化理念不可避免发生碰撞,崇洋媚外的思想出现苗头,为提升高职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认同感,树立文化自信,高校应该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在课堂教学中为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大学语文教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大学语文教材的许多文本基本来自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如《论语(节选)》、《山木(节选)》,都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教学中在阐述儒家和道家的哲学思想的同时,又可挖掘其文化内涵及当代价值。而教学内容中的自尊自爱、责任担当、坚忍合作、家国情怀、爱人爱己、终身成长、文化传承等专题内容,不仅培养高职学生的文化素养,完善其道德修养,更增强了高职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达到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宗旨。
二.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现状
(一)高职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认识不足
大学语文是公共基础课,其文本来大都自于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上具有先天优势,但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激烈的竞争、就业的压力,导致高职学生一进校门就比较重视专业课,而学好专业课,提升自身技能也成为他们前进动力。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是日积月累、长期积淀的过程,短期内很难看到成效,致使部分高职学生忽视、甚至不愿学习。另外,高职院校大都是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主,课程设置中秉持实用原则,更注重人才专业技术方面的培养,而忽视人才人文素养的提升,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够重视,造成大学语文课程被边缘化,也导致高职学生对大学语文中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认识不足。
(二)高职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认知存在偏差
科技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高职学生接触到更多的传播媒介,他们的思想高地迅速被新鲜事物所吸引、占领,而依托传统载体的优秀传统文化无法与新媒体相抗衡,也无更有效的吸引学生的眼球方法,致使优秀的传统文化不能被高职学生深入掌握,甚至缺乏学习的兴趣,进而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最典型的就是对节日习俗缺乏了解,部分高职学生在端午节发节日祝福时,竟然发“端午快乐”之类的祝福语,这说明他们对端午的由来及习俗缺乏深入的了解。此外,现代社会娱乐至上的原则,导致传播媒介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改编存在亂改、篡改、胡改现象,如影视剧《陆贞传奇》、《芈月传》中陆贞、芈月就被严重美化。在风靡一时的手游王者荣耀中,唐代大诗人李白成为酒剑相伴的刺客;而历史上有名的刺客荆轲被改变了性别,成为女刺客。再如《斗将》中,温婉的女词人李清照被塑造成手持骷髅烟斗武器的杀将,这些改变既亵渎传统文化,又严重影响了高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更有碍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
(三)大学语文教师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有待提高
随着时代发展和素质教育改革的需求,在大学语文课程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成为更多教师的选择,他们积极主动探寻课程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并发掘其当代价值。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涉及到哲学、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知识,而承担大学语文教学部分的老师,在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储备方面存在不足,或者是积累不够,因此教学过程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时难免会心有余而力不足。或者是简单的介绍;或者是当代价值发掘不深入;或者是融入时两张皮,无法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形成有效、深入而系统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渗透。另外,部分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致使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在教学方法的改进、利用现代媒介资源、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等方面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探索
(一)课程目标定位:精神成长与能力提升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自身人文特性也就决定其必须承担起传承人文精神,滋养人文情怀的使命。因此,不同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基本上都是以人文精神为链接点,根据模块主题的不同,精选经典文本。但随着大学语文改革的展开,有学者认为,大学语文教学既要关注文本,也要关注文本文化内涵。陈洪在《在改革中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指出:“大学里的中国语文课程应该兼具两种功能:切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化审美能力;连带而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运用文字书写的能力。”钱理群也认为大学语文教育应该继续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而当前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大趋势也是注重学生个体成长与能力提升,因此,大学语文教材在文本的选择上大都围绕这个宗旨,徐中玉的《大学语文》(2001)教材划分为几个模块,以传统人文精神“品格胸怀”、“为政爱国”、“亲情人性”等来选择文本。夏中义则从“精神成长”的视角“青春、仁爱、敬畏、坚忍、良知”等方面选择中外文本。大多大学语文教材在精选文本时,大都是选择经典,兼顾能力提升,却都忽略了文本的接受者——高职学生这个主体,忽视了他们的主观意愿,忽视了他们的精神需求与接受程度,造成了大学语文课程在一些高职院校里存在“学生不爱上,不愿意上”的现象。高职大学语文的接受主体是高职学生,文本的选择应该更贴近于高职学生的精神成长与问题需求,或者在教学中让高职学生根据自身的问题需求,选择经典文本,进行课外拓展,从而发掘高职学生的潜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样才更易于被他们所接受。
为此,我们从高职学生在新时代环境中成长所面临的的精神困惑与成长需求的视角,定位大学语文课程的目标——精神成长与能力提升。
高职大学语文人文性的彰显,应该落实在高职学生精神成长与能力提升上。高职新生走进大学校园之后,全新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方式,以及与社会接触面的增加,使他们在学会独立思考的同时,也面临许多困惑。应该如何择业?如何排解精神苦闷?如何对待爱情?如何促进自身成长?如何面对困难挫折等等……这些问题萦绕在他们心中,无法排解,需要老师及时的引导,而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文本所彰显的人文精神,及文本作者展现的生活态度、处事原则,在一定程度上给高职学生精神上的引领与启迪,能使他们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二)课程内容构建:模块化文本选择
高职大学语文教材的文本是课程内容的载体,课程内容则是指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碰撞,达成教学目的素材及信息,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想要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目标,就需要精心选择文本、重构文本。中国历时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蕴含许多的经典文本,这些经典文本历经岁月的洗礼与时间的沉淀,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文本作者对社会现实生活的感悟,对人性的困惑,对生命的敬畏、对人生的解读等。当代高职学生对这些经典可以说并不陌生,如何引起高职学生愿意对经典进行深度阅读,产生探索的兴趣,并产生情感的共鸣,这是大学语文教学面临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为此,要求教师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的需要,融合新时代的社会需求与高职学生生活实际,精心甄选教材内容。
选择文本时,教师不能仅仅只是站在自身的视角,而是应该结合新时代社会特点和高职学生的现实需求精选文本。根据问卷调查结果选择高职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精神困惑,以及由此形成的问题意识来选择相关的文本;其次根据当前社会现实中对高职学生影响比较大,求知欲比较强的问题选择文本。兴趣是最好的动力,有动力才更愿意去探索。大学语文教材体系中文本的选择是教师和高职学生共同参与,当然,选择的最终决定权在教师。
笔者曾在新生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做过问卷调查,发现高职学生最关心问题分别是能力提升、就业、与人交往等等,因此,构建大学语文教材体系时,根据高职学生成长的精神需求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精心编排教材体系,采用专题教学模块。教材文本大致分为几大模块:自尊自爱、责任担当、坚忍合作、家国情怀、爱人爱己、终身成长、文化传承等。每个模块,则选择一系列的古今中外的经典文本,以文本为表,文化为里,在教学中不仅指导高职学生理解和学习文本内容,也要引导高职学生领悟和体会文本深层的文化意蕴。专题模块的文本则根据高职学生精神成长的逻辑,由低阶到高阶的顺序进行安排。比如终身成长这一模块,在选择文本时则顺应人生成长的顺序选择、安排文本。
成长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尤其对处于迷茫期的高职学生。因此,根据学生实际需求,把成长分成几个阶段,选择相关的经典文本,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首先,成长的步骤。成长不可能一蹴而就,儒家经典《大学(节选)》为我们展示人生进修的阶梯。从国家、个人、品德、学识,由社会治理到个人修养,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对今天高职学生也同样适用。当然,新时代的高职学生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其次,成长的过程。成长需要历练,而苦难和挫折则是历练的试金石。面对苦难与挫折是成为退缩的“懦夫”,还是踏步不前的“丧夫”,仰或是超越苦难,勇敢站起来“勇夫”,每个人的选择不同。而那些敢于直面困难、挑战困难、超越苦难的人物,如司马迁、苏轼、史铁生等则为他们做出榜样,一个人面对困难挫折的反应与其人生阅历、挑战生命的勇气相关;最后,性格的完善。成长的目的其实是促进人的性格完善、全面发展。而要成为性格完善的人,需要经历一番寒彻骨,才能梅花扑鼻香。孟子也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西游记》中的八十一难的取经历程,其实是对唐僧师徒性格的磨练,尤其是孙悟空的性格。孙悟空从桀骜不驯,无所畏惧、不知规矩的石猴,变得成熟稳重,学会责任与担当,懂得尊师重道,应该说与八十一难的取经历程有很大的关系。
用模块化形式组织教材文本,避免高职学生获得知识的碎片化,拓展了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宽度,更便于他们进行深入和多样探索,促进他们之间思想的交流和碰撞。
(三)课堂教学模式创建:问题导向与价值引领
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要想改变高职学生不愿学习的现状,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倡导以高职学生为主体的自主、互助、探究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选择现实生活中有讨论价值、触动高职学生灵魂的社会热点、新闻事件等问题切入,提供问题的情境。比如“爱人爱己”模块中,选择“唐山打人事件”或“龙漕沟山洪事件”切入。“唐山打人事件”中,九名男子无故殴打两名女子,施暴持续四分钟,而旁观者几乎无人劝阻;“龙漕沟山洪事件”中,山洪爆发时,父亲怀抱孩子坐在山洪中的大石上,用后背保护孩子,坚持十五分钟之后被山洪冲走。这两起事件中,旁观者几乎都没有人伸出援助之手。大批网友谴责围观者没有恻隐之心,特别是“唐山打人事件”更是引发全网大讨论。作为一名新时代高职学生,你如何看待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儒家的“仁爱”思想?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何为其然呢?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论语·雍也》)?本专题选取《论语(节选)》、黄庭坚的《寄黄几复》、纳兰性德的《金缕曲·贈梁汾》等篇章,教学中让学生结合经典文本,各抒己见,讨论、分享、展现自己的看法,或者是通过辩论赛、演讲赛的形式相互碰撞出更多思想的火花。总之,通过本模块的学习,让他们逐步认识到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以及学会爱己的能力。
作为社会性的人,除爱己之外,更要学会爱别人。高职学生也正处于慕少艾的年纪,校园恋爱也日益增多。为此,教师须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引导学生。模块选择有关爱情的经典文本,包括《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霍小玉传》、《牡丹亭》、《伤逝》等。通过设定问题的引导,让高职学生细读文本,理解苏轼对妻子的深情;了解霍小玉“不邀财货,但慕风流”爱情观对自身的影响;点赞杜丽娘“一生痴情心如一,为爱奋不顾身”的追寻爱情的行为;探寻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爱情专题文本的学习,着重引导高职学生拥有爱的能力,获得爱的方法,学会爱的选择,习得爱的经营,懂得自爱与爱人,并树立正确的女性观、爱情观、婚姻观。
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会催生出与这个时代相融合的全新的表达形式和内容。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要不断的探寻大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在挖掘其现代价值和时代意义的同时,使学生能够领略传统文化新时代风采,能够学以致用,古为今用。
参考文献
[1]徐中玉,钱谷融,《大学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2]林崇德,面向21世纪的学生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岑泽丽,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以中国四大名著为例[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02)
本文系2021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职“融创课堂”探索与实践——以<大学语文>为例》的阶段性成果。编号:2021SJGLX784
(作者单位: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