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理论创新的历程与经验

2023-08-25 09:06马洪顺翟征辉
党政干部学刊 2023年7期
关键词:历史经验理论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马洪顺 翟征辉

[摘  要]党推进理论创新的过程是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提供群众基础和历史基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新的理论成果以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具体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理论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培育文化土壤、凝聚民族力量和增进价值认同。中国共产党人一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继承者和积极弘扬者,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积累了宝贵历史经验,为新时代继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提供了借鉴和遵循。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

[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23)07-0054-07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出灿若星辰、独树一帜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在民族演进过程中,发挥了强大的文化浸润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古老的民族致力于谋求幸福生活,推进社会进步。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又是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大众的先锋组织,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始终不忘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百余年来党推进理论创新的过程中,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与本土思想文化传统有机融合,创造出符合中国风格和气派,能够契合中国国情的科学思想理论。新征程上,我们回顾党理论创新的历史,深入梳理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碰撞与交融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对于理解“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16这一重大论断的深层次内涵、坚定理论自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理论创新的实践历程

马克思主义作为西方外来文化,传入中国后并没有发生水土不服的现象,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与中国古代传统智慧有机结合。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在一开始就能实现有机结合,两者经历了遭遇抗拒、逐步接受、相互渗透、相融相通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也逐渐接受、认同、笃定、践行与创新。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贯穿了党推进理论创新的全过程,集中体现为四个历史时期。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的早期领导人从小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他们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就注重与本国历史传统文化相结合。但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起重大贡献的人,非毛泽东莫属。

从先秦诸子百家到明清思想家,从经史子集等主流经典文化到“杂书”等非主流草根文化,毛泽东对于这些历史传统文化如数家珍,但并未沉迷其中,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汲取其中最优秀的部分来丰富和营养自己,用以指导中国革命实践活动。早在1938年,毛泽东就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而且,当时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是较为客观和科学的。一般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和本国历史传统文化融会贯通,不断赋予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毛泽东强调“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2]534并不断继承,从而在指导我们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也就是说,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读中国传统文化,运用“珍贵”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当下中国的民主革命服务。《矛盾论》《实践论》等著作都是毛泽东立足中国实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写下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抗日战争爆发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涉及军事、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思想与国内抗战形势相结合,用以指导各个根据地的建设。

延安时期,毛泽东批判继承了古代经典文化,提出了“实事求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中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在这期间,毛泽东还提出了党对待传统文化的原则。他认为存在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既有封建主义的东西,也有人民的、反封建的东西;即便是封建的东西也不全是坏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不加区别地加以利用。为此,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鲜明指出,我们清理古代文化的正确做法是“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2]707。同时,毛泽东也始终强调党的民族化,党在这期间开展整风运动正是为了使自己“更加民族化”,即根据自己的国情,将自己民族一切文化、思想和道德上最优秀的成分看成血脉相连的东西,这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解答新的时代课题过程中始终坚持中华文化立场,始终注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传统治国理政智慧的结合,进一步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内容,使其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1956年,毛泽东在《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指出:“一棵树的叶子,看上去是大体相同的,但仔细一看,每片叶子都有不同。有共性,也有个性,有相同的方面,也有相异的方面。这是自然法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法则。”[3]76这就表明,每个国家在基本国情、历史演进和文化传统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尤其是在文化方面更是表现出包罗万象、独树一帜的典型特征。各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既具备文化的一般属性,同时也各具不同的文化特色。变革旧的社会形态,不是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给予全盘否定,而是应该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寻适合本国实际的发展道路。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既要坚持以我为主,也要注意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立场。他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培育了文化土壤,奠定了文化基础。刘少奇评价经过实践检验的毛泽东思想是“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方法,概括中国历史、社会及全部革命斗争经验而创造出来”[4]334,因而这一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也是中国的科学思想。在这一时期,党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进程向前推进了一步。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的序幕,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第一,邓小平提出“中国特色”概念。他认为,社会主义“要有中国的特色”[5]213,这就要求我们党要学会将外来的马克思主义与本国的实际国情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第二,邓小平主张通过积极汲取中华民族核心的价值理念和传统美德来推动社会的文化建设。众所周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丰富的处世之道,我们应积极吸收其中一切有利于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养分,将培育“四有”新人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第三,第一次提出“小康”概念,并为实现“小康”这一梦想制定战略规划。“小康”一词最早出现在先秦时代的《诗经》中,含义与“大同社会”类似。邓小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小康”概念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带领人民实现富国大业。古为今用、以古鉴今的做法,使得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更具民族风格和气韵。

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党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打上“中国特色”的印记,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目标。第一,江泽民概括总结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汲取民族文化精髓,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一时期江泽民对民族精神的凝练和总结,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爱国观。第二,江泽民提出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丰富了治国理政经验。中国共产党人将传统文化中“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与当代法治中国建设相结合,借助德治的力量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频共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向纵深发展。

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理论创新,运用传统哲学智慧发展马克思主义方面也作出了重大贡献。第一,我们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其中“以人为本”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可持续发展则与古代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高度契合,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伦理生态观。第二,胡锦涛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对中华文明主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社会风尚的延续。这些思想都实现并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时代条件的变化、时代课题的转换,深入思考推进理论创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6]10的重大论断。这个重大论断是我们党立足时代发展要求,在积累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基础上总结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方法,也是理论创新的新要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这一思想方法的指导下,在不断回答实践和时代提出的新课题基础上创立的,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是一个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有机体,是不可分割的两项系统工程。第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中国古代传统治国思想的继承与创新。这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等民本思想,体现了党薪火相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自觉担当。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融合了中华民族传统价值取向,反映了民族特色,体现了民族品格。第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推进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以“和”和“合”为主线处理对外关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早已融入中国人民的血液中,是中国坚定不移采取和平外交方针,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深厚文化基础。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成为中华民族“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当代体现,为世界发展提供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独特视角,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的价值意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的理论创新进程中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会贯通,夯实了理论创新的群众基础。中国人民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中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同。这就使得两种跨越时空的不同思想文化,在当今时代的中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在理论创新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理念动态融合,彻底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潜在的无限活力,赋予了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典型的中国特色。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培育文化土壤

近代以来,在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摧残和欺压下,一群充满爱国热情的仁人志士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但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现状,直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这一现状才得到根本扭转。历史和实践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中国共产党才能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马克思主义最初作为西方的一种理论在来到中华大地后,由于地域、国情等不同,产生过广泛的争议。由于当时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没有客观正确的认知,革命初期我们一再遭受挫折和失败。后来,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明相结合后,才真正成为我们革命活动中“伟大的认识工具”,从而被中国人民真正掌握。在这一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培育了深厚的思想文化土壤,是中国人民接受和拥护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条件。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必须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土壤,否则就会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换言之,若是抛弃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不可能自觉地被人们接受,也就无法创建一个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度的新文化,更不可能建设一个具有高度发达文明的国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先在性的精神力量,为人们接受、认可马克思主义奠定文化基础、厚植文化土壤。有了文化土壤的孕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才有了根、有了源,才会不断发展壮大。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凝聚民族力量

尊重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并不是为了颂古非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引导人民群众一致向前看。引导其“向前看”就是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凝聚民族力量。历经风霜的中华民族不管遭遇任何艰难困苦,都压不垮、打不散,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熔铸的强大凝聚力使然。要形成磅礴的民族凝聚力,只有物质基础保障还不够,还要有能维系人心、增强民族团结的精神基础——这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有厚德载物的包容胸襟,人民群众在博大宽容精神的感召下,能够彼此相容、齐心合力,共同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贡献力量。

不仅如此,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的民族大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脊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可以看出,中国人从古至今就将爱国主义镌刻在内心深处: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正是源于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中国人民自发、自觉地承担起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重任,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促使人民群众凝心聚力,坚持不懈听党话、跟党走,不斷创造理论创新的新境界。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增强价值认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淀下来的,凝结了中华民族科学思想和正确价值取向,这些传统价值观同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这也为马克思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供了前提。也正是二者之间的契合性,才使得广大人民群众接受、认可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有效推动了理论创新的进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文化之根,它与马克思主义并不对立,而是并行不悖、融通契合。例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绝知此事要躬行”“践履”的生存之道,与马克思主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实践观和“实践决定认识”的认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再比如,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的认识论命题,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反对“知在行先”的主张,他的思想尽管带有唯心主义的成分,但却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论不谋而合。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古代主张“天人合一”,即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离合根》中认为“泛爱群生,不以喜怒赏罚,所以为仁也”,强调天与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自然和谐关系,倡导把人看作宇宙自然的一部分,在实践中达到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对此,恩格斯也强调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两者都强调人要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正是这些相通之处,拉近了外来思想文化与中国民众之间的距离,增强了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情感价值认同。

三、中国共产党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经验

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注重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凝聚人心、夯实群众基础方面的重要价值,形成了为广大中国人民所认可和接受的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成为党解答不同时代课题的科学指南。党百余年来理论创新的实践,积累了宝贵历史经验,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研究和现实实践提供全新思路和借鉴。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两个结合”,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前进方向

党提出“两个结合”的新论断,为我们在新时代推动理论创新提供了重要方法论指导,这也对新征程上我们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发展提出明确要求。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党的灵魂,也是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旗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其熠熠生辉的时代价值,它所蕴含的治国理政的宝贵资源,在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结合后,形成了能够指导我们实践、解决中国问题的科学思想理论。当然,两种文化的结合不是毫无章法、漫无目的,也不是随心所欲、自由发挥。外来思想文化与本国文化传统的结合,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根本方向,有一个根本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因而党推进理论创新和两种文化的结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能动摇,否则这种结合就会异化传统的思想文化,偏离马克思主义的本真。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历史传统文化结合的过程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当前,我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历史交汇期。党以古鉴今,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伟大实践接地气、增底气、灌生气。新时代党既要找到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契合点,又要把握二者相通相融的逻辑关系,以科学的辩证思维将党的创新理论植根于中华大地的沃土之中。

(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民族特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定于一尊、亘古不变的教条,而是在薪火相传的过程中不断被赋予新的思想内涵和时代精华。这就要求党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方法,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思想内容,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使这一外来思想文化能够内化于中国人民心中,外化于民族复兴实践活动中。

认真研究和深入了解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演进、文化逻辑,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形式和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本身就是理论民族化的过程,这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必然要求。民族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应是深入了解民族的发展实际、继承发扬民族的文化传统、赋予鲜明的民族形式、最终形成本民族的特殊风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7]33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取得巨大成功,正是因为我们党遵循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脉络。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继续提供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在不同历史时期,党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利用各有不同侧重。在国内国际形势日益复杂多变的今天,党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资源,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之间矛盾的化解,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转化后既能契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又可以适时融入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去。例如,我们党在经济建设上坚持“经世致用”“先义后利”原则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文化相结合;在政治建设上坚持“为政以德”“为政清廉”与新时代党风廉政建设相协调;在文化建设上坚持古为今用、百花百家的总原则;在社会建设上坚持“以和为贵”“守望相助”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统一;在生态建设上坚持“天人合一”与生命共同体理念相一致;等等,不断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新发展。

(三)堅定文化自信,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现民族复兴伟业中的作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任务

党围绕不同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提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百年来党的一切牺牲和奋斗都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6]4这一主题。围绕这个主题,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伟大创造,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相通。与此同时,党还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民族复兴共同理想相结合,牢牢把握不同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赋予理论解决时代矛盾的使命。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用马克思主义“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解读中国历史文化,运用其为民主革命服务,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革命实践中完成救国大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心聚力的重要作用,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使全党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中完成了兴国大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系列思想和观点有机结合,开创、坚持和发展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结合中完成了富国大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任务要求党围绕当前正在做的事情,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用优秀传统文化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完成强国大业的宏伟目标。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深沉、最持久的自信,代表着一个国家的人民对本民族文化的充分肯定,对本民族文化旺盛持久生命力的坚定信心。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历史文明的深厚底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夯实了我们文化建设的根基,提供给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党的二十大确定了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任务,完成这一任务需要我们每个人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找寻方法。新征程上,要坚定文化自信,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心聚魂的重要作用,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不断谱写理论创新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刘少奇选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  丛  伟

[收稿日期]2023-06-15

[基金项目]天津师范大学深入学习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契合性研究”(52WT2246),主持人马洪顺。

[作者简介]马洪顺(1993—  ),男,辽宁丹东人,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研究。

翟征辉(1999—  ),男,河北邯郸人,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历史经验理论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水务纠纷的化解之道
2015~2016年中国国际政治学研究热点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