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初级中学 邓雨宁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新课程改革的逐步落实,越来越多的初中语文教师开始重视写作教学的优化工作,一系列与之有关的教学思路、策略也相继产生。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在讲作文时都习惯用范文引导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和“公式化”仿写。这种方式虽然在短期内可以让学生写出一篇可读性较强的作品,但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学生核心写作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树立鲜明的实践意识,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
从本质上来讲,写作可视为一种感性意味颇浓的智力活动,需要作者具有丰富且细腻的情感以及脱胎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灵感,方能创作出高质量的作品。基于这一认识,初中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首先应依托实践活动夯实学生的感性化写作基础,围绕素材积累、灵感激活和意识培养三个主题落实具体的工作。
写作无疑需要大量的优质素材作为“建材”,才能够筑造起高质量的“摩天大厦”。很多初中生之所以会在写作中出现“提笔难言”或者“公式文”写作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没有积累丰富的素材。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深度参与到自然和社会生活中,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以更为多元、细致的视角去发现蕴藏在自己身边的真、善、美,将其作为以后写作的素材。
例如在进行有关“春日”这一话题的写作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乃至校园,来到绿化带、花园或者附近的公园、植物园、近郊地带等地,让学生看一看婀娜的柳树、娇艳的桃花、清脆的小草,听一听鸟啼、风鸣,感受一下清凉的流水和舒爽的春风……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建立起一条联通个人认知、现实生活和写作理解的“高速公路”,并依托这条通道进行作文内容的创新,避免“雷同文”的出现。
初中生的想象力可谓天马行空,但有时难免脱离实际,这显然是不利于作文创作的。为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初中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观察一些场景,同时以更具代入感的方式参与到被观察的场景及其所包含的活动当中,从而让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表现形式、发展规律形成更多元、更真实的认知,进而在写作时可以通过丰富、真实的渠道获取写作灵感。
比如对于涉及“老师”这一传统话题的写作教学,教师不妨组织学生深入观察一下教师一天中的主要活动,甚至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学生和教师进行为期一天或一节课的“角色互换”,使他们更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生活,进而在这种丰富、真切的认知基础上选择用于写作的素材。
相当一部分初中生都在不同程度上将写作视为“应付考试”的活动。对此,初中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利用学生乐于观察、善于发现、长于表现的特点激发他们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兴趣和理解需求,进而催生学生强烈的表达欲,而后再结合这一成果去进行必要的引导,最终使之形成较强的生本写作意识。
例如对于“红色”主题写作教学,教师就可以利用节假日带领学生前往当地的烈士陵园参加扫墓活动,利用那里庄严肃穆的氛围和翔实的英烈事迹介绍资料带动学生的主观情绪,同时结合扫墓活动本身将这种生本情绪激发出来。
“阅读”和“写作”是一对“双生子”,前者可以被看作后者的“前站”,能够为学生写作素养的提升注入客观的认知和技法养分。初中语文教师在依托实践活动进行写作教学的同时,也要在实践中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他们的既有阅读成果,帮助他们更为深入、细致、完整地学习高质量作品中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
高质量的文章就像是作者的“头脑素描”,每一处文段都能透露出作者的思想情怀,而对这些思想情怀的准确把握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本身,更可以帮助他们构建起对应的情感体系以促进其类似作品的创作。基于这一认识,初中语文教师要重视对代入式活动的有效设计和组织,对标相应应篇目作者的经历以及具体的文章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进行体会,让学生很好地把握、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并将这种收获代入自己类似主题作文的写作中。
比如在完成《背影》这一课文的教学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有意识地和即将上班或外出的父亲告个别,或者在自己出门上学前和父亲说一句“再见”,感受这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小小的“分别”;而后,教师就可以结合文中的有关情节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当时的感触,并试着将这种感触落实到同样以“父爱”为主题的作文创作中。
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初中生所能接触到的篇目和主题大多是记叙性质的,而一篇高质量的记叙文必然会存在着一定的场景性内容,对这些内容的深刻体会无疑是促成学生阅读、写作素养提升的核心所在。据此,初中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感受、吸收、利用阅读篇目中的场景内容时,不妨通过一些还原式的活动构建对应的桥梁,让学生将文中的情境尽量逼真地重现出来,并让学生以“文中人”的角色深入体会,强化学生体会文章氛围的能力,为其后续在作品中构建类似的场景、氛围打下良好的铺垫。
例如对于《藤野先生》这篇课文的教学,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按照教材中的内容编导教材剧,将“藤野先生”和作者所发生的事情活灵活现地演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去细致地体会“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和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同时深入学习其中所出现的有助于角色刻画、情感表达的元素。
优秀的文章必然有着浓郁而真挚的情感,这是支撑起文章的灵魂,也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最需要把握、理解的要素;与此同时,很多初中生对情感的理解不够清晰、深刻,很容易写出“画虎不成反类犬”的作品。为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在作文教学中彰显发展性活动的作用,基于学生对目标材料既有的情感体会,进行更进一步的情感体会引导,并结合学生的生活认知去巩固引导的具体成果,从而使学生的情感理解变得更有质感,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他们后续的写作。
比如在完成了《猫》这篇课文的教学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带来一些植物的种子,并将它们种在学校的绿化带或者自己带来的花盆中,鼓励学生每天给这些种子浇水,观察、记录它们的萌发、成长过程。待植物长成后,教师便可引导学生回味这段孕育、呵护生命的过程,以宏观的“生命情怀”回顾《猫》中对于自然生灵所表现出的喜爱之情。
写作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丰富的积累,更是对相应思路、方法的良好掌握和娴熟运用,这看起来似乎只能通过“理论教学”的方式来完成,但其实也同样具有很强的实践活动去培养。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在实践中同步体现出对学生进行写作思路、技法的培养,通过对语言性活动、写作性活动和学习性活动的有效组织来达成一系列教学目的,进而将实践教学的价值发挥到更高层级。
写作是以基础性的表达——即语言表达为基础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写作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重视对语言性活动的研究和利用,积极引导学生锻炼好自己的语言思维、组织能力和信息综合处理的素养,让他们能够为后续“语言—文字”的信息输出载体的转换打好基础,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交流意识,使之进一步获取更为丰富的写作素材。
例如对于具有议论属性的题目,教师可以根据题目本身提炼出两个看似截然相反的观点,让学生围绕这两个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并提出合理的依据,而后组织学生组成两个小队进行辩论,让学生在交锋中不断强化对语言的组织和对思维素材的组织能力。
文字处理是写作活动的核心环节。因此,初中语文教师的作文实践教学要多多组织学生进行一些主题性的写作训练。需要强调的是,这种训练必须和常规性质的写作练习相区分,要更多体现出写作的现实应用性和实际目的性,这样一方面可以让训练更具有针对性,另一方面也可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写作所具有的现实应用价值。
比如,教师可以结合黑板报文案设计、倡议书或者班级公约制定、文艺活动计划撰写等机会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写作活动,也可以让学生结合当前学校、班级的发展以书信等形式踊跃提出自己的看法、建议,也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自己参与网络活动的机会在网络上就一些热点时事发表自己的看法,等等。
任何一项教学成果的取得固然离不开教师的努力,但学生本人持之以恒的研究和练习往往更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基于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将实践性的写作训练活动落实到日常生活中,以“寓教于常”的原则强化各个训练、指导环节,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意识和习惯,从而为其他教学环节理想目标的取得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例如,教师可以“周记”或“日记”的形式为学生布置一些写作任务,并为这些写作任务指定若干个契合当前写作教学内容、目标和学生兴趣、能力的主题;还可以经常组织学生观看一些优质的影片或阅读一些高质量书籍,让学生带着观看、阅读的感受写一些“观后感”“读后感”,等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实践也是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形成认知的绝佳途径,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都要拥有稳固的实践基础,这样才能收获累累硕果。初中语文教师要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在写作教学中坚持“以实践教学”的原则,围绕多元主题设计、执行系统化的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收获、积累、整合更多、更丰富的写作素材,同时在实践指导中带领学生做好自身既有阅读经验的消化工作,并提高他们对写作思路、技法的代入性理解效果,以便塑造学生良好的写作思维、能力体系和主体习惯,从而为其日后进一步的写作学习和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