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行动呼唤“生态文明教育”

2023-08-25 19:50王德利东北师范大学教授
教育家 2023年31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文明人类

王德利 |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

步入生态文明时代

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适应于生物生存的地球诞生本身就是一个奇迹,37亿年前从第一个生命体——蓝细菌开始,历经数十亿年的地质变迁和生命进化,最终形成迄今具有高度智慧的人类,堪称宇宙中“奇迹中的奇迹”。从古猿进化到智人经过了400万—500万年,从智人到现代人仅经历了10万—20万年,而人类社会的建立则是从1万—2万年前开始,由此人类文明开始不断演进。

早期人类的种群数量有限,生产力或活动能力较低,对其生存环境或自然界只产生低强度干扰,这时的社会形态仅仅体现为原始文明。真正的文明始于农业社会。由于出现了植物种植与动物养殖,才使人类的食物得到基本保障,这也标志着人类走出了“生存瓶颈”。当人类充分、大量生产包括食物在内的产品,工业文明开始显现。然而,人类在利用机器工具或技术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生产时,不断地消耗着地球上有限的水、矿物、生物等资源,不可避免对食物、材料和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如果说农业文明带来了一些生态环境问题,诸如开垦草原导致了荒漠化,灌溉导致土壤盐渍化,那么工业文明则使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加剧,如工业生产带来的光化学烟雾、酸雨,以及土壤与水的重金属与有机物污染。因此,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和世界各国开始从崭新的视角与更广的格局,思考和关注人类自身的健康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毫无疑问,“生态”已经成为人类所有活动的约束条件,维持生态环境稳定、确保生态环境质量是我们亟待破解的重大课题与巨大挑战。

实际上,在地球上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出现时间于“生物进化钟”中极其短暂,远远少于已经灭绝的恐龙和猛犸象。但是,据已有科学认知表明,人类在地球生物圈里烙上了任何其他生物不可比拟的深刻“印记”,“生态足迹”日益加深。由于人类对地球无处不在的强大作用,现今的地球地质世代被称为“人类世”。令人欣慰的是,我国率先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在国家走向繁荣富强、建设美丽中国的道路上,强调基于“自然—人—社会”协调的“地球生命共同体”构建,这也直接昭示着: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人类开始步入以生态文明为标志的新社会形态。

生态文明与生态意识

生态文明是以生态学、非线性科学与系统科学、生态哲学为基本指南,谋求人类与地球生物圈协调进化的现代文明。从本质上说,生态文明反映了人类价值观的转变与升华,即在反思和批判以往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基础上,从原始文明的敬畏自然,到农业文明的改造自然,再到工业文明的征服自然,直至现代文明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既然生态文明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则需要从法律法规、公共管理、行业生产,以及个人和社会的伦理与行为等各个层面实施生态文明行动。例如,国家颁布实施的环境保护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目前工业中的清洁生产、农业中的化肥农药减施、交通运输中的新能源利用等;陆续建立的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物种基因库等。生态文明行动已经开启,这既是全社会所有人的应尽义务,也是地球上任何国家需要履行的共同责任。然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长期性、广泛性及系统性特点,因此,现今及未来一段时期内,生态文明建设将成为社会的主旋律之一。

将生态文明行动尽快落实为人类社会的根本性职责,应该首先从人类个体到群体社会构筑生态意识。生态意识反映着人和自然关系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将自然、社会和人作为复合生态系统,强调其整体运动规律和对人的综合价值效应。可见,生态意识就是超越人类中心主义,体现人与自然协同共存与和谐发展的价值观。然而,生态意识的建立并非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自然形成,需要经过长期、不断地体验、感悟、教育、强化、筑牢,以到达从生态意识到生态文明行动的一脉相承。因此,需要在全社会各层面,针对人类个体与群体持续、大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

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

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与以往提出的环境教育与自然教育有所差异。环境教育通常是强调以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有效参与能力所展开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自然教育则是期望通过对自然界的感性经验、主动学习等,直接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理解自然的各类活动。而生态文明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认知、诠释“自然—人—社会”的关系及其生态意义,并能够运用生态哲学和生态法则分析判断各类活动的合理性,进而自觉践行生态文明行动。

环境教育和自然教育都聚焦于人类、环境或自然,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但是,生态文明教育是在系统性与整体性基础上,突出以包括人在内的生物与环境的协调关系。所以,生态文明教育是从生态哲学角度,在更为普遍的意义上探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简言之,生态文明教育是基于各种思维与行为活动塑造生态意识,培养生态伦理行为,从感性上体验和感悟生态意义或价值,从理性上认知和遵循生态法则,自觉自愿成就生态文明行动。

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与方式

迄今生态文明教育还处于不断的探索和发展之中。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多个方面。

首先是深刻理解生态内涵。在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其一是通过观察和学习,教授人们认识“基本自然秩序”。地球上任何地区,由于气候、土壤的差异,以及人为干扰,形成了特定的植被分布格局。例如,干旱地区仅有以草本植物为优势种的草原植被或以灌木为优势种的灌丛,在这些地区种植乔木就不符合自然秩序。其二是通过媒体学习和实地见习,让人们认识人类具有高度适应性,即人类可以模拟或仿照自然生态系统构建人工生态系统,体现生态意义。例如,对加固改造的河流增加弯曲段,为水生生物提供栖息生境,或者在大规模农田种植中考虑多样化作物品种、病虫害的生态防控。其三是通过研讨和思辨,解析人与自然的关系演变,最终形成“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共识。事实上,基于历史上曾经繁荣的玛雅文明和古巴比伦文明演变,包括我国黄土高原变迁等都可以阐释人与自然关系失调的灾难性后果。

其次是学习并把握生态法则。一般的生态法则包括:整体与系统性,反映生态过程有尺度变化和动态演替;适应与协同性,体现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相互适应和反馈调节;循环与再生性,即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可以循环利用,一些过程的产物可以再利用;平衡与稳定性,展示系统和区域通过系统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维持物质与能量的平衡及稳定性。在对这些生态法则有了基本的把握之后,加之前面对生态内涵的理解,可以判断个人的某些行为、行业或企事业活动(项目)乃至社会政策是否符合生态文明的发展要求。

最后是生态哲学观点的领悟与培养。通过生态文明教育使人们生成某些生态哲学观点,这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最高层次。生态学与数学、物理、生物学一样,随着学科走向成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哲学提供“营养”或“原料”,甚至发展成生态哲学。人的本质与价值是哲学命题之一,以往对于人可以从生物学与社会学的角度来诠释,现今则需要增加生态的视角或维度。社会可以类比自然界,自然生态系统是由多物种以直接或间接方式相互作用构成,生态系统稳定与功能的维持依赖于生物多样性。没有生物多样性,生物圈不可能维持,何谈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因此,生态哲学将为解释人类与社会的相关问题提供重要帮助,生态文明教育也需要容纳生态哲学的相关内容。

生态文明教育的方式是灵活多样的。针对不同人群,诸如在校学生或从业者、管理者、公务人员等应有差异性的教育方式。一般来说,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媒体功能十分必要,同时,这种方式直观而感性,容纳的资料极其丰富。在相关科普宣讲与活动中,可以更多地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既能增加科普的趣味性,也能丰富科普内容。

生态文明教育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开展生态文明行动的重要内容之一。诚然,生态文明教育在我国刚刚起步,对于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尚需要不断拓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与内容也应该更加明晰,生态文明教育的方式还需要日臻完善。为了人类在有限时空的健康存在与可持续发展,以期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增强全社会的生态意识,进而为形成遵循生态伦理规范和生态法则的行为范式提供有益支持。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教育文明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请文明演绎
人类第一杀手
漫说文明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对不文明说“不”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研究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于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