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敏 | 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中共二十大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大力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
虽然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一直受到全球各国的高度认可,但目前,生态文明教育却普遍缺乏有效性,在培养人们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而采取有效行动所需要的能力方面存在不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1年发表的报告称,“我们正朝着一种崭新的生态导向的教育方式迈进”“可持续发展正逐步被纳入教育的指导目标和课程的组织原则”。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推进,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变得越来越必要和迫切,我们需要为开创可持续未来所需要的知识、科学、创新做更充分的育人准备。
一是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系统性谋划,完善生态文明教育体制,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全民参与”的生态文明教育工作机制。由于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体系庞大,包括生态科学教育、生态伦理教育、生态法制教育、生态审美教育等,教育的具体实施单位难以科学合理地选择教育内容并将内容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实践。同时,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资源涉及教育部门、自然资源部门、生态环境部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等多个行政部门,任务设计及评价考核各有侧重,基层落实存在一定难度。为此,需要以生态文明的整体观为指导,出台国家层面整体性、综合性、指导性的政策文件,明确环保、教育、宣传等部门的职责范围,确定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与任务,指导和帮助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及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开展好生态文明教育实践。
二是发挥学校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青少年儿童生态文明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点内容,极为重要、非常紧迫。加强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要优化学校生态文明相关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坚持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国家课程体系,在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中找到有效结合点;融入中小学生活实践,将教育活动转化为学生生态文明素养;融入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与育人方式变革紧密结合;融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将解决问题与创新创造结合起来。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应把生态文明相关课程纳入必修课程之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推进生态文明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研究,为更深层次的生态文明学习和公民相关能力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三是加大生态文明教育的资源支持力度。针对不同人群设计丰富多样的生态文明教育教材、读物,特别加强中小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系统性、科学性、连贯性;建立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实践教育,创设丰富的实践活动载体,践行低碳绿色环保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感受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培育生态文明素养;健全生态文明教育监测评价机制,将绿色学校建设、生态文明教育情况、中小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等纳入各地教育工作督导考核体系;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建立一支校内外、专兼职结合的生态文明教育师资队伍;构建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宣教格局,通过各方配合、运转顺畅、充满活力、富有成效的宣传教育,推动各级政府、部门和人民群众自觉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提升生态文明意识和环保科学素养。
中国已经成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也必将在“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家园”之路上,不断探索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引领生态教育浪潮,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开创包括高度生态文明在内的人类文明新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