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蓉,吴育辉
(1.安顺学院政法学院,贵州安顺 561000;2.安顺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贵州安顺 561000)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总体部署,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1]。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农业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所在。为了探索出适合普定县农业产业发展的新路子,助推乡村振兴,分析了普定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发展建议。
近年来,普定县深入贯彻落实贵州省委省政府“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决策部署,把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聚焦产业发展“八要素”(产业选择、培训农民、技术服务、资金筹措、组织方式、产销对接、利益联接、基层党建),践行“五步工作法”(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公开问题、解决问题、责任追究),结合实际将“三种一养”(韭黄、茶叶、食用菌、肉兔)作为主导产业,探索出了一条产业兴、农村美、农民富的脱贫新路子,助推乡村振兴。普定县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全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的全面发展,初步形成了“三种一养”主导产业发展布局,持续推进蔬菜产业、生态畜牧渔业产业、乡村旅游、中药村为主导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发展体系。在“十三五”期间,小麦种植面积0.86万hm2;油菜籽播面2.95万hm2;粮食播种面积达9.27 万hm2,总产量54.57 万t;马铃薯种植面积1.60万hm2。水稻种植面积达3.34万hm2;杂粮播种面积1.27 万hm2;共完成蔬菜种植面积9.87 万hm2,产量167.1 万t。食用菌种植8 150 万棒[2]。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普定县积极发展韭黄、茶叶、食用菌、肉兔产业。
普定县按照“产业化、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标准化”的发展目标,完成韭黄种植约0.67 万hm2,提供了就业岗位2 万余个,实现1 万3 千余户贫困户人均增收达3 000 元以上。截至目前,韭黄种植面积约0.67 万hm2,投产面积约0.33 万hm2,预计产量达1.5 亿kg(出田产量),产值达5.1 亿元。洗净韭黄产品市场平均价格稳定在11 元·kg-1左右。主要销往广东、浙江、湖南、云南、四川、重庆等省份。根据“白旗韭黄”生产特有的技术,制订了《白旗韭黄病虫害防治规程》《白旗韭黄贮运标准》《白旗韭黄等级标准》等相关标准,形成了自有的标准体系,使韭黄茎白如玉、叶黄如金,增强了产品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推进绿色食品加工业、实现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普定县紧紧抓住贵州省委省政府、安顺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政策机遇,以加快基地建设、注重品牌打造、提升产品质量、提高市场占有率为突破口,根据巩固、壮大、提升、拓展的思路,重点改造中低产茶园,着力优化茶叶品种结构,建立健全销售网络,进一步提高了茶叶的生产数量和质量,进一步凸显了茶叶的产业效益。“朵贝茶”系列产品在“中绿杯”“中茶杯”等活动评比中共获金奖、一等奖、银奖等各类奖项100 余项。普定县茶园面积0.53万hm2,可采面积0.44万hm2,茶园实现绿色和生物防控,“三品一标”基地达到3 643.3 万hm2,包含有机茶园200 hm2,共有46 家合作社、大户流转土地、企业集中修建茶园和进行茶叶加工。茶叶总产量达1 200 t,总产值达3.6亿元。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普定县抢抓发展机遇,扎实念好“推、带、促、帮”四字经,把食用菌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强力推进食用菌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截至目前,普定县共流转土地120 hm2,建成大棚1 448个,累计投入菌棒2 908万棒,预计可产生经济效益1.5亿元,间接和直接带动就业4 500余人,人均增收6 000余元,利益联结贫困户268户1 018人。种植品种以香菇、平菇、羊肚菌、竹荪等为主。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普定县高度重视兔肉产业的发展。目前,累计批复实施肉兔养殖项目87 个,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 639 万元,建成养兔场80 个,商品兔26.11万只,累计出栏肉兔400万只。按每只兔子2.25 kg 出栏,销售价格平均16 元·kg-1计算,出栏肉兔产值达1.5 亿元左右,获利润2 700 万元(肉兔成本6.5 元·kg-1,毛利1.5 元·kg-1),带动贫困农户5 278 户实现增收。
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择主导产业,全面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转变观念选。通过召开县乡村三级干部大会,切实把各级干部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上来,形成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共识,自觉带头转变观念,创造性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发挥村级作战队的带头作用,通过到家到户开展工作的机会,和群众沟通交流,让群众明白传统产业种植和发展新产业之间在经济收入、时间投入等方面的差异,从而帮助广大群众逐渐改变传统的种植习惯,参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主动调整种植方式。普定县一共召开了院坝会、小组会等2 000 余次,通过会议上的不断沟通交流讨论,使广大群众逐渐摆脱了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发展思路,学会了用新方法、新技巧、新思路来发展新产业,解决了长期困扰广大群众致富难的问题。2)根据实际情况发展农业产业。通过不断的调研、反复的研究比对后,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依托发展基础、地理优势、当地资源等,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有技术力量支撑、符合国家政策、利于推广、经济效益良好、竞争优势明显的韭黄、茶叶、食用菌、肉兔作为普定县的发展主要产业。3)聚焦发展优势产业,韭黄、茶叶、食用菌种植和肉兔养殖。普定县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长期积累的经验和形成的技术,规模化的产业基地,以及广阔的市场需求前景,是其坚定不移推进“三种一养”加快发展,提质增效的前提。
1)重视产业规划布局。按照“宜种则种、不开天窗、不得断线”原则,把化处等6 个乡镇划为韭黄种植核心区,2 个乡镇为重点区,4 个乡镇为可发展区,规划化处、穿洞、鸡场坡、猫洞为绿茶、白茶种植的核心基地,规划马官为食用菌种植基地,肉兔养殖根据乡镇条件和发展意愿,实行规模化集中养殖。2)重视技术培训。产业发展技术是关键,农民只有掌握了相应的技术,才能更好的实现“三种一养”产业的发展。农业农村部门通过聘请专家实地指导、召开座谈会、培训交流会、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进行培训,实现了茶叶种植技术、移栽技术、韭黄育苗、肉兔养殖技术等的全方位培训,普定县培训达10 000 余人次。经过培训,让广大群众成为了技术的真正掌握者,为他们更好的参与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技术支持。3)狠抓技术服务。依托国家特色蔬菜体系示范县、贵州大学、安顺农科院等本科院校及科学研究机构的人才支持,构建“国家、省、市、县、乡、村”技术格局。一方面抓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一方面编制主导产业技术规程,制作培训手册,要求严格按照生产技术规程组织生产,现该技术规程已获批团队标准,成为全省唯一的产业技术标准。
坚持以优质、绿色、品牌化发展水平为根本要求,着力打造“三种一养”品牌。1)加大宣传力度,提升“三种一养”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在省、市的支持下,通过中央电视台、贵州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及各种网络媒介,立足于讲好普定县产业故事,让普定县特色走得更远,从“新”字上求发展;从“特”字上求实效,充分展现产业与众不同的独特品质,实现“稳得住”“卖得好”的目标;从“谋”字上求突破,超前策划,精心组织。2)严把“三种一养”农产品品质关,提升市场占有率。严格落实种植、生产、加工、运输的统一标准,结合市场需求制订完善的管理措施,从育苗、种养植、管理、加工、运输、销售各个环节,坚持技术部门指导、调度人员监督、管理人员检验、销售人员把关,做到环环相扣,一步不乱,确保产业科学发展、有序推进、取得实效。
大力实施产销对接确保“三种一养”产品产得出、卖得脱、有利润。1)走出去。随着“三种一养”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普定县充分利用东西部协作机制,按照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优质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实际,严格实施“走出去”战略,组织销售团队前往山东、广东、浙江、云南、四川等省外大型蔬菜集散市场,通过推介、展销等有效途径,把普定韭黄肉兔、食用菌送到消费者面前。截至目前,普定县与广东中南市场等省外大型蔬菜中转批发市场签订了长期供货战略合作协议,为普定县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市场保障。2)请进来。普定县积极与省内外客商协调联系,邀请客商走到韭黄的田间地头,肉兔的养殖场更加直观的了解普定县“三种一养”的种植、加工、管理全过程,把“定心丸”交到客商手上,增加销售对普定县产业的信心。截至目前,先后邀请广东、江西、浙江、北京、江苏等地客商10余批次到普定县了解农业产业。同时,按照绿色产品的产业发展标准,及时邀请省农科院等专业机构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就韭黄种植、病虫害防治、日常管理等进行实地指导,为普定县绿色韭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3)大数据调配生产销售,充分发挥农特产品研发调度中心平台作用,对“三种一养”产业实行大数据调度生产销售,根据市场调度生产,确保产销信息一致,真正让特色产品产得出、卖得好、有效益。
1)发展思路不清。自“三种一养”全面推开以来,产业发展如雨后春笋,数量和规模显著提高,有些地方依然存在着发展方式粗犷、模式简单、质量不高的现象。在推进产业发展进程中,部分村级公司发展只看着眼前利益,缺乏长远发展眼光,没有经过充分的调研、论证的前提下急于上产业、上项目,结果因产业选择不科学、技术不达标、管理方式落后等因素造成了亏损。2)管理方式还不够合理。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一些村管理体制不健全、方式不合理,致使产业发展推进不力。村级组织管理结构不合理,责任不明,产业无专人管理运作,产业发展停滞不前。3)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有些地方没有提出明确有效的激励机制,或者激励机制不切实际,无法兑现,导致“产业发展快慢一个样、好坏一个样”的现象,从而降低了村能人、村干部在推进产业发展上的能动性[3]。
现阶段普定县在产业各个环节人才技术上普遍存在储备“缺”,力量“弱”的困难。农业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看似操作技术简单,“一看就懂,一学就会”,门槛较低,所以目前普定县从事农业产业的人员比较复杂,专业素质良莠不齐。产业从生产到技术服务还没有形成一支完整的人才队伍,尤其是基层种植技术推广专业人员偏少。从事产业管理的人员和村级从事产业种植的农户更缺乏专业有效的技术、技能培训。目前,人才技术储备不足,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因为福利待遇差等因素的影响,懂技术、有知识、善经营、懂管理的人才大量流出,造成产业发展人才储备不足。这些因素严重影响到“三种一养”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在普定县的有效推广,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
某些地方存在干部队伍老龄化、思想守旧、素质参差不齐、创新精神不足、产业发展办法不多、思路不清等问题,“领头雁”的作用有限。干部、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少数乡镇(街道)、村(居)干部对产业存在畏难、观望的思想,认为村级公司虽有100万元的资金扶持,但产业运营有潜在风险,村级措施办法有限,工作难度大,取得成效难,参与的积极性不高。龙头企业带动效应不明显。普定县在产业发展上以龙头企业带动为主,虽然龙头企业已选派技术人员到各项目基地实地指导,但指导的效果不明显,见效慢。有重“点”轻“面”现象,“点上示范、面上开花”的良好局面尚未形成。
虽然普定县在农产品销售上采取了很多的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目前产销供应没有形成长效的合作机制,大多处于短期行为。生产和销售双方的合作主要在于农产品的采购和销售上,双方合作关系不够紧密,没有拓展到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等全过程中来。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等原因[4],导致农民在种植或养殖的过程中无法掌握市场需求情况。例如:上一年韭黄销售好、价格高,本年度就大力种植韭黄产业,进而导致市场饱和,韭黄卖不出去,最终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损失。
要按照“抓两头,带中间”的原则,合理确定拔尖村、中游村、薄弱村“三类村”,在经过充分的论证和分析基础上,确定重点工作安排,按照个别化原则,制订一村一办法工作计划,形成工作方案,倒排工期,集中破题,确保公司有盈利、群众有收入,推进普定县村级公司整体发展平衡。对实力弱、规模小的村级公司,政府部门通过制订激励措施,出台加大财政投入、减少税收等方面扶持政策,推动现有村级公司产业升级,从而激活现有的农产品加工活动。通过提高对村级公司的资金补贴力度,形成一批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知名度高的重点村级公司。
要进一步发挥好品牌好、规模大、资质好的公司在统一销售过程中的桥梁作用,进一步增强“农校对接”“农超对接”“农企对接”力度,推进韭黄等产品进单位、进社区、进企业、进超市、进军营、进学校等。借助拼多多、淘宝、天猫、益农商城、贵农网等知名电商平台,建立“网上交易、网下配送”的订单式销售模式,把农产品销售至全国各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高水平、有实力的生产、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入驻发展,搭建产销衔接平台,积极探索大数据全过程调度生产、管理的作用,全力完善高效便捷的产、供、销体系,确保主导产业种得好、卖得好、收益好。同时,通过进一步拓展消费渠道,推动产品销售,线上线下销售相结合等的方式,促进农产品全方位销售。
通过建立和完善农户与村级公司的“订单式”利益联结长效机制,根据企业、村级公司的需求安排农业产业的生产种植量,实现产销对接,让广大群众通过产业化经营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是农业产业化经营重要抓手。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伙伴式利益联结机制需要得到政府支持帮助,并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引导村级公司领办创办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合作机构,实现村级公司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深度融合。通过支持村级公司为种植养殖农户开展技术指导、农资供应、农机作业、产品营销、疫病防治市场需求信息等服务,进一步改善农户种植养殖的效率和效果。鼓励村级公司采取利润返还、股份分红等不同形式,将销售、加工环节的部分收益让利给农户,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成果共享。通过选树一批带动农户增收的先进典型、发展农业生产的先进人物,大力宣传村级公司的典型经验和作风,更好地发挥村级公司在农业产业发展和带农惠农中的积极作用。
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实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是有效解决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的关键所在。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给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技术人才、资金等各个方面的支持[5]。农业属于弱质产业,农产品生产周期长、保质期短,导致农产品要同时面对市场和自然两大风险,加之农户经济体量小、抗风险能力差、专业性程度低、销售渠道窄等不足,很容易在规模化发展农产品时出现滞销。因此,政府部门应加大政策、资金等的投入力度,强化政策保障、资金支持,对调整规划内的作物,做出保底收购承诺,以稳定的市场价格收购滞销农产品,避免因农产品滞销打击农户的积极性,切实保障参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农户利益。
1)地方政府应在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和省、市有关农业农村人才工作文件精神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人才队伍的政治理论学习和教育,进一步提升其政治素养,积极鼓励在职职工提升学历。2)重视本地人才的培养。通过邀请韭黄、茶叶、食用菌种植等方面的专家来为本地从事具体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选派相关工作人员外出学习交流,网络平台的在线学习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业务技能提升的培训。3)注重高层次人才的引进。通过为高层次人才提供绿色通道服务,如实行一人一议、创业培训、医疗保障、编制管理、科研服务等方式吸引高层次人才,通过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农业产业生产种植、技术支持、产品销售等方面的作用,来大力推动该县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4)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作用。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社工站进入各县区,一方面社会工作者通过与市场对接,了解市场的需要,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通过与当地的农业产业种植者深入交流,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起到一个沟通桥梁的作用,来促进农产品的销售;同时可以根据农户的需求进行政策倡导,从而保障种植者的基本利益。此外,需要充分发挥农业专家在乡村振兴中的科技支撑作用,选派专业技术人才到基层锻炼等活动,帮助基层解决技术创新、项目攻关、人才培养等难题[6]。
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科技创新。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区农业产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设置科技创新发展的目标,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的投入,推动技术研发主体与市场需求主体的有效合作[4]。通过“政府引领、公司驱动、合作社带动、农民参与”等模式,提前谋划产业规模化、市场化发展空间,把基层闲散的人、地、财充分整合起来,形成产业发展合力。可以修建冷库,将产出的农产品统一冷藏贮存,延长农产品的保质期,再与具有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的企业进行合作,逐步形成农产品工业化,以此拓宽销售渠道,增强抗风险能力。在土地作价入股的基础上,做好资金筹措和技术保障,调派农技人员做好农民技术培训工作,增强农产品种植专业性,加快推进产品提质增效,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地方政府可以结合电商平台发展物流产业,减少运输时间,从而缩短农产品生产到消费之间的市场环节,扩大农产品销售的覆盖范围。可以结合互联网平台发展高端线上种植服务,通过实时直播,将用户选定的种植情况及时反馈,为消费者提供种植的附加消费体验。逐渐探索形成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订单式生产,做到产销无缝连接,从而形成产销一条龙服务。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产业发展迎来了重大的战略机遇。地方政府在面对农业产业问题时,应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从政策支撑、人才队伍建设、技术支持、产销对接等多方面采取措施,为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进一步助推乡村振战略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