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西安航天城第五幼儿园 姚依娜
幼儿时期是儿童人格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通过什么方式了解和解决幼儿的心理问题是这一时期教师和家长努力寻求的答案之一。绘画是一种符号表征形式,由于幼儿无法通过语言全面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于是,他们便十分自然地选择通过绘画来表达内心的所思所感。本文从实际案例入手,着眼于幼儿的绘画过程和作品——对他们在绘画材料、图像表征、色彩选择、绘画方式、下笔位置及图画布局等方面所呈现的选择及展现的内容进行解读,并通过相应的绘画训练提高幼儿的心智发展水平,以此探究绘画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
××,5岁男孩,身形瘦小,头部偏大偏长,食欲一般,爱啃手指,下肢无力,有语言障碍,家人已带该幼儿就诊,其身体无器质性病变,未诊断出其他精神性疾病。
教师观察:该幼儿有模仿意识,有时会无意识地自言自语,能够说出词语或短句但发音不准。家长曾向教师反映该幼儿在其他幼儿园表演节目时曾受到过伤害,之后就再也不愿意参加此类活动;平时喜欢自己玩,喜欢躺在地上,喜欢玩滑滑梯。教师家访时,发现父亲未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母亲则时常感到焦虑。
医院诊断:发育迟缓、轻度自闭。
前期测评中,教师要求该幼儿随意画一幅画,其仅能画出微弱的横直线。这时,该幼儿的实际年龄已有5岁,但其绘画发展水平仍停留在2~3岁阶段。教师随后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经分析后决定运用逆向绘画练习法帮助该幼儿。于是,教师选取了罗达凯洛格的20个基本涂鸦单元,每天训练幼儿涂1~2个单元,训练幼儿绘画圆圈、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十字形和巨大的×。一段时间后,教师开始训练幼儿画太阳、光线和人像。
该幼儿在历时6个月的涂鸦后,教师明显感觉到画纸上所呈现的内容可能是该幼儿自身动作形成的,于是该幼儿开始重复涂鸦动作,这表明幼儿意识到手和眼睛之间的联系,并能通过视觉来控制动作。从这一阶段开始,幼儿出现上下、左右画线动作,在初始阶段经常将可控和不可控动作混在一起,这表明该幼儿能够控制自身的肌肉动作,这是很关键的感受和经验。幼儿通过这一动作,不但收获了信心,还从视觉角度感受到了肌肉的运动。在这一阶段,幼儿自身动作会跟随视线变化,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段时间里,幼儿并未认识到绘画的创作意义,只是涂涂抹抹,对肌肉动作的感知与熟练是他这一时期最大的收获。
经过一年时间的训练,幼儿对视觉的感知进一步增强,自身动作协调性与控制性也稳步发展,此时其涂鸦训练顺利进入圆圈涂鸦阶段。在该阶段,通过相应的圆圈涂鸦训练会促进幼儿绘画动作的发展。在重复性训练后,幼儿开始向更高的目标进发,不断挑战高难度绘画动作,成功画出圆圈线条,该时期幼儿的明显特点是涂鸦线条变化多样及幼儿下笔力度的逐步增强。在成长过程中,幼儿必然会通过线条的多样变化更好地协调自身动作,通过绘画建立与物体的关联。在圆圈涂鸦阶段,教师可以尝试让幼儿画毛线、太阳、苹果和球等,但注意不能强求幼儿,也不要求其刻意追求“真实”的画面效果,而是由幼儿随意绘画。
经过三个阶段的训练之后,该幼儿顺利进入命名涂鸦训练阶段。在这一阶段,家长和教师要做的是鼓励幼儿想象,而非一味刺激让幼儿画出可以辨认的物体,这样该幼儿右脑的潜能便会被激发出来。但对于特殊幼儿来说,其在涂鸦时容易受外界影响,因此,教师和家长需要协助其完成涂鸦作品。涂鸦阶段是儿童发展其信任感、安全感的重要时期,我们应承认、鼓励和接受儿童的任何作品。
在教师与家长的引导下,基于前期绘画测评判断,教师为该幼儿选取罗达凯洛格的20个基本涂鸦单元作为训练内容,在逐步经历画轮廓阶段、重复涂鸦动作阶段、圆圈涂鸦阶段、命名涂鸦阶段后,幼儿在绘画中逐渐收获信心,能够更好地控制自身动作,并获得信任感与安全感。
通过对2名中班幼儿无主题绘画作品的分析初测,我们发现其中一名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发展水平较好,但其易生病,协调能力较差、分离焦虑时间较长,且缺乏安全感;另一名幼儿的语言发展存在某些障碍,但逻辑思维能力较强,身体强壮,动作发展较好。根据初测的基本情况及5岁儿童的绘画特点,我们制定了二名幼儿的团体绘画指导方案。
初期,我们让两名幼儿随意画出图形,可以任意涂鸦,一段时间之后,再让他们“解读”自己的涂鸦作品所代表的意义。教师在幼儿绘画时仔细观察他们的画法,当发现幼儿画的图形、图像与某些实物似乎有些关联时,引导幼儿初步描述绘画的顺序和图像。随后开始让幼儿画出基本的人物形象——“蝌蚪人”,这时教师引导二名幼儿以合作的形式开展添画训练,以数字为底通过添加笔画得到基本人物形象。在此过程中二名幼儿开始描述他们画的人物是谁、在做什么,最终教师引导幼儿将画出来的人物“故事化”,并迁移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之中。此时二名幼儿已能够抓住事物的特征及形象,按照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来作画,并出现了较粗的基底线。
随着二名幼儿语言、思维能力的加强,动作协调性、可控性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训练一学期后,二名幼儿进入绘画构图阶段——绘画构图反映了儿童认知发展的水平和特征——这时教师引导缺乏安全感的幼儿在构图中画出基底线,注重潜意识层面和画面右侧的绘画内容,并训练幼儿使用手部力量。经过不断的重复,二名幼儿的线条绘画较之前相比更有力度,幼儿已由无表现意图转向有表现意图,能把图形和线条简单组合并表现出来,随后转向有目的、有意识的美术创作,绘画形象由最初的相互对立、无联系向着相互统一、有联系转变。从幼儿的入园情况来看,有分离焦虑的幼儿焦虑症状明显好转,且针对语言发展较弱的幼儿,教师采取编故事绘画的形式引导幼儿和教师一起一边编故事一边绘画,将语言和绘画有效链接,此后,二名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明显提高,安全感逐渐上升。
教师根据二名中班幼儿的初测结果,制定团体绘画指导方案。从初期涂鸦到二名幼儿合作进行基本人物形象——“蝌蚪人”添加画训练,二名幼儿的语言、思维能力、动作协调性、可控性得到进一步发展。一学期后,二名幼儿进入绘画构图阶段,教师对两名幼儿进行针对性指导,二名幼儿均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罗恩菲尔德提出:“只有在正确理解并熟练运用早期表征发展阶段支配儿童绘画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正确解读儿童绘画内容及情感。”因此,绘画作为一种特殊“语言”,具有内在的逻辑和表现形式——线条、色彩、图形、人物、环境、布局,显示着幼儿的性格、气质、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心理变化、情绪特征等。
1.教师层面
教师如何通过绘画的积极作用保障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这主要体现在绘画活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我们常说“一日生活皆教育”,教师应从幼儿园的点滴生活出发,帮助幼儿学会观察、体验、实践和迁移,促进幼儿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利用区域和美术集体教学及碎片时间,组织生动、形式多样的美术教学活动,创设适合幼儿绘画的内容和形式。例如,手指画、泥巴沙子画、边听音乐边绘画、石头组合画、蜡笔刮画、拇指画、吹画、弹画、胶画等,并利用线条和颜色表现不同的气候感觉、情绪变化、味道变化等。可让幼儿先感知再借鉴,最后进行想象和创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应用好引导和评价的方式,根据每名幼儿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观察和引导方法,借助绘画方式助力幼儿健康成长。
2.家长层面
绘画是家长了解孩子最简单、最方便、最直观的形式,因为绘画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生,只需要一张纸、一支笔。家长如何利用绘画指导孩子的健康成长?这体现在培养孩子绘画爱好和做好儿童绘画陪伴这两方面。在某种程度上,绘画本身就是一种心理治疗,它能明显超越倾诉或文字表达,通过画面的表达得到心灵的慰藉和情绪的发泄。因此,培养孩子对绘画的喜爱是家长通过绘画了解孩子内心的第一步,首先,家长可以在家中为孩子准备绘画材料,闲暇时陪孩子画画,帮助孩子养成爱画画的习惯;其次,家长要在孩子绘画过程中做一名倾听者、赞美者、引导者、建树者、保护者和协助者,对孩子的绘画作品给予正向引导,并在恰当时机提供帮助;最后,家长还要培养孩子的自主绘画能力,在幼儿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后,鼓励幼儿自主作画,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观察力。同时,家长可以就绘画内容与幼儿进行交流,及时观察发现幼儿作品中的情绪倾向与表现,给予有针对性的处置,如有无法解决的问题应及时向专业人士请教。
弗洛伊德认为投射是一种心理防御与保护机制,具体表现在人们会下意识地将自己的想法、认知、观点及其他特征反映到外界的心理作用。3~6岁幼儿尚不具备成熟表达自身意愿与想法的能力,而绘画作为最简单与最直接的表达方式,无疑打开了幼儿表达自己、与世界沟通的大门。对于特殊儿童来说,更需在教师及家长的正确引导下,利用绘画促进他们的心智发展。本文就具体案例简要分析了绘画对不同阶段儿童心智发展的作用,而如何通过绘画进一步推动儿童心智发展值得进行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