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加振
(河南省许昌新龙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梁北煤矿,河南 许昌 461000)
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巷道围岩在深部高应力状态下往往表现为大变形、难支护的软岩特征[1-6]。新龙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梁北煤矿目前正在生产的21采区下部埋深达930 m,地应力较大,受采动影响采区准备巷道收敛严重。基于此,梁北煤矿以21采区轨道下山为研究对象,研究采动影响下深井高应力大断面软岩底板流变与结构失稳问题,以期控制深部软岩巷道变形,保证矿井安全生产。
21 采区准备巷道初期布置未充分考虑采动的影响,受采动影响采区准备巷道收敛严重,成为制约矿井安全生产的瓶颈。其中,轨道下山变形最为严重,该巷围岩以泥岩为主,裂隙发育,掘进中揭露二1 煤层(由顶板揭露,进入底板),巷道成型后不足4 个月开始出现底板变形。采用常规措施修复过后6~8 个月,巷道再次收敛变形,尤其是底板起鼓严重,影响巷道使用,需采取更有针对性的对策防治底鼓。21 采区轨道下山平面布置图如图1。
图1 21 采区轨道下山平面布置图
21 采区下部投产至今,部分准备巷道已进行卧底维修4 次,但底鼓时有发生。根据21 采区地质现状,结合现场底鼓破坏实际情况,分析原因如下:
1)围岩强度低
巷道围岩以泥岩为主,岩层裂隙发育,结构较差,整体围岩强度低。
2)底板未加固
巷道掘进过程中,未进行底板加固,待巷道成型后,受围岩应力影响,底板出现底鼓变形,影响安全生产,需进行大量卧底工作。卧底作业除对底板围岩造成扰动,还使得巷道整体围岩松动圈扩大,巷道两帮也出现向内收缩的情况,进一步加大围岩破坏。
软岩一般包括弱岩和泥岩,两者岩性存在差异,底鼓机理也不同,对比见表1。21 采区轨道下山围岩为强流变、高构造应力泥岩,经测定,该岩石侧向压应力系数值可达0.7。这种情况下,岩层竖向地应力和水平地应力值都很高。因此,巷道底板未加固时,地应力作用效果尤为明显。
表1 不同类型软岩对比
巷道底板岩性为泥岩时,巷道底部环向应力圈横向应变会产生内侧位移。该应力值呈现中部高、两边低的情况,受水平应力作用,巷道底鼓程度沿底板横向也呈现中部最高、两边最小的分布。
梁北煤矿巷道支撑结构的整体性破坏是巷道变形破坏的最主要因素。巷道围岩控制的关键是提高支护结构的整体性及承载能力。特别是深部软岩巷道,因其埋藏深,受上覆岩层自重、采动影响与围岩岩性弱等因素,除增强巷道支护结构整体性,还需要采用补偿性技术增强其稳定性,从而实现围岩支撑结构的长期稳定。
为保证巷道断面满足通风、行人及安全生产的要求,当巷道底板发生底鼓时,一般采用卧底作业进行巷道维修。底板岩性为泥岩的巷道,因围岩具备流变性,卧底后,围岩仍然会向底板上方产生塑性流动,即反复出现底鼓,不能有效实现巷道围岩的长期有效控制,同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因此,需要采用更加有效的技术方案进行底板治理。为充分发挥巷道支撑结构的整体性,在底板中部施工3根锚索,与锚网形成整体支撑结构。锚索施工采用梅花眼布置(图2),材质为钢绞线,型号为Φ17.8 mm×6500 mm,施工间距1600 mm,施工排距800 mm,锚固力≥120 kN,使用中速型树脂锚固剂,每孔使用4 卷锚固剂,锚固长度约2200 mm。
图2 底板锚网索联合支护示意图(mm)
整体支护方案采用两个支护断面实现结构性补偿(图3),两个断面间隔800 mm。轨枕中间通过加设锚杆提升支护结构的整体性,底板锚杆材质为钢锚杆,型号为Φ20 mm×2500 mm,施工间排距为800 mm,锚固力矩≥200 N·m,使用Z2350树脂锚固剂,每个锚杆孔使用2 卷锚固剂;锚索托盘使用鼓型托盘,材质为18#槽钢,型号为150 mm×150 mm×10 mm。
图3 锚网+锚索联合支护方案(mm)
为进一步增强底板支撑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增加钢筋梯子梁,与底板锚索、锚杆共同组成整体围岩支撑结构。钢筋梯子梁加工材料使用Φ14 mm 圆钢,具体加工尺寸如图4。
图4 钢筋梯子梁加工尺寸(mm)
21 采区轨道巷底板防治方案具体施工要求如下:
1)在进行底板锚网+锚索配合支护前,先进行巷道卧底。卧底的标准为:卧底后,底板标高低于设计值400 mm。
2)底板钢筋网铺设,底板锚索、锚杆施工。底板锚索锚固力≥120 kN,底板锚杆锚固力矩≥200 N·m。
3)底板混凝土浇筑作业,浇筑厚度≥100 mm。
4)施工完成后,首先使用专用工具将锚索外露部分(超出设计范围)截除,然后对底板进行回填。回填标准为:回填后,底板标高等于设计值。
5)在水沟中施工时,应分段进行。施工后,进行浇筑作业,浇筑厚度为500 mm,覆盖锚索外露部分。
为验证技术方案的效果,沿巷道布置观测站,对巷道维修后的效果进行分析。图5 为随着时间推移巷道底鼓量变化情况,图6 为随着时间推移巷道底鼓速度变化情况。
图5 巷道底鼓量变化
图6 巷道底鼓速度变化
由上述观测结果可知,受巷道维修引起的围岩松动圈的发展,巷道底鼓量在维修后的50 d 内迅速增加,且底鼓变化速度响度较大,随着巷道围岩整体支撑结构发挥作用,以及巷道维修扰动的减弱,巷道底鼓量与底鼓速度都逐步降低,52 d 后,巷道底鼓速度接近于0 mm/d,巷道底鼓变化趋于稳定状态。
1)巷道岩性与巷道底鼓的形成高度相关。泥岩等岩性强度低且具备流变性的岩层巷道,易发生巷道底鼓。合理的巷道规划和布置,有利于底鼓防治,布置于受采动影响较大或者煤层的巷道,极易发生底鼓。
2)巷道底板中部为高应力集中区,底鼓现象最为严重,可通过锚索施工深入岩层,并配合锚杆、钢筋梯子梁、钢筋网形成整体的支撑结构,保证支护效果的整体性和稳定性,能够有效防治巷道底鼓,取得良好的维护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