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震 刘宝山 张春鹏 李博文
(1.黑龙江省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院;2.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3.黑龙江省自然资源调查院)
随着近些年金矿勘查,矿区发现众多中酸性、基性脉岩,脉岩与成矿的关系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成矿期脉岩与矿床成因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在黑龙江多宝山—黑河成矿带近几年的矿产勘查中,发现科洛河、三合屯、永新、大新屯等金矿床中闪长岩脉、闪长玢岩脉发育,矿体与闪长质脉岩紧密相伴产出,因此,区域上金矿勘查时闪长质脉岩也得到越来越多地质学者的高度重视。在黑龙江嫩江县三合屯地区开展金矿勘查时,发现闪长岩脉与金矿体关系十分密切,闪长岩脉位于矿体下盘,且二者相邻较近,对矿区工程部署探索矿体提供了依据。闪长质岩脉与金矿床一般有着密切的成生关系,该岩脉可做为区域金矿床的找矿标志,不仅对矿床成因探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在开展深部预测、寻找隐伏矿体方面有着较为重要的指示作用。本文对三合屯矿区闪长岩脉的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进行分析研究,从而为区域找矿提供可行的路径。
三合屯金矿床位于兴安地块东缘科洛—新开岭构造杂岩带上(图1),矿区出露的地层均为白垩系,分布于矿区西北侧,由老到新分别为下白垩统光华组流纹岩、流纹质凝灰岩,下白垩统九峰山组凝灰质砾岩、凝灰质砂岩和沉凝灰岩,下白垩统甘河组玄武岩、玄武质凝灰岩,上白垩统嫩江组页岩、泥岩等。侵入岩主要为晚三叠世花岗质糜棱岩、碎裂岩化花岗岩,糜棱面理走向北东20°~30°,倾角20°~35°,脉岩主要为闪长岩、闪长玢岩,侵入花岗质糜棱岩,北北东向沿糜棱岩面理产出[1]。
矿区闪长岩平行矿体北北东向产出,位于矿体下盘,走向18°~35°,倾向北西290°~310°,倾角30°~45°,地表呈短脉状、透镜状,断续出现,而多条勘探线上的钻孔控制发现,脉岩在深部沿走向上连成一个稳定连续的整体,控制走向长度近2 000 m,倾向延伸较为稳定,倾斜延伸至400 m 仍未封闭。闪长岩脉走向及倾向上的稳定延伸,显示矿体规模及后续找矿潜力较大[1](图2)。
闪长岩为灰绿色,半自形、自形细粒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灰白色斜长石,以中长石为主,粒径为0.2~1.2 mm,局部绢云母化,含量为65%;角闪石,灰绿色,柱状,针状,多被鳞片状黑云母交代,仍保留角闪石假像,含量为30%;石英呈他形粒状,粒径小于0.3 mm,含量为5%;岩石中可见弱浸染状黄铁矿化及细脉状碳酸盐化。
闪长岩脉与金矿体相邻平行出现,意味着二者处于同一张性断裂构造系统,金矿体平行产于脉岩上盘,垂直间距30~80 m。二者产出的一致性及空间上紧密伴生关系,表明二者在成因上具有较为密切的成生联系[3]。二者紧密的空间关系,也表明成岩成矿作用可能是在同一构造系统中进行的,断裂构造为闪长质岩浆的上侵定位提供了通道,同时也为矿液运移沉淀及矿体的最终形成提供了空间。一般情况下,成矿期所形成的脉岩参与了金的成矿作用,主要是提供运移并能萃取金元素的岩浆流体以及所需的能量,并且在侵入过程中提供部分的金元素[4]。另外,矿区在控矿断裂中局部出现炭化现象,由于矿体赋存于花岗质糜棱岩中,多期构造活动产生的热液对矿体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脉岩在空间产出上比较醒目,容易识别,正确辨别与划分不同时期的脉岩,在找矿勘查过程中是一种有效的指示标志。
与矿体相邻的闪长岩脉发育弱黏土化、碳酸盐化及浸染状黄铁矿,表明其可能受到同成矿期热液的改造。三合屯、科洛河及永新金矿为同一金矿集区,三者成矿地质背景一致,科洛河金矿床与三合屯金矿床相距7 km,成矿时代为103.6 Ma,平行矿体产出的闪长玢岩脉成岩时代103.6±1.8 Ma[2],永新金矿床形成于114.6±1.2 Ma,与矿体相伴产出的闪长玢岩形成于114 Ma[5]。三合屯、科洛河及永新矿床中的金矿体在空间上均平行闪长(玢)岩脉产出,成矿条件的一致性,有理由推断,三合屯金矿床中平行矿体产出的闪长岩可能也与矿体在时间上相近。另外,多数钻孔控制的闪长岩脉中均未发现有沿裂隙贯入的脉状矿化,这也反映出脉岩并不是成矿期前形成的。由于岩脉与矿体受同一构造控制,且产状近一致,可能为同期岩浆热液活动的产物。结合三合屯、科洛河和永新金矿床中闪长质脉岩产出特点,具弱矿化蚀变的闪长岩脉可做为区域寻找金矿重要的标志。
矿区位于早白垩世火山盆地边缘,发育早白垩世甘河期玄武岩,玄武质岩浆来源于幔源,该闪长岩脉为同期火山活动的产物,强烈的岩浆活动为矿体的形成提供热能和成矿流体,并使金元素在局部富集。区域上永新、大新屯、孟德河等金矿床与闪长(玢)岩时空上也较为紧密,闪长质脉岩并不含矿,但其金元素的含量相对略高,如闪长岩脉在永新金矿床中含量99×10-9~168×10-9[6],在大新屯金矿中128×10-9~316×10-9[7],在孟德河金矿床中含量110×10-9~267×10-9[8],在三合屯金矿床中含量高达187×10-9~235×10-9[9],在科洛河金矿床中含量133×10-9~195×10-9[10]。通过这些矿床中闪长质脉岩的金含量统计表明,闪长质岩浆也可能是其物源之一,并为金元素局部富集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闪长岩脉本身的特性来看,作为勘查找矿指示具有一定作用。
据于建民研究[11],辽宁宽甸沙窝沟金矿I-2 号脉主矿体部分主要由含矿脉岩构成,矿化蚀变脉岩品位为0.83~4.19 g/t。脉岩本身具有细粒浸染状黄铁矿化,亦有黄铁矿-石英细脉穿插,形成细脉浸染状、网脉状构造,而在这种脉岩边部的矿体品位往往高达20 g/t 以上。进一步表明,岩脉与热液脉状金矿化在时间空间上的密切伴生,显示了它们之间的成生联系。
闪长岩脉作为金矿床的找矿标志是不可忽略的。由于脉岩多是沿断裂侵入定位形成,当岩浆上侵动能不足时,断裂在深部定位,或由于剥蚀较浅在地表不发育,但在深部却是发育的,若成矿期的脉岩发育,往往都会发现金矿体存在。例如,区域上与三合屯金矿床成矿背景近一致的永新金矿床,180 勘探线地表未发现矿体及闪长岩脉,而通过对见矿激电异常类比,施工钻工深部查证,在其深部发现延伸稳定的金矿体(图3),且矿体上下盘均有闪长岩脉分布,同时锆石U-Pb 同位素测年显示,闪长岩脉与成矿年龄近一致[2],反映出二者紧密伴生关系。
内蒙敖汉旗大黑山18 号脉地表矿化差,但通过坑道深部揭露证实,18 号脉深部存在着隐伏的含黄铁矿细粒闪长岩脉,脉岩成为矿体的一部分,其上盘也有矿体分布,而闪长岩脉的作用使深部矿化变得更好[11]。
众多金矿床中都发育闪长岩脉,表明闪长岩脉在金矿勘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指示意义,是区域上寻找金矿不可忽略的重要标志。有的矿区岩脉在地表十分发育,而有的矿区出露却较少,但在深部却成群产出,这一现象表明在深部找矿希望较大。如科洛河、三合屯等金矿床脉岩在地表呈透镜状零星产出,而钻孔查证在深部表现为稳定的长脉体,与矿带长度近一致。一般情况下,脉体规模越大,矿体资源量越大,如新疆别鲁阿嘎西金矿小规模闪长岩脉附近,圈定的金矿体品位较低,无法圈定出具有开采价值的工业矿体,而在多条较大规模的隐伏闪长玢岩脉上盘却发现规模较大、具有工业价值的矿体[3]。另外,招远灵山沟金矿区,地表无脉岩,矿化蚀变不发育,未圈定出矿体,但在地表采集的数百件样品中大于1×10-6的样品只有4个,但在深部-300 m 标高闪长岩脉极为发育,为成矿提供了条件,单个矿体储量达10 t左右[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