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莹
摘要:底线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底线思维培育具有重要意义。培育大学生的底线思维,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有效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适应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严峻形势。在培育大学生底线思维时,高校应从忠诚底线、法纪底线、道德底线、本领底线四个方面进行实践,以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思维依托。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底线思维;实践要求;立德树人;思维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22-0009-04
基金项目:空军预警学院厚积课题“军校青年学员底线思维培育路径研究”(编号:院科【2022】10号)
党的二十大强调:“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1]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新时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这一特殊的身份和职责要求他们必须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坚守忠诚底线、法纪底线、道德底线、本领底线,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和能力,成长为德才兼备的国之栋梁。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立足于人民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高度重视“底线”和“底线思维”。“底线”“底线思维”不仅成为流行的话语和理论界普遍关注的重要概念,而且引发了新时代大学生的共鸣。大学生要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必须先理解底线与底线思维的丰富内涵。
底线是底线思维的一个基本概念,弄清楚底线是什么是运用底线思维的基础。底线最初是指足球、篮球、羽毛球等体育场地两端的边界线,后来被运用到日常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常见的有道德底线、法律底线、安全底线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看,底线是区分不同事物或事物发展阶段的“质的规定性”,是坚守的最低限度,具有多重含义。第一,底线是事物发展的分界线。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在发展过程中,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的飞跃,底线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节点。一旦风险突破临界点,事物的性质就会发生根本性变化。第二,底线是事物发展的最低目标。事物的发展有最低目标、正常目标与最高目标,底线标定了发展的最低目标。最低目标是实现最高目标的基础,如果连最低目标都无法实现,将面临满盘皆输的风险。第三,底线是事物发展的红线。人人都追求无拘无束的行为自由,但任何自由都是在规则限定的范围内,一旦超出这个范围,每个人都面临着不确定的危险,社会也将陷入混乱。底线是社会规则的“最后屏障”,明确了可为与不可为之间的界限,规定了如何惩罚违反底线的行为,对人起到规约警示作用,有利于人找到自由的尺度。
“底线思维”是指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付出最大努力以争取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科学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具有深刻丰富的内涵。第一,底线思维是一种忧患思维。底线思维要求凡事从最坏处准备,尤其当形势一片大好时,要居安思危,主动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矛盾的复杂性和严峻性,并将它们明确标划出来,做好防守准备,确保事物始终朝好的方向发展。第二,底线思维是一种主动思维。底线思维虽然强调牢牢守住底线,但绝不是死守底线过日子,也不是被动防范,更不是无所作为。底线思维追求“底线”与“顶线”的有机统一,要求在坚守底线的基础上,既预估风险、有所作为,将风险造成的危害化解或者降至最低,又稳中求进、敢于斗争,逐渐靠近顶线,从而实现最高目标和最大利益。如果一开始不设立最高目标,只满足于守住底线,最低目标也难以实现。第三,底线思维是一种主体性思维。底线思维要求不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不能无所顾忌、无所警戒,必须对底线心怀敬畏,自觉遵守自然规律、法律规定和社会规范,确保行动有界限和方向。
底线思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積淀而成的思想智慧,是应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的工作方法,也是新时代大学生个人事业成功所必需的思维方式。对于新时代大学生来说,培育底线思维具有重大的意义。
1.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忧患意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孔子提出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和孟子提出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时刻鞭策着人们要居安思危。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和处世方法,在社会治理方面,即使是太平盛世,也时刻对天下兴衰保持危机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危”是一种挑战,“安”也是一种挑战,底线思维就是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忧患意识的继承和发展。新时代大学生必须坚持底线思维,敏锐察觉安定形态存在着产生危机或诱发危机的可能性,找出能够影响全局的主要因素,做好应对困难的充分准备。
2.是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内忧外患的时代,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壮大,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是百年奋斗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1945年,面对当时党内存在的骄傲自满情绪,毛泽东同志保持高度清醒,在党的七大上提出十七条困难,告诫全党“要在最坏的可能性上建立我们的政策”。[2]改革开放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邓小平同志仍忧虑地说:“要把工作的基点放在出现较大的风险上,准备好对策。这样,即使出现了大的风险,天也不会塌下来。”[3]20世纪80年代,中英两国谈判时在香港回归后驻军问题上展开了激烈争论,在这个事关国家主权的问题上,邓小平同志坚持在港驻军不能让步,展现了高瞻远瞩、未雨绸缪和深谋远虑。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立足新的历史方位,着眼治国理政的具体实践,要求全党坚持底线思维,有效防范和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新时代大学生系统学习党百年来底线思维的运用和发展,有利于汲取历史智慧,提升科学思维能力。
3.是有效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的发展确实印证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回望新时代10年,有时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遭遇的风险挑战风高浪急,有时甚至是惊涛骇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接踵而至。现在中国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处于由大向强、将强未强之际,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新时代大学生要坚持底线思维,科学研判与认识当前的局与势,增强自身防范化解风险的本领,依靠顽强斗争打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新天地。
4.是适应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严峻形势的需要
总体而言,新时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快速提升,他们的思想动态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呈现出新特征,有的大学生政治理想还不够稳定,思想行为方式尚不成熟,抵御诱惑的定力有待提升,同时他们所处的外在环境发生了变化,物质更加充实、信息交织更加复杂。由于少数大学生缺乏底线思维,做出一些无底线的事情,如果不及时解决,不仅影响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而且会冲击社会底线。新时代大学生必须坚持底线思维,自觉在思想上知晓红线,在心理上筑牢防线,在行为上守住底线,既要有畏,更要有为。
底线思维的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4]底线思维培育能使新时代大学生在各种各样的诱惑和风险面前,既时刻保持警醒姿态,坚守底线,又始终保持进取姿态,追求高线。
1.坚守忠诚底线
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定型,有时可能成为敌对势力腐蚀拉拢的重点对象。在严峻而现实的考验面前,新时代大学生的忠诚意识,关系到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一批又一批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和国家赋予大学的崇高使命。”[5]对党忠诚,是大学生要坚守的首要底线。新时代大学生必须坚守忠诚底线,在是非问题面前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一是全面加强理论武装。政治上的坚定来自理论上的清醒,如果对重要理论缺少系统学习和深入了解,对党忠诚就会失去根基。大学生应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掌握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并能够融会贯通,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大学生还应全面、系统、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真正学懂、弄通、做实,在各种错误思潮的冲击面前,能够稳住心神、抵制诱惑、经受考验,以从容的战略定力守住思想阵地。二是确保永远对党忠诚。绝对忠诚是大学生的第一政治品格、第一政治要求,这就意味着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定理想信念,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尤其注意,对党忠诚是一辈子的,不是一阵子的,是绝对可靠的,不能有丝毫折扣,是绝对纯洁的,不能掺半点杂质,真正将对党忠诚熔铸于自己的血脉与灵魂。三是坚定政治信仰。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政治信仰决定政治行为。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只要累积少量的变化就可能发生质变,就会成为“蛀虫”。因此大学生必须运用底线思维,筑牢理想信念堤坝,从思想源头上拧紧螺丝,确保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指引人生前进的方向。
2.坚守法纪底线
法纪是警戒线,任何人都不能触犯和逾越,法纪又是安全线,守法纪者最自由。新时代大学生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其法治素养和法治信仰不仅折射出我国的法治化水平,而且直接关系到依法治国能否实现。高校不是天然保险箱,大学生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诱惑。新时代大学生必须坚守法律底线,主动在思想上划出红线,在办事上明确防线,在用权上敬畏高压线,将法治理念贯穿工作生活始终、法治信仰融入血脉、法治思维镌刻脑中。一是认真学法、知法懂法。有的大学生违法犯罪是因为缺少法律知识,自然就把握不住法律底线,导致违法而不自知。因此,高校必须加强法治教育,利用好“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使大学生法律知识不断更新,法治知识储备不断拓展,法治知识结构不断丰富。高校还应开展法治宣传进校园活动,举办法律知识讲座,开设法律法规知识专栏,开展模拟法庭活动等,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传承法治精神。二是心中有法、模范守法。大学生要想成为时代的先锋,必须敬畏法律,树立宪法至上的法治理念,時时处处严格约束自己,严守规则红线和法律底线,以实际行动捍卫法律的权威和尊严。三是手中用法、办事依法。“法治素养,不仅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的现实需要,更是其面对新时代走上工作岗位必需的核心素质和基本能力。”[6]大学生要把法律意识和精神融入到日常工作生活中,做出决策时有法律依据,制订计划时遵从法定程序,使用权力时牢记违法后果,处理问题时运用法治思维,自觉当依法治国的推动者。
3.坚守道德底线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对于新时代大学生来说,有品德是立身做人的首要方向、从政为官的基本准则、立大志成大业的重要基础。在党的历史上,革命先辈毕生都注重崇德修身、慎独自省,彰显了共产党人的本色。大学生不同于普通人,是社会高素质群体的代表,在坚守道德底线的基础上,要以更高的标准、更硬的底线、更严的要求培养高尚道德情操,成为一张德行的“名片”。一是要做到明大德。大德讲的是国家之德,明大德要求大学生把对党和人民的大忠大爱放在首位,自觉锤炼坚强党性,以实际行动回答好“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不断强化为党和人民尽职尽责的政治担当。二是要做到守公德。公德是公共领域的道德,守公德要求大学生守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底线,遵守为人民服务的社会公德,恪守奉献国防的职业道德,崇尚公私分明的家庭美德,切实把道德修养外化为高尚的行动自觉,以道德人格力量赢得人心,推动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三是要做到严私德。严私德要求大学生始终严把生活“情趣关”,不向金钱让步,不为享乐所惑,不向官位追逐,始终保持如履薄冰的警醒意识;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在坚持“慎独”中养成好思想好品德。思想道德观念的建立和道德行为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要联合社会各主体,运用大众媒体的导向作用和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弘扬榜样的力量,积极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健全道德奖惩机制,确立可操作的道德评价指标体系。
4.坚守本领底线
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人民的幸福寄托在新时代大学生身上。尤其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两个大局”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相互影响,更需要勇担责任、砥砺奋进的时代先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当代大学生如果没有够硬、够实、够强的本领,不仅自身理想的实现、责任的担当会变得虚无缥缈,而且影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目标的实现。完成人生理想和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呼唤新时代大学生努力学习知识,用扎实过硬的本领武装自己,成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栋梁之材。一是努力学习掌握专业本领。大学生正处于学习专业知识与社会经验的黄金时期,学习是首要任务,既要多读有字之书,努力学习理论知识为实践提供正确的方向指引,也要多读无字之书,到艰苦环境中积累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在不懈奋斗中创造无愧于国家和人民的伟大业绩。二是提升创新能力。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生是整个社会中最富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群体,他们有创新创造的宝贵机遇、巨大热情和非凡能力,必须勇立潮头,走在创新创造的前列,以前瞻性视野密切关注学科领域的最新动态,成长为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大学生要抓住大有作为的时代,根据自身的能力兴趣接受适于自己的专业培养,成长为各领域杰出的领军人物和拔尖人才。三是需要掌握科学的方法。人类社会知识更新不断加快、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层出不穷,对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一项本领是可以一劳永逸和包打天下的,科学的方法论对于掌握本领来说事半功倍。成长没有捷径,有用的本领不是天生的,要通过刻苦勤奋的学习与实践锤炼,还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方法,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态度,站稳向广大劳动人民学习的立場,持续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本领。
参考文献:
[1]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22:20.
[2]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88.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67.
[4]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 2022:327.
[5]程建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N].人民日报,2022-01-23(05).
[6]陈赞宇,尹奎杰.培养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N].光明日报, 2018-09-20(14).
Exploration of the Practical Requirements for Cultivating Bottom Line Thinking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Huang Yuying
(Air Force Early Warning Academy, Hubei Province, Wuhan 430019, China)
Abstract: Bottom line thinking is an important thinking and working method, and strengthening the cultivation of bottom line thinking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Cultivating the bottom line thinking of college students i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heriting the Partys fine traditions and valuable experience, effectively responding to the unprecedented changes in the world in a century, and adapting to the severe sit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When cultivating bottom line thinking among college students, universities should practice from four aspects: loyalty bottom line, legal and disciplinary bottom line, moral bottom line, and skill bottom line, in order to provide a solid thinking foundation for achiev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llege students; bottom line thinking; practical requirements;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virtue;thinkingmetho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