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医融合背景下医学院校体育教师体育保健知识体系的构建研究

2023-08-24 20:58马玲马壮
关键词:体医保健知识医务

马玲,马壮

(锦州医科大学 体育与运动康复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2)

2016 年10 月,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由此引发了体医融合的研究热潮。广大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体医融合的概念、内涵、作用、价值、模式以及相关的践行路径与对策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医学院校是我国医疗领域所需人才的培养基地,其培养质量的高低会对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体育教学是医学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基础技能、促进其终身体育思想自主生成、提高其身心健康素质以及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等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因此,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综合素质能力的体育教师队伍具有必要性。鉴于此,基于体医融合理念的引导,积极探索医学院校体育教师体育保健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发展,无论是对于医学院校体育教学的创新发展,还是对于医学院校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对于提高医学院校体育教学发展的精准性、促进体育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能力的发展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体医融合的内涵解读

通过文献的整理与分析发现,目前,国内对于体医融合内涵的解读具有多样性,其中既包括“体医渗透”视角的理解与阐释,也包括“医体结合”层面的了解与分析。这种多样化的内涵解析表明体医融合理念具有普遍适应性,既可以应用于大众体育健身活动,还能够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加以推广。从体医融合的字面理解可以将其内涵解释为体育与医疗的融合,是一种具有全新性的体育健康观念。从行业视角来看,体医融合是两个不同学科通过交叉渗透所形成的一种具有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特征的新型理念。从构成要素来看,体医融合是一个涵盖了体育运动、医学营养、运动康复、医学检测等诸多知识的集合体。综上所述,体医融合实现了体育与医疗两大领域优势资源的有机结合,通过体育锻炼的方式方法,遵循医疗思维的引导,借助医疗保健知识的支撑,开发出适合于不同群体体育锻炼的运动处方,不仅能够指导体育锻炼者进行科学健身,同时还能为锻炼者的身心健康发展增加“保险”,达成锻炼效果的目的。

二、体医融合背景下医学院校体育教师体育保健知识体系的基本结构

依据体育保健学对保健知识的分类,并结合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笔者将医学院校体育教师体育保健知识体系的内容结构划分为体育卫生、医务监督、运动创伤与防治、运动康复等四个部分。

1.体育卫生知识:医学院校体育教师保健知识体系的必备内容。体育卫生是营造健康和谐的体育发展环境的必要条件,对于优化体育运动的卫生条件,提高学生体育卫生良好习惯,确保在卫生、安全的环境下从事体育活动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在充分借鉴与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医学院校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现状与发展需求,将体医融合背景下医学院校体育教师的体育卫生知识归纳为健康促进、运动与环境、运动与营养等三大组成部分。其一,健康促进。该部分内容对于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具体包括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学校健康促进、运动与健康的关系、职业病的预防及职业体能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其二,运动与环境。体育运动对环境的依赖程度较高,一般而言,良好的环境对体育运动的参与及效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从环境的基本属性来划分,运动环境共包括冷环境、热环境、高原环境、污染环境等,在不同的环境中选择适应性的运动方式是体育教师必须要了解与把握的基本能力。其三,运动与营养。营养是运动的动力来源,充足的营养能够为运动者提供运动所必须的动力,对运动的持续性行为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一般而言,运动营养方面的知识主要包括营养学基础知识、运动膳食、不同运动群体的膳食营养、专业运动训练膳食营养等方面的知识。这对于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控运动量、为学生提供科学的运动营养配方、确保学生的体育锻炼效果等方面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2.医务监督知识:医学院校体育教师践行体育融合的重要载体。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医学院校体育教师主要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因而其知识的构建具有明显的单一性。体医融合理念的推广对医学院校体育教师的知识体系构建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加强对体育保健知识内容的植入,促进其综合素养的有效发展,确保体育教学活动能够满足新发展时期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就成为医学院校体育教师知识体系创新与拓展的重要保障。医务监督作为体育运动中的必要环节,一般是由专业医疗人员来执行的,在学校体育教学中鲜有涉及。因此,基于医学院校的专业属性,在体医融合理念的引导下,加强体育教师医务监督知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从体育医务监督的类型来划分,一般可分为体育教学医务监督和运动训练医务监督两部分。其中,体育教学医务监督部分主要包括体格检查、体质测量与评价、体育课堂的医务监督、课外体育的医务监督等方面的知识,这是医学院校体育教师医务监督知识培养的重点内容。运动训练医务监督主要包括自我监督、过度训练及应对、比赛期的医务监督、运动性疲劳及消除等方面的相关知识,由于大多数体育教师仅以体育教学为工作重点,因此,该方面的知识要求体育教师了解即可。

3.运动创伤与防治知识:医学院校体育教师必备的素质能力。体育运动本身具有一定的运动风险,因此,运动损伤与防治等方面的知识是医学院校体育教师必备的素质能力,是体育教师正确处理教学中突发的运动损伤、有效解决应急问题、确保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运动创伤与防治知识主要包括运动性病症、运动性伤害的急救以及运动损伤三部分内容。其一,运动性病症是指在运动过程中所出现的疾病症状,具体包括肌肉痉挛、运动性低血糖、运动性中暑、运动性脱水等等。其二,运动性伤害的急救主要是指在运动性伤害发生时所采用的应对性的治疗或缓解手段,具体包括因运动所导致的身体体表的出血、关节脱位、骨折、急救包扎及伤员搬运等方面的知识。该部分内容是体育教师必须要了解与把握的知识与技能。其三,运动损伤与防治主要包括对不同运动项目所造成的运动损伤的预防与急救。由于不同的运动项目所造成的运动损伤的部位、程度等均有不同,因此,要求不同专业的体育教师应结合自身的专业属性来进行针对性的学习与培养。

4.运动康复知识:医学院校体育教师拓展性的体育保健知识。运动康复(亦称体疗)是指通过采用各种运动方法来促使伤病或伤残者在身体功能和精神上获得全面恢复的手段,对于伤病或伤残者的康复具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与保障作用。目前,在我国较为常见的普适性运动康复主要包括按摩和传统体育养生法两大类型。其中,按摩是一种针对相关病症采用特殊的手法来刺激人体穴位用以达成调节身体机能、达到理疗目的的方法。具体包括按摩基础知识、按摩手法、穴位按摩等方面的知识内容。传统体育养生法知识包含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气功等方面的知识。该部分的知识内容与医学院校的专业属性相应和,对于体育教师而言,学习与掌握运动康复知识,既保证了体医融合背景下医学院校体育教师医疗保健知识体系的拓展与创新,同时,对于中华优秀的体育养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体医融合背景下医学院校体育教师体育保健知识体系的构建途径

1.转变观念,加强对体医融合内涵的理解与把握。体医融合理念的提出,为学校体育教学的创新发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为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思想提供了理论与观念的引导与支持。医学院校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不仅要肩负救死扶伤的社会责任,还要积极自主地承担起践行与宣传“体医融合”理念的重要使命。因此,在学校学习期间了解与掌握体医融合理念的内涵,通过体育教师的传授与引导,最大程度地学习与掌握体育运动技能、体育保健知识以及确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就成为医学院校学生体育学习的重要目标。鉴于此,要求医学院校的体育教师应积极自主地转变观念,摒弃传统的“唯达标论”的狭隘观念,积极树立以人为本的育人观。通过对体医融合理念的深度理解与高度认知来提高培养与促进自身综合素质能力发展的积极性与自主性,实现对体育保健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为推进新发展时期医学院校体育教学的创新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

2.加强学习,提高对运动人体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构建体育保健知识体系,是体医融合视域下医学院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创新举措,是提高新发展时期医学院校体育师资整体水平的重要保障。从隶属关系上看,体育保健知识属于人体运动科学的范畴,人体运动科学与体育保健知识的相关内容息息相关,是体育保健知识重要的理论基础。因此,加强对人体运动科学相关知识的学习会对体育教师体育保健知识的培养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达成融会贯通的效果。由于人体运动科学的相关理论与知识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因而,对于人体运动科学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医学院校的体育教师应加强学习,了解与掌握人体运动科学的基础理论与核心内涵,为其体育保健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学习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应结合自身的专业特征,围绕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体育教学的核心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人体运动科学知识的学习,这对于促进自身理论素养的培养,提高自身体育保健知识体系构建的精准性与完善性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3.拓展视角,不断汲取体育保健知识的营养。构建体育保健知识体系是医学院校体育教师践行体医融合理念、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拓展发展视角,充实与创新自身的素质能力体系,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体育保健知识体系结构的复杂性以及内容的丰富性,要求医学院校体育教师在日常的工作与学习过程中要积极自主地加强对体育保健知识营养的汲取,确保自身体育保健知识体系的不断完善。其一,通过网络、书籍或报刊学习与了解相应的体育保健知识,并能够在体育教学中针对所发生的运动损伤事件给予及时的应对或处理,形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时,针对在具体的处理过程中所存在的疑惑或难点,再通过相关的学习渠道来寻求解决方案。其二,体育教师应积极培养传统体育养生知识的学习兴趣,这不仅是自身体育保健知识体系构建的需要,也是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尝试。其三,不同专业的体育教师要加强相互间的交流与互动,例如,运动训练专业的体育教师除了要加强运动创伤与防治、体育运动训练医务监督等知识的学习以外,还应积极向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教师进行传统体育养生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用以丰富与充实自身的体育保健知识体系。

4.学研结合,促进体育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的均衡发展。科研能力是推动体育教学改革的动力源泉,实现体育教师科研能力与教学能力的并重发展是新发展时期学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目标。学研一体化理念的提出,其目的在于提高体育教师对科学研究的重视程度,改变传统的“重教轻研”的现状,推进体育教学的创新发展。体医融合理念的提出,对于新发展时期学校体育教学的创新发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而构建医学院校体育教师体育保健知识体系是践行体医融合理念的有效途径。由于体医融合以及体育保健知识体系的构建均需要相应的理论支持,因此,对理念内涵的理解以及体系结构的设计均需要相关的理论支持与保障。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加强自身体育理论素养的培养,由此引发了加强科学研究能力的重点话题。医学院校因其自身专业属性的优势,为贯彻执行体医融合的发展理念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因而,医学院校的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对相关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发现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基于体医融合理念的引导,开展有针对性的科学研究,这对于实现学研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广开门路,提高体育教师运动处方设计的水平。为学生设计与提供具有适应性与实效性的运动处方,是体现体育教师执行体医融合理念的有效手段,也是展示体育教师体育保健知识与能力的重要保障。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所谓的运动处方是指针对学生的年龄、性别,依据体质健康测试的结果,结合主客观条件,用处方的形式所制订的对适合于学生体质状况的运动内容、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及频率提出相应的注意事项,用以达成科学健身的效果。运动处方的设计对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充实的体育保健知识。因此,加强对体育教师运动处方设计水平的培养,就成为促进其体育保健知识体系构建与完善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学校的体育教师自身要积极寻求运动处方设计水平提升的渠道与路径,学校方面可以采用聘请医疗康复专家、学者对体育教师进行专题讲座,用以掌握体育教师对运动处方设计的基本流程、核心要素、重要意义以及本领域发展的前沿动态;体育教师自身方面,一方面可以采用参与相关培训的方法来提升自身的运动处方设计水平与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图书报刊等资源来进行自主学习或组建学习小组以实现群体性的发展。

体医融合理念的提出,为医学院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医学院校自身的专业属性决定了在践行体医融合理念过程中的优势,彰显出构建体育教师体育保健知识体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因此,转变发展理念,摒弃传统的狭隘观念的束缚,积极探索与学习体育保健的相关理论知识,对于医学院校体育教师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体医融合视域下医学院校体育教育的创新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猜你喜欢
体医保健知识医务
后疫情时代安徽省体医融合现状的调查研究
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对女性人工流产术后保健知识掌握情况的影响研究
边界与可能:体医融合中的身体、技术与知识
饮食干预对胃溃疡患者饮食保健知识及疗效的影响
对300名产妇产后保健知识需求调查分析
誓 言
——医务工作者之歌
产褥期妇女保健知识与行为的现状分析及应对措施
共生理论对“体医结合”模式创建的启示
在社区实施:“体医结合”促进健康研究
医务社工的上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