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生态视域下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优化路径

2023-08-24 20:58孔星陈俊
关键词:医学院校医学生培育

孔星,陈俊

(遵义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0)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医学教育事业提出要求:全面优化医学人才培养结构、全力提升院校医学人才培养质量。[1]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才是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举措。优秀的医学人才必须具备综合性职业素养才能更好地投身于医疗卫生事业。医学生的职业素养是医学生为适应职业发展所要具备的思想道德修养、医学知识、临床技能等基本职业素养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等专业业务素养,[2]它是医务工作者在人文素养和专业技能上的综合表现。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医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适应能力的体现,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前景密切相关。因此,笔者从教育生态视角出发,探究提升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各种要素组成,以此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

一、教育生态视域下提升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必要性

高校教育是一个育人生态系统,具有总体性、平衡性与关联性等特点。[3]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生态系统可看作是在人文素养和专业技能培育过程中教育主体、客体、介体及环境等多种动态要素协同作用的系统。面对复杂的教学环境,不断优化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生态系统显得尤为必要。

1.加强医学生医德医风建设的内在要求。医德医风体现着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医疗卫生行业的风尚。[4]我国的社会主义医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内涵。医德的调节对象主要包括医疗卫生事业与社会的关系、医务人员与患者的关系,以及医学科研中的学术道德修养等。医风对医疗行业而言表现为其行业文化、行业精神,对医务人员而言主要体现在思想道德品质、职业价值观念、职业行为意识等方面。医德与医风相互联系,医风以医德为基础,医德受医风影响。在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中,医德医风的培养是内在要求。医学生最终都要从事医疗卫生事业,“医乃仁术,无德不立”,遵守医德医风是医务人员的基本准则。医学生的医术水平无论多高,如果没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就不能算是一位合格的医生。目前,我国医疗水平逐步提升,这与医生医术水平的提高是密切相关的,但仍会出现如过度治疗、开大处方等问题,抹黑了医务人员的形象,使患者满意度降低,给医疗行业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将医德医风建设作为高校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必修课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要措施,有利于其在将来的岗位上发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医者仁心的职业精神。

2.丰富医学生医学知识储备的必然要求。在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中,医学知识的获取是必然要求。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5]即是表明,若对医学知识不精明,就不能准确找出病人的病因,难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唯有熟读精思方能用于实践。医学是一门具有丰富理论知识体系的科学,其中医学知识是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应用价值是保证人们生命健康。由此可见,拥有丰富且牢固的医学知识是医生救死扶伤的根本所在。对医学生而言,他们以治病救人为职责,所以,必须要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因而,医学生在学校的日常学习中绝不能走马观花,对病理书籍必定要熟读深思。此外,随着社会发展和各种疑难杂症的出现,要求医学生在继承原本医学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具有一定的创新素质,在瞬息万变的救治环境下多维整合医学知识,制定出最佳治疗方案。因此,医学院校在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中,不仅要教导其遵守医德医风,提高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职业心理素质等,亦要注重强化他们的专业理论知识,增加知识储备,奠定坚实的医学理论基础,培养国家发展所需、群众所需、医学教育所需的优秀医学人才,积极落实“大健康”思想,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3.强化医学生临床技能操作的外在要求。临床技能是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外在要求,其在医学教学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医生从事临床工作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医学模式得以转变,医疗改革进一步深入,医学也随之飞速发展,医学岗位对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培养也需进一步加强。受教学任务多元、教学资源缺乏、教学环境欠佳、教学考核模式单一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加之医学生思想多元化,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动力,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医学生技能实训效果欠佳。此外,临床医学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医学生不仅要具备丰富和牢固的医学理论知识,也应具有过硬的临床操作技能,但受医患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使医学生在见习中进行真人实训操作的机会较少,这也成为医学生临床技能培养的阻碍因素之一。因此,对医学生而言,熟练精湛的临床操作技能是医学生胜任职业岗位的前提,体现着医学生诊疗能力、急救技能、医患沟通技巧等综合职业素养。由此可见,强化医学生临床技能培养有利于提高其医疗技能。

二、教育生态视域下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现状分析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对医学生的从业技能要求呈现多样化,医学院校只有加强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提升其综合素质,才能增强其就业竞争力。但部分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的培养偏重医疗技能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对其人文精神培养和就业指导力度不够,且培养目标呈现固有模式,弱化了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1.偏重医疗技能教学,人文素养培育力度不足。医学人文素养是在医学实践中的人文关怀,主要表现为关爱生命、以人为本,具备扎实的人文社科类知识,具有较强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6]部分医学院校偏重医疗技能的培养,对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力度有待增强。其一,人文素质教育力量较为薄弱。如今,医学院校对优秀医学人才在医疗技能、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创新能力上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其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力度彰显不够,部分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即使是综合类医学院校,也不够重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加之受经费投入不足、教师知识结构较为单一等因素影响,导致一些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人文社科素养不高、医患关系处理意识不够等情况。其二,人文素质教育环境建设有待加强。人可以创造环境,环境也可以创造人。环境对人的影响不容小觑。人文环境建设是有利于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软件设施,医学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还需营造具有人文感染性的学习环境。部分学校的人文底蕴不够深层次化,对于有关人文方面如课程设置、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实践活动等教育途径较少。因此,夯实人文教育环境对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势在必行。其三,人文素质教育设施配备有待完善。教育设施是否完善亦影响着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无论是在教育力量、管理方式等软件设施还是静态固定的电脑、物资等硬件设施上都是有助于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医学院校的软硬件设施配备主要偏向医学教学方面,对人文教学方面的设施配备不够完善或者更新不及时,影响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时效性。

2.培养目标呈固有模式,创新思维培养力度不够。在新医改背景下,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取得一定成效,同时也对医学生提出更高的培养要求。当前,医学院校也随着时代进步调整了育人计划,但有的院校过于注重技术性、应用型人才培养,忽视了医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性,培养目标仍然沿用传统模式,对医学生临床技能、医患问题解决等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力度有待提高。其一,教育理念更新呈现滞后化。当前,大多医学院校的教学模式主要为“专业课+考核”的模式,如此固有的教育模式促使医学生在教育者的督促教育下获得相应的专业技能。学校人文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没有形成较强的育人合力,人文课程的针对性和亲和力有待提高。因此,教育主体应在快节奏的发展中及时更新教育理念,避免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理念的滞后化。其二,教育方式缺乏多样性。现代技术不断发展给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模式多样化提供了机遇。但受传统教学思维模式影响,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依旧采取原有的单一模式,对教育方式的创新性不够。久而久之,就会不同程度地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其三,医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化。一方面,由于学校师资力量、课程设置、教育方式等问题,使得医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平衡;另一方面,由于医学生绝大部分是理科生,其理科知识储备相较于人文知识更为丰富;加之日常专业学习任务繁重,导致其对人文社科类知识阅读量不多。这些因素的累积导致医学生的知识结构呈现单一化,阻碍了创新思维的提高。

3.偏重专业课程规划,就业课程指导力度不强。处于青年阶段的医学生好奇心强,对外界不良因素抵抗力较弱,容易影响职业素养培育成效。目前,部分学校偏重医学专业课程的设置,教学实践重心亦向专业偏移,对医学生就业指导较为缺乏。其一,课程规划设置有待优化。尽管医学院校已经意识到对医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观念等方面素养培育的重要性,但在具体实施中仍然不够深入。虽然在专业课之外也设置有人文社科方面的课程,但课程设置的目的主要在于优化医学生知识结构,而对医学生在就业规划指导、就业品德形成等方面作用的认知不足,课程设置有待优化,课程理念有待强化。其二,课堂教学成效欠佳。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认知的关键途径。在医学生相关就业素质培养课堂上,一些教师的上课方式不够多样化,或者仅仅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与学生之间未形成良性互动,容易造成学生接收疲劳。且有的院校教师对职业认识、就业心理承受力等课堂教学认识具有片面性,也有的教师工作缺乏责任心,导致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不到更好的提高,就业素养培育成效不够显著。其三,就业实践缺乏有效性。医学生由于课程任务较为繁重,且有的学校由于院校层次和地域条件等限制,对于专业实践方面的开展次数不够多。即使在实习期间,也可能出现有的医院对学生的要求不够严格。或者由于患者、指导老师等方面因素,使得学生进行临床实践的机会不够多。这就导致学生在实际专业实践中没有得到更好的锻炼,影响了就业实践的预期效果。

三、教育生态视域下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优化路径

在职业素养培育过程中,构建一个对医学生的医德医风、专业知识、临床操作等培养的生态系统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它涉及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实习基地、社会等宏观系统,也涉及教育理念、师资力量、教育手段、教育内容、教育评价等微观系统。因此,整合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资源,创新方法,形成育人合力,最终形成一个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生态圈,这对提升培育效果尤为重要。

1.聚焦资源,完善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保障条件。第一,适应教育管理生态位,保证资源输入。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不是由个人单方面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协调各种教育资源,促进教育主体之间协同推进。对各地教育主管部门而言,应当在遵循国家育人政策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做好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生态管理规划。对校方而言,应当结合医学人才需求制定培养手册,合理设置专业,制定专业技能、人文素养等方面的职业素养综合性评价体系。总体而言,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学校都应遵循医学人才培养规律,做好顶层设计,确保顶层设计有效实施,促进职业素养培育信息流、物质流和能量流之间的“流量”通畅,保证良好的教育资源输入,解决教育资源的配备和滥用问题,为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提供稳定的支撑系统。

第二,富集教育生态链能量,强化培育效果。学校教育生态系统如同自然界食物链一样存在一个生态链,即能量流生态链、物质流生态链和信息流生态链。在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中,各方教育主体要协同促进各种人力、物力、财力的能量系统之间的流通,且保障系统功能的正常运转,促使它们之间有效流动和转换。例如,加强课程改革,恰当引入医学伦理、课程思政等交叉学科或新兴学科,建立合理可行的课程体系,并引入具有专业性或交叉学科知识背景的师资力量,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立体化培养。此外,职业素养培育能量、物质、信息的富集要根据其发展水平和医学教育发展规律而定,不可盲目增加新学科、新的教学体系等,导致富集过度,破坏医学生教育系统的生态平衡与稳定。此外,教育主体要及时防范教育系统功能运转效率降低等问题,防止发生同等医学院校之间出现能量差异而导致的排斥现象或院校能量输入不均衡而出现过剩或欠缺的现象。

2.融合迁移,构建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复合力。第一,提高教育资源共享率,赋能相互提高。在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有政策支持、师资力量和资金投入等资源输入支撑系统下,也要促进教育影响力之间的通力合作,建立教育上的“合作伙伴”关系,促进资源共享,确保职业教育有效进行。其一,各地教育主管部门之间要加强合作,探讨促进该地医学生职业教育的政策、推动学校教学研究工作的措施、统筹师资队伍建设及培养工作的经验,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此外,在合理统筹的情况下,能量输入方面要实现人力、物资等流通调度,及时补齐教育短板。其二,同类院校之间应当加强交流与合作,促进培养手段、教育途径、教育方法等资源共享,协同完成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工作,形成各学校之间的教育合力。其三,教师之间要加强合作交流,时常探讨医学生教育问题,各自发挥专业优势且相互学习交叉学科知识,形成教师之间的协同育人合力。

第二,促进校院合作高效化,实现技能迁移。医学生在实习中能将知识运用于实践,且能学习到新知识。实习不仅让医学生了解医务人员工作日常、获得临床实践技能,也是一个锻炼医学生职业精神、心理素质、思维方式、沟通能力的过程,在此期间逐步习惯学习和工作之间的转换,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这对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是一个尤其重要的过程。因此,学校要加强与各大医院的合作,为医学生见习提供稳定场所,避免出现“花盆效应”。[7]一方面,在学生实习前,要引导学生做好实习准备,即工作态度、责任意识、心理建设、专业技能、沟通技巧等知识储备,使医学生增强信心、缩短实习适应期、提高实践质量;另一方面,在学生实习中,学校要常与实习单位交流、与学生加强交流,了解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于提高医学生实习的效率。此外,学校也要扩大合作基地,合理地将各个实习医院的学习资源引入医学生学习过程中,为其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使其见证不同的医学案例,从而强化其职业素养,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3.创新输出,注重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生态平衡。第一,交替教育生态节律点,协调培育内容。人体存在着复杂的生物钟,人的体温、血压、呼吸等都有着日周期。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生理节律的人,在教育中也同样存在生态节律。教育的生态节律是客观存在的,与人的生态节律具有密切联系。[8]教育要遵循人的生理活动规律,对医学生的培养计划和课程安排不可随机使然,不可打乱教学秩序,影响教育效果。因此,在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中,根据教育节律的工作机理,课程编排与设置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且要涉及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综合培养。不仅注重医学专业技能培养,也要抓牢职业道德、职业意识等方面的培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医学生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如此有利于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和全面提高。

第二,创新教学性生态因子,更新教学理念。教学理念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育主体要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途径、教学评价等要素,发挥好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主阵地作用。其一,建立多元化评价模式。合理的考核机制是促进教育者或教育对象积极参与职业素养培育的关键因素,但在建立考核评价模式时,要注意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动态性,不仅要全面立体化,亦要随着社会发展和实施效果改进不合理评价机制。其二,创设和谐共生课堂生态。课堂教学是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主渠道。当前,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有效结合现代化新兴技术,完善“第一课堂”,重视“第二课堂”,促进两者之间的协同育人。此外,课堂教学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促进“师生”合作和“生生”合作,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净化能力。总之,营造和谐的职业素养培育生态氛围是提高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质量的关键所在。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医学生培育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慕课”(MOOCs)发展对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启示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