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炜真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始终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要位置,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因此,作为民生保障的关键领域,关系亿万人民群众健康生活和千家万户幸福的公共卫生事业就显得尤为重要。健全和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既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也是中国共产党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本前提。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特别强调医疗卫生工作在国家建设中的极端重要性,“要求必须将卫生、防疫和一般医疗工作视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来看待,决不应该轻视卫生工作。”[1]“甚至在某些特定时期,做好卫生工作已成为十分紧迫而严重的战斗任务。”[2]“学界对中共领导人的公共卫生治理思想研究更偏重于对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研究,而对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其他领导人的卫生防疫思想研究缺乏明显关注。”[3]“所谓探究人物及思想观点,主要是基于该人物往往亲历各种关乎社会发展前途命运的重大事件,其思想活动能够集中反映社会时代变迁的进程实事。通常说,某人的一生浓缩着那个时代的历史,就是此意。”笔者结合建国初期的独特政治形势和社会环境,致力于对贺诚医疗卫生思想进行初步探究,以期深化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卫生思想。
新中国成立以后,1949 年11 月1 日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卫生部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48 条“推广卫生医药事业,并注意保护母亲、婴儿和儿童的健康”的规定,提出了《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工作方针与任务草案》。“草案要求必须要把防治各种传染病的流行,杜绝地方病、社会病、职业病的蔓延,作为当前首要任务。”[4]但当时,以广州为中心的华南地区以及整个西南地区还没有解放,人民解放军的卫生部门担负着繁重的战伤救治任务,而各大行政区的卫生部门也忙于战伤救治和药品、器械的供应,无暇顾及国家基础卫生事业建设。因此,为了深入开展全国性的卫生工作,作为军队卫生事业奠基人的贺诚充分吸收了人民军队在革命根据地时期开展卫生工作的宝贵经验,并结合建国初期卫生防疫任务和卫生工作的实际情况,系统提出了卫生工作的指导方针和政策。
“解放前我国人口的发病数累计每年14 000万人,死亡率在30%以上,其中半数以上是死于可以预防的传染病。”[4]面对巨大的患病人数和极高死亡率的现实情况,国家将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与健康作为当前卫生工作的首要要求。
1.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总方针。贺诚在全国卫生行政会议上根据革命战争中不同阶段曾提出的“对于疾病着重预防、预防在先、预防第一”等指导思想的基础上,初步将“以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确定为全国卫生建设的总方针。1950 年8 月召开的全国卫生会议中正式确立了我国卫生工作的总方针是“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贺诚也从理论上详细论述了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总方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他认为,预防为主的方针是根据新中国人民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提出来的。“如果我们牢固地确定了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立场,那么卫生工作人员就不但要勤勤恳恳地努力为人民治好病,而且要不等人民有了病再给治,要主动地发动群众与疾病作斗争,而且应该首先致力于领导人民同对人民群众危害最大、发病最多、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作斗争。这种主动的斗争就是预防。”[5]所以,治疗与预防兼顾并以预防为主这一方针是根据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这一出发点而来的。他又引用“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的典故来比喻卫生工作中的预防和治疗,从而更生动地阐述预防为主的正确性。他指出:“人民卫生工作绝对不能只重治疗,轻视预防,搞‘焦头烂额’,图虚名,受害者,而要坚定地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从根本上治理,大力发展预防医学,造福人民和后代。”[5]
对于如何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他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其一,必须要重视治疗工作。在进行预防工作的同时,必须积极配合治疗工作,预防是反对没有发生的疾病,治疗是反对已经发生的疾病,只有两者相结合才能战胜疾病。其二,由于我国目前疾病普遍流行,民众卫生常识缺乏,卫生环境恶劣,治疗与预防工作的需求量极大,必须要创造预防普及的基础。鉴于此,必须加强基层防疫人员和专科公共卫生人员基本的医学常识。其三,在进行预防工作时,必须是组织工作与宣传工作同时进行,群众性的卫生运动与科学研究工作及卫生人员教育工作同时进行,必须做到卫生部门与其他文教部门的密切配合,特别是与新闻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的密切配合。[6]
2.坚持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卫生工作的基本立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中国共产党开展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卫生工作也不例外。贺诚坚持以人民利益为价值导向,认为在卫生工作中必须要首抓防疫工作和妇幼保健工作,重点关照农村卫生工作,强调工业卫生和计划生育来开展卫生事业。
第一,坚持以人民利益为价值导向。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确定为卫生工作的基本原则。在这三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解决卫生工作者的立场问题、卫生工作方针、卫生力量的团结三个问题。其中,立场问题是其最基本的问题。工人、农民在我国人数最多,是人民民主政权的基础和生产建设的基本力量,“确定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明确回答了新中国卫生工作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也表明了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性质。”[7]正如贺诚所言,“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这是我们工作的唯一出发点。从这一点出发,对一切问题就有了正确的看法,就会把事业放在首要的地位,不然就会有偏差。”[5]在卫生工作中,贺诚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以不许落下一个人为底线,带领群众尽快摆脱疫病、恢复健康。
第二,首抓防疫和妇幼保健工作。一是疫病防治工作。面对建国初年疫病蔓延、缺医少药的局面,贺诚领导军队卫生工作人员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积极推进爱国卫生运动和开展大规模预防接种运动。在卫生部的指导下,各地迅速建立健全海关、疫区的检疫站,向灾区、疫区派出防疫队和医疗队,帮助群众防病治病。二是军队防疫工作。贺诚亲自领导军委总卫生部协调各有关军区卫生部门,集中医学专家进行普查普治和科学攻关,有效抑制了血吸虫病、疟疾、血丝虫等病在军队的流行和蔓延,并推动了地方的防疫工作。三是妇幼保健工作。据统计,“建国初期,由于旧的接生法,全国每年即有20 余万妇女和100 万新生儿被夺去生命,婴儿死亡率在200%左右。”[4]面对严峻的形势,贺诚强调要加强对乡村医疗工作的重视和支援力度,要求必须大规模培养乡村卫生员与改造旧产婆,要将医疗组织工作同宣传工作、教育工作同步进行,特别是要重视宣传、教育工作,对新法接生要进行大力宣传,争取普及到中国每一个家庭。
第三,重视农村卫生工作。尽管国家确立了以“面向工农兵”为原则的卫生工作方针,但是我国80%以上的人口是农民的现实问题,是其面对的主要困难。“如果不认真解决广大农民的医药卫生问题,改变广大农村缺医少药的困局,社会主义卫生工作的方针就会落空。”[8]因此,贺诚强调:“尽快帮助农民摆脱不讲卫生、贫困交加的落后处境,是我们卫生工作人员的使命。”[5]鉴于此,贺诚在主持中央卫生部工作时,即对改善农村卫生状况进行详细的规划。一是加强农村卫生基层组织建设。必须努力争取在3~5 年之内使中国大部分的县有2~7名专科医生和1 名药剂师或调剂员组成的卫生院组织,逐渐使区有1~2 名医师和1 名助产士组成的卫生所组织。通过联合诊所、医药合作社、卫生工作者协会等形成农村卫生工作网。二是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培养乡村卫生员与改造旧产婆,其中改造旧产婆工作尤为重要。“不首先做到这一点,农村中最迫切、危害最大的婴儿死亡问题就无从解决。”[6]三是要合理布局卫生人员。乡村要有卫生员,卫生员的来源一方面要靠学校培养,这是长期的办法,即今后凡是医学院校的毕业生首先要分配到农村工矿和部队中去;另一方面需要从大城市输送医务人员,这是短期的办法,组织防疫医疗队到乡间工作,定期分配医务人员到城市以外的小医院或门诊部去帮忙等。
第四,保障工业工人医疗。为配合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部署,并根据国家实际情况,在贺诚的指导下,由工业部门、劳动部门和工会在卫生部门指导合作下建立了工矿企业的卫生机构来负责工业工人的医疗需求。为适应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贺诚也加大了对工业卫生队伍的支持。“据七个工业部门的统计,一九五三年底已设立卫生行政及事业机构二千五百五十二个,医生与职工人数之比为一比六百四十九人,病床与职工人数之比为八点九比一千。”[5]与此同时,贺诚还设立了专门的卫生行政和事业机构来领导工业卫生工作,增加工业卫生医疗团队和药品床位,给予基层工人最基本的医疗支持,从而来保证工业工人及家属基本的卫生安全,进而保证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有效发展。
第五,重视人口问题。贺诚是最早重视并建议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国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之一。他根据世界一些国家对人口问题的研究和我国一些专家学者的意见,清醒地意识到我国人口问题是个重大问题,应当引起重视并及时制定出相应的措施。他曾提出:“人口问题,世界其他国家也存在。我国解放以后人口增长率提高得很快,已经达到千分之二十以上,发展下去,同国民经济会发生不相应的情形。”[5]他认为,“我国解决人口问题,卫生部门就应该首先负起责任,必须要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要从节制生育、控制人口发展、提高人口素质等三个角度来开展工作。”[5]后来,贺诚将自己关于解决人口增长率问题的意见和学术界关于人口论的主张向毛泽东、刘少奇等国家领导人进行了汇报,并得到他们对人口问题的重视。
3.坚持卫生队伍全面发展为卫生工作的中心任务。卫生队伍是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卫生队伍的全面发展是决定新中国卫生工作成败的关键环节。“贺诚充分考量建国初期我国卫生工作面临的艰难环境,认为促进卫生工作队伍的全面发展是解决卫生领域难题的中心措施。”[5]他提出要团结新老干部和各方面的卫生技术力量,同时着手培养大量卫生技术人才,并从整顿医院、培训卫生人员、发展医学教育、团结中西医等多个角度阐述了自己关于卫生队伍全面发展的建议与要求。
第一,整顿卫生机构。贺诚认为,要对现有卫生机构进行巩固与整顿,就必须从思想、技术、制度三个角度来指导工作。思想上,要坚持“一切都是为了伤病员”的理念,医护工作者要有对病人负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有与同事紧密团结奋斗的荣誉感,要在广泛的政治学习与思想改造中纠正医药人员与政治无关的糊涂思想,提倡革命人道主义思想;技术上,努力学习医学理论和实战技术,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要在医院树立典型,向榜样学习;制度上,一切制度要从病人的情况、安全与诊疗效能出发,克服繁琐复杂的制度,反对推脱责任避免麻烦的制度体现。
第二,培训卫生人员。对于干部来说,要重视卫生干部的思想进步和医德修养。他要求卫生干部始终要坚持用毛泽东思想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和学习。对人民群众遭遇疾苦的同情要用心血而不是眼泪进行敷衍,要时刻将为人民大众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立场放在心中。要提高军队卫生干部的文化程度和医学理论水平,要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一般在职卫生人员的文化教育。已有相当文化程度的卫生干部,要努力提高医学理论,参加各种医学交流会,学习经验、虚心向专家学习。要团结吸收老干部,并抽调老干部进入专业医学院进修学习,选送一批医学领域的干部前往苏联进行培训,提高专业技能。
第三,发展医学教育。贺诚认为,发展医学教育就要实行高、中、初三级制和高级医学教育的分科重点制的教育体系,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统一、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主的教育方针。高级教育要改进旧的教学方法,缩短年限,提高分科;中级教育是医学教育的中心环节,是构建提高与普及的桥梁,要以培养医师、助产士、护士、司药技术员的顺序进行培养;初级教育要以培养卫生员和改造旧产婆为主要内容,其中旧产婆的改造工作尤为重要。
第四,团结医药界协作。贺诚首先强调中西医的团结。贺诚沿用抗战时期中央关于中西医的提法,进一步提出“中医科学化、西医大众化”的口号。他认为,“对待中医药必须采取团结和改造的方法,使中医学习科学理论,向中医灌输预防医学知识,补充中医缺陷;要使西医大众化、群众化,研究中医经验和中国药物,西医本身应加强团结,消除门户派别,集中力量为人民服务。”[6]医药公私关系上,在大力发展公医制的同时注重解决私人业务。要帮助私人医院主动学习政治,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基本立场;要给予私人医院一定的工作任务,合理分工,将私人业务组织起来;帮助私人医院解决困难,减少赋税。加强指导,改变作风,改进技术,改善制度,更好地促进医药公私关系的发展,从而促进医药界的团结合作。
4.坚持发展军事医学科技为卫生战略的导向。新中国成立后,朝鲜战争爆发,美国通过投掷苍蝇、蚊虫等带菌昆虫和老鼠、青蛙、棉花等带毒媒介物向我国东北和山东等沿海地区发动细菌战。与此同时,人民解放军在朝鲜和南下作战及进驻海边防后,由于气候恶劣、供应不足和缺乏经验,发生大量疟疾、维生素缺乏症、冻伤以及血吸虫病和钩端螺旋体病等流行病。在战伤救治方面,也遇到了许多棘手问题。问题的出现让作为军委卫生部长的贺诚关注到了新形势下军事医学发展的方向,他从解决军队现实的紧迫需要和长远建设出发,重视科学研究,重视新的科学技术在医学领域上的应用,以适应现代战争对医疗救护的需求。因此,在他的建议与倡导下,军事医学科学院便应运而生了。
贺诚首先明确了军事医学科学院三大任务,即“解决目前我军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诸如细菌和毒气的防护问题、战伤救治的各种问题、残废人员的康复问题、部队营养的改善、航空医学、人民解放军的卫生勤务和卫生战术的改进等;成为军委卫生部的技术参谋机关;担负部队高级卫生干部的进修、教育工作。”[5]贺诚认为,“军事医学是运用现代医学科学的全部理论和实验手段,研究现代战争条件下,对尖端武器和常规武器杀伤的医疗救治和防护问题,是军事生活和战争环境里的一门新型的专门的医学科学。”[5]而军事医学科学院则是要以军事医学为研究方向,以战备为研究中心,以完成一套为研究目标。而“完成一套”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完成现代战争条件下,以三防、高空,深潜医务保障为中心的卫生侦察、检验、洗消、预防、急救、诊断、治疗等一系列环节上的卫勤保障措施。二是指在出成果的同时出人才,锻炼科研队伍,并且形成完善的实验设备和技术情报资料。
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贺诚领导制定了科学院的十二年规划,从而正确地确立了军事医学研究的方向、中心和目标,并提出了具体完成中心任务的六条措施。“必须将科学研究作为工作中心,适当调整组织、充实基层,建立学科;加强理论研究;必须加速科学队伍、技术装备和资料情报工作的建设;必须继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贯彻‘双百方针’,正确对待政治与业务的关系;必须继续贯彻领导、群众、专家三结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5]六条措施的提出对促进军事医学科学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指导作用。
贺诚的医疗卫生思想从根本上说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是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理性选择,也是党历史上卫生思想发展过程中理论经验的总结升华。这一思想不仅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卫生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新时代我国的卫生工作尤其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也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1.坚持党的领导,强调先锋模范作用。贺诚通过对比美苏两国在医药卫生方面的具体数据、国统区与解放区卫生事业发展情况,认为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彻底改变我国人民卫生事业的极端落后状态。贺诚特别强调党的领导是新中国卫生工作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保证,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在建国初期确立了面向工农兵的卫生工作方向;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一切为了伤病员的卫生工作态度,从而保证了建国初期我国卫生工作取得的伟大成就。新时代,我们必须服从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坚持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全体党员干部的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加强作风建设,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充分发挥党对疫情防控的科学领导。
2.坚持人民至上,保持初心不变。在新中国卫生工作中,贺诚坚持为人民大众服务,首先确立为工农兵服务的卫生工作立场。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放在卫生工作的首位,依靠人民且服务人民,这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也是稳固人民民主政权的必然要求。在中国共产党的卫生建设史上,党和人民军队应对疫病的每一项措施、环节都是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放在首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高水平医疗卫生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奋斗目标之一。”[9]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10]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习近平总书记也反复重申人民至上理念,指出:“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人民生命重于泰山!只要是为了人民的生命负责,那么什么代价、什么后果都要担当。”[11]新时代,我们的卫生工作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坚持群众路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疫情防控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保证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最终胜利。
3.坚持人才强卫,加强卫生队伍建设。贺诚认为,要想改变新中国成立初期疫病丛生、缺医少药的局面,就必须要重视卫生队伍建设,促进卫生队伍的全面发展,提高卫生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广大医务人员奋战在抗疫第一线,他们以对人民的赤诚和对生命的敬佑,用专业的医术争分夺秒、连续作战,成功打赢了疫情防控阻击战。新时代,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全面加强卫生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强卫战略,加强卫生人才队伍的宏观管理,坚持各类卫生人才协调发展的战略方针,全面实现我国卫生人才体系的有序循环。
4.坚持科技创新,重视科学研究。贺诚认为医学工作必须坚持理论创新、科学研究。在他的主持下,我军成立了军事医学科学院,用以专门开展医学科研工作,为保障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提供技术支持。新时代,我们一定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加大卫生健康领域科技投入,深化科研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集中力量开展核心技术攻关,促进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为我国医学科技进步贡献力量。与此同时,我们必须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的方针,对中医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建设,打造高水平中医疫病防治队伍,推进新时代中西医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5.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完善卫生工作体系。贺诚面对建国初期我国卫生领域的重大隐患,吸收借鉴了革命年代我党处理卫生工作的经验和措施,在新中国卫生会议上提出了“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总方针,并从理论和实际工作方面详细论证了“预防为主”方针的客观依据。在“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总方针的指导下,党在实践中逐步确立了“接种预防→疫情报告→病人隔离的三步联动机制”[12],为控制传染病的迅速蔓延和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新时代,我们依然“要坚定不移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13]
6.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卫生工作与其他工作协调发展。贺诚认为,在坚持卫生防疫的同时要努力实现卫生防疫与其他工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树立综合发展的新思维。要将卫生防疫同经济发展、社会基础建设同步进行。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坚持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建设等方面全方位发展。政治上,要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深化公共领域和应急管理体系改革;经济上,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深化改革,加大对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投资力度,充分发挥科技在重大疫情防控中的支撑作用;文化上,要继续推进文化强国战略,积极挖掘中国传统中医文化资源,加强古典医籍精华的梳理和挖掘,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生态文明上,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全面推动绿色发展;社会建设上,要把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作为社会建设的首要考虑因素,重点深化公共卫生领域和应急管理体系改革,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