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懿莹,郑 捷,钟明玉,叶 童,曾刘翠,李锦顺
(1.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广州 510642;2.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福鼎站,福建宁德 355207)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举措[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做好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为我国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指明了方向[2]。
茶树在我国种植历史悠久,茶叶产业是名副其实的农村区域性特色产业。数据显示,我国832 个脱贫县中,有150 多个县以茶叶为主导产业,产值超过千亿元,累计带动260 多万脱贫人口增收致富。2021 年3 月22 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了解当地茶产业的发展情况后指出,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这篇大文章,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3]。福建省作为茶叶大省,其茶产业链总产值超千亿元。将茶文化、茶产业和茶科技统筹发展,对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对茶农、茶厂与茶企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福建省、广东省和贵州省茶产业发展历史悠久,均具备了茶产业中代表性的发展优势与困境。本文以三省茶叶产业园及企业的实地调研和深度访谈为基础,力求通过分析探讨,提出实现福建省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路径。
“三茶”统筹是实现茶旅结合和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我国现实国情下,农村社区生计发展所依赖的土地利用和资源使用,不能与自然保护地在空间上完全割裂[4]。“三茶”统筹符合旅游反哺农业的发展策略,促进“生态+”经济产业协同发展,打造新型茶旅模式,提高村民参与生态茶园建设、维护生态建设成果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茶”统筹符合“一县一业”农村特色产业体系发展构建要求。1)以茶为着力点,依托当地产业集聚优势,推进乡村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休闲旅游业、新兴服务业等新兴业态的发展。2)从产业具体形态、园区空间布局等方面构建了上下游联动、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圈,有利于优化乡村产业布局,推进乡村产业园区化、融合化发展,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三茶”统筹发展有利于加强茶文化遗产保护,推进农村资源的有机整合,深入挖掘茶文化底蕴,丰富茶文化表达方式,推动茶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将茶文化纳入乡村内生性文化资源,促使村民构建符合新时代发展需求的文化生活理念,发挥其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的重要作用。
基于对福建省、广东省和贵州省部分茶叶生产地的田野观察和访谈调研,总结得出目前国内茶叶主产区和龙头企业的发展态势,即组织模式、运营模式和未来前景统筹化、集约化和绿色化发展。
以生产利益联结机制,凝结统筹茶产业发展动力。通过“行业协会+企业+生产基地+农户”的统筹联动,实现“科技示范、政企引领、村社联动、群众参与”,以统筹的发展理念汇聚资源要素,发挥集聚效应。同时,重视高校人才资源,与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逐步形成从科研到新产品研发、储备的生产体系,强化科技创新。
以规范化的运营模式,夯筑统筹发展的基石。由当地政府与合作社统一产业生产要素的用量与标准,并推行社会化服务,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同时,迎合新世代人群的消费需求,以“定制”“共享”等概念扩大与消费者触点,积极开拓市场,兼顾产品品质,以提高客户黏性,提升复购率。
以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延长统筹发展的效益链条。乡村振兴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以“两山”理念指引农业向绿色、生态、创新式发展转变[4]。多地政府依托当地环境建设高标准茶园,完善绿色防控体系;以“茶树枝+茶菌菇+茶菌肥”等模式,提高综合产值和附加值,促进茶产业绿色循环发展;或推行有机化种植,探索病虫害生态防治,践行“两山”理念,实现互利共赢。
我国“三茶”统筹发展已初显成效,但通过对多地茶产业的实地调研,大部分生产者仍面临生产力水平难以提高、市场发展阻滞、文化底蕴难以挖掘和弘扬等困境。
3.1.1 种植过程粗放
茶叶种植方法原始,茶树管理基本依靠茶农自身经验。茶青质量受天气变化影响较大,茶农仅凭经验进行控制,生产过程试错成本高。茶树多种植于梯田,大型农机无法使用,种植和采摘依赖人工。茶树发生病虫害时,许多茶农无法对症下药,盲目购买农药施用,增加茶叶中的农药残留。
3.1.2 加工方式原始
茶青生产和加工方式原始,机械化程度低。尽管生产商对技术的更新意愿较强,且政府出台多项政策补贴,但科技赋能茶加工仍难以实现。目前,市售茶青加工机器的体量大、售价高,多为海产品、谷种等其他生产加工链条中的机器演化而来,尚无本土企业研发生产茶青加工机器,企业购置依赖进口,维护成本高昂。
3.2.1 利润空间持续压缩
受种植成本升高和茶青收购价格下降的双向影响,茶农收益大大降低。自2020年起,化肥价格逐渐攀升,茶农种植成本直线上升。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暴发以来,人员流通受阻,茶叶经纪人数量减少,农户茶青的销路逐渐闭塞。据部分茶农反映,部分工厂及茶叶经纪人存在恶意压低茶青收购价格的现象。另外,社会消费能力降低,终端产品销售受阻,反向影响产业链源头的茶青收购价格。
3.2.2 政策宣传、落实不到位
在政策下沉过程中,存在信息被层层筛减的情况。例如,福鼎市在2022年施行“休茶期”政策(通过暂停一个季度的白茶采摘以休养生息),但在落实过程中,基层村干部仅规定休茶期禁止采摘茶叶,并未传达政策完整信息。部分茶农出于利益考虑,对政策配合程度低。此外,政府监管同样存在漏洞,仍有茶加工企业暗中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茶青,影响市场秩序,阻碍政策落实。
3.3.1 茶文化挖掘力度不足
茶文化表现形式单一,缺少物质载体和精神载体。茶文化是包括茶艺、茶道及茶的礼仪、精神等与茶有关的众多文化现象的综合体,多地缺乏茶文化物质载体,没有茶韵广场、茶历史博物馆、茶美学体验馆等休闲娱乐设施[5]。精神载体方面,流传下来的与茶相关的故事传说、文章典故、名人轶事、制茶食茶习惯和节日风俗等,尚未得到良好宣传。
3.3.2 茶文化融合力度不足
茶文化内容表现层次单一,缺少对民众文化认同感的开发。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茶为载体而产生的物质、精神、心理、风俗和休闲现象,内容丰富,独具特色[6]。但各地茶文化发展相对孤立,且对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或红色资源利用程度低,未能与之结合促进茶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相契合、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相适应。
4.1.1 完善茶叶信息数据库
引入大数据监测系统,建立生产要素数据库。在“互联网+”的推动下,数字要素可以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依托茶叶大数据中心,将数字技术嵌入农业要素配置、农业产业经营、涉农流通和经营主体培育等体系,实现农业发展绿色化、融合深度化、管理智能化、经营高效化、流通智慧化和培育数字化[7]。同时,扩大茶叶溯源码覆盖范围,及时更新用户动态,赋予茶衍生产品二维码,作为其防伪“身份证”,逐步实现生产要素投入精确化、生产过程集约化。
4.1.2 推进市场信息跟踪管理
加强市场运行情况监测,重视线上线下平台搭建。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手段举办“云展览”、开展“云洽谈”等,扩大线上营销范围。收集统计不同地区白茶消费习惯,针对不同地区消费偏好开辟空白市场。线下不断完善第三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给予政策鼓励,健全运输信息与监管体系,完善物流骨干通道网络体系,推进运输畅通高效、智慧便捷、安全规范发展。
4.2.1 建立茶叶生产联合体
联合农户、政府、企业等生产主体建立茶叶生产联合体,整合生产和社会资源,协调统筹发展。以“一肩挑”政策为基础,由村级党组织负责人尝试牵头、引进龙头企业,或自建生产合作社,在当地与农户共同建立茶叶生产联合体,打造“企业+基地+农户”的三级联合体。在联合体内,农户根据指导进行生产,企业负责统筹管理联合体的茶叶种植,制定种植标准,提供技术指导,最终收购联合体所生产的茶叶,以此解决茶青销路不广、价格不高的问题。
4.2.2 建设生态茶园
依托当地生态环境统一规划,建设生态茶园。使用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提升茶叶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满足地区茶叶产业发展的前瞻性需求。推广生态茶园、科技大棚、机耕道等高新技术,实行智能、自动化灌溉和远程控制,实现节水省肥、省工省时、减轻病害、控湿调温、水肥均衡、增产增效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目标,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适区适种、适品适种,科学划定生产优势区,引导差异化发展,做到优产优供。
4.3.1 延长茶产业链
结合地区其他特色产业,联动茶产业统筹发展,激发“1+1>2”的效应。目前,在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方面,已有研究多局限于产业融合和农村电商营销等方面,对其产业链延伸、价值链增值仍缺乏系统探讨[8]。因此,应充分挖掘当地特色农产品,结合产品特色,打造“白茶+”复合产品,将二者组合加工或销售,使二者相得益彰,如“茶果结合”(开发果茶或茶味果干)、“茶菌结合”(组合种植茶树和复生菌菇)等传统模式。还可尝试引入香氛、含片、茶粉等在国外已成熟而国内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茶叶衍生产品,创新加工品类,提高低端茶叶的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户收益。
4.3.2 推动技术下乡
推动技术下乡,提供定点帮扶,实现绿色种植生产。相关农业部门可组织农业专家定点帮扶,以村为单位,由村委组织村内全体茶农,开展茶叶种植线上或线下讲座,向茶农普及当地常见的茶树病虫害知识,教授高效、绿色、环保的治理方法,传授科学、先进的种植技术。提升茶叶品质,增加茶农收入。此外,可构建种植帮扶联络群等“茶叶诊所”,配备专家,便于茶农寻求帮助和专家指导生产,为当地茶农提供茶园土壤修复与改良、茶园测土配方施肥、茶园生态综合治理、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方面的咨询和技术指导。
4.4.1 发展茶旅融合
把握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推进茶文化深度开发和茶旅融合发展,实现“卖叶子”向“卖风景”转变。将茶文化、乡村旅游、茶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推进生态茶园建设,探索出一条集生态观光、采茶摘果、宜居康养、健康运动、研学休闲为一体的山乡茶旅融合发展之路,以此培育茶农的内生发展动力及能力,让茶农更多地享受二三产业增值收益。茶旅融合发展带来的人流量也能扩大当地其他特色农产品销路,促进村民增收,激发“1+1>2”的效应。
4.4.2 推广茶文化
转化本土深厚文化成果,促进茶产业发展。探寻历史脉络,依托历史基础撰写图志,收录历史故事,以文化赋魂,助力一三产业协调发展;积极举办瓜果茶香会、采茶节等活动,创造消费热点,弘扬当地茶文化;开设非遗传承人课堂,鼓励学习、传承非遗制茶技术;开办茶艺体验班,让更多青少年能接触茶文化;大力培养茶艺师,助力当地白茶发展。通过以上措施,持续拓展乡风文明成果,推进文化振兴,巩固文化产业发展成果,激活乡村文化生命力,补齐“精神文明短板”,实现从文化扶贫向乡村文化振兴迈进[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