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国县稻纵卷叶螟发生加重原因及防治对策浅析

2023-08-24 06:24李树平
南方农业 2023年5期
关键词:虫源兴国县卷叶螟

李树平

(兴国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江西兴国 342400)

兴国县地处赣南的北部,水稻是当地最主要的农作物,主要栽种模式为早晚双稻季,常年种植面积达4.9 万余hm2。稻纵卷叶螟(Chaphalocrocis medinalisCuenee)属鳞翅目螟蛾科,为兴国县水稻上的主要害虫之一,也是重要的“两迁”害虫之一,因其具有迁飞的特性,故极易暴发为害,在兴国县全年一般发生5代,主害代为第2代和第5代,第2代主要为害早稻,第5代主要为害晚稻。2015年以来,第2代和第5代稻纵卷叶螟偏重以上发生频次增加,功能叶受害严重,造成了水稻减产。对此,笔者根据近几年的调查资料,总结分析近几年稻纵叶螟发生加重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1 发生与为害特点

1.1 虫源

兴国县位于江西省中南部,赣州市的东北部,东经115°01′~115°51′,北纬26°03′~26°41′,海拔130 m,冬季1—2 月的平均气温在7.8~9.2 ℃,稻纵卷叶螟不能在兴国县境内越冬。每年早稻田发生第1代稻纵卷叶螟的虫源主要在4—5月受西南暖式气流影响迁入为害,并在兴国县繁殖形成本地第1 代、第2代、第3 代、第4 代、第5 代,在1~5 代繁殖为害期间,受5—6月南方暖式气流、7—8月台风及台风的外围、台风过后的雷阵雨天气及8月下旬—9月冷空气南下影响不断有外地虫源迁入,与本地虫源交织一起共同为害早晚稻,也形成了复杂的虫源,增加了病虫监测预警的难度。

1.2 田间消长

兴国县稻纵卷叶螟每年成虫迁入始见最早的为4月3日,一般年份出现在4月中下旬,4月中下旬迁入早稻大田的虫源在5 月上中旬出现本地第1 代幼虫为害盛期,本地第1 代残留虫源与5 月中下旬外地迁入虫源在6 月上、中旬共同形成第2 代为害早稻早、中熟品种,第2 代残留虫源与6 月中、下旬迁入的虫源共同形成第3代在6月下旬—7月上旬为害早稻迟熟品种和早栽的中稻田,第3 代残留虫源与7 月中下旬外地虫源迁入的虫源共同形成第4 代在7 月下旬—8 月上、中旬为中稻和早栽的二季晚稻田,第4 代残留虫源与8 月中下旬外地迁入虫源共同形成第5 代在9 月上、中旬为害二季晚稻的早中熟品种。个别年份早稻田迁入早,晚稻中后期气温偏高,出现不完整的第6代,在9月下旬—10月上旬为害晚稻迟熟品种。

1.3 发生特点

1.3.1 迁入早

灯下见虫始日及虫量:2015年4月3日1头,2016年4 月18 日1 头,2017 年4 月15 日1 头,2018 年5 月8日1 头,2019 年5 月4 日3 头,2020 年5 月2 日1 头,2021年6月13日52头(注:6月12日前因测报灯故障没有数据);2022年4月29日1头。

1.3.2 各代峰次多,盛蛾期长

21世纪以前,外地虫源迁入高峰一般1~2个,进入21 世纪后,每年有2~3 个,多的年份达4~5 个,迁入虫源与迁入虫源繁殖后形成的本地虫源交织在一起共同为害早晚稻,二者的蛾高峰不一致,故导致每个世代的盛蛾期长,长达10~15 d,甚至20 d 以上,形成多个蛾峰,田间世代重叠严重,大大增加了防治难度。

1.3.3 为害范围广

稻纵卷叶螟在兴国县稻区普遍发生,为害范围广。2020 年兴国县早稻田稻纵卷叶螟重发生,据当年田间赶蛾资料分析,高峰期山区乡崇贤稻区每667 m2平均蛾量为435 头,平原乡潋江稻区每667 m2平均蛾量为476 头,山区乡稻区和平原乡稻区田间667 m2蛾量相似。

1.3.4 为害重

一般年份稻纵卷叶螟为害造成的叶片被害率在10%以下,造成的水稻损失在5%以下,而近几年主害代偏重发生甚至重发生出现概率大,如2016 年、2019 年和2020 年,早稻受2 代危害重,早稻百丛幼虫量一般在40~200头,高的1000头以上,失防田块的卷叶率一般达5%~10%,高的达70%以上,损失率可达2%~10%,个别田块可达30%以上,损失较大。

2 发生加重原因分析

2.1 地理和气候因素

兴国县地形、地貌较复杂,山区占32.8%,丘陵占59.8%,平原占7.4%,全县以丘陵、山区为主。每年的4—6 月受西南暖式气流影响,易形成强对流天气,外地稻纵卷叶螟随下沉气流迁入,加之5—6月降雨多,湿度大,极有利于稻纵卷叶螟卵的孵化。

2.2 水稻播栽期提前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春季气温回升快,加之抛秧技术、机耕、机插技术的大力推广,早稻播栽期明显提前,兴国县早稻栽插高峰期20世纪80年代在4月25日—5 月5 日,20 世纪90 年代在4 月20—30 日,21 世纪前10 年在4 月15—25 日,近十年在4 月10—20 日。水稻生育期处于分蘖始盛期至孕穗期之间最吸引稻纵卷叶螟成虫,早稻播栽期明显提前,非常有利稻纵卷叶螟成虫产卵为害。

2.3 盛发期长,世代重叠严重

稻纵卷叶螟在兴国县从第2 代开始盛发时间逐渐拉长,可达10 d 以上,有时甚至达20 d 以上。第1 代和第4 代,早晚稻正处于分蘖期至拔节期,农户往往不习惯防治卷叶螟,病虫预报也不是重点,碰上第1代和第4 代发生较重的年份,往往增加了下一个世代第2 代和第5 代的虫源基数,且易导致世代重叠严重,增加防控难度。

2.4 害虫抗药性增强

20世纪90年代以前防治稻纵卷叶螟以甲胺磷、甲基1605、杀虫双等常规农药为主,由于持续多年使用,产生了极强抗药性,自2004 年6 月甲胺磷、甲基1605等5种高毒农药禁用以来,三唑磷、乙酰甲胺磷、毒死蜱、丙溴磷取而代之,但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也陆续产生较强抗药性。近几年,防效优良的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得到逐步推广,逐渐成为防治稻纵卷叶螟的当家品种。

2.5 害虫适应能力增强

一般情况下,高湿天气极有利于稻纵卷叶螟产卵,能显著提高卵孵化率和幼虫成活率。笔者近两年在田间观察到,稻纵卷叶螟的卵在长期高温干旱的条件下仍然能大量孵化为害稻叶,例如2022年兴国县自7月下旬—9月上旬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持续性高温少雨天气,笔者在8月下旬—9月中旬田间调查时发现部分失防的中晚稻受稻纵卷叶螟为害严重,叶片被害率高达42.3%~65.8%,每667 m2活虫数高的达5000 头以上。稻纵卷叶螟对环境的主动适应能力已大大提高。

2.6 自然控制力下降

稻纵卷叶螟的种类多,有寄生性天敌和捕食性天敌。寄生性天敌有稻螟赤眼蜂、拟澳洲赤眼蜂、稻纵卷叶螟绒茧蜂、赤带扁股小蜂等,捕食性天敌有农田蜘蛛、隐翅虫、青蛙等。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农药的大量使用,特别是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导致稻纵卷叶螟的寄生率大幅下降,自然控制力弱。据兴国县植保站病虫测报历史资料,稻纵卷叶螟绒茧蜂的寄生率1965 年为32.26%,1977 年为27.63%,1988 年为10.37%,1996 年为3.56%,2008 年为2.15%,2019年为1.34%。

2.7 单季稻面积增大,桥梁田多

兴国县属于纯双季稻区,2000 年以前,常年中稻面积仅0.2 hm2,占全年水稻种植面积的4%左右,仅枫边、南坑、茶园、良村、社富等边远山区乡种植,进入本世纪后,由于种粮效益低,加之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经商,留守家中的多为老人和儿童,农民逐渐从种双季稻改为种一季中稻,兴国县中稻面积占比呈上升趋势,并在2019年达到峰值;双季稻改一季中稻从山区乡蔓延到平原乡,这种趋势一直到2020年国家加大了粮食安全保障力度才得到遏制,近两年,双季稻面积在增加,单季稻面积在下降。单季稻面积大,栽插期长且参差不齐,容易形成桥梁田,有利于代与代虫源传递,导致3、4代上升为主害代,增加了4、5代的防治难度,加重了为害。

2.8 抗虫性较差的杂优水稻栽种比例高

兴国县自本世纪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逐步推广优质稻,大多数优质稻为杂交稻,杂优水稻分蘖力强,株形高大茂盛,叶色青绿,非常吸引稻纵卷叶螟成虫产卵为害。目前我县的杂优品种为荣优系列、五优系列、丰香优系列、陆两优系列、陵两优系列等。据近几年田间赶蛾,杂优稻田的蛾量较普通杂交稻高20%,较常规品种稻田高60%。

2.9 偏施氮肥,禾苗浓绿茂盛

兴国县偏施氮肥的现象比较普遍。偏施氮肥的稻田,叶色浓绿,田间更郁闭,更吸引稻纵卷叶螟成虫栖息,更有利于成虫交配产卵为害。据笔者多年田间赶蛾,偏施氮肥的稻田田间平均667 m2的蛾量是正常合理施肥稻田平均667 m2蛾量的2~3倍。

3 防治对策

3.1 加强监测预警

及时准确的预报是开展大面积防治的前提和基础。由于稻纵卷叶螟虫源复杂,有本地虫源和迁飞虫源,二者发生期往往不一致,所以稻纵卷叶螟的预报难度比其他水稻病虫更高。笔者从事稻纵卷叶螟的具体预报近30年,总结经验认为,抓住每日田间赶蛾和本地虫源幼虫发育进度,把观测到的田间赶蛾高峰和幼虫发育进度预测到的发蛾高峰结合起来,再结合水稻的生育期,综合考虑确定出具体的防治适期。一般情况下把防治适期定在1、2 龄幼虫高峰期,防治一次,大发生时把防治适期适当提前,定在孵化高峰期,并间隔8~10 d进行第2次防治。

3.2 推广双季稻,减少中稻面积

大力推广双季稻,减少中稻栽培面积,有利于稻纵卷叶螟发育进度一致,更好集中开展防治,压低虫源基数,减轻下一代防治压力,也能减少世代重叠现象的发生。

3.3 推广平衡施肥技术

进一步加大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不偏施氮肥,合理科学增施磷、钾肥,防止禾苗贪青晚熟招致成虫大量产卵为害。

3.4 推广绿色防控技术

3.4.1 性信息素诱杀

性信息素对稻纵卷叶螟诱集效果较好,诱蛾峰期、峰数和人工赶蛾法大体一致,诱蛾量跟测报灯下的数量相比基本一致,但比田间人工赶蛾数量低[1]。应用性信息素诱捕器防控稻纵卷叶螟的方法是:在水稻移栽大田返青后,大面积连片应用,采用棋盘式等距离放置的方法,每667 m2放置4 个性诱捕器,诱捕器间隔23 m 左右,诱芯每15 d 左右更换1 次,水稻开始抽穗时收回诱捕器[1]。当田间稻纵卷叶螟中等以上程度发生,在防治高峰期时,还应及时用阿维菌素、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等农药科学施药精准防治[1]。

3.4.2 杀虫灯诱杀

有的昆虫有在夜间趋光的特性。杀虫灯就是利用这一特性而对害虫进行引诱再集中杀害,杀虫灯种类多,也经历过多次更新换代,当前农业应用较广的为不依赖电源的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能有效诱杀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害虫,在诱杀的害虫数量比例中,稻纵卷叶螟占比为32.5%[2]。目前正在推广的最新一代的新型光陷阱杀虫灯具有杀虫效果更好,对益虫保护效果好的特点,利用光陷阱技术的扇吸式诱虫灯相比频振式杀虫灯对稻纵卷叶螟的诱捕量提高168.0%,相比频振式杀虫灯对益虫的致死率高,而扇吸式诱虫灯对益虫的保护效果则更好[3]。

3.4.3 释放寄生蜂

在稻纵卷叶螟蛾峰期释放松毛虫赤眼蜂、稻螟赤眼蜂、螟黄赤眼蜂处理的寄生率分别为27.9%、24.6%、21.6%[4]。在稻纵卷叶螟羽化始盛期开始,分批采用棋盘式均匀地将蜂卡放在稻株顶端下方10~12 cm 处,每次释放10000 头/667 m2,隔5 d 放1 次,连续释放3 次,总共释放30000 头/667 m2,对稻纵卷叶螟有较好的防控效果[4]。由于赤眼蜂的扩散能力和活动容易受风的影响,因此在放蜂时要在上风向的放蜂点适当增加放蜂量[5-6]。

3.4.4 生物农药防治

主要使用苏云金杆菌(Bt)、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短稳杆菌、多杀霉素、阿维菌素、阿维·多霉素等生物农药在防治适期内防治稻纵卷叶螟。

3.5 推广专业化统防统治技术

专业化统防统治具有技术集成度高、装备较先进、防效高等优点。积极扶持社会化的专业化防治组织、种粮大户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并把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进行融合发展。

3.6 大力保护天敌,提升自然控制力

在稻田四周的田埂上种植大豆、芝麻等显花植物,或田埂适当保留杂草,为天敌提供良好的栖息繁衍场所,提高农田蜘蛛、绒茧蜂、隐翅虫、黑斑蛙等种群数量,提升自然控制能力。

3.7 大力推广安全科学用药技术

因速效和大面积防控优点,化学防治仍是防治“两迁”害虫的主要措施。在防控稻纵卷叶螟时应使用安全科学的用药技术,防治药剂要避免长期、单一使用同一药剂,提倡不同作用机理药剂合理轮用,选用氯虫苯甲酰胺、高含量的甲维盐与阿维菌素等高效低毒药剂[7]。同时,大力加强安全科学技术培训,提高农户科学用药水平。

猜你喜欢
虫源兴国县卷叶螟
太仓市近年稻纵卷叶螟发生情况及防治进展
棉大卷叶螟识别与为害症状
弟弟会爬啦
血吸虫来源的miRNA通过靶向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Ⅲ促进宿主肝纤维化
贵阳市烟仓烟草粉螟消长动态及虫源分析
赏花海
纵卷叶螟绒茧蜂对稻纵卷叶螟的控制作用
5%环虫酰肼防治稻纵卷叶螟田间药效评价
兴国县2007~2011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分析
兴国县着力打造水保生态体验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