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县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

2023-08-24 06:24叶生月石一珺赵燕昊姚旸翾
南方农业 2023年5期
关键词:粮化桐庐县种粮

叶生月,石一珺,赵燕昊,姚旸翾

(1.桐庐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服务中心,浙江桐庐 311500;2.桐庐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桐庐 311500;3.桐庐县无疫区管理中心,浙江桐庐 311500)

粮食不仅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还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国家战略物资[1]。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强调,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开展基础设施完善、旱涝保收能力强的规模化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对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是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需要,是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粮食生产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2-3]。为持续更好地满足粮食高产稳产的需要,客观掌握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精准实施粮食生产功能区“提标改造”提供科学依据,对开展的粮食生产功能区普查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1 建设现状

2010 年,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启动第一批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截至2017 年底,桐庐县14 个乡镇(街道)共建成164 个粮食生产功能区,总面积5475.87 hm2(见表1),其中省级粮食功能区6 个,面积573.27 hm2,占比10.5%;市级粮食功能区22 个,面积1144.07 hm2,占比20.9%。

2 建设成效

2.1 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按照“田成方、路成网、灌得进、排得出、便通行、易操作”的农田作业要求,合理布局基础设施,重点新建并完善一批田间机耕路和排灌沟渠、设施,以适应粮食生产运输和机械下田作业需要,同时满足灌溉、防洪与排涝需求,做到既便于农业生产,又节约土地,并附带生态景观效果,极大地提高了粮食生产功能区综合生产水平和防灾抗灾能力[4]。2018—2021 年,桐庐县开展粮食功能区“提标改造”,新建和完善一批排灌系统、排灌设施并合理设置机埠以满足粮食生产和防汛抗旱需求,灌溉保证率在80%以上,地下水位控制在60 cm 以下,防涝防洪标准均达到十年一遇。同时,新建排灌水渠44393 m、硬化道路91426 m2、下田坡609 处、机埠4 座、烘干房14个,粮食功能区“提标改造”面积2970.67 hm2。

2.2 “非粮化”得到有效整治

根据2021 年4 月摸底调查结果,桐庐县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面积1886.67 hm2,“非粮化”率34%。根据上级文件政策精神,桐庐县从2021 年5 月开始启动粮食功能区“非粮化”整治优化工作,县财政给予4000元/667 m2的补助,至2022年11月30日完成浙江省规定的整治优化任务2020.00 hm2,优化后粮食生产功能区在永久基本农田内面积4466.67 hm2,占比81.6%,提高16.3%。

2.3 培育规模种粮主体,实施县域病虫害统防统治

积极培育新种粮大户,加快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减少季节性抛荒。加快粮油类、农机类、植保类等粮食生产服务的组织建设,推行统一机械化、育供秧、植保、烘干及代耕、代育、代种、代管、代收等社会化服务。桐庐县粮食生产功能区内现有规模主体165 家,规模种植面积4663.47 hm2,在浙江省实施首个“财政出资、联合社实施、部门监督、保险兜底”的统防统治机制,为桐庐县4466.67 hm2水稻提供专业化病虫害统防统治服务,挽回水稻损失7426.57 t,减少农药用量4.3 t。

2.4 农机具配置效果明显

根据浙江省“双强”(科技强农、机械强农)行动部署,全面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建设省级农事服务中心3 个,桐庐县现有拖拉机461 台,联合收割机115台,插秧机112台,粮食烘干机126台,植保无人机33架,施肥机、旋耕机、开沟机等拖拉机配套机具705台(套)。农作物(稻麦油)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74.3%,水稻耕种收机械化率87.7%。

3 存在的问题

3.1 农田基础设施依然薄弱

桐庐县粮食生产功能区农田基础设施使用年限已久,更新改造和修缮提升率偏低,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宜机化程度有待提升。尤其是“非粮化”整治优化面积中有1580 hm2新改田基础设施陈旧,土壤肥力低,粮食生产保障能力相对较弱。此外,耕地主体流转意愿不强,流转面积不足667 hm2。特别是山区乡镇多为山坞梯田,交通不便,田块狭小,基础设施不配套,恢复种稻难度大、成本高、效益低,极易产生新的抛荒或“非粮化”现象。

3.2 种粮效益低导致农田抛荒压力大

种粮经济效益低是导致粮食生产功能区抛荒或“非粮化”的根本原因,因此必须从源头上提高种粮经济效益。以桐庐县为例,按1 年种植麦稻两季算(按667 m2计),种植成本2100元,田租800元,产值2527 元;规模种粮补贴640 元,耕地地力保护补贴101 元,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约20 元;综合各项补贴,种粮实际所得388 元,与外出务工等工资性收入相比效益微薄。同时,近年来农资及人工价格持续上涨,灾害性天气频发,若没有政府补贴易出现亏损,造成农民种粮积极性不足。

3.3 农业从业人员技术和知识水平偏低

目前除规模经营户外,在家务农的农业从业人员以55 岁以上老年人居多,“谁来种地”问题严峻。1)受制于知识水平,农民往往依靠过往的经验进行种植管理,科学管理水平较低;2)依赖国家粮食收购问题突出,种植品种过分追求高产而忽视优质;3)对市场信息的把控能力较弱,在产品包装及品牌宣传方面重视不足,“小打小闹”“家家户户”的种粮模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3.4 缺少核心品牌

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但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如“卖难”和“买难”并存。粮食供给在品种品质结构上的矛盾日益突出,国内粮价下行,对农民种粮积极性影响较大。品牌是粮食的通行证,粮食品牌化建设是实现粮食生产由注重规模扩张向注重质量提高转变的重要抓手。需要从农田基地到最终产品形成一条绿色生态、可游、可玩的产业链,打造区域品牌,形成极具特色的产业基地和“桐庐味道”种粮品牌。

4 对策建议

4.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做好“非粮化”整治后半篇文章

要做好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与保护工作,加强政策扶持和保障资金投入,建立健全协调机制,落实建设与保护责任。特别是要做好“非粮化”整治优化后半篇文章,加大对“非粮化”整治后的农田基础设施投入及相关配套政策支持。因地制宜制订“非粮化”整治耕地提升和土壤改良计划,设立“非粮化”整治后续农田提升专项资金,加大对山区“非粮化”整治地块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对小而散、大小不一、高低错落的地块进行整合,兴建农田沟渠路,以利于连片种植。

4.2 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发展“美丽经济”

桐庐县作为山区县,要立足山多地少的特点,大力推广“半山区多元化稻鳖综合种养模式”,以“百斤鳖、千斤粮、万元钱”为目标,在稻鳖共生的基础上开展稻麦、稻油轮作,将多种种养模式有机组合,提高种粮综合效益。同时,要引导发展“美丽经济”,依托美丽田园底版,挖掘农耕文化,重点培育田园民宿、生态康养等新业态,打造一批农业休闲观光旅游景观线,切实把农业建设成为美丽产业。

4.3 加强政策支持,培养职业种粮队伍

1)大力支持职业种粮队伍建设,在政策制度上,调整财政补贴杠杆支点,把补贴资金重点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土地流转,强化农业科技投入和模式创新,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2)落实“两进两回”机制,吸引有文化、有抱负的年轻人返乡创业,完善高素质农民培训体系,开展主体规范化建设,加大“粮二代”培育力度,开展十佳农创客、十大新农人等评选表彰。“用工业的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培训专业技能人员,以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5]。

4.4 打造区域性品牌,提高附加值

品牌化是推进粮食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粮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要以稻米生产加工企业为切入点,构建从种子、种植、加工、推广、营销的大米全产业链,以品牌为引领,带动稻米产业的发展,如依托分水镇后岩村乡贤胡培松院士团队及百江镇昊琳农业公司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典型,打响桐庐县“院士米”“稻鳖米”等地方特色品牌。依托“桐庐味道”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通过组建产业联盟,形成区域品牌效应,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打造出农业金字招牌,实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6]。

猜你喜欢
粮化桐庐县种粮
农业农村部:多措并举防止耕地非粮化
非粮化整治农田施肥推荐系统开发及应用
河南父子种粮打“擂”科技实力添“金”
稻茬麦翻旋浅覆栽培技术 种粮大户年增收50万元
我国粮食主产区耕地“非粮化”的比较分析
我国耕地非粮化问题研究述评
股田制让种粮效益最大化
操场上真热闹
画画就如种粮
借力地方特色,打造分水“生态民生品牌”——访桐庐县分水镇党委书记施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