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展玫 潘林紫
衬词、衬腔是表达歌曲情感、格调和特殊气质的主要元素。衬词的演变和衬句的应用,会出现多种多样的衬腔。衬腔是旋律中运唱衬词的歌腔[1]。衬腔的形成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由感叹词歌腔化发展、提炼而成;二是由音乐抒咏的需要直接产生的[2]。衬词的情感表达和排列方式往往与衬腔密切相关,衬词的发展需要借助于衬腔来呈现,所以衬腔嵌入歌曲中,是对歌曲衬词情感的补充。在歌曲的谱例中,为了与主要部分进行区分,通常采用圆括号“( )”将衬词括起来。而当整首歌曲全是衬词(虚词)时,则不必加括号。
一、研究现状
在中国知网上,以“壮族民歌衬词”为主题检索,进行学位论文的检索,检索出2010年至 2021 年间学位论文9篇;以“衬词衬腔”为主题检索,检索出2007年至2022年学位论文23篇;以“衬词”为主题检索,检索出2002年至2022年学位论文 794篇;以“衬腔”为主题检索,检索到2002年至 2022年学位论文151篇,这是对中国各地民歌中衬词和衬腔的分析和研究。以“广西民歌衬词”“广西民歌衬腔”为主题检索,并未检索出学位论文。
总的来说,对于中国民间歌曲的衬词衬腔研究方面,在大方向上已有较为全面的概括。虽然广西壮族民歌的相关文献也提到了衬词衬腔的问题,但研究者并没有进行系统的专题研究和深入的分析。
二、广西壮族民歌中衬词的分类及表现分析
衬词可以被视为一种从文学上视角来审视歌词的方式。广西壮族民歌的衬词通常是在歌词中插入的虚拟成分,它们并不真正拥有任何实质性的内容,而仅仅是起到烘托的作用。根据情况,广西壮族民歌的衬词可以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单字衬词、多字衬词和整段衬词。通过对不同形式的衬词在曲谱中所出现的位置及使用量的分析,探讨出衬词在广西壮族民歌中的运用特点。
(一)单字衬词
通常,单字衬词会出现在正词的末尾,它们可以帮助拖长、保持连贯性,增强语气,并且能够使整个句子的音调更为协调。常见的衬词包括:“啊”“哎”“喂”“啰”“哟”“嗨”“咧”“呵”等。
在歌曲的结束部分,会有一些相似的语气词、感叹词来作为衬托,以增强整首歌的氛围和情调,如巴马县《牛歌》(欢牛)中:“可怜你呀牛(咧),今天你休息(咧),耕田又犁地(咧),亏待你了牛,辛苦你了牛(咧)。”句末的“咧”为单字衬词,起着加重语气、渲染情绪的作用,表达壮族人民对牛的辛苦的感激之情。
在同一首歌中,有时会出现多个衬词,并且通常出现在每句的末尾。又如田东县《盲人传艺歌声扬》(欢·思林调):“壮族人民爱唱歌(啰),?里唱歌山上和(咧),烂歌坏歌绝不唱(啰),盲人传艺歌声扬(咧)。”在乐句末尾添加一个单字衬词,可以强调尾音,并起到引长、拖腔和归韵的作用。
还有的单字衬词穿插、依附在正词的句子中间。使用衬词可以让歌词更具有口语性,满足方言的行腔需求,同时也能为正文增添美感。
(二)多字衬词
多字衬词由两个以上单字衬词组成,例如:“同志喂呀”“老少内”“哈咧”等。多字衬词是与整个唱腔和正词密不可分的附属部分。如象州县《木叶你莫吹》(欢·百丈腔):“木叶你莫吹(嘛赫哩嗨),山歌山歌山歌你(个的)莫(嘛咧)唱(嘛咧咧)。”马山县《花椒谁家种》(欢嘹):“我来到(啊)田(啊)垌(啊),见两丛花椒(哈嘹);朵朵白(哈)如(哈)鹤(咧),花椒何人种(哈嘹)。”其中的“嘛赫哩嗨”“个的”“嘛咧”“哈嘹”等为多字衬词。多字衬词穿插在正词之间,起着补充语义、装饰歌腔的作用。
(三)整段衬词
除了依附在正词之间的单字衬词、多字衬词,还有整首歌曲几乎由衬词组成的广西壮族民歌,正词部分占比非常小,但并不阻碍它成为一首完整的民歌。
如河池市《哪时同妹共一家》(比·宜茶喂)就是一首几乎由衬词组成的山歌。歌词为:“(宜茶外又啦喂呵也)心想撑船去对岸(啦嘛),妹在滩边无码头(啦嘛)(又尼可嘛里喂啊宜茶喂又啦喂呵也),妹住滩边无码头(那个),金来配银倒够美(那又尼可嘛里喂)(尼茶喂啊又啦喂呵也),金来配银倒够美,(那个)几时结合共一家(啦嘛又尼可嘛咧喂宜茶喂啊又啦喂呵也)。”歌中的衬词“啦嘛又尼可嘛咧喂宜茶喂啊又啦喂呵也”丰富音乐形象,加深感情表现。广西壮族山歌一连串的衬词运用极富特色,大密度使用衬词、衬句使广西壮族山歌生态保持了原始性并且丰富了内涵,是广西壮族民歌的精华。[3]详见下表:
从以上表格中可以看出在广西壮族山歌中,衬词在民歌中的使用率为90%,其中没有使用衬词的山歌只占了10%。由此可见,衬词在歌词中占了一定的比重。衬词多于正词的山歌所占比例也将近20%,可见壮族山歌是一种由大量衬词组成的自创自唱的歌曲,成了广西壮族民歌的一大特色。
三、广西壮族民歌中衬腔的分类及表现分析
对应前文“衬词”的文学角度观察,本文的衬腔,是带有音乐旋律的衬词。衬腔通常被视为一个复杂的音乐结构,包括长音、简短的乐汇和一个乐节、两个乐节等。通常起到丰富、补充或衬托、对比的作用。以下结合谱例對衬腔所占节拍长短进行分类,来分析其在整个曲谱中起到的作用。
(一)长腔型衬腔
通常情况下,长腔型的衬腔出现在句子的结尾位置。如图例,谱例1:
在民间艺术中,这种具有装饰性的长腔衬腔十分普遍。它与传统的山歌相似,都拥有自由、浪漫的风格。
(二)乐汇型衬腔
“也哈咿”的衬腔是整首曲子的核心音调,它通常出现在乐句之间,就像过去在山上割草时所唱的那样。这种衬腔的使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整首歌曲的情感和意境。谱例2:
(三)乐节型衬腔
通常,乐句结尾处的衬腔被称为乐节型衬腔,以下是例子,由两个乐节组成的重复式衬腔不仅丰富了乐曲的情感,而且也加强了歌曲的主旨。谱例3:
(四)乐句型衬腔
乐句型衬腔是一种特殊的句式,它的作用是为整个句子增添音乐性。根据它的摆放方式,可将其划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
1.段前衬句:是指出现在乐曲段落的主词之前的乐句,大多民歌将其视为引子。这首隆林县《天上有十二朵云》(欢越·唱双)的引子起到渲染氛围的作用。谱例4:
2.插入襯句:在乐曲段落中,穿插着用来衬托主要旋律的衬腔乐句,它们出现在正词乐句之间。它可以帮助演唱者更好地表达思想和情感,并为整首作品增添更多的生动性。南宁市武鸣区民歌《天上有浮云》(欢咦)的插入式衬句,不仅为作品锦上添花,同时也突出了地方特有的特征。此种山歌在南宁武鸣地区又称为“咦欢”,衬词中的“娣”表示对对方的爱称。
3.段后衬句:在乐段结束后,衬腔乐句通常用来概括总结前面的音乐材料。衬腔乐句有多种来源,它们可以与正词的乐句相同,也可以与前面出现的乐句进行明显对比,甚至可能是由前面的材料综合而成。这首那坡县《等情妹》(欢侬)的结束句,就是前面音乐材料的概括和总结,如谱例5:
(五)衬段型衬腔
当衬腔乐句的数量达到足以形成一个完整乐段时,这一部分就被称为衬段。它通常用于歌曲的结尾部分,可以丰富乐曲的情感,并在整首歌曲中起到概括和总结的作用。如谱例6:
四、结合衬词与衬腔进行形态观察
衬词衬腔是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衬词衬腔的组合形式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单字短腔(一个衬字且不超过两拍的衬腔)、单字长腔(一个衬字且超过两拍的衬腔)、多字短腔(两字以上的衬字且不超过两拍的衬腔)、多字长腔(两字以上的衬字且超过两拍的衬腔)。
(一)单字短腔
广西壮族民歌通常运用衬字来装点歌词,这一技巧在描绘人物形象、再现当地人民生活等方面极具吸引力。“衬字”也叫做“衬词”或“垫音”,这些技巧被应用于协调音节与节奏,以丰富曲调、歌词的表现力。[4]这种词自身并无意义,仅被用于协调音节。在广西壮族民歌当中,这一形式的衬词衬腔组合是最为常见的。
结合谱例来看,如东兰县《东兰有个韦拔群》(中和民谣),其中的“啊”“哩”等单字衬腔伴随在正词之后,把正文和衬字结合起来使用,既能保持曲调原来的格律,又可以附加生动活泼的语言,衬托原调。[5]谱例7:
(二)单字长腔
在广西壮族民歌的唱腔中,往往需要加入一些单字长腔,使唱腔的情感体现得到加强和延伸。如罗城县《同唱团结歌》(比桑野),其句尾的单字长腔“哎”将人们团结一致的高涨情绪烘托出来。谱例8:
(三)多字短腔
这一类的衬词衬腔结构短小,常点缀在乐句当中。例如,桂平市《从前生活难》(石龙欢)。谱例9:
(四)多字长腔
通常情况下,衬词不会包含明确含义的虚词、谐音词,拟声词或语气词,某些衬腔乐句可以发展成为衬句,并在音乐上得到扩充。这种技巧对于表达思想感情以及形象化地抒发乐思是至关重要的。多字长腔的形式大多发展成衬句,如来宾县《要搞好四化》(欢哎)。谱例10:
五、广西壮族民歌中衬词、衬腔的功能和作用
广西壮族民歌中的衬词和衬腔多种多样,内容丰富,比常规词语具有更为独特的作用。那么,在广西壮族民歌中,衬词和衬腔究竟有何功能,它们到底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大体而言,广西壮族民歌中的衬词和衬腔主要具备以下几方面作用:
(一)装饰语言、表现风格
衬词往往会受到方言的影响,如忻城县《春到发新枝》(欢·咧哈噯)的“咧哈噯”;南丹县《八月谷子金灿灿》(老少内)的“老少内”;河池市《我俩愿死愿离》(比·啦柳啦)的“啦柳啦”等,这些衬词和衬腔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对地区方言和腔调在民歌中的经典演绎。
(二)突出语气、烘托情感
通过使用衬词,我们可以丰富音乐的形象,加深情感的表达,深化歌曲的主题。在描绘劳动气氛的歌曲中,衬词的节奏通常较为短促而有力。通过运用衬词和衬腔,人们表达了对劳动和生活的热爱。例如,为了增强语气和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在生活中人们通常会使用一些感叹词,例如“啊”“呀”“哎”“哪”“呃”“哟”“啰”“啦”“嗨”“哈”“呵”“哩”“喂”等。通过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衬词,我们可以为歌曲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更好地展示出歌曲的腔调和语气,更好地展示出它的魅力。
(三)擬声绘形、渲染气氛
在广西壮族民歌当中,小调歌曲和风俗歌有许多衬词使用象声词、谐音词来模仿工作的节奏、人声的呼喊以及大自然的声音,让读者感受到繁忙的劳作环境。如:靖西县《赞铁牛》(蜻蜓调)中的“达达达哎”;东兰县《蛙婆歌》(蚂拐歌)中的“洛洛呀”;南宁市邕宁区《酒歌唱起迎太阳》(铜葫芦歌)中模仿酒壶、酒杯碰撞声的衬词“叮灵当”;扶绥县《弟弟睡吧》(乌巴巴)中的“乌巴巴”,多为看护小弟妹的哥姐们及老人们演唱,衬词使用自由,直到小儿睡熟为止。
(四)引入主题、深化情感
一些民歌通常会先使用一个散板式的衬腔来引出正词和歌腔。这个衬腔通常扮演着导语的角色,它可能包含一个长音,一个乐节,甚至一个或更多的乐句。它的音调通常与主题相关,预示整首民歌的基本风格和情感,并且具有创造气氛、引入主题的功效。如:平果县《羞得笑死人》(欢了)的开头。谱例11:
这种衬腔在民歌中非常普遍,它能够带来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并对音乐风格产生重要影响。
(五)加强收束、突出主题
在广西壮族民歌中,煞尾的效果非常重要。它不仅可以为正词提供补充和拓展,还能增强歌曲的结束和稳定性。一些煞尾甚至会通过反复咏唱结束句来增强听众的印象,并突出歌曲的主题,如马山县《莫嫌我》(割草欢)的结束句,衬词“也哈咿”用同音反复的形式两次出现在歌曲结尾当中,最后落在调式主音徵音上终止。谱例12:
五、结语
本文对于广西壮族民歌的流传地区、分类、表现特征作了简单介绍,主要通过分析广西壮族民歌中衬词和衬腔的表现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民歌的音乐特征、语言特色、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趣。这对于我们更好地探究广西壮族民歌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歌曲的类型异常丰富多样。然而,在数年前的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中,最引起广大民众关注的仍然是原生态的民歌。在这些青歌赛的原生态民歌中,几乎每首歌都使用了衬词衬腔。再如广西新民歌大会中的歌曲,其中《天下好地方》是一首流行风的新民歌,歌曲在开头和中间部分加入衬词“尼的呀”,突出其民族性和地域性。由此可见,在民歌中使用衬词衬腔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广西壮族近现代民歌创作中出现新的衬词,如“尼的呀”“哎咦哟”“赛啰赛”等,这说明随着时代的变迁,广西壮族民歌的衬词正处于不断发展和演化中。
广西壮族民歌艺术历史悠久,是壮族劳动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因此,我们可以从民歌中汲取精华,并以科学的、发展的视角来深入探索它的规律与特点,以期将其传承下去,并将其发扬光大。这样才有利于我们多角度、多层次、多领域地了解壮族的历史、整体文化特征和民间音乐,同时也是顺应潮流和与时俱进的要求。
本文系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国家一流专业建设项目。
注释:
[1]江明惇:《汉族民歌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82年版。
[2]宋大能:《民间歌曲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年版。
[3]农星光:《广西壮族高腔山歌研究——以大新壮族高腔山歌为例》,《音乐时空》2013年第5期,第56-57页。
[4]舒达:《论桑植民歌歌词的文学魅力》,《民族音乐》2010年第3期,第24-25页。
[5]中山大学中文系《古汉语基础知识》编写组,《古汉语基础知识》,1979年版。
朱展玫 广西艺术学院学生
潘林紫 广西艺术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