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厦地区弦管馆阁草曲传唱现状调查研究

2023-08-23 03:37黄月萍
音乐生活 2023年7期
关键词:馆阁南音

草曲是弦管曲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特点是为短小精炼、通俗易懂、受大众所喜爱的叠拍或紧三撩弦管曲。台湾地区学者吕锤宽教授曾对草曲之意进行解释,并提及草曲并非乐种或乐曲体裁,其属演唱技巧或演唱生态的现象。对此笔者对其解读,认为吕教授所感知的草曲并不是如其字面上之意非常的普通、渺小。而是弦管曲不同门头代表性曲目的活跃代表,具有很高、平实质朴(尤其体现在曲目本身的关联性和民众认知度方面)的艺术性,在某些层面上反映着弦管的精粹(部分),有着独特的传承价值,特殊的连接根脉的意义,也是未来延续弦管发展的根本依凭。但在弦管的传承传播中,笔者发现人们似乎对其不够重视。并且在漫长的岁月里,拥有“词山曲海”之称的弦管曲,有的已经在传唱过程中因社会发展、环境等因素消失得无影无踪。那么对于草曲而言,在这种情况下,草曲是否也正在逐渐消失?现如今的存续现状又如何呢?面临着哪些问题呢?基于此,本文将结合笔者深入泉厦地区弦管馆阁的实地调查情况,详细介绍现弦管馆阁草曲传唱的现状,并对其进行缘由分析。

一、弦管馆阁的草曲传唱调查情况

自古以来,弦管馆阁都是由弦管人自发组织交流、保存乐曲、学习弦管的主要场所。有弦管人生活的地方,就会有弦管馆阁,是弦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弦管传承传播中重要的场所之一。由于弦管形成已久,风格独异,因此流传甚广。它不仅在其诞生地泉州发展,而且也随着远涉海外的闽南游子,传播到了全球闽南人集散聚居的各个角落。[1]约在明清时期,弦管已跟随泉州、厦门的移民传播至中国香港、澳门、中国台湾地区以及东南亚诸国各地。但在本次调查中,笔者选择以泉厦地区作为主要调查对象。主要因弦管是以泉州为中心向海外传播扩散,其演唱以泉州古城区方言腔韵为主,因此相对于海外馆阁而言,泉厦地区的馆阁较为正宗。故笔者选择了鲤城区泉州南音研究社、晋江市东石南音社、安海雅颂南音社、陈埭民族南音社、石狮群芳乐府以及厦门集安堂这六间馆阁进行调查。此外,之所以选择这六间馆阁,一是该六间馆阁的馆阁成员均曾被海外馆阁聘请担任馆阁先生,因此熟悉海内外草曲传唱的情况。二是它们建馆时间悠久,在弦管界拥有较高地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三是这些馆阁也常活跃于各大弦管活动中,在弦管界中认知度较高,且馆内成员艺术水平普遍高,并对弦管的研究、传承传播作出了很多实在贡献,拥有较高的权威性与学术性。故笔者认为通过对这六间馆阁的调查,可以纵观整个泉厦地区弦管馆阁草曲的生态现状。

(一)泉州地区

1.鲤城区泉州南音研究社

鲤城区泉州南音研究社,原名“泉州市南音研究社”。该社曾多次自发组织、参与国际南音大会唱,促进了与海内外南音馆阁的友谊。社团成员吴淑珍弦友曾在海内外坚持几十年传承弦管,也是该社年龄较大的社员。她自幼跟随父亲学习弦管,五岁时就习得《三千两金》《七月十四》《风打梨》等多径[2](首)弦管曲,可谓天资聪慧。根据吴淑珍弦友的回忆,我们发现该馆阁在早期与现在所演唱的弦管曲基本一致,平时交流活动中演唱的曲目以草曲居多。而当遇到与老艺人切磋技艺或排门头等活动时,也会按照要求演唱慢三撩的曲目,通常这类曲目更能突出唱员与演奏者的功力,也是弦友们不易驾驭的曲。此外,根据鲤城区泉州南音研究社的相关资料,我们发现,该社成员在录制南音专辑时,也会选择一些草曲,如马香缎在1956年前往厦门录制的唱片,里面就有该馆阁提及的草曲《恍惚残春》《孤栖闷》《泥金书》《远望乡里》。

2.晋江市东石南音社

晋江市东石南音社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其馆阁注重搜集本地弦管活动史料与文物,并妥善保管,从清嘉庆年间算起,代代都有知名艺人,资料记录完整。该馆阁现任社长为蔡长荣,十岁起便跟随馆阁先生学习弦管。在采访蔡长荣时,他曾提到,他所学的第一径弦管曲是曲牌为福马的草曲《神人点语》,但这径草曲目前已无人学习。馆内所传唱的弦管曲叠拍、紧三撩、慢三撩均有涉及。又因弦管界常根据馆阁成员演唱的曲来断定馆阁的艺术水平,故在正式活动中,该馆阁会根据不同的场合来选择弦管曲。如2021年“晋江市第十五届南音演唱节”东石南音社专场,该活动便以排门头形式来安排曲目。而在平日的馆日活动中,唱员们则可随意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演唱,不受限制,曲目内容以草曲为主。关于草曲的传唱情况,主要分为两个时间段,一为20世纪60年代前,馆日活动演唱的草曲曲牌偏向双闺、福马、浆(将)水,后以相思为主。二为20世纪70年代后,馆内常唱的草曲只有《年久月深》《非是阮》等曲目。而《一张旧眠床》《烧酒汉》《掠只糕果大》《马上腾身》等草曲因受时间影响已逐渐消失。”

3.陳埭民族南音社

陈埭民族南音社于1991年成立,馆内名家辈出,曾被誉为“东南亚第一馆”“泉州第一馆”[4]。根据笔者调查发现,在早期该馆阁高手如云,无论日常活动,亦或对外交流,馆内成员都喜爱奏唱指套,且教学方面也偏向指套。如馆阁成员丁信昆所学的第一径曲《园内花开》,便是出自指套《我只心》第三节。或许草曲过于简单,无法体现唱者的基础和功力,因此馆内成员不爱演唱。但随着时间的流逝,馆内的老先生们相继离世,以及成员因受家庭、工作等影响,现参与馆阁活动的人屈指可数,且集中学习高难度的弦管曲的时间也逐渐减少。因此,馆内成员所习得的曲目受限,数量不多,在平常馆日活动中只能轮流演唱或只唱自己的代表作。演唱的曲目以草曲为主,如《不良心意》《到只处》《冬天寒》等。

4.安海雅颂南音社

安海雅颂南音社于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创立,曾多次前往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等地进行南音学术交流演唱,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的声望及影响力,曾有弦管名师蔡焕东、刘金镖、许昌珑、黄守万担任馆阁先生。目前,馆阁里所演唱的弦管曲的类型与东石南音社基本一致,各撩拍弦管曲均有涉及,其中演唱的草曲主要有《直入花园》《春光明媚》《感谢公主》等。同样,在对外交流时,也是按弦管活动场合而选取弦管曲。如在拜馆、南音专场演出时,会选择七撩大曲等难度高的弦管曲,是多数弦管人所喜爱听的弦管曲。而在面向普通听众时,则会选择好听,多人唱的草曲。

5.石狮群芳乐府

石狮群芳乐府前身为1952年成立的石狮南音社,1966年后暂停馆内活动,于1979年开始恢复,更名为石狮南音协会,又因多种缘由,馆内成员于1991年以“石狮群芳乐府”为名重新建馆,致力于以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促进海内外文化艺术交流。

该馆阁约有50名成员,以男性居多。因馆阁自建馆至今,多次暂停又恢复,故馆阁成员师承多位馆阁先生。经调查,笔者发现,虽然该馆阁成员师承多位馆阁先生,但每位馆阁先生教学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教授的曲目为草曲,可见草曲是学习弦管的入门曲。如社长洪建设曾跟随张篇先4个月习得《为伊割吊》《书写了》等15径草曲。蔡维能弦友跟随吴国聘先生习得《师兄听说》《念月英》等草曲;蔡爱治弦友跟随刘经济先生习得《因送哥嫂》《一间草厝》《荼蘼架》等草曲。除此之外,该馆阁在参加交流活动时,会根据曲脚[5]意愿选择曲目,曲目大多数情况下以草曲为主。

(二)厦门地区

集安堂成立于光绪八年(公元1883年),是厦门市区现存的三大百年南音曲馆之一,因集结大量来自各地带有“安”字地区的弦友,遂命名为“集安堂”。该馆阁现位于厦门八市菜市场中,闹中取静便是馆阁的一大特点。自馆阁成立至今,集安堂名家辈出,曾先后整理并出版弦管曲谱数套,同时还录制多套弦管唱片,可谓对弦管的传承传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由于馆内成员文化素养与音乐素养都颇高,故在日常的交流活动中,偏爱奏唱指套或大撩曲、上撩曲。据集安堂负责人洪兆荣老先生回忆,他说到:“我从小生活在集安堂,小时候虽有听过馆内进行草曲教学,如《荼蘼架》《年久月深》《非是阮》等草曲,但由于此类草曲无法体现馆阁成员的奏唱水平,因此它只是作为初学的曲目,鲜少在馆阁中演唱。除参加比赛受时间限制或特定要求外,才会演唱草曲,馆内多数时间以演唱大撩曲或上撩曲为主。”此外,弦管名师黄守万的外孙女林俊萍也为该馆阁成员,据她讲述,她于7岁开始跟随外公学习弦管,刚开始学习的曲目都是草曲,不同的门头经典的草曲各学几径,如有《感谢公主》《荼蘼架》等。后加入集安堂,跟随庄亚菲老前辈学习弦管,此时所学的曲目均为大撩曲与上撩曲。在平时馆日活动中,她偏爱演唱七撩曲或较少人演唱的弦管曲,以此来呈现自己的演唱水平与展现作为弦管名师的后辈所拥有的演唱底蕴。

根據上述对弦管馆阁调查的介绍以及对调查中曲目调查表的整理,笔者发现这六间馆阁所传唱的草曲以及数量均略有不同。其中,安海雅颂南音社所传唱的草曲最多,约74径,曲目以五空管为主。紧随其后的是东石南音社,约59径,曲目以四空管为主。而集安堂与陈埭民族南音社因偏爱上撩曲,因此传唱的草曲最少,分别约34径与45径,以四空管为主。虽这些馆阁传唱的草曲略有差异,但仍有部分草曲共同传唱于这些馆阁,即《非是阮》《荼蘼架》《因送哥嫂》《春光明媚》《元宵十五》《拜告将军》《不良心意》《望明月》《出画堂》《去秦邦》《共君断约》《夫为功名》《一身》《听爹说》,共计14径草曲。可见,尽管这些馆阁有的对草曲视如珍宝,有的却不以为然,但这并不妨碍草曲在馆阁中“生存”它依然在馆阁中生生不息地传唱,受到弦友们的青睐。

二、弦管馆阁草曲传唱情况调查分析

20世纪50年代,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朱利安·H.斯图尔德(J.H.Steward)将文化生态系统视作“一个包括内核与若干外核的不定型的整体,从外而内略约分为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等生态结构层。”[6]黄正泉教授认为“文化生态是人与文化及文化之间关系的构成。文化生态是一个‘生存—转换与转换—生存的动态系统,是人类的文化和行为与其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7]基于此,笔者认为如果要充分了解弦管馆阁草曲传唱现状是否与其文化生态有关,可从弦管馆阁环境、社会环境等层面进行综合、动态的考察,并将这各种文化现象联系起来,加以整体的认识,从而更加深入地对其本质和意义进行探索与分析。

(一)草曲广为传唱至今原因分析

1.弦管馆阁环境

吕锤宽教授认为“馆阁是弦管属于民间自发性成立的音乐团体,且弦管音乐的艺术内涵颇高,故一位爱乐者成为演奏者(家)之前,需要有一定程度的养成训练。由于弦管音乐此特性,该团体就有相当的组织性。因此弦管中便有馆主、馆先生等称呼。”[8]其中,馆先生是指在弦管馆阁中教授弦管的弦管人,需拥有极高的弦管文化内涵与奏唱水平,因此绝非一般人能胜任,故馆阁都会聘请有名的弦管人来担任。而弦管之所以流传至今,也主要得益于这些馆先生。他们是弦管音乐传承的灵魂人物,弦管音乐藉着他们的教授而流传。他们在馆阁传授弦管音乐的方式俗称开馆。[9]一馆为四个月,通常馆先生会将草曲列为学习弦管的入门曲,待通过对草曲的学习将唱曲基础打好后,才逐渐提升曲目难度。如弦管名师黄守万便是从不同的门头选取草曲进行教学,直到习得者掌握了扎实的弦管演唱基础后才进行上撩曲教学。因此草曲作为弦管的入门曲,学习的人自然就多,便可广泛流传至今。

2.社会环境变迁

1966年后,弦管传承传播受到了限制,许多弦管人因此被迫放弃弦管。但仍有部分弦管习得者与享有者因痴迷对弦管本身所富有的音乐艺术特点以及南音文化品位气质[10],便会偷偷地在某位弦友家中继续学习或“玩”弦管。若是遇到有人来检查,他们便会演唱新词旧调的曲,所谓新词旧调便是将传统弦管曲的曲词摒弃,填入符合当下时局的新词,如《迎龙小将》《咱国志愿军》等。而这些曲的曲调几乎为草曲,除个别旋律为谱。其节奏欢快、旋律优美、好听。故当检查的人听到这些曲子,也会被其吸引,又因内容符合时局,通常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弦管适当手下留情,草曲才能在此时期不受影响流传至今。直至1976年后,弦管等活动又开始恢复,但其繁荣度已不如当年了,甚至一度遭受到生存危机。如早期弦管指谱曲均以手抄本传世,因受影响部分手抄本已遗失,许多弦管曲也已失传。且弦管的传承方式均为“口传心授”,又因岁月的流逝,一些颇有造诣的弦管老艺人先后辞世,其掌握的技艺无人完全继承。对此,为了让保护传承弦管,泉州市政府陆陆续续推出几项重要措施。其中有一项为开展南音进中小学课堂活动,编写了适合中小学的《南音教材》,并每年举办全市中小学生南音奏唱比赛,以此来保护与传承弦管。此外,所编写的《南音教材》共有二十径弦管曲,均为草曲。可见,即使并未深入学习弦管的中小学生,也会因该项政策从而掌握一两径草曲,这样一来草曲的普及性便提高了,故草曲就广泛流传唱至今了。

3.草曲自身的艺术性

为了适应大众的审美,弦管衍生出多种表演形式,有对唱、表演唱等表演形式。而相较于上撩曲,草曲节奏欢快、篇幅简短,内容又兼具趣味性,因此草曲的表演形式可塑造性非常强,故其便是馆阁进行表演形式创新的最好选择。对此,为了吸引听众、增加馆阁活动氛围,馆阁便会演唱不同表演形式的弦管曲。故草曲受到了大家的青睐,越来越多馆阁成员演唱,便不断流传至今。此外,由于馆阁日常活动时间有限,如若所有成员都选择演唱上撩曲,那么就会因时长的问题,导致馆阁成员无法都参与其中。因此,为确保每位馆阁成员都可上台演唱,故成员大多数会演唱草曲,从而关照到大家。如此,也呈现出弦管弦友们的谦卑精神。基于此,笔者初步判断草曲之所以能广为传唱至今,或许与其艺术性有着极大的影响。

(二)草曲传唱现状变化原因分析

如今,随着社会快速的发展,弦管在当代传承传播中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已逐渐深刻地显露出来。如对于传统弦管来说,其曲目传承传播的数量、习得者的演唱技艺精湛程度以及习得的相关文化形态等均受到一定的影响。同样,在本次的调查当中,笔者发现草曲在当下馆阁传唱中也正面临着一些挑战,如草曲传唱数量的减少、在传唱中草曲的做韵有的发生了改变。基于此,笔者将根据所调查发现的情况进行缘由探析。

1.草曲传唱曲目数量减少

尽管草曲现广泛传唱于馆阁之中,但通过对这六间馆阁的调查整理,笔者发现并非每间馆阁所传唱的草曲都一样,也有部分草曲正逐渐消失。如《愁人怨》《恍惚残春》现仅安海雅颂南音社有演唱,而《远望乡里》也仅在东石南音社有演唱,再如蔡长荣社长所提及的《一张旧眠床》《烧酒汉》《掠只糕果大》这些草曲则在馆阁中无人传唱了。仅有十四径草曲为馆阁所传唱的共有草曲。那么,为何草曲传唱的数量会减少?仅十四径草曲共同受到馆阁青睐呢?笔者初步判断以为有以下3点原因。

(1)草曲自身因素

因受儒家理学思想与“御前清客”传说的影响,弦管自古以來都有着一套严格的规矩与礼节,深受其浸润的弦管人尊长守礼。[11]如在演奏琵琶与三弦时,不可使用中指;穿短裤、背心、拖鞋者严禁上台演出等,都体现着弦管庄重与讲究。而在草曲中,弦管界也有着一些不成文的说法。如吕锤宽教授曾提到,由于弦管曲的音调分类通常分为四空管、五空四管、五空管与倍思管,或为四空管、五空管、五空四管与倍思管。可见倍思管的曲目都排在最后,而根据活传统而言,他认为该现象是源自民俗的禁忌,因“倍思”谐音为“背师”,故馆先生都不爱以该类乐曲作为初学曲目。[12]此外,弦管界还流传着“在家不唱《当初贫》,出门不唱《远望乡里》这类的说法。”而根据调查统计显示,我们所调查的馆阁目前传唱的草曲确实是以四空管、五空管为主,倍思管最少,每间馆阁平均仅占五径左右。而《当初贫》与《远望乡里》这两径草曲在馆阁传唱的次数也偏少,仅有一至两间馆阁有在传唱。故,笔者初步判断或许因这些不成文的规定,才使得草曲传唱的数量逐渐减少。

此外,这些馆阁所青睐的这14径草曲,笔者认为或许与其曲目本事、门头有一定的关系。从曲目本事来看,这些草曲有36%出自“陈三五娘”[13]本事。这也是目前弦管中弦管曲最多的曲目本事,有“指”九套,曲一百多首。[14]曲词均生动形象,朗朗上口,旋律优美动人,故受大众所喜爱。其中《因送哥嫂》《元宵十五》《春光明媚》等草曲均为该本事的代表曲。从门头来看,这些草曲也都是各自“门头”[15]的经典曲,如“双闺”门头的经典曲有《荼蘼架》《非是阮》,“中滚”门头的经典曲有《不良心意》《出画堂》《望明月》等。而这些草曲之所以被弦管人称之为经典曲,是因为这些草曲将门头所属的大韵都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艺术性极强,深受弦管人所喜爱,故称之为经典曲。此外,也有少数经典曲乃是所属门头唯一传唱的曲目,如《共君断约》则为门头“中水车”唯一传唱的弦管曲,故为了让其门头的曲子传承下去,该草曲便广为传唱。

(2)社会环境变迁

俗话说“琵琶哪会绞线,家伙去了一半。”“洞箫吹得响,去了三丘田。”这两句话的意思为当学琵琶时能达到边弹边调弦时,家当已经损失了一半了;而学习洞箫,需要有一定的天赋,如果要将它吹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练习,因此有人为了它就会荒废了田园工作而耽误生计。可见,学习弦管相当不易,想要學透学精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金钱。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生活,现如今的弦管习得者都专心投入到工作中,只是将弦管当作业余消遣,故很少有人会在弦管上投入大量的时间深入学习,通常只是粗浅学习几径草曲,可参加馆日活动便可。此外,现为了让弦管更好地传承传播,适应年轻人的审美品味,一味地追求创新,以此吸引更多 人接受、喜爱弦管。可无论是粗浅的学习,还是对其进行创新,他们所选择的曲目几乎都是现馆阁共有传唱的这14径草曲,致使这些草曲广为流传,耳熟能详。而对于其它的草曲却鲜少人知,使得传唱的曲目逐渐减少。俗话说“一曲《直入花园》,唱遍东南亚;一曲《冬天寒》,唱遍全台湾”。[16]可见人们对草曲的传唱虽有广度但却又缺乏深度,忽视了其本质内涵。

(3)弦管名师消逝

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弦管名师相继离开人世。而他们所拥有的满腹弦管知识在生前却未能得到很好的传承,以至于那些珍贵的知识只能随着这些名师的离世而消逝。因此为了挽救此类现象,有些在世的弦管名师便将毕生所学撰写成书出版,防止失传。但是由于弦管历来都是“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所以一些曲谱即使以文本的形式记录、流传下来,但会演唱的人也屈指可数。同时,如今的馆阁并未聘请专职的馆阁先生,通常现在馆阁教授弦管的人都有着各自的职业,而在馆阁中的教学可称之为兼职,常约定一周进行两到三次教学,并未像从前的馆阁有“开馆”之说。且现有些在馆阁教学的老师其曲目储备量也不如以往的馆阁先生丰富,故所可教授、传唱的曲目也就逐渐减少。

2.草曲传唱曲目做韵变化

“做韵”,亦称为润腔,指弦管唱员在琵琶弹奏骨干音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规律及个人唱曲经验对骨干音进行装饰、润色、丰富旋律的演唱行为。其做韵受师承、实践积累、艺术修养、对作品的理解、当下演唱的状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不同的唱员对同一首弦管曲均会有不同的做韵。对此,草曲在传唱中其做韵在不同习得者身上也出现较大的不同,影响最深的因素便是师承关系。据集安堂张丽娜弦友介绍,在解放初期,厦门的馆阁在演唱草曲时较讲究“顿挫”之法。而现如今该讲究已逐渐消失,只有极少数男性馆阁先生在教授时仍讲究此法,故也只有该师承一脉的习得者在演唱草曲时才会体现“顿挫”之法。而也有一些女性馆阁先生,则会根据习得者的嗓音,以及他们自身对曲目情感的理解来教授草曲,因此这脉学员在演唱草曲做韵则偏向圆润。此外,厦门与泉州所传唱的草曲也有部分不同,曲目虽为同名,但其旋律、唱词仍略有差异。如草曲《因送哥嫂》在泉州传唱中有出现两次“落倍”特征性旋律,唱词分别为“我估叫”以及“你今日”;而在厦门传唱中该旋律与唱词则已删除。根据张丽娜弦友介绍,厦门所传唱的草曲《因送哥嫂》是由厦门集安堂弦管名师纪经亩在60年代进行改编的,又因传统弦管主要依靠“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即师父教一句,徒弟学一句。故久而久之,约莫从80年代开始厦门地区的馆阁便都开始传唱纪经亩老师改编版本的《因送哥嫂》。除此之外,《感谢公主》《我为你》《拜告将军》等草曲在厦门传唱中也略微出现不同。可见,师承关系对草曲的传唱有着一定的影响。

三、结语

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都有许多矛盾的存在。通过调查及分析,我们发现尽管草曲现仍广泛传唱于各个弦管馆阁中,但在面对生态的变迁也存在着些许矛盾。如虽它拥有着极强的艺术性,具有着独特的文化价值。但在馆阁中却有部分弦友们认为它的曲目较为简单、通俗,故不能代表馆阁和唱员水准。虽它是接引民众、链接传统,体现着弦管的“根在脉传”、生命延续的承载,但在面临弦管在当代传承传播诸多问题挑战时,其传唱数量却逐渐减少,呈显出衰微的生态状况等。由此推断,草曲在传唱过程中呈现出多层面的样态,应该也是弦管传承面临的棘手问题。故如何在面临生态急剧改变挑战的情况下,通过努力促进草曲以及弦管活动等在馆阁的有效存续传承和社会有序传播,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本文系福建省社会科学基地南音研究中心成果。

注释:

[1]郑长铃、王珊:《南音》,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1页。

[2]径,泉州话发音为KiN3,,为量词,是弦管计算曲子的单位,同“首”之意。如“一首曲”在弦管中可称为“一径曲”。

[3]表格中的曲目乃各自馆阁历代所传承下来,并以草曲称之,非馆阁成员与笔者杜撰。后馆阁所附表格同之。

[4]丁美珊:《南音馆阁文化推介——立基于陈埭民族南音社调查的个案分析研究》,《泉州师范学院硕士论文》2018年。

[5]弦管音乐的演唱者特有称呼,从前的弦管曲脚只专攻演唱,不学乐器。

[6]〔美〕朱利安·H.斯图尔德:《文化变迁的理论》,张恭启译,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版,第45页。

[7]黄正泉:《文化生态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7页。

[8]吕锤宽:《南管音乐》,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版,第41-44页。

[9]吕锤宽:《南管音乐》,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版,第44页。

[10]章咏杰:《基于声音存在方式的南音文化推介研究—以馆阁现场、重放系统、舞台呈现、虚拟场景为考察对象》,《泉州师范学院硕士论文》,2021年。

[11]陈燕婷:《古乐南音》,文化艺术出版社2018年版,第76页。

[12]吕锤宽:《南管音乐》,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版,第113页。

[13]陈三五娘讲述宋时泉州人陈三送兄嫂往广南上任,途径潮州,与黄家五娘邂逅元宵花灯下后等一系列爱情故事。

[14]郑长铃、王珊:《南音》,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6页。

[15]每个门头都有各自的大韵,这些大韵就是弦管人用来辨识弦管音乐类别的依据。

[16]曾宪林:《两岸文化生态中的南音散曲传承比较与思考——以马香锻和蔡小月的曲唱艺术为例》,《福建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8年。

黄月萍 泉州师范学院助教

(责任编辑 于洋)

猜你喜欢
馆阁南音
北宋职官“馆阁对读书籍”考
——兼论馆阁的社会教育职能
弦管南音“固首”体系研究
南音的北京传播
明文学权力“移于郎暑”说考
庄丽芬 让南音流传得更远
李进杰的南音情
FATE, PLAY, LOVE
馆阁体的兴盛、极致与消亡
宋代馆阁藏书流失探究
南音乐器配合的多样均衡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