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教育策略研究

2023-08-23 13:01赵建中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农村发展高校教育乡村振兴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我国的一项重大发展战略,也是“三农”工作的战略核心和发展主线。中国乡村要保持生机就要以科技自主创新引领乡村振兴,驱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高校通过科学技术创新和培养专业人才来促进农村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因此,如何助力乡村振兴是当前高校亟需探索的重要课题,通过查阅文献与调查研究,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发展;高校教育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乡村振兴是必要的。农村作为我国发展的基础,是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短板,因此,农村振兴发展,我国整体发展才能大幅度提升。

乡村振兴是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制定的战略,必须全方位地贯彻落实[1]。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以后农村发展开辟了新道路,是“三农”战略工作的总抓手,也是加快实现传统农业和农村经济高质量持续发展、加快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化和农村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业创新技术是乡村经济振兴的重要技术支撑,我们不仅要努力通过农业科技成果创新为我国新型农村现代化提速,也需要建立健全创新激励体制,让农业科技人才和农业科技成果项目能够真正走进农业乡村,加快推进乡村经济振兴,同时还需要努力搭建农村创业和科技创新的交流平台,推动优秀乡村文化产业健康发展,让优秀乡村文化成为更多年轻人投身文艺事业、成就人生梦想的最佳舞台。目前,科技和人才还与乡村教育密切相关,尤其是高等教育,所以必须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在促进乡村经济振兴中的重要推动作用。

一、实施乡村振兴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实施乡村振兴的核心问题是人。目前,实际生活在农村的人口比例过低,接踵而来的问题是土地由谁来种、谁来经营土地、怎样才能建立土地与人的联合体或约束机制以确保粮食安全。而现实是人力资源有限,精耕细作在一些地方无从谈起,更多的是机种机收、生产过程托人代管或自己粗放管理,甚至有些农田撂荒。万幸的是,现在我国的生产条件和综合生产能力已显著提升,近年来虽然不是风调雨顺,但也没有发生过大的灾害,否则粮食安全问题和国家安全稳定问题就会凸现出来。另外,乡村通过什么方式留下人、留下哪类人、谁来享有美丽乡村,如果目前的土地拥有者脱离了土地成为进城务工者,其后代大概率也不会再回流,基本上不会再回到乡村生活。

实现乡村振兴,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还包括农业基础产业、农业弱质产业、农业保本或赔钱产业,关乎国计民生的农业必须要做,而且农业必须要有效益。同时,要从技术层面解决农业产业本身的优质高效问题,而在这一过程中,农业高校需要做什么、应该怎样做,这是我们当前亟待深入思考和研究解决的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确定后,大部分高校通过积极组织开展专题讲座、党团活动等解读乡村振兴战略,对广大师生进行相关理论培训,宣传国家新的发展战略,其中部分高校还设立了专门的乡村振兴研究院、成立服务乡村建设与发展的领导小组等。涉农高校应积极抓住新时代发展契机,初步形成具有创新特色的服务乡村振兴的组织机构。以河南农业大学为例,为助力乡村振兴专门成立了乡村振兴研究院,建设了中原农村信息港综合服务平台,扎实开展了“百名教授千名学生服务万村”科教服务行动,建立了一套立体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机制。

二、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 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必要性

1、高校助推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乡村振兴的五大目标内容丰富,是一个涵盖国内包括发达国家主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思想政治文明三大体系工程建设于一体的庞大系统工程。这个工程的实施需要全社会参与,尤其需要地方高校的支持。因为当前中国乡村振兴不仅仅指乡村集体经济的振兴,还应包括乡村教育的振兴,乡村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经济的发展[2]。此外,乡村中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甚至乡村政治文明等的建设都与乡村教育的健康发展息息相关。

2、乡村助力高校培养综合性的人才。乡村振兴战略是根据我国几十年的发展经验提出的最有利于新时代农村农民發展的国家战略,也创造了高等院校在新时代改革发展的绝佳契机。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理念要与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相一致,实现人才培养强国的重要技术前提和基本内容是高校人才培养与国家人才发展战略。目前,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结构中还存在着较多短板和矛盾,所以高校要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探索正确的人才培养方式,努力服务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用更加充分、更高质量规模发展来代替规模数量优势,用灵活的高水平动态优化取代固化的静态保守,从关起门来的单一形式培养转向多元主体协同合作。

3、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高校办学价值的重要体现。高等院校办学的初心就是为国家经济发展培养大批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高等院校的办学价值是要为国家建设事业服务,为乡村振兴做出贡献是高校的重要责任和使命,高等院校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开展人才培养管理工作恰恰体现了高等院校的办学价值与理念。要真正实现这一办学价值,需要高等院校真正将本校的人才培养管理体系与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出大量能为农业农村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才。

(二) 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可行性

1、高校是理论政策的关键宣传阵地。在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情况下,高校毋庸置疑是宣传国家大政方针的有力平台。我国正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家新政策、新战略出台速度也相应加快,各高校应找准政治站位,可以通过开设党团活动、理论政策宣讲、主题讲座等形式为国家新政策做好宣传工作,从而培养出优秀特色人才。高校思政课堂应自觉成为国家各项理论政策的宣传阵地,教师应积极为新时代大学生阐释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可能性和必然性,培养学生帮助农村农民发展的意识,为未来农村的发展建设提供思想基础和人才基础[3]。

2、高校是创新型人才聚集地。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高低,能体现出其社会发展的优劣与科技创新水平的高低。目前,科技创新能力越来越被重视,在整个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高校不但是推动科技创新的主要技术阵地,还是新经济时代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孵化器”。一方面,高校自身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技术条件,可以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有效深入实施。另一方面,高校自身拥有的一流教学科研创新平台可以为乡村振兴的高水平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发展提供重要的硬件支撑。此外,高校能够培养出一批适应科技发展需要、具有高水平科技创新能力的高层次技术人才,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

3、高校是传承优秀乡土文化的重要基地。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积聚着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4]。当代高校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培养与发展,其人才培养方式千差万别,但培养理念却始终如一,其中就包含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高校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归根结底就是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特别是向学生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其中也包含着优秀的乡土文化[5-6]。高校要培养出知农爱农的优秀专业人才,不可或缺地要让学生接触、了解、继承和发扬优秀乡土文化,使学生更喜爱农村、更愿意留在乡村就业创业,从而加快落实国家乡村振兴发展战略[7]。

三、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

(一) 理论政策解读与宣讲力度不足从调查情况来看,部分高校师生对乡村振兴战略的了解仍不够深入,对国家战略发展关注程度不够,一些低年级学生甚至不清楚乡村振兴战略指的是什么,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有何重要意义。有些非涉农高校认为乡村振兴领域非本校教育能力范围,是农业院校的事,目前仍未主动开展相关措施对广大师生进行宣传教育,或只是被动地完成上级下达的指定任务,这非常不利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展,使很多大学生由于不了解乡村振兴的政策而降低了大学生去农村发展的可能性[8]。

(二) 服务乡村振兴的动力源不足从学生层面看,高校大学生有为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服务的意愿,但普遍顾虑因素较多,内心不坚定,没有足够的驱动力。经调查发现,大学生有回农村创业就业发展的意愿,但却受限制于创业资金有限、风险较大、家庭不支持、创新技术能力不足等问题。地方高校中来自偏远农村的大学生很多,纵然学生本人有返乡就业意向,但大部分学生家长碍于面子等种种因素会干涉孩子的就业选择,动摇学生为乡村发展服务的工作决心和创业信心。从教师层面看,各高校激励教师投身乡村建设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没有相应的鼓励与奖励措施,致使部分高校教师缺少服务乡村振兴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三) 人才流失,专业型人才短缺加强人才工作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人才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而人才培养则又是高校四大职能中的核心职能。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征程中,人才振兴是关键。各大高校要深入学习并贯彻执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高校培养的专业型高素质大学生,但部分高校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对涉农专业学生的专业指导重视程度不够,未能与时俱进,依旧是开设传统的学科课程,导致学生缺乏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的专业技能[9]。

另外,部分高校对服务乡村振兴的教师和科研人员缺乏完善的激励和评价机制,与从事简单教学工作的教师相比,从事服务乡村振兴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工作量更大、出成果时间更长,不仅会影響基本待遇,也会影响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考虑到这些现实问题,越来越多的教师放弃了服务乡村,深深打击了高校教师服务乡村振兴的热情和积极性,最终导致服务乡村的专业型人才短缺和人才流失情况加重。

(四) 服务乡村振兴的合力不足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出台后,虽然河南省各高校都制定了一些相关机制措施来服务乡村经济发展,但基本处于天女散花、各自为战的无序状态,缺乏形成合力的顶层设计。除几所涉农高校外,其余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大部分是以自我为中心,高校之间、高校与乡村之间、高校与政府之间缺乏沟通,使服务乡村振兴的效率大大降低。另外,某些高校乡村振兴的合作基地偏远,交通运输方式往往受到很大限制,使一些想去农村发展的师生望而却步,导致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大打折扣,很难在乡村振兴方面有较大的实质性进展。

(五) 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乡村发展将处于大变革、大转型的关键时期。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明显的短板仍然在“三农”,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乡村表现尤为突出。普通农产品供过于求和优质农产品供给不足并存,农业供给质量效益和综合竞争力亟待提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度不够,新型经营主体和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受农业成本上升和价格“天花板”挤压,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任务艰巨。城乡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仍然较大,城乡之间要素双向流动机制还不健全,农村精英不回乡、城市资源不下乡,资本、技术、人才等各类要素向乡村流动还面临不少障碍。县域经济发展还不均衡,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乡镇产业层次相对偏低、集聚资源要素能力有限,这些都是我省“三农”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明显短板。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在充分认清问题的基础上,坚持系统思维,坚持问题导向,统筹谋划,科学推进,奋力开创乡村发展新局面。

四、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战略建议

(一) 加大理论政策宣讲力度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中国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作为知识创新型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各高校应在思想建设上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通过平时抓紧自学、以会代训、以训促学、到基层宣讲、在交流中互学等方式,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针对乡村振兴的广泛实践内容,高校可以通过理论宣讲、主题讲座、党团活动等形式大力宣传乡村振兴战略,让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深入人心,鼓励毕业生到农村一线就业或创业,服务农业农村高速度、高质量发展,实现崇高的人生价值。

(二) 激发服务乡村振兴的活力源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必须有足够的驱动力做保障。一方面,要坚持让思想政治引领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德育教学,加强对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引导,加深学生对国家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认识理解,引导学生回归农村,积极为农业农村发展助力。另一方面,要坚持让政策引导与有效激励有机结合,各高校应积极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调整教师绩效评价考核体系,通过设立相应的政策鼓励与有效奖励措施,提高高校教师积极服务国家乡村振兴的思想自觉性与工作主动性,促使教师积极投身于农村建设一线,开展专项科研服务、专题培训等,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应有贡献。

(三) 大力培养专业对口人才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有效实施,乡村振兴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高校作为乡村振兴人才的重要培养和对外输出基地,应当根据以下几点来实现乡村振兴中的人才振兴。

1、加强党的领导,为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政治和组织基础。各高校要突出党的政治建设,加强党的领导,紧紧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紧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守育人初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政治建设上,构建学校党委、院系党组织、基层党支部和党员“四位一体”的组织体系,确保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在学校落地生根。在组织建设上,坚持开展一个党员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座堡垒的“两个一”活动。在作风建设上,进一步树立干的导向、倡导干的作风,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有力,突出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

2、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多层次的乡村振兴高级人才。

高校要以立德为根本,以树人为核心,把立德树人具体到学校建设和管理的各方面、各环节中,努力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一是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把落实“三全育人”作为主题教育的落脚点,坚持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构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二是厚植大学生“三农”情怀。坚持把广袤田野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课堂,坚持以德育实践扶正思想主干,以教学实践打牢育人根基,以科技实践滋养育人沃土,以社会实践磨炼意志品质,以创业实践提升素养能力,构建“五位一体”的实践育人体系。

三是构建“三农”人才培养体系。持续构建涵盖拔尖创新型人才、复合应用型人才的“三农”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优秀人才。其中,在拔尖创新型人才、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不仅注重本科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也注重加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全面培养,并结合体制机制改革,优化乡村创新创业环境,培养乡村振兴高端人才,并推动高端人才扎根乡村创业。

(四) 打造服务乡村振兴的高校共同体国家社会的高效有序发展不是一个人或一家企业就能实现的,需要社会共同参与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不是一所或几所学校就能完成的,除了涉农高校外,其他高校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都需主动承担起社会发展的重任,积极开展活动、制定相关政策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同时,各高校间、高校与乡村间、高校与政府间,要加强沟通交流,优势互补,促进政策之间的有机融合,打造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共同体,集各个分力为强大合力,助推农业农村适应新时代的发展[10]。

(五) 推进经济社会创新协调发展要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压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责任,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统筹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发展,实现区域均衡协调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归根到底还是要补上我国发展中的一些短板。在这方面,科技创新具有独特优势,能发挥长期的、底层的和关键的作用。

五、地方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模式

以下以河南农业大学为例,从实际出发论述地方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模式。

(一)发挥优势培养乡村振兴的主力军——现代农业人才

发挥学校的人才和科技优势,培养现代农业人才。依托农业农村部“全国首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机构”、省科技厅“河南省科技扶贫培训机构”等平台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培训。一方面,积极承担省农业农村厅、省科技厅等单位分配的既定任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高素质农民培训、“三区”科技人才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培训等工作,通过“校内集中培训+深入基层培训”“理论培训+现场实训”“技术培训+创业孵化”等多种形式,近5年来累计培训我省急需的农业经理人、创业创新青年、脱贫致富带头人等2万余人次,位居全省高校首位,培训覆盖全省18个地市和53个贫困县。另一方面,克服困难承接海南、安徽、陕西、甘肃及我省不同县市基层涉农单位等委托的技术培训,特别是连续3年承担省农业农村厅、省科技厅安排的对口援疆哈密市的农业科技培训工作,为学校赢得了很好的社会声誉和知名度。

(二) 通过人才引领作用推动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的水平

学校始终本着“集大智、聚大军、引大师、筑大台、干大事、育大才”的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原则,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社会服务能力持续增强,扎实推进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开展服务乡村振兴县、乡、村试点基地建设;举办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高层论坛,积极承担“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工作任务,持续开展“百名教授千名学生服务万村”科教服务行动,学校主持的河南省“3+N”农技推广协同机制的创新与实践项目获批农业农村部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

(三) 建设高端智库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河南农业大学依托学校的新农村發展研究院、乡村振兴研究院、黄河流域生态绿色发展研究院等平台,组建了学校乡村振兴高端智库,集中力量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面临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开展研究,把地方典型经验上升至地方模式乃至全国经验,特别是将人文社科的科技和人才优势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能,将智库建设成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思想库、智囊团和指导服务中心,为全省乡村振兴提供政策咨询、智力支持和规划服务。

(四) 利用科学技术扛稳粮食安全重担扛稳粮食安全生产的责任,依托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围绕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加强种质资源创新、分子育种等先进技术研究和应用,加快选育和推广一批强筋、弱筋和中强筋小麦新品种,一批高赖氨酸、高油、高淀粉玉米等专用品种,一批优质水稻新品种。集成和推广农作物轻简化、优质化栽培技术,提高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之间的融合水平。加快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储备,大力推广良种良法配套技术,助力我省粮食产能持续稳定提升,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五) 利用现代化技术融入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理念一是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开展节水节肥、化肥减量增效、有机肥替代化肥、重大病虫草害绿色生物防控、高效低风险农药、高效施药机械、生物质能源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促进农业绿色生产。二是开展农膜区域性回收利用、秸秆综合利用、土地治理、土壤修复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以推动农村环境整治。三是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污水综合化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四是开展在农产品质量监管、追溯等方面开展研究和应用,为早日实现生态宜居开展工作。

結语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需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鼎力相助。我国农业经济强不强、农村建设美不美、农民生活富不富,关乎亿万中国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11]。有效开展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拓宽我国农民脱贫致富增收渠道,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社会更加公平正义,有利于增进广大乡村农民福祉,让亿万农民共同踏上健康繁荣发展的道路。高校作为乡村振兴新型人才的重要培养和对外输出基地,应该充分发挥其专业办学特色与人才资源优势,积极融入党和国家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立足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市场需求,通过科技创新等不断为乡村振兴服务。

参考文献:

[1]罗攀生.高校促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策研究[J].大庆社会科学,2019(04):137-139.

[2]王美佳.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农业经济的管理与发展[J].农家参谋,2022(20):57-59.

[3]郭倩伶,王梅.高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可行性和实施路径[J].河西学院学报,2021,37(01):63-66.

[4]温朝霞.以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创新[J].探求,2018(01):27-31+45.

[5]郭明使.《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古文经典名句的教学处理[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8(08):89-91.

[6]王宝鑫.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中国语境及其逻辑[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1):130-135.

[7]余景波,高娜娜,曲巧鹏.刍议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必要性和可行性[J].山东纺织经济,2019(06):54-56.

[8]李才,张秋菊,徐东北.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现状分析与路径优化:以吉林省高校为例[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20,41(09):1-5.

[9]史沙沙.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20.

[10]罗攀生.高校促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策研究[J].大庆社会科学,2019(04):137-139.

[11]杨谦,孔维明.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研究[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8(04):83-95.

基金项目:2021年度河南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研究”,项目编号:2021ZD14。

作者简介:赵建中(1978-),男,河南周口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教育、农技推广。

(责任编辑 董国珍)

猜你喜欢
农村发展高校教育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四川省“贫困片区”全面小康发展状况与日标测算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