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姣
[摘 要]图像识读能力是提升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前提。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小学美术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美术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体验情境、联系实际、巧设问题、引导思维、拓展鉴赏等策略,提升学生的感官灵敏力、识读驱动力、审美判断力、情感领悟力、艺术想象力,最终实现图像识读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美术;图像识读能力;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7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18-0027-03
图像识读能力是高阶的思维能力,主要指通过视觉在美术图像中获取信息,进而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只停留在“识”的阶段,而不会“读”。在此情况下,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采取科学、有效的策略来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实现提升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一、体验情境,增强感官灵敏力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美术课堂引入了现代信息技术,这是创设体验式情境的重要媒介。传统的美术教学以教师讲解、学生练习为主,没有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长此以往,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为了增强学生的体验感,教师应灵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情境,通过多媒体呈现图像,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官体验,增强感官灵敏力。
在筛选创设情境的信息媒介时,教师要注重挖掘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和兴趣的因素,吸引学生进入情境,主动进行图像识读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美术学习的主人。例如,教学《下雨啰》时,教师用多媒体播放下雨的视频,以钢琴曲作为背景音乐,呈现优美的意境。在学生观看视频,对雨形成较深的认知后,教师展示《暴风雨》《林中雨滴》两幅描绘雨的油画供学生鉴赏,让学生用语言概括画中内容。学生通过观看下雨的视频,能对暴风雨和雨停后的声音进行模仿,并描述画中的景色。综合识读后,学生认为《暴风雨》虽然没有直接画出雨,但是天上黑灰的乌云,伴随着金色的闪电,充分預示暴风雨即将来临,体现出人与自然变化之间的关系;而《林中雨滴》描绘的是雨停后的场景,地上有泥泞和水坑,远景模糊缥缈,显得画面通透,前进的路人使得画面深邃而神秘。学生还根据自己的理解增加了更多环境渲染的描述,尤其是将侧重点放在两幅画构成因果关系的差异性上,取得了良好的图像识读效果。在情境的渲染下,通过视觉、听觉的感官刺激,学生的感官灵敏力得到增强。在平静、愉悦的良好情绪,以及高度敏感的视觉、听觉的共同作用下,教师让学生进行油画鉴赏。这两幅对比性极强的油画,进一步对学生的感官造成冲击,增强了图像识读的效果。
上述教学,教师借助视频渲染气氛,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学习启示。学生对直观性情境有特殊的敏感性,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将生活场景与美术学习内容相融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主动性观察和思考中启动学科思维。美术学习有自身的特点,教师创设情境时要深入解读教材,寻找学生学习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在主动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形成学科认知。
二、联系实际,调动识读驱动力
课堂时间有限,只靠音乐鉴赏课是无法有效培养学生图像识读能力的,而将音乐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相融合,能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认知积累。美术课堂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意识,让学生在生活中遇见图像就主动进行识读,养成良好的图像识读习惯。因此,教师要优化美术教学内容,依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对教学内容进行形象化和通俗化处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图像识读的要求,提升图像识读的信心,激发图像识读的内驱力。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习惯,教师可以多组织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展开图像识读,提高图像识读能力。例如,在《对比的艺术》一课教学中,教师准备了色环表供学生使用,先引导学生理解对比色的概念、色相环规律等基本知识,再让学生思考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是否运用了对比色。有的学生说家里自己的房间颜色运用橙蓝撞色,有的学生说妈妈喜欢购买撞色服饰、做撞色美甲,等等。在学生对撞色的概念产生兴趣后,教师拿出几幅现代艺术家的插画作品供学生欣赏,并对其中的对比色进行解读,让学生模仿、赏析。学生先挑选自己喜欢的画作,找出其中蕴含的对比色,再对比效果做出解读,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里,教师将美术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寻找生活中对比的艺术,激发了学生的图像识读内驱力。同时,教师还选取符合现代审美的撞色美术作品,示范如何识读撞色作品后,让学生参考和模仿。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有效地运用对比色知识进行图像识读,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上述教学,由于学生对生活化学习有较强的敏感性,所以教师借助生活素材展开教学设计,将学生带入生活学习场域之中,对学生的美术思维形成冲击。学生对生活素材进行辨析,识读学习特征更为鲜明。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引导学生观看和思考美术作品,自然进入美术学习环节,在深入探究中形成学习体验。教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环境设计学习任务,给学生更多选择的权利,有效调动了学生的识读驱动力。
三、巧设问题,提升审美判断力
美术欣赏课中,教师总是迫于时间限制,用简单的讲解来替代学生的感想,导致学生无法从图像中获得有效信息。这样教学不仅对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培养没有丝毫帮助,还弱化了学生对图像的审美判断力。审美判断力是审美能力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对事物的审美特性及其相互联系做出审美评判的能力。课堂上,教师可以先提出简单又充满趣味性的问题,再通过层层追问,鼓励学生观察和思考,提升学生的审美判断力。
学生很容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对正面的视觉形象产生认知偏差。教师要用问题引导学生形成正向的审美判断,选择科学的视觉形象进行赏析,降低不良因素对学生的影响。例如,教学《儿歌童话》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自由阅读连环画《小人国》,在学生阅读和讨论完毕后,再随机出示某一页内容并遮住配文,对学生进行提问。通过层层递进的提问,让学生对剧情和绘画手法表达自己的看法。经过提问,学生表露了真实的识读感想,有的觉得这本连环画线条细致,色彩舒适,还原了人体结构;有的则认为这本连环画的线条、色彩比较老旧,不符合现代的美术审美。这本《小人国》是1962年万籁鸣老师绘制的格列佛游记连环画,为了便于学生进行审美判断,教师展示某杂志上连载的漫画,并与此连环画进行对比,让学生产生“经典画作很难被超越”的结论,感知经典连环画的精致和细腻。这里,教师先让学生对连环画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再去除配文,让学生对连环画的图画进行识读,然后通过层层递进的提问,逐渐引导学生经历图像识读的过程。同时,教师呈现经典的连环画,让学生强烈意识到现代漫画和经典连环画之间的差距,自然地提升了学生的审美判断力。
上述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对图文并茂的连环画做研读,成功激活学生的美术思维,让学生自然进入到美术深度思考之中,特别是组织学生创作,给学生带来了更多思考的机会。同时,教师利用问题作为激发手段,对学生进行层层追问,使学生产生更多的学习触动,在美术思考中建立审美认知基础。学生只有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有思考的主动性,才能在思考和讨论中形成美学审美意识,深入探究新知。
四、引导思维,培养情感领悟力
对图像的正确识读基于科学的思维过程,并且识读结果要有理有据,不能臆想。小学阶段的学生往往缺乏逻辑性思维,在对图像进行识读分析的过程中经常会失序,没有语言逻辑,而在思维混乱的情况下是无法理清识读思路的。这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经历完整的推理、分析过程,促进学生对圖像中蕴含情感的领悟,从而真正理解图像的内涵。
在图像识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图像中的细节,因为情感更多地蕴含在细节中。例如,教学《听音乐 画音乐》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伴随着音乐进入课堂,酝酿情绪,再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大量图片,引导学生通过美术语言来表述其中的情感信息。这样可引导学生将色彩以及点、线、面与其相对应的情感进行连接、解读,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美术语言情感认知。然后,教师播放《送别》一曲,让学生深情朗诵歌词,对歌曲中的场景进行联想,根据这些信息自由绘画。在学生绘画后,教师让学生互相赏析、评价作品。这样既有助于学生进行图像识读,又能促进学生倾听和理解,挖掘画作的情感。综合识读结果,学生绘制的《送别》衍生画作色彩柔和、朦胧,线条干净、简洁,表达了曲调的凄美柔婉、淡雅,体现出依依惜别的情感。这里,教师有条理性地推进教学,引导学生借助音乐进行图像识读,既丰富了学生的图像识读经验,又为学生创造互相借鉴、学习的机会,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情感领悟力。
音乐是抽象的,而美术是直观的,如何将两者有机融合,这是教师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上述教学,教师先让学生倾听音乐,再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对音乐背景进行想象,将美术和音乐全面对接,自然形成学习契机。学生从音乐的角度学习美术,这是比较有创意的设计。美术和音乐都属于艺术范畴,教师从形塑学生综合素质的角度展开教学,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获得了突出的教学效果。
五、拓展鉴赏,丰富艺术想象力
为了促进学生内化美术知识,教师要对图像识读教学进行相关的拓展,以丰富美术教学资源,发展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图像鉴赏通常以平面图像为素材,受教学条件的限制,学生无法直观感受艺术品的质感,而将实物素材引入课堂,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灵感。教师还可引入跨学科教学资源,通过语文、历史等关联性学科,引导学生不断深化对识读图像的认知,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丰富其艺术想象力,实现交叉学科的互相渗透。
美术作品的种类多样,各具特色,教师应该选择合适的美术实物带入课堂,或者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美术活动,促进学生对图像识读的理解,拓宽学生的美术知识面。例如,教学《鸟与家禽》一课时,教师让学生仔细观看大量比较写实的画作,从中总结出鸟和家禽的外形特征。很多学生反映,生活在城市中很少能近距离接触鸟类,没有见过实物,很难画出生动的画。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组织学生观看《动物世界》的鸟类特辑,还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在征得学校同意后,教师带领学生前往博物馆参加鸟类展览活动,欣赏鸟的摄影、绘画作品,以及鸟的标本,还有一些在鸟笼中进行展示的家养鸟。回到课堂进行图像识读时,学生更有底气了,他们根据自己的印象对图像侃侃而谈,想象如果是自己画这幅画,会按照怎样的思路和画法去呈现。教师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并适时给予回应和提问,保护了学生的自信,也丰富了学生的艺术想象力。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即时对教学环节进行调整,尽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参加相关的美术展览会,使学生能够在教学拓展活动中获得灵感,激发想象力。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图像识读的练习和交流,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提升其图像识读的信心,增强拓展活动的效果。
上述教学,为激活学生的美术鉴赏思维,教师组织学生观看大量的美术图像,引导学生进行美学解读,在评价互动的同时传授一些鉴赏方法,确保学习活动顺利启动。特别是组织学生参与美术展,这是最有价值的训练形式。学生对美术展有较高的参与兴趣,教师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展开设计,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启示。学生的感性思维比较敏感,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诉求设计和组织教学,学生能够积极响应,主动参与实践活动,由此建立起来的体验认知也会更加丰富。
从现实角度看,图像识读能力是学生走入社会必不可少的能力。教师应了解学生的认知心理,不断优化图像识读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解读图像,正确识读美术作品和生活中的图像。从理论角度来看,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符合新课程理念,能满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为目前的图像识读教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美术综合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林大汕.美术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美术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0,6(10):111-112.
[2] 黄群力.如何在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J].华夏教师,2018(30):16-17.
[3] 白垣渊.小学美术课堂中图像识读能力培养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19):178-179.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