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连东
(安徽省和县乌江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安徽 和县 238200)
水稻是和县主要的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稳定在4.53 万hm2左右,其中早籼稻2.67 万hm2左右,占总播种面积的58.8%;晚稻面积1.87 万hm2,占总播种面积的41.2%;再生稻面积0.13 万hm2,占早稻面积的5%。水稻“一种两收”即再生稻栽培,是近年来在和县兴起的一种新型水稻栽培模式。它是指头季稻收割后,利用稻桩上存活的休眠芽或潜伏芽,给予适宜的水、肥、气、热条件,加以培育,使之萌发成再生分蘖,进而达到抽穗结实,再收获一季水稻的栽培方式。为落实粮食生产目标任务,确保和县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大力推广再生稻种植,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有利于全面推动和县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发挥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作用。我国再生稻开发利用有1 700 多年的历史,尤以近年来的发展成果显著。据农业农村部统计资料,2018 年全国11 个省、市共推广再生稻88.26 万hm2,2019 年近100 万hm2。水稻“一种两收”具有省种、省工、省肥、省药、省水、省秧田、生育期短等优点,是实现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施用,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的有效途径。此种种植模式能充分利用温光资源,提高复种指数;在当前秸秆禁烧的大环境下,秸秆量少、秸秆还田压力小,同时冬季空闲田可翻耕冻垡,有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地力。为在乌江镇乃至和县更好地发展和推广再生稻生产,有效实现“一种两收”,增加种粮收益,助力乡村振兴,笔者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借鉴相关文献资料总结出再生稻丰产高效栽培技术,供广大种植户参考。
水稻“一种两收”能否成功,品种选择至关重要。和县再生稻品种适宜选择生育期130 d 以内、米质优、头季高产、再生能力强、耐肥抗倒,苗期耐低温冷害、抽穗结实期耐高温热害(再生季抽穗期耐低温)、库容量大、成熟后期有较多储藏物、茎基部节位密集,可再生腋芽多且结实好的早中熟组合。目前,通过审定或引种许可,适合和县生产条件,综合性状较好的良种有Y 两优911、徽两优898、Y 两优9918 等。在适宜的条件下,产量水平:头季稻9 000~9 750 kg/hm2,再生季3 000~4 500 kg/hm2。
Y 两优911 是创世纪种业有限公司、湖南袁创超级稻技术有限公司以Y58S 为母本、创恢911 为父本选育的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全生育期118~125 d,连续两年在安徽、江苏大面积种植,产量集中在10 500 kg/hm2左右,米质达到国家二级优质米标准。株高105.4 cm 左右,茎秆矮壮有弹性。2017、2018 年湖北省早熟中稻区试鉴定,稻瘟病综合指数3.8,稻瘟病损失率最高级5 级,白叶枯病5级,纹枯病7 级,稻曲病7 级,耐热性3 级、耐冷性7 级。2020年,河南、江苏、安徽引种,编号分别为(豫)引种(2020)稻020、(苏)引种(2020)第003 号、皖引稻2020022。2021 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稻20216023)。Y 两优911 是和县首选再生稻品种。
再生稻高产的基础是种好头季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期早播有利于头季稻的高产和提早收割,同时,再生稻可早抽穗扬花,能有效避开秋天的寒潮危害,从而提高结实率和产量。头季稻播期,和县最好在3 月20 日左右棚内播种,最迟不宜超过4 月8 日,过迟再生稻头季生长期推迟,对再生季稻生长影响较大,有一定生产风险。直播田建议在清明前后(4 月上旬)播种,大田用种量:移栽7.5~15.0 kg/hm2,抛秧22.5~30.0 kg/hm2,直播和机插30.0~37.5 kg/hm2,确保8 月底前收割头季稻。
水稻“一种两收”最好采用工厂化育秧、拱棚育秧等,既可提前播种,又便于集中科学化管理,从而培育出健壮苗,搭起丰产架子,俗话说“秧好一半稻”。一叶一心期可用浓度250~300 mg/kg 多效唑溶液喷施秧苗,以达到促根、增蘖、壮苗的效果。
水稻“一种两收”头季稻要避免秧龄过长,做到适时移栽,合理密植。秧龄控制在25~30 d。插前一周炼苗。水稻“一种两收”力求机械插秧,一是便于除草,二是通风透光,增强植株抗病性、抗倒性。机插秧可在4 月上中旬进行,行株距(25~30)cm×(12~15)cm。基本苗60 万~90 万/hm2。适当密植有利于提高再生稻的分蘖成穗率,如头季稻密度过高,群体过大,易造成田间植株感病、倒伏和加重病虫害的发生,造成穗型小、产量降低。宽行窄株有利于田间通风透光,增强稻株根系活力,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同时,便于管理和利于获得高产。
根据和县2021 年水稻科学施肥技术要求及和县近年来测土配方施肥成果,综合耕地地力、水稻施肥规律、目标产量、气候条件等因素,按照“减氮、控磷、稳钾”总体施肥要求,科学施肥。水稻“一种两收”施肥遵循“足、巧、早”原则,即头季稻基肥要足。头季稻可施有机肥15 000 kg/hm2及45%三元复合肥525~600 kg/hm2作基肥,头季稻烤田复水后用45%三元复合肥75~150 kg/hm2作穗肥,前期低温土壤供肥不足,圆秆孕穗期要巧追高氮、高钾复合肥,保证茎秆后期有足够储藏物。在头季稻收割前10 d 及时追肥,保证腋芽萌发,一般追施尿素75 kg/hm2,复合肥15 kg/hm2;在头季稻收割后应及时追施促芽肥,一般追施尿素150 kg/hm2、复合肥75 kg/hm2,视土壤墒情灌浅水或跑马水,促水肥混融,以促进肥料转化吸收利用。再生季稻靠头季稻休眠芽萌发,头季稻收割后3 d 左右是出叶、分蘖的旺盛时期,可视情况用植物细胞分裂素2.25 kg/hm2对水750 kg/hm2喷施。再生稻苗抽穗期长,植株高低不一,喷施“九二〇”30 g/hm2可促使抽穗整齐,使植株高度基本一致,并对低节位再生苗提早抽穗有利。一般在抽穗30%时一次性喷施,抽穗不整齐田块,分2 次喷施,并可结合施用磷酸二氢钾、芸薹素内酯等叶面肥,促籽粒饱满,增产明显。芸薹素内酯是一种新型绿色环保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安全性较好。
在水分管理上做到精确水分管理、早发早控。头季稻机插后浅水层促分蘖,85%够苗适早烤田控制无效分蘖;拔节后浅水间歇灌溉,抽穗后以湿润为主。再生季稻全程以湿润灌溉为主,孕穗至抽穗期建立浅水层。在抓好肥料运筹、病虫防控和搭好丰产苗架子的前提下,要特别注重头季稻中后期田间水浆管理,保持孕穗期浅水、灌浆期干湿交替、黄熟到老,做到收割时收割机械履带不陷。特别是头季稻收获后施肥田块一定要保持浅水层。头季稻收割后的发苗期,正值高温季节,为提高活芽率和发苗率,以保持土壤湿润为好,既不能淹水也不能太干燥。若灌水过深,则易使低位芽在高温下闷死,且根系很快衰老丧失活力;若土壤缺水干燥,在高温、强光及低湿度条件下,田间蒸发量和稻桩蒸腾量均较大,再生芽甚至整个稻桩都容易失水枯死,发苗数大量减少。根据再生稻怕淹怕干特点,一般在头季稻收割后结合追施发苗肥,灌一次浅水,再生季稻其他生育期田间应保持湿润状态,切勿长期灌深水。如果头季稻收获后,遇到连续晴热天气,为防止腋芽干枯,可每天用清水喷苗降温增湿,以利于再生芽的萌发和生长,田间保持湿润发苗,浅水长苗,水层养穗干干湿湿到成熟。如抽穗扬花期遇到秋寒,要灌深水以提高土温,护苗保穗,寒流过后渐排水,保持沟中有水到成熟。
水稻“一种两收”要狠抓稻田化学除草,确保不出现草荒;病虫害防治应依据当地植保部门预测预报,重点防治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病虫害,注意细菌性病害的发生,确保再生稻萌发,保证再生季稻有足够的有效穗。病虫草害防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综合运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技术,根据病虫草害预测预报及时防治,做到一药多治或多药同施,减少用药次数。化学药剂要选用低毒、高效、低残留、安全的农药。
6.2.1 纹枯病。要在水稻孕穗期和破口前进行2 次以上用药,纹枯病严重时,头季稻会发生倒伏、稻桩腐烂,再生芽不能正常生长,严重影响头季稻和再生季稻产量。纹枯病主要发生在头季稻的分蘖期至孕穗期,当田间发生率达15%时,可选用噻呋酰胺、戊唑醇、戊唑·嘧菌酯等防治。
6.2.2 稻瘟病。特别是穗颈瘟要以防为主,要在水稻破口前5~7 d 用药防治,可选用三环唑、稻瘟灵、戊唑·嘧菌酯等进行防治,以保护好母茎及叶鞘不受侵害,做到头季稻收获时秆青籽黄不早衰。
6.2.3 稻曲病。要在水稻破口前7~10 d 用药,可选用啶氧·丙环唑、氟环唑、咪铜·氟环唑、苯甲·嘧菌酯等进行防治。
6.2.4 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可尝试施用性诱技术等理化诱控技术防治,也可在卵孵高峰期选用氯虫苯甲酰胺、阿维·氯苯酰、乙基多杀霉素、四唑虫酰胺、甲维·茚虫威等药剂进行防治。
6.2.5 稻飞虱。可选用三氟苯嘧啶、氟啶虫酰胺、烯啶虫胺、吡蚜酮、呋虫胺等进行防治。
6.2.6 细菌性病害。要在发病初期用药,可选用四霉素、噻唑锌、中生菌素、噻霉酮等进行防治。
病虫害防治应以防为主,绿色防控、综合防治。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以及国家禁、限用农药,确保水稻种植安全。要按照施药技术规范和防治技术用足药量,对足水分,均匀喷雾。防治过程中提倡不同作用机理药剂合理轮用与混配,避免一季多次使用同一药剂,慎重使用有机磷类农药,禁止使用含拟除虫菊酯类成分农药。水稻扬花期慎用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等),减少对授粉昆虫的影响;破口抽穗期慎用三唑类杀菌剂,避免药害。使用植保无人机开展防治时要严格按照植保无人机防治技术规程进行操作,适当增加用水量。病虫害防治以绿色综合防控为主,喷药可机械低喷与飞防相结合。
水稻“一种两收”头季稻90%成熟时必须及时抢晴进行收割,头季稻一定要青秆活秆收割,否则无再生能力。头季稻收割时的留桩高度实际上是保留休眠芽节位和个数多少的问题,它关系到再生稻的成穗数、抽穗期和最终产量的形成。在一定的条件下,随再生稻留桩高度逐渐降低,再生季稻的生育期逐渐延长,每穗总粒数和千粒重略有增加。再生芽、有效穗、结实率在桩高30 cm 以下时会显著降低。留高桩的好处主要是能保住较多的再生芽,有效地提高再生率和活芽率,对提高成穗数和结实率等也有显著影响。留桩高度的确定要有利于大田收割,一般留桩高度30~35 cm 为好,保证秸秆有足够活性,争取较多腋芽萌发,使再生季稻有足够的有效穗,为再生稻获取理想产量打下基础,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再生。收割时要注意收割质量,尽量做到整齐一致,保持平割不要斜割。传统再生稻模式是头季稻采用人工收割,打捆搬运后脱粒。随着劳动力结构和人力成本大幅度攀升,机械收割势在必行。机收过程中要注意收割机走向路线,采取大面积长方形跨田收割,田外机械调头,稻谷集中点下仓;收割前要把田晒干,但不能开裂,尽量使收割机碾压过的禾桩也能爬起来长成再生苗,尽可能减少和减轻收割机械对稻茬的碾压损伤,争取更多的再生苗。和县头季稻收获最好在8月20 日前为好,最迟8 月底前也要收割完。再生季收割可根据气候条件,尽量推迟到充分成熟为宜。
近年来,和县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基础设施和生产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大部分农田都能做到旱能灌、涝能排,为再生稻丰产高效栽培、实现“一种两收”、增加种粮收入提供了坚实基础。再生稻由于灌浆期气温适宜,昼夜温差较大,谷粒能充分发育,整精米率明显提高,稻米外观品质和口感明显改善。另外,由于再生季稻病虫害相对较轻,化肥、农药相对使用较少,因此,再生稻食用更安全,有利于高档优质大米的产业化和促进品牌创建。据资料显示:再生稻中医称为怀胎草,米质较优,具有药用功效,能化积去积,宽肠消胀,能“养胃气、消气肿、除湿宽肠”。为了更好地促进再生稻生产,增加农户经济收入,建议再生稻种植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再生稻生产最好走公司+基地(种植户)生产模式,实行订单生产,并对再生稻进行深加工,提高再生稻米附加值,提高种植效益,走品牌化发展的路子。在实际种植过程中,再生稻生产应做到适时机收、清选,低温烘干至标准水分仓储。贮运时注明再生稻谷单收、单运、单贮,仓库要消毒、除虫、灭鼠,进仓后注意检查温度和湿度、防霉、防鼠害,运输时不与其他物质混装,稻谷质量指标符合GB/T17891—2017 要求。有条件的再生稻尽量加工成大米,注册品牌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