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小斑病与大斑病的鉴别与防治方法

2023-08-22 19:24戴继红
园艺与种苗 2023年6期
关键词:斑病病株病斑

戴继红

(安徽省定远县吴圩农技中心站,安徽 定远 233200)

玉米(Zea maysL.)是禾本科玉蜀黍属一年生草本植物,雌雄同株,异花授粉,其植株高大,茎强壮,适应能力强,产量高。玉米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纤维素等,是颇受大众喜爱的粗粮,且其一直被誉为长寿食品,具有开发高营养、高生物学功能食品的巨大潜力。玉米是我国除水稻和小麦外的第三大粮食作物,其高产、稳产关系到国计民生。玉米生产过程中会遭受一些病虫害的危害,如玉米小斑病及玉米大斑病,且两者常同时出现或混合侵染,不易区分,给防治带来了困难。鉴于此,笔者根据生产实践,从病原、危害症状发生规律等方面,对玉米小斑病与大斑病进行了鉴别,并介绍了其防治措施。

1 玉米小斑病与大斑病的病原菌

玉米小斑病是由玉蜀黍平脐蠕孢(Bipolaris maydis)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的玉米叶部病害。这种病害是玉米主要病害之一,往往导致玉米生长不良,影响产量。尤其发病严重的年份,玉米大面积染病,植株生长受到影响,产量降低,影响玉米高产、稳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玉米大斑病与玉米小斑病病原菌不同,是由大斑凸脐蠕孢菌(Exserohilum turcicum)引起的叶枯型病害。在我国玉米主产区,玉米大斑病曾几度流行,给玉米生产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2 玉米小斑病与大斑病的症状鉴别

玉米小斑病自苗期到生长后期都可发生,但以抽雄、灌浆期发病严重。玉米小斑病主要危害叶片,但不仅仅是叶片遭受侵害,当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叶鞘、苞叶和果穗也能受害。症状自下部叶片开始,出现褐色半透明水渍状小斑,随着植株生长及病情发展,病斑逐渐向上蔓延,如果病情得不到控制,当玉米抽穗时病斑最多。在病斑逐渐扩大和增多的形势下,病斑发展成黄褐色纺锤形或椭圆形,边缘常有赤褐色晕纹,后期多个病斑联合在一起,部分受害严重的植株叶片出现枯萎现象。在潮湿时病斑上产生黑色绒毛状物。

玉米大斑病与小斑病一样,主要危害玉米叶片,但当病情严重时,病斑增多,向叶鞘和苞叶发展,从而侵害叶鞘和苞叶。植株发病不是全株叶片同时发病,而是植株下部叶片最先发病,逐渐向上扩展。病斑长梭形,灰褐色或黄褐色,长5~10 cm,宽1 cm 左右,当病情严重时植株遭受病菌侵害的叶片会出现焦枯的现象。天气潮湿时,病斑上可密生灰黑色霉层。此外,有一种发生在抗病品种上的病斑,沿叶脉扩展为褐色坏死条纹,一般扩展缓慢。

3 玉米小斑病与大斑病的发生规律

玉米小斑病的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株残体上越冬,分生孢子也可越冬,但成活率低。菌丝发育适温为28℃~30℃,孢子萌发适温为26℃~32℃。玉米连茬种植、土壤肥力差、播种过迟等易发病。玉米抽雄后,若是遭遇连阴雨天气,玉米田间湿度大,通风透光差,病害亦发生严重。

玉米大斑病的病原菌在田间残留病株上越冬,其不仅能以菌丝体越冬,还能以分生孢子的形态越冬,这些在田间残留病株上成功越冬的菌丝体或者分生孢子成为第2 年发病的初侵染源。20℃~28℃是最利于玉米大斑病发病的温度,在这样的温度范围内,加上湿度条件适宜,玉米大斑病病原菌会萌发侵染,导致病害发生。条件适宜时,病菌繁殖迅速,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在风力的帮助下扩散到其他区域,导致病害暴发。此病流行程度除与玉米品种感病有关外,主要由环境中的湿度因子决定。

4 玉米小斑病与大斑病的防治措施

4.1 玉米小斑病

4.1.1 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可以有效降低发病率,且病害不易大规模暴发。抗病杂交品种有郑单2 号、商单4 号、丹玉6 号等;自交系有吉63、辽1311、自330 等。

4.1.2 实行轮作倒茬制度。玉米连作,田间残留病株是病原菌的藏匿区,在来年生产过程中,这些病原菌易导致病害发生。实行轮作,秋后深耕土壤,深埋病残体,可消灭菌源。这样即使环境中的温湿度均适宜病菌暴发,但因为病原基数比较低,田间也不容易暴发病害。

4.1.3 加强栽培管理。做好栽培管理工作,田间玉米植株生长茁壮,抗病抗逆能力增强,则植株不容易被病原菌侵入。生产中应加强栽培管理,如早播早管,增施有机肥,穗期追施氮肥,加强中耕、排水等田间管理。

4.1.4 药剂防治。在植株染病严重时,为避免病情进一步扩展,可以采用适合的药剂进行防治。玉米小斑病防治可以采用50%多菌灵、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或90%代森锰锌800 倍液,用量为750~1 125 kg/hm2,隔7~10 d 喷1 次,共防2~3 次。

4.2 玉米大斑病

一般玉米大斑病发生时期植株高大郁闭,叶片着药率低,化学防治效果差,不适宜喷药防治。虽然随着玉米新杂交种的更新换代,特别是Ht 单抗性基因在玉米杂交种中的普遍利用以及田间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的日趋复杂化,使得近年来玉米大斑病在东北地区、山西和河北省西部山区和冷凉地区发生有加重趋势且在个别品种上发生严重,但选用抗病良种仍是防治玉米大斑病的首要措施。另外,可通过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必要时合理使用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喷施50%可湿性多菌灵500 倍液、50%退菌特800~1 000 倍液或80%甲基托布津800~1 000 倍液,用药量为750~1 125 kg/hm2,隔7~10 d 喷施1 次,共防治2~3 次。

猜你喜欢
斑病病株病斑
茶轮斑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拮抗菌筛选
黄瓜靶斑病咋防治
豌豆抗白粉病资源田间评价试验
中国南北方禽流感病毒蛋白进化差异的探究
绩溪县水稻纹枯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意见
改进自适应分水岭方法分割棉花叶部粘连病斑
一种桑轮纹病病叶发病程度的评价指数
9种药剂防治山核桃干腐病试验研究
烟草靶斑病(Thanatephorus cucumeris)侵染特性研究
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玉米小斑病发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