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萍萍
内容摘要:杜甫对鹰意象情有独钟,他笔下的鹰比唐前所有加在一起还要多,本文按照鹰意象的比喻义,将杜诗中的鹰意象分为自喻之鹰和喻他人之鹰,主要关注每个时期杜甫笔下鹰的形象及不同时期鹰意象的变化。最后总结杜甫诗中鹰意象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杜甫 诗歌 意象 鹰意象
本文主要探究杜甫诗中的鹰意象,在以往对杜诗鹰意象的研究中,大都与马意象合并研究,如刘进《杜诗中的鹰·马意象》[1],或者在鸟意象研究中开辟一个鹰意象的板块,如王莹《鹰与鹤:唐宋诗词中鸟意象的嬗变》[2],单独对鹰意象的研究还不够充分。本文先将杜诗中所有的鹰意象进行分类,而后探究在杜甫不同生命阶段,鹰意象所寄托的诗人的感情变化,最后归纳杜甫鹰意象的艺术特色。
一.杜诗中鹰意象概说与分类
杜甫尤其喜欢使用鹰意象,何诗海在《杜甫咏鹰诗及其思想意蕴》中统计说:“杜甫集中有咏鹰诗九首,非咏鹰但写了鹰的形象的诗三十六首。”[3]杜甫诗中的鹰意象比唐以前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多。
王莹在《鹰与鹤:唐宋诗词中鸟意象的嬗變》一文中,将杜诗中的鹰意象分为苍鹰、角鹰、奇鹰三种[4]。本文将杜诗中的鹰意象按照比喻义分为自喻之鹰和喻他人之鹰。
(一)自喻之鹰
即将自己比作飞翔的鹰,按照鹰的生命状态,又可以将其分为健壮的苍鹰、病弱的鹰、年迈的鹰。
1.健壮的苍鹰
这类形象多出现于杜甫生命的早期,在时代与自身才学的双重加持下,诗人自命不凡,渴望得到重用,他或将自己比作饥鹰,希望得到他人的引荐,或通过题画诗中不凡的鹰意象来表达自己高远的志向。
天宝七载,杜甫已经在长安生活了十三个年头,与“致君尧舜”[5]的理想相比,现实的官场生活让人心灰意冷,“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6],日日奔波令他承受了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压力。所以,受到尚书左丞韦济的赏识时,他迫不及待地将自己的遭遇和盘托出,希望抓住这个机会,“饥鹰待一呼”[7],开启自己的仕途生涯。
饥鹰即未饱之鹰,杜甫用饥鹰这一形象向韦左丞表达自己做官的渴望,为国效力的迫切,实现政治理想的期望。可惜的是,韦左丞虽然尽全力帮助了杜甫,但没能让他直接走进当权者的视野,诗人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困顿生活就是最好的证明。
除了对官职的向往,还有一种饥鹰,不是精神需求不得实现的痛苦,而是真正受困于饥饿,“黄鹄翅垂雨,苍鹰饥啄泥”[8],苍鹰不再盘旋于秋天高旷的天空,俯冲直下狩猎食物,而是在连日的暴雨中,难以忍受身体的饥饿,为了活下去啄食泥土。苍鹰的遭遇正是诗人的遭遇,这对生性高傲的文士来说,是比不受重用更难以接受的打击。
除了饥鹰,杜甫诗中还有一类格调激昂的画鹰形象。他有三首以鹰为题的画鹰诗,分别是《画鹰》[9]《画鹘行》[10]《姜楚公画角鹰歌》[11],三首诗写于诗人生命的不同时期,但是抒发的情感惊人的相似,不管是早期“ 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还是中期“侧脑看青霄,宁为众禽没”,以及后期“楚公画鹰鹰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苍鹰均是能力出众,卓尔不群的形象,冷眼旁观着汲汲营营的“众禽”,绝不同流合污。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突出鹰的不凡,三首画鹰诗都设计了与苍鹰对立的“凡鸟”形象,如何对待这些“凡鸟”,也耐人寻味起来。早期的《画鹰》写道:“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是诗人肃清朝中小人的理想,是难以实现的雄心壮志,在经受官场一次次的打击后,诗人张扬的性格有所收敛,与之而来的是不受重用,无法展开抱负的深刻痛苦。《画鹘行》写道:“乌鹊满樛枝,轩然恐其出。”反衬的艺术手法写出了画鹰神态的逼真,但又何尝不是诗人的感慨:搬弄是非的“乌鹊”对正直的“苍鹰”有着本能的惧怕,画鹰尚且如此,何况是真鹰,可以预想,它们对打开困锁真鹰笼子的行为,必定是百般阻挠。画鹰何尝不是自喻,也正是因此,中晚年的诗人在《姜楚公画角鹰歌》中写道:“梁间燕雀休惊怕,亦未抟空上九天”,诗人嘲讽这些每天心惊胆战、提心吊胆的凡鸟,亦是无奈的宣言:“别害怕了,只是画罢了。”仇兆鳌注:“人见画鹰神似,反觉真鹰少色。究竟画中假影,岂能腾空直上?世人奈何好画鹰,而不好真鹰乎?感慨无限。”[12]诗人借鹰抒情,因久不得遇而迷茫无奈。
还有一类苍鹰形象出现在杜甫晚年回忆性的诗作中,诗人在《壮游》一诗中详细的回顾了自己青壮年时的生活:“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13]在丛台之上放声高歌,在青丘之上狩猎,年轻的诗人满怀着信心、激情、希望与热爱。在他眼中,自己就是搏击九天的雄鹰,自己的一生会像鹰隼一般青云直上。只是命运弄人,谁也没有想到因为连年战乱,诗人会在逃亡与饥饿中度过下半生。回忆中的鹰象征着年少时的美好时光,是曾经轻松惬意生活的写照,与诗人晚年时光中年迈与疾病交缠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
2.病弱的鹰
大历三年,诗人五十七岁,这是他生命的倒数第三个年头。人到晚年,疾病缠身,但杜甫依旧放不下一展抱负的雄心,他离开夔州,买船南下,想要回到长安,再次求官。只是,他的身体状态已经差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加上一连几个月的坐船,更是恶化了病情,诗中,一向勇猛健壮的鹰隼也病了。“病鹘孤飞俗眼丑,每夜江边宿衰柳”[14],曾经蓬松光滑的羽毛变得稀疏打结,甚至于面目可憎。病鹰每天睡在和它一样衰残的柳树上,身边飞过的大雁乌鸦惧怕其往日的余威,频频回首张望。它想起自己健壮时,才能比苍鹰还要高出一大截,不想落得如此凄凉的晚景。此时正值秋季,是鹰隼高飞的季节,但它只能在衰柳上“失声溅血”。诗人正如这只病鹰一般自怨自艾,对自己的处境痛苦不堪。
3.年迈的鹰
出现在《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一诗中,鹰虽老,但并不是一无是处:“干戈少暇日,真骨老崖嶂。为君除狡兔,会是翻韝上。”[15]诗人自喻正是老在深山的猛禽,虽然年纪大,但并不服老,只要君主传召,依旧能够大展身手,除去“狡兔”,为国效力。
(二)喻他人之鹰
喻他人之鹰大多都是积极向上的健壮的苍鹰形象,绝少抑郁呻吟之状。以鹰作比,诗人或赞赏、或勉励、或敬佩,具有鲜明的情感倾向。
如诗人写给好友严武“蛟龙得云雨,雕鹗在秋天”[16],写李舟“代北有豪鹰,生子毛尽赤”[17],写陈二补阙“皂雕寒始急,天马老能行”,由于这些诗作具有书信的性质,所选用的意象往往象征书信的对象,因此意象选择上无一不是积极向上,多发赞美之言。若是考察诗人与友人的关系,可以看出大多是肺腑之言,虽有恭维之意,但不是阴奉阳违之作。
喻他人之鹰中还有一类饥鹰形象,出现在赠送好友高适的《送高三十五书记十五韵》,勉励他“饥鹰未饱肉,侧翅随人飞。”[18]当时高适在哥舒翰手下做左骁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在杜甫看来,高适文韬武略,当一个小官是埋没了才华,他现在虽然并不显达,但金子总会发光,一旦时机来临,会立马“脱身薄尉中,始与捶楚辞。”不再干繁杂的工作,像整理文书、鞭扑有罪者等,不再是地位低下的小官,而是一飞冲天。杜甫用饥鹰形象来劝慰,鼓励朋友。
二.杜诗中鹰意象含義的阶段性变化
何诗海在《杜甫咏鹰诗及其思想意蕴》中写道:“鹰的形象寄寓着杜甫一生的理想抱负和人格精神。”[19]在杜甫不同的生命时期,鹰意象的含义也不尽相同,本章将杜甫一生分为安史之乱前,安史之乱时期,夔州时期和出夔漂泊时期这四个阶段,研究不同阶段下鹰意象的含义及变化。
(一)安史之乱前
在时代、家族和自身才学的多重支持下,杜甫养成了自信豪放的性格。在他看来,受过良好教育,有着扎实才学的自己会很快受到重用,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因此,最早的《画鹰》诗中,他笔下的鹰便和他一样外貌不凡,聪明迅捷,具有高昂的生命热情,立志要击溃“凡鸟”,荡平朝中小人,创造一个真正清明的尧舜之世。
当漫游结束回到长安,他发现理想之路阻力重重,无人赏识,没有官职,甚至一度面临“愁饿死”的艰苦局面。长安十年,磨灭了诗人的傲气,杜甫感到疲惫,在《苦雨奉寄陇西公兼呈王征士》中写道:“鹰隼亦屈猛,乌鸢何所蒙。”[20]一连多日的阴雨天气,鹰隼都不复往日的威猛。若是大雨倾盆,暴雨终日,勇于搏击的雄鹰会越战越勇,可偏偏是无休止的阴雨,慢慢磋磨了它的锐气。试想起来,杜甫本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这是一时期的鹰意象一开始具有搏击九天的雄心壮志,但来到长安后,诗人慢慢陷入了现实生活的泥淖中,即使用尽办法却还是无法逃离,只能看着自己的地位越来越低,身体越来越差,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下,雄鹰折翼,原本代表健康上进的鹰意象也消沉了下来。
(二)安史之乱时期
安史之乱时期是杜诗中出现鹰意象最多的一个阶段,随着战争的到来,诗中的鹰意象迎来了新变,渐渐“注入了深广的历史意识和社会内容”[21]。
杜甫心向皇帝,安史之乱来临,他拖家带口逃到鄜州。听说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又独身一人去投奔新皇,陷贼一年后,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见到了肃宗。他的事迹感人肺腑,至德二载,杜甫被授予左拾遗,虽然也是八品小官,但可以近距离接触皇帝、觐见献言,杜甫再次掀起政治理想热情,雄奇矫健的鹰意象再一次出现在了他的诗中。
“南风作秋声,杀气薄炎炽。盛夏鹰隼击,时危异人至。”[22]诗人关心国事,渴望收复失地,盼望有救国救民的“异人”出现,可惜还没等诗人大展拳脚,便因性格上的刚正不阿而触怒龙颜,被赐放还省家。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再一次显现,曾经漫游结束时的落差是报国无门,苦于见不到皇帝,而现在虽然进入了皇帝的视野,却还是无法得到政治上的全力支持,诗人的痛苦可想而知。只是痛苦之余,诗人依旧思考国事,想到回纥军队虽“所用皆鹰腾,破敌过箭疾”[23],勇猛无双,但若是向回纥借兵平息安史内乱,无异于纵虎驱狼,日后定会成为国家的祸患。
乾元元年,诗人因房琯之事卷进新旧皇帝之争,被贬至华州司州参军,年近半百,还没得到真正的重用就被贬谪,对他而言又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他在《画鹘行》中写道:“缅思云沙际,自有烟雾质。吾今意何伤,顾步独纡郁。”[24]这次被贬,不知何时才能再次得到重用。诗人由画鹘想到了真鹘,明明就连画鹰都能得到人们的赞赏,自己的才华怎么就是不被人发现?
安史叛军大行其道,诗人和大多数有抱负的人一样关心国事,而他的个人生活上则是遭遇了来自贬谪的巨大打击,这一时期的鹰意象在赞美英雄,描写战争给人带来的疲惫,同时也抒写了自己被贬后郁郁不得志的感伤。
逃亡至成都后,面对一穷二白的生活环境,诗人笔下的鹰终于从理想的云端跌入现实的泥沼,杜甫不再用鹰意象表达自己对国事的关心,更多的去注意周边的事物,发现生活的哲理。
最初他穷困潦倒,生活困难,给当地的县宰写诗求援,希望得到接济,他作《敬简王明府》说明自己的志向,说自己到今天这个地步,是途穷流落,但“骥病思偏秣,鹰秋怕苦笼”[25],即使是又老又病的马,也想吃饱饭,人们不能将秋天的鹰关在笼中,要将它们放出来飞翔。真诚的诗人得到了县宰的接济,并且两人一直保持着友好的朋友关系。
后来,好友严武回到四川担任节度使,并且任命了杜甫做他的幕僚,诗人生活终于趋于稳定。但身在远离政治中心的四川,日日被琐事困扰,他心中难过至极,在鹰意象中寄托了自己无限的感慨。他写《江头五咏·鸂鶒》,鸂鶒是一种像鸭子一样大小的水鸟,它被人关在笼中,剪掉羽翼而无法高飞。杜甫说它:“且无鹰隼虑,留滞莫辞劳。”[26]做鸂鶒不会像鹰隼一样劳累,过安于现状的生活也很幸福。而这不过是诗人的无奈之语,杜甫从未忘记为祖国效力,我们可以在他随后的诗篇《野望》中窥见诗人的拳拳赤子之心。
(三)安史之乱后至夔州时期
这时杜甫年纪大了,因为常年在外漂泊落得一身疾病,又因不适应夔州的风土人情,生活得格外痛苦。这一时期的鹰意象大多缅怀往事,慨叹自己疾病缠身、年华不在,又因常常回忆青壮年的美好时光,鹰意象也多了层年少时的迅捷勇猛。其中也有目如仇胡的苍鹰意象,但都出现在了描写别人的诗作中。
在《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中说:“忆昔骊山宫,冬移含元仗......粉墨形似间,识者一惆怅。”[27]诗人对畫而想到当年骊山校猎之盛,又言自己虽然五十四岁,垂垂老矣,不复往日的挺拔,但依旧力能搏兔,可堪重用。《壮游》诗回忆自己青壮年的美好时光,自己在皂栎林、云雪冈狩猎,何等的恣意张狂,而今老去,实在令人难以相信。《王兵马使二角鹰》中写道:“角鹰倒翻壮士臂,将军玉帐轩翠气。”[28]用角鹰之勇来衬托王兵马使的勇武有力。他相信王兵马使能平定寇乱,肃清损害百姓的恶鸟。
(四)出夔漂泊时期
诗人买船南下,想要回到京都,但日日乘船漂泊让他的病情更加严重。这一时期的鹰意象大多是病鹰意象,表达了诗人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痛苦,也表达了诗人对年轻人的羡慕之情,对相继离世的好友的惋惜痛苦。
他羡慕有才华的年轻人,写颜少府:“天马长鸣待驾驭,秋鹰整翮当云霄。”[29]颜少府才气孤高,早晚会像秋鹰高飞一样受到重用。
而他却像《呀鹘行》中的病鹘一般,明明以前“俊才早在苍鹰上”,但现在拖着一副病躯人人厌弃,明明是该有“一掷”的秋天,却只能“失声溅血”,凄惨悲鸣[30]。
除了身体、环境、精神上的折磨,好友的相继离世对诗人而言也是不小的打击,《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中写道:“潇湘水国傍鼋鼍,鄠杜秋天失雕鹗。”[31]当时诗人在潭州,生活凄苦,却正好传来高适死去的消息,让杜甫更加难过,更加悲凉。
三.杜甫鹰意象的艺术特色
(一)具有高昂的生命热情
总体上,杜甫诗中的鹰意象代表了一种积极奋进的价值取向。它威猛不凡,勇于搏击,杜甫在《画鹰》中通过对画中鹰隼不凡外形与神态的描写,表达自己自命不凡。《王兵马使二角鹰》中写鹰道:“角鹰倒翻壮士臂……杉鸡竹兔不自惜……鞲上锋棱十二翮,将军勇锐与之敌。”[32]羽翼凌厉,速度迅捷,力气奇大。角鹰一出,凡兽惊惧。杜诗中的鹰不仅勇猛,而且有道德,讲义气,《义鹘行》中,小鹰被白蛇吃掉,雄鹰求助于义鹘。面对残暴的敌人,义鹘没有惧怕,它挺身而出,与白蛇争斗。经过一番激战,终于杀死白蛇。大仇得报,相信雄鹰一定会为义鹘准备一份丰厚的报酬,可鹘鸟没有居功,选择默默离去[33]。
(二)鹰意象大多与马意象连用
像“老骥思千里,饥鹰待一呼”[34],“皂雕寒始急,天马老能行”[35],“老马夜知道,苍鹰饥著人”[36]等,而盛唐另一位喜欢使用鹰意象的诗人李白,在他的诗中虽然与鹰意象连用的动物意象较多,有马、虎、兔等,但没有与某一意象固定的出现。何诗海在《杜甫咏鹰诗及其思想意蕴》中说,前人咏马,或赞其千里之志,忠心事主,或伤其怀才不遇,杜诗也无出其外。[37]马意象与鹰意象一样具有蓬勃向上的生命力。与马意象一同使用,也能加深鹰意象本身能力迅捷,有才识的特点。
(三)后期鹰意象带有秋意与悲凉之感
鹰本身的活动时间是秋天,像“魏侯骨耸精爽紧,华岳峰尖见秋隼”[38],“骥病思偏秣,鹰秋怕苦笼”[39],“蛟龙得云雨,雕鹗在秋天”[40]在诗中便清晰的写明了秋季,而且杜甫使用鹰意象的诗作也多写于秋季。因此,这些鹰隼难免染上秋天的色彩。在搏击长空、意气风发等基本意义之外,诗人会自然而然的由自然的秋季联想到生命的秋季,鹰意象也染上了一丝悲凉。这一含义在杜甫的青壮年表现并不明显,只是他晚年疲于奔波,老于穷困,笔下的鹰隼不再是勇猛迅捷之状,鹰意象的悲凉之感随着杜甫年龄的增大而越来越深。而李白生性旷达,他的鹰意象很少有郁郁伤情的成分,更多是高飞九天的洒脱。
(四)创作手法
杜甫写鹰多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如《画鹰》中,直接写鹰矫健的身姿与坚毅的眼神,“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写出鹰远大的志向。侧面描写如《画鹘行》中,用人们不解鹰为何一直站立而不飞去,乌鹊害怕画中鹰飞出,来反衬鹰的逼真。而李白写鹰多用典,如《行路难三首·其三》有“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之句,位极人臣、富贵至极的李斯终被斩首,行刑前,他想牵黄犬,臂苍鹰,从上蔡东门走出,但没被允许,李白用李斯事说明功成身退的重要性。《独漉篇》用楚文王带鹰猎于云梦泽,鹰飞天猎杀大鹏之雏之事,说明立功就立大功,要一击即中,彰显威名。
在以往的印象中,鹰是搏击长空,积极奋进的形象,从来不乏被历代文人喜爱,各朝的文学家们都留下了不少写鹰的篇章。杜甫对鹰最是情有独钟,诗中随处可见鹰的身影。杜甫笔下的鹰比唐前所有作家加起来还要多,除了数量上的增长,杜甫也为鹰意象注入了新的内涵,不管是诗人仕途不得意时期的病鹰,还是带有传奇色彩的奇鹰,都令人眼前一亮。如同大鹏之于李白,鹰显然成为了表示杜甫诗歌的重要符号。
参考文献
[1]刘进.杜诗中的鹰·马意象[J].杜甫研究学刊,1999(03):27-32.
[2]王莹.鹰与鹤:唐宋诗词中鸟意象的嬗变[J].文学评论,2009(05):143-152.
[3]何诗海.杜甫咏鹰诗及其思想意蕴[J].中国韵文学刊,2003(02):33-38.
[4][清]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5.
[5][清]王琦.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7.
注 释
[1]刘进.杜诗中的鹰·马意象[J].杜甫研究学刊,1999(03):27-32.
[2]王莹.鹰与鹤:唐宋诗词中鸟意象的嬗变[J].文学评论,2009(05):143-152.
[3]何诗海.杜甫咏鹰诗及其思想意蕴[J].中国韵文学刊,2003(02):33-38.
[4]王莹.鹰与鹤:唐宋诗词中鸟意象的嬗变[J].文学评论,2009(05):143-152.
[5]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2015年版,卷一《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第64页
[6]卷一《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第64页
[7]卷一《赠韦左丞丈济》,第62页
[8]卷七《秦州杂诗二十首之十一》,第484页
[9]卷一《画鹰》,第17页
[10]卷四《画鹘行》,第399页
[11]卷十一《姜楚公画角鹰歌》,第766页
[12]卷十一《姜楚公画角鹰歌》注,第766页
[13]卷十六《壮游》,第1185页
[14]卷二十二《呀鹘行》,第1592页
[15]卷十五《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第1105页
[16]卷五《奉赠严八阁老》,第319页
[17]卷六《送李校书二十六韵》,第387页
[18]卷二《送高三十五书记十五韵》,第110页
[19]何詩海.杜甫咏鹰诗及其思想意蕴[J].中国韵文学刊,2003(02):33-38.
[20]卷三《苦雨奉寄陇西公兼呈王征士》,第184页
[21]何诗海.杜甫咏鹰诗及其思想意蕴[J].中国韵文学刊,2003(02):33-38.
[22]卷五《送从弟亚赴河西判官》,第307页
[23]卷五《北征》,第332页
[24]卷六《画鹘行》,第399页
[25]卷十《敬简王明府》,第697页
[26]卷十《江头五咏·鸂鶒》,第727页
[27]卷十五《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第1105页
[28]卷十八《王兵马使二角鹰》,第1309页
[29]卷二十二《醉歌行赠公安颜十少府请顾八题壁》,第1585页
[30]卷二十二《呀鹘行》,第1592页
[31]卷二十三《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第1678页
[32]卷十八《王兵马使二角鹰》,第1309页
[33]卷六《义鹘行》,第397页
[34]卷一《赠韦左丞丈济》,第62页
[35]卷三《赠陈二补阙》,第170页
[36]卷六《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第408页
[37]何诗海在《杜甫咏鹰诗及其思想意蕴》
[38]卷四《魏将军歌》,第222页
[39]卷十《敬简王明府》,第697页
[40]卷五《奉赠严八阁老》,第3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