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语言学研究现状、问题与反思

2023-08-22 06:59李贵鑫
关键词:语言学日语论文

李贵鑫

(黑龙江大学 东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2021年,修刚、王忻、王升远、孙颖等学者在《日语学习与研究》联合发文,再次尝试为日语语言学研究面临的困境寻找解决之道。诸位专家在提及日语语言学面临的问题时,已经从最初的多从外部环境方面找原因,转向了关注学科自身原因,寻找解决办法。造成日语语言学研究困境的原因较多,需要从更多的角度去分析,才能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一、国内日语语言学研究现状

本文并非综述性研究,故未对日语语言学研究的整体现状做过于详细描写,针对日语相关研究现状的论述旨在表明日语语言学研究存在困境之事实,即日语语言学相关论文较难在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这成为阻碍学科整体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中高水平期刊主要指入选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的外语类期刊(以下简称C刊)。C刊虽不能代表国内全部高水平期刊,但C刊一直作为国内学术界进行学术评估的主要参照数据,所以本文中的高水平期刊指C刊目录中各外语类期刊(不含扩展版)。2016-2020 五年外语类期刊C刊12 种,共发表日语相关论文46 篇,其中2016 年11 篇,2017 年5 篇,2018 年10 篇,2019 年11 篇,2020 年9 篇。从数据上看,10 年间,除掉2011 年《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和《外语研究》两刊还在“C刊”的特殊情况,其他年份都表现平稳,年均10 篇上下。通过统计中国知网2016-2020五年间国内日语论文的发表情况,发现每年公开发表的日语学科相关论文均在2000篇以上,但五年间在C刊发表的日语语言学类论文仅为46篇。此类情况的出现可总结为外部环境因素与自身因素两大方面。对于外部环境问题方面的改善,王升远、王昕、修刚、郑咏滟等学者曾相继撰文呼吁,其主要观点可总结为:

1.日语语言学研究在外语学科中缺乏话语权,属于边缘学科,语言学界对于日语相关研究关注不够,论文引用率也较低,影响了论文在高水平期刊上的发表,这种恶性循环导致一些主要外语类高水平期刊少发、甚至不发日语语言学论文;

2.日语语言文学的学科设置不利于其自身发展,不足以支撑起该学科的生存空间,现有学科分类限制了日语人才的多元化发展,不能在更多领域进行日语相关研究;

3.日语语言学学科相对保守,学科界限明显,其他学科对日语语言学了解程度不高,带有一定程度的偏见;

4.日语语言学整体缺乏自律性发展和学科精神支撑,受到市场化、工具化、政治化三重功利主义影响严重,在缺乏外部干预的情况下,难以凭借学科自身发生良性反应。以上学者多次撰文呼吁学界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日语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但收效甚微。在很难通过呼吁改变外部环境来改善日语语言学研究困境的情况下,应更多地将目光放到国内日语语言学学科自身问题方面,尝试从学科外部环境与学科自身问题两个视角出发探索日语语言学研究的新出路。

二、影响日语语言学研究外部环境因素的补充

除去前文提到影响日语语言学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外部环境因素对日语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1.学生基础薄弱,教师精力被过度占用

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日语人才需求量较大,各高校纷纷开设日语专业。日语专业在我国高校教育中无论是开设专业数量还是学习日语的学生人数均居于全国前列。据高校招生专业目录以及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显示,开设日语专业的高校在2013年达到508 所,日语专业在全国各专业中排名第11 位。此后开设日语专业的数量均维持在500所左右,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11具有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名单,本科学校为820 所(含民办),经过批准设立的独立学院共311所,合计为1131所,开设日语专业的大学占其中的41.2%。从2005年到2013年,日语专业点从293个增加到506个,俄语专业点从91个增加到137个,德语专业点从58个增加到102个,法语专业点从60个增加到126个,西班牙语专业点从19个增加到58个,阿拉伯语专业点从10个增加到32个,非通用语种从45种增加到55种。可见在高校扩招的前提下,所有的外语均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最新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普通高校日语专业开设的数量为508所,同时英语专业(包括商务英语)开设数量为1415所,俄语为169所,法语为151所,朝鲜语为125所,日语专业的开设数量虽然少于英语专业,但远远多于排名第三的俄语、第四的法语以及朝鲜语、德语等专业。作为专业开设数量第二的外语专业,日语已经基本脱离了传统意义上的小语种范畴。

日语专业在学生数量、培养目标方面比肩大语种,但在学生的中学阶段却没有与之相适应的基础教育。同时由于日语专业本科毕业生供不应求,开设日语专业的各高校在学生培养上侧重于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本科期间将培养重点放在“听说”等实践技能的培训方面,致使学生很难在本科期间对语言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有足够的了解。我国初高中教育外语科目多为英语,英语专业本科教育对象基本拥有6年以上的英语学习基础,而日语专业本科教育对象多为零起点。日语本科教育目标如果在未充分考虑学生前期学习基础的情况下,完全比照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则会消耗更多的课堂时间与教师精力在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方面,造成日语专业学生相关基础理论较为薄弱。由于前期基础理论基础框架建构不完善,即便继续进行硕士、博士阶段的学习,也很难在短期内对某一领域的具体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同时,作为科研主力的高校日语教师因重视培养零起点学生的“听说”能力,需付出比英语专业教师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对学生进行大量地基础培训与听说训练,在很大程度上占用了高校日语教师在科研上的时间与精力。

2.高层次人才数量不足,难以形成团队

在我国日语教育急速扩张期将教育重点放在培育学生语言实践能力方面,对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与理论基础建构等方面关注不够,导致对硕博士等日语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不能满足日语学科发展的需求。博士学位获得者作为该学科高水平发展的新生力量,从博士期间小论文发表到获得博士学位后的持续性研究成果均会对日语学科发展产生重要推动作用。博士培养的数量以及博士论文的选题方向也可以反映出该学科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趋势。据笔者调查,2016-2020五年日语语言文学博士毕业论文的数量52篇,知网可查的日语语言文学的博士论文总数为126篇(最早为2004年)。与之相比较,英语语言文学的博士论文2016-2020五年的数量511篇,从2002年开始至今,英语专业博士论文的总数量为1351篇,即便是高校开设专业数量低于日语语言文学的俄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论文数量也有145篇(最早为2001年)。虽然知网统计中不包括在日本高校取得的博士学位人数,但英语、俄语专业在海外高校取得博士学位的人数也不在少数。我们可以说日语专业博士单就数量而言相对于英语、俄语等专业仍有较大的可发展空间。高校教师作为日语研究的主要力量,博士学位获得者数量不足,不能形成良好的研究团队,也是日语语言文学学科的问题所在。虽然近年日语语言文学博士毕业人数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但仍然远远不能满足日语语言学发展之需要。

3.一手资料较少,研究相对滞后

近年来国内学界一致提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去西方化”或者“本土化”,但亦不能否认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前期发展中,世界先进的理论思想多为西方学者提出,其著作大多数使用英语等西方主流语言,这就给英语语言学研究者提供了先天的有利条件。日语研究者在这方面具有客观滞后性,由于日本学者中鲜有人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提出在世界范围具有影响力的思想理论,故日本语言学界研究方式多为引进、吸收西方语言学理论后的发展与应用。中国日语语言学研究接触的西方先进理论,多为日本学者的日文译本或者国内英语学界的中文译本,即所谓的“二手资料”。从新书出版到翻译成日语或者中文至少需要3~5年时间,这一时间差导致国内日语语言学界在研究的先进性方面落后于英语学界。经过3~5年的持续性研究,一名学者在某领域可以创作出较具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成长为该领域专家。国内日语学者在阅读国内相关领域文献时,受到英语学界前期成果的影响,将“二手资料”甚至“三手资料”作为主要前期参考资料,不但难以及时掌握学界前沿观点和先进理论,同时也会受“二手资料”作者引用、翻译时的主观理解的影响,这些问题都会限制日语语言学研究的发展与进步。

三、影响日语语言学研究的学科自身因素

日语界学者们一直尝试通过呼吁外语界给予日语学科更多的关注,以改善日语学科研究的外部大环境,但除了呼吁外界对日语研究给予支持以外,更应审视自身问题,参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主动做出符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规律的改变,争取早日为日语语言学研究打开新的局面。

1.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金字塔结构

人类文明程度主要体现在人类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上。自然科学是对客观世界的探索,以找出客观世界存在的内在发展规律为其终极目标。人文社会科学是对人类自身以及能够体现人类相互关系的人类社会的研究。人类社会既具有个性也具有共性, 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人类社会的共性正是人文科学理论具有某种普遍意义的前提条件。我们应在符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一般规律的前提下,发现日语语言学研究的新思路与新方向。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过程中,从研究层级与适用范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阶段:1.提出思想;2.构建理论;3.修正理论、完善体系;4.验证新理论的普遍与客观性;5.理论的社会应用。

以上人文科学理论形成的5个阶段基本可以概括人文科学研究中一个理论从被提出、被修正到被接受与被使用的过程。阶段1到阶段5的研究者人数呈金字塔分布,处在阶段1的研究者为最少,处于阶段5的研究者最多。人类社会文明产生以来能够提出思想并为社会接受的思想家屈指可数,他们提出的思想为极少数人率先理解并依据各自的理解尝试提出相应理论。在提出理论设想后,会有少数人先接受该理论,并尝试对该理论进行体系构建与框架修正。大多数研究者所进行的研究其实是在理论系统基本成型后,利用该理论进行实证性研究。各阶段研究人数的不同导致研究中内容的受关注度为上高下低,各阶段研究者的人数也为上少下多,形成了一个研究的金字塔结构。

2.人文社会科学视域下日语语言学自身存在的问题

日语语言学研究除客观存在的外部因素影响外,通过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金字塔结构进行比较可发现在其自身存在的若干问题。

第一,研究层次有待提高。人文科学研究的金字塔结构特征要求获得较高关注的科研成果首先要保证其研究内容处在较高阶段,语言学研究也符合以上规律。我国语言学研究多数集中在后三个阶段(阶段3-5)。以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为例,束定芳将我国认知语言学发展总结为三个阶段:1初步引进与应用阶段;2多方位介绍与发展阶段;3发展反思与国际化阶段。通过翻译国外著作将国外先进的认知语言学理论引进国内并尝试应用该理论进行基础研究,属于人社会文科学研究的阶段4与阶段5;多方位介绍与发展认知语言学研究方法属于阶段5;发展反思与国际化属于阶段3与阶段4。日语语言学界现有研究多集中于阶段4和阶段5,但这并非日语语言学面临困境的主要症结所在。因为各阶段研究的受关注程度并非完全按照数字顺序排列,如一般在进行阶段5的过程中会发现新的问题与需求,则需要返回阶段3,甚至是阶段2与阶段1对该理论进行修正与补充。阶段5虽然处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最下层,但诸多学术思想正是从日常实践活动中获得。日语语言学的问题关键之处是在实际应用理论解决问题时,是否抱有足够的批判精神。这要求研究者拥有较为深厚的知识储备与较为开阔的学术视野,具体于语言学研究中,则应不拘泥于某一特定理论、不专注于某一特定对象,博采众长方能有所突破。由胡建华等学者所倡导的“新描写主义”主张不限于特定的理论分析框架,而是在跨语言比较的视野下,追求以理论的眼光,通过不断发展、更新的科学分析工具,对显性或隐性的微观语言事实、现象和结构进行细颗粒度的刻画和描写。“新描写主义”正是基于提倡打破语言学理论与对象语种的限制,应针对具有普遍性的细微语言事实进行深入考察,这是典型的由低层次研究维度切入,上升到高研究层次的研究路径。

日语语言学研究在研究方法方面多集中于一般性应用研究,较少出现创新性应用研究。笔者以中图分类号H36进行搜索,2016-2020 五年日语相关论文发表2000余篇,外语类期刊C刊12 种,共发表日语相关论文46 篇,其中属于阶段4的论文约为4篇,其余研究层次为阶段5。可见,日语语言学相关研究成果从数量上看并不贫乏,只是在选题阶段便使研究成果处于较低研究层面,导致日语语言学研究成果中缺少相对高层次的著作。

第二,研究对象囿于日语。随着哲学研究的语言转向,哲学研究同语言学研究间的联系增强,对于语言的探索也从单纯的工具论转向语言本体论,语言学界的研究超越了语种的界限,从语言的工具性功能转向对语言本体的研究,从特定语种的语言现象转向普通语言共性问题的研究。笔者对知网近一年的日语语言学论文进行的调查发现,超过90%以上的论文在题目中出现了“日语”或某些特定日语词汇。虽然日语语言学研究的论文在选题时未必是将研究对象囿于日语这一单一范畴内,但文章标题给读者的感觉是该论文的研究是以日语为中心,这就损失了某些其他从事非日语研究的读者。根据上文所述的人文科学研究5个阶段,在前三个阶段进行语言学研究基本不需区分语种,这也是前三个研究成果可以获得较多关注的关键因素之一。在进行相关研究之前便将研究限制在日语范畴,导致研究等级过早地被局限在阶段4与阶段5,不被其他语种语言学研究者所关注也是情有可原。即便该论文可以在结论部分对某一理论的某些方面加以修改或完善,将论文的研究层面提升至阶段4甚至阶段3,但由于题目的原因,论文也难以获得与其研究层次匹配的关注。同时通过对现有日语语言学博士论文的统计发现,现有博士论文选题多集中在阶段5,鲜有阶段4的论文。现有的博士论文题目基本带有“日语”或某些特定日语词汇。博士论文的数量与质量虽不能完全代表着一个学科的科研实力,但也可作为该学科现状的主要体现。

四、日语语言学研究的展望

造成日语语言学困境的原因主要有外部环境影响和学科自身问题两大类,已经有多位学者针对外部环境影响的研究发出了呼声,希望获得其他相关学科对日语语言学研究的关注与支持,在此不再赘叙。对于学科自身问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以期能够打开学科发展的新局面。

1.打破语种界限

日语语言学研究应打破语种界限,在研究中尝试扩大研究范围,丰富研究对象。跳出日语研究者身份的束缚,避免在选题阶段便将研究对象限定在日语这一相对单一的范畴,尝试将研究对象扩展至普通语言学方面。在研究共性问题的基础上解决个性问题,进而寻求将研究层次进一步提升,对现有理论提供有益的修正或是补充。论文越是研究层次高、适用范围大其被关注、被讨论也就越多。日语语言学研究想要提高发文率、获得其他学科的关注,首先要做的是以日语语言特征为切入点,将研究深入至语言学关注的普遍性问题层面,为日语语言学研究建立良好的前期理论基础与较为完善的理论框架,增加相关理论与日语本体特征的兼容性。同时摆脱现有日语研究方式与对象的限制,尝试不同于日本母语研究者的日语语言学研究范式,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日语研究者自己的日语语言学研究理论框架。日语语言学研究要突破桎梏,打破日语研究者心中语种的界限是寻求日语语言学研究打破现有困境必须迈出的第一步。

2.提高研究层次

日语语言学研究除了打破语种限制、丰富研究对象以外,还需要通过研究视角的变换、理论层次的提升、研究方法的创新等来提升研究层次。日语语言学研究论文处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阶段5的较多,从根本上导致日语语言学相关论文陷入了被关注率低——发文难——被关注率更低的恶性循环。想要改善在高水平期刊发表日语语言学论文困难的现状,提高日语语言学论文的研究层次也是关键之所在。被引率虽非客观且准确评价一篇论文学术价值的唯一标准,但其存在还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想要提高被引率就需要首先做到被关注。从日语具体语言现象的特征研究向创新、批判性的普通语言学理论研究方向发展,从利用现有理论来解决问题向在尝试解决语言问题的过程中修正、完善理论框架方向转变,是改善日语语言学论文被关注率低、发文难的又一关键。

3.丰富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一项研究能否成功关键之一。不同研究方法是认知世界、解释世界的不同方式。随着人文人文科学的发展,对于语言的认知也越发深刻,语言学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广,研究方法也趋于丰富。现有日语语言学研究较多习惯在实证层面进行,虽有学者进行语料库、计算语言学、实验语言学等新兴学科的研究,但多单打独斗,不能形成系统性研究,难以引起学界关注。通过前文统计可知以日语语言学研究方法论为主旨的论文鲜有发表,尚不能形成系统性研究导向。日语语言学研究应增加包括多种研究方法的整合性研究,同时增加方法论方面论文,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与方法指导。当代中国日语语言学研究除了包括对日语语言本体特征进行的分析与描写外,还至少应包括发现适合日语语言学研究的新方法,特别是适合中国日语语言学研究的新方法与新路径。我们应一方面寻找语言学研究的新方法,一方面尝试将日语语言学研究方法与其他语种的研究方法,甚至是其他学科研究方法结合,在此基础上找到适合中国日语语言学研究的新路径。

4.发挥语言特色优势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语言学研究的新理论与新方法也不断涌现。日语语言学研究应跟紧世界语言学研究的步伐,适时引进先进理论,结合新兴学科开展相关研究,如语言政策、生态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我们的目光除了放在日本学术界外,对国内学术界的研究趋势亦应给予足够的重视。随着我国学者在国际学界学术地位的提升,国内学界对于国际先进理论的获取基本可以做到同欧美一致,国内学界介于人文社会学科研究阶段3与阶段4的语言学论文层出不穷。日语语言学研究在接受先进语言学理论的同时也应注意对其本土化的修正。每一种语言均有其自身的特点,研究者的不同文化背景会影响研究者分析问题的视角。作为具有东方文化基础的研究者,应尝试从不同维度思考问题。在国内学界积极提倡“去西方化”的呼声中,对西方语言学理论进行基于东方文化背景的批判性研究。新兴语言学理论在建立初期不能十分全面地兼顾所有语种,西方理论初期一般以英语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日语等东方语言关注不足,从另外一个角度可以说这种不足给日语语言研究者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新兴理论的本土化研究本身也属于较高层次的研究阶段,日语研究者可以利用西方理论对日语关注不足这一问题,发挥自身优势对其进行修正与补充。

5.培养高层次人才

硕博士作为一个学科重要的后备力量,是该领域内高水平人才的主要来源,硕博士的培养质量与培养数量直接影响着该学科未来的发展轨迹。由于本科时期重视对学生日语实践性能力的培养,从而消耗学生过多的时间与精力。日语专业学生的理论学习在本、硕、博三个阶段不能很好地衔接,特别是对理论基础要求较高的语言学方向,理论知识脱节的情况尤为严重。其他专业的学生在硕士阶段,甚至是本科阶段便已经接触的理论,日语语言学专业的学生可能要到博士阶段才能够有所了解。从博士论文数量来看,现有日语语言学博士数量显然与国内第二大外语专业的地位不相符,所以要发展日语语言学研究应加大力度培养国内日语语言学领域的高水平博士。从本科阶段尝试进一步细化培养方案,清晰培养目标,构建应用型人才与理论型人才培养双路径。现在很多高校尝试的“外语+专业”的模式便是针对培养应用型人才设立的。在理论型人才培养问题上,应对学生在本科阶段的理论体系建构给予足够的重视。我们可以选拔优秀人才设立日语语言学方向本硕或本硕博连读机制,通过本硕博的持续性培养弥补日语本科生零基础的劣势,尽早进行高水平优秀人才储备。同时,高校日语青年教师应作为日语语言学研究的中坚力量,努力提高自身素养,肩负起发展日语语言学研究的重任,勇于突破前人的研究定式,推动日语语言研究向前发展。

综上所述,日语专业爆发式增长时期对于日语基础应用人才的培养过剩,忽视了高层次科研人才的培养,不能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在科研方法上,一直延续日本式的研究方法,在主要研究对象和研究理论方面受到日本学界影响较大,缺乏中国特色。日语语言学研究面临学科、时代、空间等诸多限制,破壁而出势在必行。在国家开提倡始新文科理论体系的建构、重视建立中国自己的学术话语体系的背景下,我们既不需跟随日本语言研究者的脚步,也不必照搬英语语言学研究者的研究方式。中国的日语人应该结合本身实际情况,建立适合我们自己的研究路径和话语体系。我们不要日本式日语语言学研究,也不要英语式日语语言学研究,要建构中国自己的日语语言学研究体系,形成具有中国特点的日语语言学研究。

猜你喜欢
语言学日语论文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关于日语中的“のた”和“の”的研究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
社会语言学名词
从语义模糊性看日语委婉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