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讽刺小说《垃圾教授》中垃圾教授人物形象解析

2023-08-22 06:34肖雪莹
名家名作 2023年2期
关键词:亨利教授垃圾

肖雪莹

一、前言

亨利希·曼(1871—1950)是德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讽刺小说见长。传记作者约切恩·特拉比沿用亨利希·曼的哥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马斯·曼对他评价当中的“伟大”一词,称亨利希·曼为“伟大的德国讽刺作家”[1]。

《垃圾教授》是亨利希·曼最著名、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主人公是一位有着25 年教龄的德国高级中学教授,人送外号“垃圾教授”。垃圾教授在学校里以暴君的手段统治学生,对于不听话的学生就要关禁闭,并且时时不忘阻碍学生的前程。为了抓住洛曼、基泽拉克和埃尔楚姆三个学生的把柄,垃圾教授尾随他们来到名为“蓝色天使”的下等酒馆,爱上了这里的歌女。在事情张扬开后他干脆辞职娶了歌女,并将他在城郊的小别墅办成了引人堕落的赌场,小城的人们——大部分都是他曾经的学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洛曼——他视作的最强劲敌人——见过世界后回到小城,与垃圾教授的妻子——歌女弗蕾利希,是洛曼、基泽拉克和埃尔楚姆曾经在“蓝色天使”追捧的对象——约会时被垃圾教授发现,他歇斯底里地要抢夺洛曼的钱包,最终洛曼报警,把垃圾教授夫妇送进了警察局。

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笔者甚至觉得结局有些突兀。但亨利希·曼细致的文笔和他辛辣独特的讽刺,让小说大受欢迎,成为德国文学史上厚重的一笔,还被翻拍成著名的电影《蓝色天使》。

本文结合德国的讽刺理论,分析作者在《垃圾教授》中描绘垃圾教授人物形象时用到的讽刺手段,并依据笔者提出的讽刺交际行为理论,解析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中国文化背景的信息接收者所能理解的讽刺手段和小说所能达到的讽刺效果。

二、对垃圾教授讽刺的分析

(一)垃圾教授的形象

一些学者对这一形象进行了分析。学者Matthew Hodgard 认为:“ 讽刺家原则上的技巧是缩降,通过缩小蒙难者的体型和他个人的尊严,以降低和贬低他。”亨利希·曼通过扭曲垃圾教授的身型,在这位教书先生的嘴里塞进一嘴可笑的话语,并且把他个人的尊严贬低至“垃圾”,以达到讽刺效果。Albert Klein 把垃圾教授的形象塑造成为一幅“漫画”,这种缩降的形象塑造“是……讽刺言简意赅的修辞手段”。

这位中学教授有着“瘦瘦的,向内折的腿”(笔者自译,下同),而且他的右肩不对称地向上拱起变形,因为持续30 年写字台前的工作在他的身体上不是没有留下痕迹。当他听到有人大声地震耳欲聋地喊他的外号“垃圾”时,他马上肩膀剧烈颤动,“总是右肩,那个太高的,黄白的小胡子啪啦啪啦地上下拍动”。垃圾教授的关节已经僵硬了,他走路的时候是“拖着腿走”。

亨利希·曼的这番描述使我们眼前出现了一个有些奇怪的形象:一个中老年男人,X 型腿,一边高一边低的肩膀,拖着腿的步伐和僵硬的关节。这个扭曲的古怪形象会让我们对垃圾教授这个人物产生一定的厌恶感,这个厌恶感会伴随我们阅读故事,并影响我们对垃圾教授的评判。

作者为扭曲垃圾教授的形象以达到讽刺效果,还使用了动物形象。正如Matthew Hodgard 所说:“动物世界从来都被讽刺家为达目的而劳烦。” 亨利希·曼有时把垃圾教授描述为一只黑黑的蜘蛛,有的时候甚至降低得连动物都不如,只能算一个生物。“那里的这个生物看起来是个怎样的外表啊!就是个介于蜘蛛和猫之间的东西,疯狂的眼睛,有色的汗珠在眼睛上方滚动,啪啪抖动的下巴上还有白沫。”

(二)垃圾教授的语言

小说中垃圾教授令人感到滑稽可笑的,但又奇迹般契合其人物形象的说话方式是作家的一大成功之处,并为小说的讽刺效果更添画龙点睛之笔。学者Peter Hasubek 把垃圾教授的语言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学生们的口头用语,被垃圾教授拿来为我所用,比如‘小黑屋’;另一个层面是受他的职业背景影响,垃圾教授与古老的语言打了多年交道,并且研究希腊诗人荷马的小品词多年(‘总是又’‘啊那么’‘真的是’‘肯定又然而’‘哎毕竟’等等)。”笔者认为这样的分层稍显简单,并且会掩盖解读小说的一些角度和可能。垃圾教授的语言首先是老师语言,他通过这种语言来向不听话的学生宣示不容置疑的权威。小说开篇垃圾教授在班级面前的首次登场就描绘了垃圾教授怎样用他命令式的语言让学生胆怯,用他过于慷慨激昂的威吓判决封·埃尔楚姆关进小黑屋:

……记住!我会就地抓住你们,只要是我能找到的地方。您的堕落,封·埃尔楚姆,不仅让我厌恶,不仅仅如此,它会在一颗刚毅的决心上像块玻璃似的被撞得粉碎,这一点我在此向您宣布。

垃圾教授跺脚道:“安静……那么您,请记住,……好!您伯父的命运,封·埃尔楚姆,也会成为您的命运,或者说您将会遭到此类似的命运。我祝你好运,封·埃尔楚姆。我对您家族的判断,封·埃尔楚姆,十五年来一直没变……现在……”

以上示例表明这位高级中学教授想用语言震慑他的学生,宣示他的优越和权威,把学生控制在其统治之下。

亨利希·曼还把这位中学教授的说话方式放到了学校之外的地方,这样的搭配就显得格外讽刺。这种方式的搭话、回复和话语在这样非学校的特定环境中,对这位一生只与教学和课堂打过交道的老学究来说,是强烈的讽刺。例如,当垃圾教授把船长从艺人衣帽间扔出去,而杂耍演员表达了他的不同意见之后,垃圾教授粗暴地向他吼道:

请记住——啊那么——歌女弗蕾利希是处在我的保护之下,我没有打算冒犯她,也绝不允许别人夺走我这个本子(引申意指权利,笔者注)。请您经常复习复习我这句话!把它记下来!

威严的教师语言作为背景,然后才可把垃圾教授的语言划分为Peter Hasubek 分析的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学生们的口头用语,如“小黑屋”。这样的词语从教授的嘴里蹦出来,显得特别讽刺,这是垃圾教授近30 年日复一日地与学生打交道留下的痕迹,讽刺了那些大半生都在学校度过,没有实际的生存和生活经验的,本质上还是一个学生的老师们,他们并不具备可以传授给学生的生存和生活技能。另一个层面是垃圾教授使用一大堆源自拉丁语的填补词,这与他长年深入研究古语言和荷马的小品词有关。这些词汇本身并没有意义,亨利希·曼将这些让人感觉古老得布满灰尘的词奇迹般契合地撒进垃圾教授的语言,极有讽刺效果,并且还起到了多种作用,比如说用于自我确认:“ 这是个错误,这是个——肯定是——错误”;用于鼓励:“这您——毕竟还是——做得相当不错的,好心的太太”;用于表达一个不容误解的命令:“歌女弗蕾利希让您离开。服从吧!开路!”这两个层面——学生们的口头语(现在)和古语言学的遗留(过去)——使垃圾教授的语言丰富而活跃,又极具讽刺效果。

(三)垃圾教授的动作

夸张是讽刺的一个重要技巧。亨利希·曼也经常使用,特别在描述垃圾教授的动作上。这位中学教师对人们叫他绰号的反应总是很夸张,有时甚至能为人所不能为。如“他连跨五步就奔上楼梯,猛地扯开教室门,风风火火地从两排长凳中间穿过,手像爪子一样抓进讲台,飞身一跃,跃上讲坛台阶。在那里他停了下来,浑身颤抖,喘着粗气”。像“连跨五步”“抓”和“飞身一跃”这些动作都有些夸张,但却起到很好的讽刺效果。读者好像看到一幕功夫大片,哑然失笑。

在小说开篇部分,亨利希·曼也同样是以夸张的手法来描述垃圾教授,为他画了一幅漫画:“老先生一听到这些话,便马上抖动着肩膀,总是抖右边的、那个过高的肩膀,再从眼镜片后斜射出一道绿色的目光。”

(四)垃圾教授的名字

作者为主角取的名字就显得很有讽刺意味。小说第一句话就简洁地引入主人公可笑的外号——“因为他姓垃堤,所以全城的人都称他为垃圾教授”,还直截了当、毫不掩饰地说这是最简单、最自然的了;就像搞笑的人在讲笑话时都特别严肃一样,但其实他那一脸严肃的样子就已经引人发笑。

在小说故事进行当中,讲述者的立场似乎与学生和城市里的市民一样,他只使用学生们给主人公取的外号来标识他。而且主人公似乎也习惯了他的名字(外号),慢慢地开始像他的名字,变得真的脏起来,皮肤上有灰尘,上衣领上有头屑。就像两个曾经的学生,站在一个街角,望着他的背影评论道:“这个名字都起到了些什么作用啊!”有时候他自己介绍自己时,几乎要口误把自己介绍成“垃圾教授”,引得读者也忍不住莞尔一笑,更添讽刺效果。如在寻找歌女弗蕾利希的过程中,在一个剧院前,他向剧院的卖票员介绍自己:“ 我是垃圾……不,我是垃堤教授,本城中学六年级的班主任。”

三、垃圾教授人物解析

(一)德国日耳曼语言文学界的相关解析

作为小说《垃圾教授》的主人公,德国日耳曼语言文学学界有关垃圾教授的人物解析很多且观点各异。一些学者在垃圾教授身上看到了当时社会的代表和“威廉时代”的真实写照。也有一些评论家认为,小说首先是一部性格刻画文学,然后兼顾批判当时的威廉二世时代。还有评论认为,在小说中难以找到批判社会的迹象。

Rudolf Wolff, Karl Riha 和Alfred Kantorowicz 认为小说有很强的政治意图。对Wolff 来说,垃圾教授“完全是世纪之交专制教师的典型代表”。他认为小说描述了一个普鲁士教师的上升和毁灭,教师代表学校,而学校是威廉时代的立柱,这将小说解读为表现威廉时代的时代小说。

与以上解读不同的是,Frithjof Trapp 认为垃圾教授首先是社会的牺牲品。他是一个反抗者,尝试冲破社会底层的羁绊将自己解放出来,但却不能冲破资本主义的秩序界限。

André Banuls 是垃圾教授非政治性解读的代表。他认为垃圾教授这一人物形象并不是对威廉社会的讽刺。他在垃圾教授身上看到的并不是一位暴君,而只是被烙上了暴君的烙印。他把垃圾教授解释为人类类型中的特例,在心理学上是一款特殊样本。

(二) 笔者分析

对于讽刺的解读历来就是一个复杂的有争议性的问题。在读者与作者是跨文化交际的背景下,讽刺的解读不仅仅是作者有讽刺意图就可以交际成功的,读者所处的文化环境、社会背景以及他所掌握的知识,都影响着讽刺解码[2]。

作为一个与作者跨文化的、中文背景的读者,笔者能明确断定作者在垃圾教授的人物塑造上有讽刺意图,使用了夸张、扭曲、缩降等讽刺手段,大部分的中国读者亦是如此。中国有尊师的文化传统,小说中对垃圾教授的描写让中国读者感到不适。但对于绝大部分中国读者来说,并不具备威廉时代的背景知识,很难把《垃圾教授》理解成一部批判威廉时代的时代小说。无论作者是否将小说定位为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中国读者都很难从小说中解读出对威廉时代的讽刺和批判。

中国文化中,尊师属于基本的道德规范,古往今来涌现出许多如“一日之师,终身为父”;“事师之犹事父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等尊师名言,尊师重教深入人心。在小说中,垃圾教授被学生取外号,被学生仇视、整蛊,同时他也向学生复仇,严厉管束学生,致力于阻碍学生的前途。这样的师生关系和学校状况让中国读者感到不可理解,并将小说定位为对学校的讽刺。

与此同时,小说中的一些细节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即垃圾教授毕业后就成为中学教师,教龄25 年多,一生都在学校度过。显然,垃圾教授缺乏学校之外的社会生存和生活经验,正如小说里描述的:“他虽然执教一辈子,但仍然不能凭经验去对待这些孩子以及他们的事情。他本来对他们是那么熟悉,仿佛自己就是他们中的一员……”此外,长期封闭的学校生活,使他的认知扭曲,他不再能够区分学校和生活,对于他来说学校与生活已经融为一体。小说中写道:“学校里发生的事情,在垃圾教授看来,有着生活的严肃性和真实性。”笔者认为这句话是小说中的点睛之笔,它解释了小说中故事发生的根源。亨利希·曼以此来讽刺德国中学缺乏社会现实经验的老师执教,他们只注重古罗马、古希腊的人文知识研究,与20 世纪初资本主义兴起的社会现状和社会需求完全脱节。《垃圾教授》这一小说是对学校的讽刺,作者讽刺20 世纪初的中学,进而讽刺社会,讽刺包括学校的社会中有一些老学究与新兴资本主义发展完全脱节,甚至试图阻碍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四、结语

综上所述,讽刺小说《垃圾教授》中,对垃圾教授的讽刺主要体现在对垃圾教授的形象、语言、动作以及名字的讽刺上。作为一个与作者是跨文化交际、拥有中文背景的读者,笔者认为《垃圾教授》是一部讽刺学校的,并引申为批判社会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小说批判了20世纪初德国学校以及文化界的守旧与新兴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脱节。

猜你喜欢
亨利教授垃圾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垃圾去哪了
刘排教授简介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找找看
倒垃圾
倒垃圾
大公鸡亨利
找找看
恐怖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