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洋
近些年,无论是歌唱演员还是音乐专业院校学生,在声乐发展上都会遇到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声乐演唱方面出现了“千人一声”的现象。虽然这种现象已经被很多人知晓并努力解决,但并没有发现其最原本的性质——民族性。民族性是社会发展中固有的性质,所以从文献学的角度可以更加准确地审视歌唱语言的发展脉络,以理解更纯朴、更富有民族性的音乐语言。
随着西方歌剧及美声唱法传入中国,歌唱的声腔和语言逐渐变得更加系统化、模式化,出现了“千人一声”的现状。其最主要的应对方法不是一味地改变声腔的唱法,调整声音的位置,而是要探究歌唱语言在其中的重要性。所以回归到最初的本质还是民族性色彩,民族性是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固有的属性,它富有独特的民族色彩。那么如何在漫长的历史脉络中梳理出民族固有的语言属性呢?对此可以运用语言音乐学的特殊唱词音声理论研究让歌唱声腔变得更有韵味和民族色彩。但是梳理我国现有的语言音乐学文献是一项庞大而又复杂的工作,所以运用音乐文献分析的一些方法可以简化这项工作,并且可以从中发现各民族歌唱声腔语言的共同性和差异性。《语言音乐学基础》①钱茸:《语言音乐学基础》,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8,第12页。是中央音乐学院钱茸教授主编的一部罗列了世界各国民族语言音调的书籍,主要介绍了世界各民族声韵母的准确读音,以及如何更好地用歌唱语言来提高声乐的民族性。这本书是否能够准确地被解读或使用,需要有一个正确的研究方法。从目录分析法可以发现,音乐语言需要走向田野,实地研究并归纳音调理论。而运用国际音标来翻译各民族的语言音调,并不只是为了了解地方民族的语言读音,更重要的是要增加对歌唱语调的多元化分析。以此来解释地方民族语言的地域性,从而对歌唱语言产生影响。再如杨荫浏先生写于20世纪60年代的《语言音乐学初探》②杨荫浏:《语言音乐学初探》,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最早提出了音乐学与语言学的跨界结合,更加坚定地确信音乐语言是改变歌唱声腔最本质的方法,在歌唱咬字中加入了更有民族特色的音乐语言,让歌唱与语言更贴合、更有地域性,以此来解决从咬字到声腔再到歌唱色彩的层层缔结问题。不管是古代还是近现代,声乐艺术改变的都是更科学、更系统的演唱方法,不变的是民族固有的语言音乐色彩。所以从音乐文献历史的纵向发展来看,不同时期的文献研究的基本都是那个时期的歌唱声腔发音变化,最重要的是如何让歌唱语言在今后的发展中展现更具民族性的语言色彩。这是一个更加复杂、多元的方向,需要在体现社会民族特色的领域中找寻相关知识,这个过程需要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慢慢地将其细化分析,以一种更加多元的文献研究来解决歌唱语言发展问题。
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有多方面的因素共同影响着歌唱语言声腔的发展。从社会学文献的角度来看,近代诗词与古代诗歌的对比还是比较明显的,那是什么原因对歌唱语言声腔产生影响的呢?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1)社会制度的变化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所以大众在创作民间诗词与音乐的时候会根据当时的环境来创作。(2)经济的飞速发展使文化发展空前繁荣,人们对待歌唱的审美也跟着社会环境不断发生变化,但是审美的创新性发展也意味着歌唱的民族性被弱化。(3)流行音乐带来的市场性是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市场的导向影响着受众群体的审美意识,所以这对传统音乐的地域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上几点虽然说是历史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但分析这些问题之后会发现,即使明白了问题,也无法真正从本质上研究出如何将歌唱语言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挖掘出来。所以沿着音乐文献学的研究方向从社会历史学的角度可以用更加开阔的视野去收集歌唱语言的民族性理论,并且更加清晰地梳理出社会发展是如何对歌唱语言产生影响的。社会历史既是固定的又是开放的,是一个静态和动态的研究过程,那么是否可以将这两种模式的研究方法借鉴到音乐语言学的研究中来呢?答案是肯定的。声乐艺术本就是社会文化中以静态与动态共同发展的艺术,前一种是按照音乐本体属性,以音乐形态的变化展现其发展的状态,所以称之为静态模式发展。后一种则是在社会进程的催化下,不断地完善自身顺应大众市场能动的发展,但到最后归根结底还是反映到舞台表演上。如何能把带有民族性的音乐语言运用到声乐演唱上是研究歌唱语言声腔的最终目的。这种关系是一种互相联系的存在,传统民族文化是需要利用表演艺术方式去传播的,同样声乐艺术的发展也需要在民族性和专业性之间互相补充,这种关系同样是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同步发展的。民族性需要保存它们从古至今的特色文化,专业性则需要在发展自身的同时借鉴并研究能强化自身多元性的方法。在研究方法上,鉴于民族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如果不做社会田野调查的话,就只能通过文献分析的方式来梳理各民族特色。所以歌唱语言需要从社会的多领域中探索和搜寻民族性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方法,以此来提高歌唱语言声腔固定化的问题。
社会是个体发展的集合体,个体自身的发展影响着社会对声乐艺术的理解方向,但这种影响是一种相互模仿而形成的一种学术环境。那么在音乐文献中如何提炼出个人对歌唱语言发展的贡献呢?所谓“时势造英雄”,此处的“英雄”不一定非是改变专业发展走向的人,还在于它的自我发展是否对某个领域产生了影响。在民族音乐学中,跨界先驱赵元任先生对音乐语言的研究方向与语言音乐学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他看来,声乐和语言是密不可分的,甚至语言对声乐的影响更加突出。它表明语言音调的调值有量化记录的可能性,从而产生了五度标调法(赵元任1920年代发明的一种记录语言声调调值的方法)。他指出,汉字的音调问题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一点也突出体现了歌唱语言的民族性。在他的著作《中国社会与语言各方面》中指出语言学是需要放在社会学的领域中来对比分析的,而中国音乐在两者之间都有诸多体现。那么除了艺术大家以外,普通的表演者、人民大众是否会对歌唱语言的发展产生影响呢?答案是肯定的。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越来越多的音乐爱好者投身到祖国的文艺工作建设中,在当时音乐体系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学习西方先进歌唱音乐体系是最好的选择,这是因为在当时的中国,经济发展还不稳定,所以在音乐的发展上是需要取长补短的。其中最明显的就是美声唱法传入中国,让民族歌唱家了解了什么是科学有效的发音腔体,怎样才能利用共鸣腔,也因此使普通大众的审美产生了新的认识。在当时那个原生态的环境中,社会大众大多沉浸在本民族的音乐表演中。人们常说:“戏曲唱字,美声唱声。”但是不管是什么音乐种类都要唱字,只不过是字存在区别而已。而汉语与西方语言在本质上有着很大的区别,如果将中国歌曲采用美声唱法就会出现咬字问题或声腔位置问题。这也是每个学习声乐的人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从此处可以看出,个人的发展也会影响歌唱语言的发展。中西方文化差异固然明显,但学生在歌唱发音上有了新的语言认识,这就表明我国各民族之间是有着多地域方言语调差异的。五十六个民族就会有五十六种文化,虽然有共通之处,但是民族文化的根源还是不相同的,个人在民族文化面前要选择、汲取对自己有用的文化知识和语言色彩,就需要查阅大量的地方音乐文献。例如:在扬州地区,不管是扬州清曲,还是道情歌曲都是根据方言改编而成的,它们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在观看《板桥道情》的时候你会发现用歌声唱出来的语言和平时交流用到的语言语调如出一辙。这就不难发现,如果要追求歌唱的自然、通透,首先需要研究的就是语言语调。但是从形式上来看,歌唱不等于说话,歌唱时的咬字发音与正常沟通交流时的发音是有一定区别的。所以可以总结出,歌唱的声腔位置是会随着地域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对此,笔者也做了一些思考,一个人的声乐学习是在其反复摸索中前进的,不是每个声乐学生都能够随着地方语言的变化来改变自身的声乐唱腔,因为唱词的变化而忽略了声音的位置会失去科学的支撑,反之因位置的控制而忽视唱词的地域性也会让整首歌的音调发生变化。所以,最重要的是利用什么方法来融合两方面的因素,因此个体在面对多地域之间语言观念转变才是促进歌唱声腔最有效的途径。
就音乐本体而言,音乐类的众多文献是从音乐本质上来界定声乐与语言关系的。音乐的本体就字面意义来说就是音乐本身固有的东西,如和声、曲式等。在音乐方面,这些固定的元素促进了音乐的协调性和旋律性,让音乐更好地服务于人。从语言唱词上来说,这些固有的元素使歌唱语言语调重新排列,形成了新的旋律式语言。所以语言与声乐的关系不是谁决定谁的关系,而是探究其音乐的背景要求、语言的地域色彩。音乐文献不一定必须是专业介绍音乐各要素的书籍,有时音乐的特性在其他学科领域对比下会展现得更加充分。所以在音乐文献学领域交叉着各种与之相关的学科,比如文学、社会学、史学等,都可以促进歌唱语言的发展。那么在这些学科之间对音乐中的声乐和语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其中最明显的就是以时间轴的形式展现音乐中声乐与语言的相互发展。但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它主要研究的是在区域中以小见大,从地方音乐发展到民族音乐,在这个过程中声乐与语言呈互相发展的状态。从音乐文学的视角来看,二者的关系又发生了转变,从古至今,歌曲多由诗歌谱曲,在形式上,诗词的音韵影响着歌曲的旋律走向,诗歌的固定模式会使歌唱声腔按照它的模式进行。由此看来,在音乐文学方面,声乐与语言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以上只是从音乐文献角度看待二者关系,并不能说应该侧重于哪一方面,而是要用相互影响的关系让二者更加融合,声乐需要用语言表达出来,语言又需要在声乐中体现自身的地域性色彩,二者相互补充又相互促进,只有融会贯通才能产生更加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
何谓音符之外的歌唱语言,简而言之就是在地域语言特色中提炼出来的可以对声乐唱腔产生影响的音乐语言。之所以要找寻音符之外的语言是因为在现如今声乐发展的进程中,过于固定化、模式化的东西太多,以至于把原本属于音乐表达的语言特性都丢失了。所以探索这一现象的前提就是要研究歌唱语言在各民族地域中是怎样体现的。钱茸教授编著的《探寻音符之外的乡韵——唱词音声解析》把音乐的语言审美规律归结为“认同回归和谐”①钱茸:《探寻音符之外的乡韵:唱词音声解析》,中国青年出版社,2019,第6页。,其中包含的意思就是让语言与音乐回归到同等地位,但是这种“回归”是要建立在对民族地方语言的深入认知和了解基础上的,从而搜寻地域性的声乐作品来分析地方语言在作品中的音声表现。歌唱语言的体系不仅要在地方民族继续发展,还需要以符号化的方式存在并传承其地域性的多元音乐文化。从另一个角度看,民族语言之间存在相同性和旋律性,这都是民族语言在发展变化中产生的音乐色彩,因为其本身就拥有音乐性,所以在与声乐的腔体结合中或多或少会发生一些冲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歌唱与语言不是简单地区分二者的关系,而是要在语言适配的地域中看待二者的结合,所以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通过文献分析其中的关系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音乐文献学不仅是单独所在的音乐本体学科,它还有着多元视角的研究方向,从这种研究方向出发对歌唱语言的民族性进行研究可以产生更丰富的内容。通过这一视角下的观察,笔者认为,在社会横向的发展中,歌唱语言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而这种独特的性质是需要以大量文献研究来界定的,所以应建立更加全面的语言音乐理论体系,并以此来传承和发展声乐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