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明,林美辰
(1.沈阳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866;2.辽宁教育学院 教育科研与评估中心,辽宁 沈阳 110031)
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对其进行科学精神的培养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和推动科学事业的发展,实现科技强国的目标。因此要加强对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问题的研究,了解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发展现状,并且据此提出针对性的对策。
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培养能够提高青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而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力量。
对大学生的科学精神进行培养,首先要清楚什么是科学精神,即科学精神的概念。
什么是科学精神呢?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视角对科学精神一词概念的解释也会有所不同。袁江洋从长时段和全球科学史的角度对科学精神进行了定义:“科学精神是尊重理性的人文主义精神,是尊重实验和观察并且基于经验探索最大限度发挥人类理智创造力的精神,是坚持以经验探索和理性分析为基础判断真假、是非、善恶的精神,是坚持由真鉴善的科学价值论原则的精神。”[2]李醒民认为,科学精神是科学文化深层结构(行为观念层次)中蕴涵的价值和规范的综合[3]。刘行坦、梁燕红将科学精神的内涵概括为:“求是精神、批判精神、怀疑精神、实证精神、宽容精神。”[4]《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明确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以及追求真理、崇尚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5]。结合不同视角、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关系以及法律的规定,可以看出科学精神的实质是敢于突破、勇于创新、实事求是以及开放包容,因此,可以将科学精神概括为“求是精神、批判精神、创新精神、实证精神、宽容精神”。
从科学精神的内涵可以看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密切相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人类是进行科学活动的主体,科学活动需要人的实践才能进行。这决定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联系,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在进行科学精神培养的同时不能忽视人文方面。正如严纯华院士所说,强化人文精神培养与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融合。没有人文精神和情怀的科技创新走不远,甚至还可能走偏、背离科学伦理[6]。因此,正确理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才能更好地把握科学精神的内涵,将科学精神贯穿到实践中去。
中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科学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同时在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将科技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护我国的经济、国防以及其他方面的安全。
第一,求是精神。求是精神是实事求是精神的精华。实事求是中“实事”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求”是指去研究,“是”指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实事求是要求我们从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出发,去研究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发展的客观规律。求是精神要求我们想问题、做事情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索未知的世界、寻找真理的过程。求是精神要求大学生能够脚踏实地、不怕困难、勇于探索、寻求真理,在这个过程中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的态度。
第二,批判精神。批判精神也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容。批判精神要求大学生要用辩证的观点来对待已有的经验和成果,不能全盘接受也不能全盘否定,而是要采取批判的态度对待传统观念和权威观点,取其精华,加以借鉴,有所突破,不被以往的观念、思想所局限。批判精神也强调对于错误观点的批判与纠正。
第三,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及思维方式,大学生创新精神对内可表现为一种勇于探索求新的心理活动,对外表现为在学习、生活中勇于提出新问题、新观点和新方法[7]。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增强其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的勇气,开阔其思维,为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
第四,实证精神。实证精神强调有理有据,尊重客观事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培养大学生的实证精神就是要培养他们做事情要重视实践,凡事要通过实践才能得出结论,通过实证才能够得出科学结论。
第五,宽容精神。宽容精神指的是在科学上提倡不同的想法、观点都可以自由讨论,强调对不同的学术流派、理论采取尊重的态度。进行科学研究要有宽容精神。科学没有国界。对于各个国家、各个领域提出的科学理论要保持尊重的态度,对于先进的、正确的学术成果和观点要吸收借鉴,使学术界能够营造一种平等、开放、包容、和谐的氛围,百花齐放。保持宽容精神,不断丰富科学研究的内容、促进科学的繁荣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湖北省武汉市考察讲话中指出:“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把科技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国家才能强盛起来。”[8]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实现科技强国的目标就要加强科技的发展。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科技水平的提高,需要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大批创新型、创造性的人才,因此要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培养。
第一,引领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科学精神的培育对其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9]进行科学精神的培养,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好地适应科技日益发展的新时代。
第二,科学精神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武器。“科学精神作为一种内化为人格的崇高力量,它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智能力的精神反映,是人们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思想武器。”[10]科学精神的实质是敢于突破、勇于创新、实事求是以及开放包容。在科学精神的引导下,大学生可以形成科学态度,更好地通过实践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正确地认识世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有效地改造世界。
第三,促进和推动科学事业的发展。加强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成为我国科学事业未来的中流砥柱,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更好地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需要,运用科学技术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强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有助于把关键的科学技术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促进和推动科学事业的发展,尽快完成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培养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其进行科学精神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我国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2022年10月通过在线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沈阳农业大学100名法学类、医学类、理学类、工学类等专业门类的大学生进行科学精神调查。
针对科学精神的了解情况设计了四个问题。“你知道科学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吗?”调查结果显示,69%的学生选择了“以上都是”:即求是精神、批判精神、创新精神、实证精神、宽容精神,少部分同学选择了求是精神、创新精神或实证精神等单一的某种精神。“你认为大学生是否应该进行科学精神的培养?”调查结果显示,95%的大学生选择了“需要”。“你认为现在学校的课程是否能够培养并提高自己的科学精神?”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选择了“能够”。“在大众媒体中,你更倾向于哪方面的信息?”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同学选择了科技内容,有同学选择了国际大事、娱乐新闻或军事题材。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了解科学精神的丰富内涵,少数学生认为科学精神仅仅是单一的某种精神;大部分学生对于科学精神的培养表示必要;一些学生对于了解科技内容缺少主动性。
通过三个问题对求是精神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对于一个科学结论,你的态度是什么?”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是大部分学生认为要通过实践去检验结论是否正确,少部分学生认为专家的结论一定是正确的或者与我无关。对于“当遇到明显的错误科学结论时,你的态度是?”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选择“去查阅资料文献,并进行实践检验”;有的学生选择了“提出自己的观点,等别人去证实自己的想法”。对“在学校课堂上,老师对于科学知识等内容的传授更多地采取哪种方式”这一问题进行调查,得到的结果显示,52%的学生选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直接接受知识;48%的学生选择“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反转课堂”等形式。
通过这三个问题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具有求是精神,部分学生缺少对问题的求证精神,教师采用传统和反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模式进行科学精神培养。
对于大学生的批判精神现状进行调查,首先提问“你认为对于一些旧思想、旧理论,应该怎样对待?”调查结果显示有少部分学生认为过去流传下来的一定是对的;大部分学生都选择了“要敢于质疑,勇于怀疑”。其次“对于世界上是否有外星人这一问题,不同的科学家们有着不同的想法,对此你的态度是?”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选择“对各种观点都保持怀疑的态度,找到证据才能证实”;个别学生认为无所谓。最后“在网上,如果遇到一些吸引眼球的“标题党”式的新闻,你的态度是”这个问题进行调查,大部分学生会对这些言论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批判;个别学生泛泛地接受这一言论;少数学生认为无所谓,一扫而过。
通过这三个问题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是具有批判精神的,但面对互联网上的一些言论,有些学生缺少深入的探讨和批判,部分学生的批判精神需要加强。
对创新精神现状进行调查,“在遇到一些问题时,你是否会具有创新解决问题方式的想法?”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是大部分学生选择“具有,并且尝试进行解决”;部分学生选择“依旧按照原有方式解决”。“对于一些现有的科技成果,你的想法是?”大部分学生选择“想要进行创新,不断改造,并且要付诸行动”;个别学生满足于现有成果;少部分学生选择“有创新想法,但不会付诸行动”。“对于学校组织的创新相关的实践活动,你是否会积极地参与?”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是大多数学生会积极参与创新实践活动。
通过调查能够看出学生们大部分都具有创新精神,但仍有不足,如实践上缺少主动性,需要加强培养。
对于实证精神现状,通过以下三个问题进行调查。对“在平时的学习和考试中,你属于哪种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是一部分学生平时不努力,临时突击学习;一部分学生平时就努力学习,认真思考;没有学生选择“采取作弊手段,应付过去”。“对于考试作弊,篡改他人科研数据,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的行为,你的态度是”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是多数学生认为这种行为要坚决抵制,无法容忍;个别学生觉得无所谓,没有认识到这种错误行为的严重性。对“如果,你对于一项科学研究始终没有进展,而你又面临毕业以及找工作的情景下,你的选择是”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是87%的学生会继续钻研,不断实践,相信一定会有结果;个别学生选择了“赶紧毕业找工作”。
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调查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具有实证精神,少部分学生的做法和抉择中出现了急功近利的错误倾向,这与实证精神背道而驰,我们要加强对实证精神的培养。
对宽容精神现状进行调查,“对于不同国家、不同地方科学家提出的学术想法或者观点,你的态度是?”得到的结果是绝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尊重各个国家的各种学术观点,平等交流”。“对于他人提出来的你认为错误的结论,你的态度是”结果是绝大多数学生选择“采取尊重的态度进行交流探讨”;个别同学选择“直接认定他的结论是错误的,没有交流的必要”。“对于一个实验,你更喜欢哪种方式进行”这一问题的结果是大部分学生选择“和团队一起进行”;部分学生选择“自己独立完成”或“哪种都可以”。
通过这三个问题的调查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具有宽容精神,但仍有一些同学缺少宽容精神,需加强宽容精神的培养。
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培养的重要途径,加强对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调动各种因素,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促进作用。
学校是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培养的主要阵地,要提高学校对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重视程度。首先,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创新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调动学生对于科学精神学习的主动性,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次,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正确引导作用。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发展存在一些不足,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其进行引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教师加强对科学精神相关内容的学习与掌握,将科学精神内容的讲授融入到思想政治课中去,使学生深入理解科学的初心,在思想上更加重视领悟科学精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学生要激发自身对科学精神的兴趣,增加学习的主动性。当前有部分大学生接受教育、学习知识的目的是获取奖学金、就业时找个好工作。对于这种功利心理,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正确引导作用,引导大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不忘科学研究的初心,保持对科学精神的追求。
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对人们会产生深刻的影响。首先各个媒体和平台要加强对科学技术、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内容的宣传,营造一个重视科学精神的大众传播环境,使大学生在与各种媒体接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自己的科学精神。其次,家庭环境对人们的影响具有长远性和渗透性,家长的日常行为和生活习惯也会对孩子们造成影响。家长可以阅读一些相关书籍,并在日常行为中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精神,为孩子们塑造良好的科学氛围。在学校环境方面,要增加科学类书籍,开展相关活动,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使学生们自然地受到科学精神的影响。最后,在同辈群体环境方面,同辈群体环境具有互感性的特点,他们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是无意中进行的,潜移默化地互相影响,要加强对同辈群体的引导,发挥其对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积极作用。
中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不断凸显,要加强对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使他们能够成为具有科学精神的新时代的新青年,促进和推动科学事业的发展。基于调查结果,从学校、学生、环境三个方面提出了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培养的对策。首先,学校方面要提高对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重视程度,加强教师对科学精神的讲授,转变教学模式;其次,大学生自身要主动追求科学精神,不忘科学研究的初心;最后,要为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营造良好的环境,大众传播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以及同辈群体环境等因素形成合力,共同为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