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约的传统,开放的院街——浙大海宁国际校区教学北区设计思考

2023-08-21 04:36:30叶长青董丹申史国雷王欣
世界建筑 2023年8期
关键词:多功能厅大讲堂浙大

叶长青,董丹申,史国雷,王欣

0 引言

大学发展史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重要组成。西方从古希腊柏拉图的“学园”, 到中世纪以“修道院”为原型、以牛津剑桥为代表的“学术方院”,到文艺复兴后的人文苏醒,再到现当代欧美大学校园,是一条相对连续完整的发展路径。

而中国的校园历史,仅从原先的少量书院发展而来,在1840年之后,在国外教会及欧美留学归来的小部分学者的影响下,渐渐出现了现代大学的建设尝试;建国后,经历了苏联模式影响与1952年国内大学学科大重组,才慢慢形成了当今国内大部分大学的发展谱系。

21世纪以来,国内大学新校园经历了罕见的蓬勃建设,为此阶段的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大规模人才需求提供了重要保证。但是,海量集中建设的新校园,也带来了时空压缩背景下的诸多问题, 如校园规划科学性不足、人车问题较为突出,总体建设质量不尽人意、“千校一面”、人文历史记忆丧失等。

在如此新校园建设热潮下,实有必要对大学新校园建设的得失进行客观反思与总结。国内也已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在我们看来,在绝大多数异地新建的大学新校园建设亟需讨论的问题中,似乎有两个核心要点:(1)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融合借鉴优秀校园空间发展理念,建设适用与前瞻性的功能空间?(2)如何尽量融合基地环境、学校历史人文特色与未来趋势,打造真正有场所记忆与校园特质的校园环境?

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规划建设,同样面临上述两个重要挑战,而其中的核心区之一——教学北区设计(图1),集中地反映我们对上述问题的思考。

图1 教学北区总平面

1 总体规划——湿地中的校园

浙大海宁国际校区位于浙江海宁市鹃湖北侧,占地80hm2,总建筑面积约400,000m2。校区包含教学南区、教学北区、湖东综合体、东西区书院、体育馆、校医院等组团。国际校区规划以“一轴、二环、三心、四区”为总体规划结构,依托项目所在优美环境,通过错落与开合,致力于打造“湿地中的大学校园”(图2),以此奠定本校园的生态基底。

图2 国际校区西北向全景鸟瞰

2 组团布局——开放的院街

教学北区位于国际校区中轴核心区,总面积约53,000m2,包含学术大讲堂、公共教学楼、小讲堂、商学院、行政楼、多功能厅等8个单体建筑,是集校园文化、会议、教学、办公于一体的校园公共组团之一。

为顺应校园总体规划脉络、强调开放型综合体理念,教学北区组团规划以圆厅学术大讲堂为核心,商学院与公共教学楼分列东西侧翼,小讲堂、多功能厅与人文社科楼居中布局,各单体通过架空平台、连廊多维互通,共同形构以“圆厅讲堂”为核心的“开放院街”。

开放性首先体现为开放链接的总图布局。本组团南承校园中央草坪,北接中央景观湖区,东西向分别与图书馆及交流接待中心等重要组团相望(图3)。设计通过设置“一横四纵” 空间通廊,打造开放界面与开放路径,提升整个组团的通透感与公共性,着力打通、串接、提升校园的总体空间脉络。

图3 南向日景鸟瞰

同时,设计致力塑造北向滨湖公园(图4)、南向中央广场(图5)、教学主楼学习街(图6)及各单体开放式庭院等具有不同特质的开放型空间节点。其中既有礼仪性、聚集性的前广场,也有沿湖休闲景观带;既有相对开敞的共享空间,也有静雅的建筑内部庭院。

图4 湖畔全景

图5 南向中央台阶广场

图6 学习街

3 场所营造——隐约的传统

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作为中外联合办学的校区,吸纳世界各国学子,而浙江大学的发展历史,也同时有以“求是书院”为载体的传统书院以及之江校区(原之江大学)曾是美国教会学校的双重基因。 “必须重新发现校园建筑和城市化的最佳传统,将其作为产生建筑和校园形式的主要来源”[1]。无疑,对中西经典空间及浙大校园传统的研究与传承将成为重中之重。然而,我们认为,中西融合并非等同于传统建筑的“泥古”,相反,我们尝试探求其传统基础上的融合发展。

融合的首要在于室外广场群的立体营建,尤其是大讲堂前广场,其空间原型即源自古希腊室外剧场[2]。半圆形的空间布局,有足够的台阶升起,使得前广场成为一个多功能的观景、交流、聚会与合影场所;同时,半围合形态作为校园中心草陌的端景,增强了校园主轴空间的向心力(图7)。而东西侧的台阶广场,既是交通、集散的空间,也是师生的空间和舞台,是校园生活的表演场(图8、9)。

图7 南向中轴视景

图9 西广场

同时,设计还进一步致力于院落空间的适应性延承(图10)。项目从整体校园到各个组团及单体,均来源于传统中外大学的“学园”“书院”传统[3]。组团既作为整个校园的“园中园”,其中各个单体如教学楼、商学院楼、文科楼均为相对围合构筑,并特别强调其空间界面的开放性与特色营造,成为有体认性、归属感的院落空间(图11)。

图10 主教学楼庭院空间

图11 主教学楼庭院空间

立面上,设计选择以美英代表性校园砖石建筑为参考(图12),同时积极兼顾浙大悠久的校园营建传统(图13),进一步探讨立面语言的当代化表达。首先,建筑均由纵向三段式构成,但求清晰简明;且从总图的侧翼往中部单体,由折中向现代的微妙过渡;主材为细腻配色的暗红色实体砖(大讲堂为暗红砂岩板),局部结合米色石材(或同色真石漆),并辅以深灰色的坡面系统,以在主调性上取得传统校园建筑的清晰回应。

图12 哈佛大学桑德斯剧场的砖石建筑表情,来源:commons.m.wikimedia.org/wiki/File:USA-Harvard_Memorial_Hall0.jpg#mw-jump-to-license

图13 浙大之江校区教学建筑立面

立面构造方面,为适应当下使用,主张功能基础上的理性调适,通过加大开窗面积,强化实体红砖砌筑的逻辑性和合理性(图14),简化常规线脚的做法,配以局部幕墙、金属屋面等现代元素,增加实用、简洁、通透的现代感;继之,在整个立面系统上增加了部分中式元素,如中式的砖花、木结构半亭戏台等,从而形成更为强烈的中西、古今要素的并置与共鸣(图15、16)。

图14 教学楼墙身立面局部

图15 小讲堂立面局部

图16 教学楼底层立面局部

4 主要单体的空间与形质探索

4.1 学术大讲堂

大讲堂位于校园南北主轴的核心位置。大讲堂以圆为体,其体量可较好地回应各个方向的视线要求;而大平台的架设,应对了大讲堂内观众席的升起高度,自然形成了双首层的特色格局,并就此设置南北双门厅,以迎纳各个方向人流。大讲堂功能定位以学术报告为主、兼顾其他演出,作为校园的“学术客厅”,同时也是校园的“精神高地”。

通过前期的综合比较研究,观众厅功能设计形制上以哈佛大学桑德斯剧场(图17、18)及牛津大学谢尔登尼安剧场(图19)为借鉴原型。平面采用类环绕形座位布局,便于讲台与观众更直接地交流和互动,同时通过视线分析、声学分析、以确保视线均好性并避免声聚焦等问题。设计尤其强化弹性使用理念,通过前区半圆形升降乐池为实现多种需求提供了可能:乐池升至与舞台同高可成为岛式舞台,满足话剧、古典音乐、互动演出的表演需求;乐池升至与观众席持平可成为活动席位,使学术讲座、会议容纳更多的近距离观众;乐池降至底部可为歌舞剧演出提供场地……设计为现场表演提供了更多发挥和展现空间(图20)。

图17 桑德斯剧场二层平面,来源:boxoffice.harvard.edu/Online/default.asp?BOpara m::WScontent::loadArticle::permalink=sanders-theatre&BOparam::WScontent::loadArticle::context_id=

图18 桑德斯剧场室内,来源: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Sanders_Theater,_Memorial_Hall,_Harvard.jpg

图19 谢尔登尼安剧场室内,来源:discoveroxfordshire.com/things-to-do/sheldonian-theatre

图20 大讲堂二层平面

大讲堂以白色砂岩环形柱廊为基座,立面主体采用了近色的砖红砂岩,点缀以深灰铝框的方形窗洞,上部为深灰色内退体量及环形露台,总体形成了结构清晰、虚实相间的纵向3段面貌,体现出协调前提下的典雅与稳重(图21)。公共大厅室内以象牙白为主调,塑造学术殿堂的素雅形象;观众厅以枫木吸音板为主材墙饰,暗色的座椅呼应了宁静的主题氛围,形成内外空间的有机整体。大讲堂屋顶层还有校史展览馆,外围为360°环形室外平台,是整个校园的绝佳观景场所。

图21 北向湖畔视景

4.2 公共教学楼、小讲堂

教学楼、小讲堂设计注重特色化与人本化。教学楼西侧设置室外学习街,既方便特殊天气的通行,也为师生提供便利的半室外的学习和交流场所;教学楼平面以中廊为主,教室大多容纳30人以内,室内布局模式多样,既有传统的阵列式教室,也有马蹄形教室、哈克尼斯圆桌教室、六边形教室等,满足国际校区不同场景(图22)。小讲堂设置有100座与200座环形阶梯教室,相对独立,既可以作为平时大班授课的教室,也可以举办学术报告、社团活动等(图23)。

图22 公共教学楼一层平面

图23 小讲堂阶梯教室

4.3 多功能厅

多功能厅西连行政楼,东接大平台与学术大讲堂,共同构成校区对外交流的综合体。首层临湖餐厅为150人规模,北侧设置开敞外廊,就餐同时可以享受惬意的湖畔美景;二层多功能厅为400座容量,通高7m,内部空间可分可合,结合北向观景露台,通过竖高大落地窗向中央湖景完全打开,成为全湖景景观的高标会议场所(图24);休息厅横向布局,局部首层与二层通高,南向可以眺望广场及中央草陌景观,室内外蔚然一体;其南向入口二层还点缀有中式木构半亭,既是入口的雨棚设施,也是外部广场活动的“戏台”空间,有着中西并置的对比效果(图25)。

图24 多功能厅二层平面

图25 多功能厅南向视景

4.4 商学院与行政楼

商学院、行政楼位于组团西侧,纵向联体营造,并通过二层玻璃连廊东接多功能厅与大讲堂。商学院建筑借鉴了沃顿商学院、芝加哥商学院等世界知名商学院建筑的布局模式,有着较为雅致的入口,并围绕中央共享方厅展开(图26)。方厅4层通高,以中心演讲台(楼梯)为中心,左右对置红砖柱廊,顶部为反拱透光屋面,通过室内外材质的一体化设计,求其内外融合,典雅庄重(图27)。

图26 商学院二层平面

图27 商学院共享方厅

行政楼南接商学院, 呈“L”形临湖布局,并有半围合内部庭院。一层公共门厅南北通透,侧边设置公共事务大厅与贵宾接待,二至四层为办公区(图28)。立面设计凸显传统与现代的对比与并置(图29)。

图28 行政楼一层平面

图29 行政楼内庭院

5 小结与讨论

在当前依旧方兴未艾的大学新校园建设浪潮中,关于校园的科学理性营造、校园特质的追寻与实践,设计业界已有一定的探索与努力,但真正有说服力的成果并不多。

大学发展走向越发开放和融合的趋势,“国际校区办学强调融汇中外、汇通古今,回归大学的精神实质”[4],而浙大国际校区建设正是顺应这个方向的办学举措。作为设计方,要解答新老校园延承关系,面临中与西、传统与现代、组团个性与校区共性等诸多问题的挑战。

“艺术创造不能完全脱离以往的传统基础而独立……艺术的进境是基于丰富的遗产上,今后的中国建筑自亦不能例外”[5]。作为浙大国际校区的核心组团之一,针对项目所处江南地域以及面向国际的实际需求,本组团设计以“开放的院街”“隐约的传统” 为题,在校园生态基底、组团布局、单体设计等诸层面,着眼于对西方传统空间原型的借鉴与学习、浙大老校园建筑的回顾与分析,致力于传统砖石建筑营建逻辑性、策略性的再探讨,通过相对理性、开放的手法予以综合和实施,希冀建立兼具实用性和前瞻性、有丰富历史传承、富人本活力的真正有特质的当代校园建筑群组(图30)。

图30 湖畔夜景鸟瞰

“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记忆”[6]。在组团设计中,我们以浙大校歌“大不自多,有容乃大”“礼主别异,乐主和同”精神为指引,秉持“平衡建筑”理论之“中西融合、多元平衡、共享共生” 理念[7],尝试作出实践解答。□

猜你喜欢
多功能厅大讲堂浙大
瞎闹腾大讲堂
有趣!浙大的实践课让网友羡慕不已
时代邮刊(2019年18期)2019-07-29 08:49:18
“别样”履职大讲堂
人大建设(2018年11期)2019-01-31 02:40:56
Jin Yong’s ZJU Years: “Wisdom is the Goal”
文化交流(2019年1期)2019-01-11 01:34:26
浙大全球农商研究院
农经(2018年10期)2018-10-10 03:30:40
教学实验性多功能厅的声学及音响系统设计
七用途会议室灯光音响及集成管理设计简述
文化馆多功能厅的设计与施工
快乐大讲堂{2}打嗝怎么办?
快乐大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