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还原与重构:张家界土家传统民居的现代转化设计研究

2023-08-21 13:48欧阳国辉向子睿陈染岐李维灏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3年7期
关键词:吊脚楼土家张家界

■欧阳国辉,向子睿,陈 鑫,陈染岐,李维灏

(长沙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湖南长沙 410076)

在国家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国家层面的文化发展需求。其中,“创造性转化”是对现存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性传承,要充分尊重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精神内核转化为当代人更乐于接纳吸收的形态;“创造性发展”则是对传统文化自身发展逻辑的精准分析并加以推演,正视传统文化中的不足并丰富充实新的内涵[1]。基于“文化双创”的政策指导方针,在传统民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不断涌现出各种理论与主张,其中,“现代转化设计”是较为合适的保护路径,通过合理平衡传统民居的“历史性”与“适宜性”,在保持其传统特色,传承地域文化的同时,进行“现代化更新改造”,使得传统民居得到活态保护和持续发展[2]。

以张家界市永定区王家坪镇,沅古坪镇为中心集聚了众多土家族传统村落,有数以百计的土家传统民居被较为完整地保存了下来。但伴随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传统民居的居住适宜性降低,新建房屋趋于同质化,传统风貌与民族特色受到冲击等问题凸显,土家传统民居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既要满足村民的“现代化需求”,又要保护传统的“民族地域文化”。要合理解决这一矛盾,土家传统民居需要进行“现代转化设计”。本文以张家界土家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研以及设计实践等方式总结土家族传统民居特征内涵并探究其现代转化设计方法,以期为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民居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

目前,关于民居现代转化设计的研究正广泛开展。其中,常青院士团队专注于“历史建成环境再生”探索,推动传统村落与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再生成为乡村发展的驱动力[3];王澍试图用“自然生长”的方式改造乡村,将生态环境,传统历史与现代生活有机融合在一起,构建“隐形城市化”[4];屈培青指出建筑师要“善古融新、形意并重”,探索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建筑创作方法[5];孟凡浩基于地域文脉对传统聚落进行转译与重构,突出展示当代乡村新民居既根植传统又联系生活实际的双重特点[6]。以上各研究方向在理论与实践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兼具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但从建筑类型学角度出发,归纳整理张家界土家民居之住居原型,并聚焦以结构拓扑变换、空间要素传承、比例尺度延续、实体材料变更等方式为核心手段探索土家传统民居的现代转化设计方式研究目前较为欠缺。该理念包含以人为本,系统优化,传统复现以及存旧续新四个基本原则,分别对应优化居住体验,类型还原重构,强化民族特色以及活态保护模式四种方式。本文在此基础上作补充与梳理,通过类型学的形态设计方法探索张家界土家传统民居的现代转化设计途径(图1)。

图1 基于类型学形态设计方法的张家界土家传统民居现代转化设计研究框架

1 类型还原——张家界土家传统民居的“原型”

建筑类型学的方法主要包含两个重要步骤,第一步从对象的表层形式中抽取深层结构,即将建筑中形态结构相同的元素聚合为有机整体,将形态结构相异的元素分离,其本质在于追求对象的精神内涵,在不断向前发展的时代潮流中找到“不变”的“原型”;第二步则是将对象的深层结构转换为新的表层形态,通过对多样的现实形态进行归纳,抽象和整合,总结出可用于建构模型的内在原则,其本质是在同一类型框架下转换研究对象的形态模式使得研究对象在建筑更新过程中获得延续性[7-8]。其中,第一步又可称为类型还原,具体到张家界土家传统民居,其表层形态主要包括建筑空间形制、建筑样式以及建筑装饰等视觉感知方面;其深层结构则表现在建筑的空间比例关系方面。本文采用田野调查方法,深入土家传统村落,对张家界市永定区石堰坪村等7个土家传统村落进行建筑测绘和居民访谈,运用建筑类型学的归纳、整合与还原的方法,从建筑空间形制、建筑样式以及建筑装饰等方面具体分析张家界土家传统民居的“原型”。

1.1 空间形制“原型”

张家界土家传统民居主要分为主屋与吊脚楼两部分,另外还有部分附属用房,其平面空间形制按主屋与吊脚楼的相对关系分类,大致可以分为5类:三连间主屋、一字型吊脚楼、L型吊脚楼、U型吊脚楼以及合院式吊脚楼[9]。对张家界土家传统民居的平面空间形制进行归纳、整合与还原,并从空间图式,平面图式以及典型特征等方面详细对比了各种平面空间形制的特点,得到张家界土家民居平面空间原型图式分类表(表1)。

表1 张家界土家传统民居平面空间形制图式分类表

张家界土家传统民居的基本形制是无吊脚的三连间主屋,其堂室格局类型主要包含“切分组合”型与“一明两暗”型[10],平面的开间进深长度满足一定的比例关系,通常在1.5:1到2.3:1之间(表2)。

表2 张家界土家民居基本形制的堂室特征分析

1.2 建筑样式“原型”

张家界土家传统民居主体是穿斗式木构架,全屋木构,青瓦盖顶。且构架的所有瓜柱都延伸到最底部的一根枋上,所有的枋都贯通两边,称为“满瓜满枋”。这种结构形式整体性极强,有“墙倒屋不塌”的特点。构架按照不同的组合可以分为三柱四瓜、三柱六瓜、五柱四瓜、五柱八瓜等结构形式。主屋一般为双坡顶,吊脚部分一般为歇山起翘[11](表3)。

表3 张家界土家民居建筑样式图式分类表

1.3 建筑装饰“原型”

张家界土家传统民居装饰主要体现在门扇、窗格、围栏、挑枋、屋脊、瓜柱、飞檐翘角等处[12]。屋脊一般为两端微微起翘的清水脊,中部用小青瓦堆叠形成三角形,品字形,圆形等形状;大门一般为“六扇门”,门上装饰一般为万字格,双喜纹,花鸟纹等;窗户样式最多的是花窗,装饰花纹一般为万字纹,双喜纹,方圆镶嵌纹,冰裂纹,龟背锦,拐子纹等[13];民居正屋前后屋檐下的挑枋一般会有深远的出挑,又称“板凳挑”[14]。

2 现代民居样式的分级异化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土家族传统民居正处于不断自发演进的过程中,但因缺乏科学引导,新建民居风格各异,杂乱无章。土家村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促进了土家村落民居的“自组织”营建。村民为提高生活质量,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自发地”新建现代民居,这些现代民居的居住生活条件相比传统民居更舒适、更安全、更便捷,但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现代民居样式出现“分级异化”。这些现代民居一部分具有较强的土家族民居样式特色,一部分的民族样式特色较弱,还有一部分则是完全没有土家民族特色的城市风格。强样式特色类型用材现代,样式传统,重在表现形式上呼应民族传统做法,但样式造型缺乏规律,用材成本颇高,可复制性较低,新建建筑之间形式差异明显;弱样式特色类型风格迥异,中西方元素混合,传统与现代元素交融,整体造型样式杂糅;部分完全没有土家民族特色的新建民居与周边的传统民居构成强烈反差,凸显出正在发生的传统民居的时空演变历程[15]。

3 村民的“现代化”需求

前文提到现有的传统民居已无法满足村民逐渐增长的现代化需求,传统民居的现代转化设计不仅需要在空间形式上呼应其内在“原型”,核心目标是通过适度的、合理的改造以满足村民们与时俱进的现代化需求,从生活的各个方面与细节处入手,提升村民的生活体验感。本文选取了张家界石堰坪村等7个土家传统村落,采用调研问卷的形式,考察采访了24户总计65位土家族居民,得到了村民们对于现代化生活需求的第一手资料。同时采用统计学方法,从传统民居现状,传统民居现代化改造需求以及村民对于传统村落保护的态度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了村民的需求。

总结问卷调查结果可知,张家界土家传统民居的保护现状较好,大部分民居结构完整,可以居住(图2)。居民对传统民居的现代化改造需求主要体现在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提升、屋顶升级改造、防火性能的提升以及厕所的升级改造等方面(图3)。绝大多数的当地村民对于传统村落保护持积极态度,认为民居需要保持传统民族特色,同时又能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图4)。基于以上村民对于传统民居的现代化需求,对传统民居的保护态度以及现存民居的保护情况,后续将通过类型重构的具体方式展开土家传统民居的现代转化设计实践。

图2 张家界土家传统民居现状分级

图4 村民对于传统村落保护的态度

4 类型重构——土家民居现代转化设计实践

建筑类型学形态设计方法的第二步,是将对象的深层结构转换为新的表层形态,即类型重构过程[16]。类型重构是指在保持对象深层结构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分析需求与条件,对其自身表征进行重组、变换及优化,从而获得新的表层结构,完成对象升级。类型重构属于类推设计过程,需要结合在地性场景与历史性环境,在转换设计过程中着重关注方位路径、区域范围、视觉形状等要素。类型重构采用的方式主要包括结构拓扑变换、空间要素传承、比例尺度延续、实体材料变更等。土家传统民居的现代转化设计需要在住居“原型”的引导下,充分考虑张家界地区的地域、历史以及文化条件,充分结合当下村民的需求,运用类型重构的四种主要方式对传统民居进行创新设计,使得现代土家民居产生多样的形式,但仍保留着传统民居的基本叙事格局,最终推动土家民居的历史原型产生新的语义内涵。

考虑到不同的传统民居的保存现状有较大差别,民居改造活动具有较强的特异性,本文主要探讨新建土家民居的现代转化设计方式。选取张家界市永定区马头溪村榨油坊前坪空地作为新建用地(图5),开展土家传统民居现代转化设计实践,设计对象包含现代土家民居建筑群与乡村公共空间,其中现代土家民居建筑群包括了经现代转化设计的“一”字型、“L”型、“U”型吊脚楼群以及它们所围合成的院落空间,乡村公共空间则是以榨油坊为基础的改建同时附加周边局部小环境的再营造(图6)。

图5 马头溪村榨油坊前坪空地现状图

图6 马头溪村榨油坊乡村公共空间与现代土家民居设计效果图

4.1 结构拓扑变换

拓扑学本身不涉及几何形状,仅涉及空间的内外、远近、上下等相对关系,而拓扑变换则超越了几何形式,以类型要素的相似,连续以及闭合等特点来使类型要素重新组合。拓扑变换主要包含三个方面,首先是建筑形态之“同形变换”,顾名思义,拓扑变换之后的主体类型要素形态与原型存在稳定的延续性,变换过程受到较为严格的约束,以拉伸、挤压等弹性变换为主;其次是“同胚变换”,与前者相比,变换过程较为自由,除弹性形变之外,还可折叠,其拓扑变换之后的主体类型要素仍然保留有原型的痕迹;最后是“非同胚变换”,与前两者相比,其变换过程改变了原型的结构模式,一定程度上模糊了类型要素与原型之间的延续性,但同时为类型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创新提供更多可能[17]。

马头溪村现代土家民居建筑群的三类现代土家民居设计主要运用的拓扑变换方式是“同胚变换”。由于转化之后的“一”字型、“L”型以及“U”型吊脚楼三类民居一脉相承,遂以“一”字型吊脚楼为例详述,“同胚变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图7):①建筑整体延续使用了土家民居的双坡屋顶与歇山翘角;②“一”字型沿开间方向做局部打断和抬升,改善土家民居本身过于均质的横向空间,错层带来的侧高窗为二层提供更多的采光照明,也让空间更加灵动。③采用瓦片堆叠的手法形成精美的屋脊图案;④檐口的挑手采用简化设计之后的“板凳挑”形式;⑤山墙面的穿斗式木构架结构形式来自土家民居常见的“五柱八瓜”样式;⑥大门造型则沿用土家民居的格扇门形式,堂屋大门为六扇门,室内房间门则采用现代木门,窗户类型主要采用格扇窗与花窗,沿用了土家民居的传统风格。⑦将穿斗式木构架转换为现代化的预制装配式木框架结构,保护与传承土家传统木构技艺。同时以木饰面板装饰建筑外立面和部分室内房间立面。结构拓扑变换之后,“一”字型吊脚楼民居样式富有传统神韵,结构显示现代美感(图8),新建民居完成了在形态格局层面上对传统民居的继承与发扬,为后面相关的具体解决村民生活需求的现代转化设计手法奠定了基础。

图7 “一”字型吊脚楼的“同胚变换”

图8 “一”字型吊脚楼内部展示

4.2 空间要素传承

空间要素主要包括点、线、面、体等基本元素以及由这类元素穿插组合构成的复合要素[18]。在建筑空间要素中,按照阴阳理论中的“四象”空间时空观,院落式建筑可进一步划分为“太阳”空间——室外空间、“太阴”空间——室内空间、“少阴”空间——过渡空间、“少阳”空间——庭院空间等。“四象时空”强调阴阳有序,不同的空间类型要素相互对立,相互渗透甚至相互转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天人合一”时空观[19]。空间要素传承是从居民需求角度出发,对“四象”空间的优化布局与创新组合,是对地域要素和历史要素的兼收并蓄以及对传统要素和现代要素的存旧续新。

“四象”空间的创新设计充分体现在马头溪村现代土家民居建筑群中,以“一”字型吊脚楼为例,其室内空间布局沿用土家传统民居堂室格局类型中的“切分组合”型布局方式,以祭祀属性的堂屋为核心来组织空间,保留原有的卧室、厨房、储物间等空间,将起居室改造为现代客厅,同时对厨房和卫生间做提质改造,置入卫浴室、书房等现代功能空间,并将原有的火塘空间单独保留。传统的“切分组合”型民居通常在堂屋的后部有一房间,或为卧室,或作储物之用,现在取消房间功能,转而置入楼梯间,连通局部抬升的二层空间,堂屋做通高处理,彻上露明,不仅放大了民居的神性空间,同时丰富了竖向空间层次(图9-图10);其过渡空间主要包括檐廊部分和吊脚部分,檐廊部分通过延续传统土家民居屋檐深远的外挑形式,打造一个供室内外和谐对话的灰空间,吊脚部分主要作为停车位使用,同时也是联结内院空间与外部空间的过渡部分;其室外空间主要包括与周边“L”型吊脚楼、“U”型吊脚楼所围合构成的庭院空间以及毗邻榨油坊前部空地的开敞公园,由于传统的土家民居一般随山势地形呈散点式布局,相互之间的联系较弱,围合庭院增进了村民的社会交往,构建了更加亲近的邻里关系。空间要素传承这一手法是在传统空间布局的基础上所做的优化,解决了厨卫空间提质问题,电网设施升级问题,污水处理问题等现代需求。

图9 转化后“一”字型吊脚楼首层平面图

图10 转化后“一”字型吊脚楼二层平面图

4.3 比例尺度延续

建筑本身以“适形”为原则,强调合适的比例尺度关系[20]。例如土家吊脚楼属于木构干栏建筑,层数一般为一到两层,开间一般为三开间或五开间,且横向尺度较宽,纵向尺度较窄,室内尺度布局按照不同空间的功能需求而定,各部位之间的比例关系和谐适宜,并与自然环境相协调,整体建筑体量符合人的身体尺度,因此人在建筑环境中能感到亲切舒适。以新建的“一”字型吊脚楼为例,主体延续土家主屋形式,保持三开间,层数二层,主体部分的开间进深比约为2:1。吊脚楼部分为一层,吊脚楼屋顶较主体二层屋顶约低3米。通过延续土家传统民居的比例尺度关系,使得整栋建筑高低错落有致,尺度得当,体现了土家传统民居遵循的比例协调,构造合理的建筑形式美原则。

4.4 实体材料变更

土家传统民居现代转化设计还直接反映在围护结构材料的创新选择上,即材料选用的变更优化。首先,张家界地区的土家传统木构民居多采用单层围护结构,材料选择以20 mm厚杉木板为主,无保温层,因此其围护结构气密性和室内热环境较差,冬季湿冷,夏季闷热。而部分民居在此基础上有“自发性”改造,例如采用夯土墙,黏土砖墙,空心砖墙等方式替代原有的杉木板,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原先的室内热环境,但此类做法破坏了传统的建筑风格与民族风貌,同时受制于建筑构造技术与房屋结构稳定性等因素,这类做法并未广泛使用;其次,土家传统民居的屋顶主要为木檩青瓦盖顶,一般无吊顶,门窗类型主要为单层木门和单层普通玻璃加木窗框,其热工性能较差[21]。

结合调研数据,当地居民对传统民居的现代化改造需求主要体现在围护结构保温性能提升、屋顶升级改造、防火性能的提升等方面,因此需要结合地域条件,对传统民居的围护结构材料做适当调整与变换。以“一”字型吊脚楼为例,在“结构拓扑变换”章节中提到,新建民居主体结构变更为装配式木框架结构,通过对比不同材料保温隔热及防火性能,选用陶粒加气混凝土砌块作为填充墙体,实现保温结构一体化。围护结构墙体内外增设木饰面板以还原传统民居特征,因此外围护结构的材料层次由外至里变更为“外部木饰面板—界面砂浆层—陶粒加气混凝土砌块墙—抹面砂浆层(内铺网格布)—内部木饰面板”(图11);屋面做适当保温处理,其材料层次由外至里变更为“青瓦盖顶(搭七露三)—坐浆—水泥砂浆找平层—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防水层—水泥砂浆找平层—钢筋混凝土屋面板—抹面砂浆层”(图12);窗户材料更换为杉木窗框加单层Low-e玻璃的格扇窗或花窗,门更换为现代实木复合门[22]。这些变更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民居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减少火灾风险,同时保留土家民居的传统风貌[23-24]。

图11 材料变更后的内保温墙体构造

图12 材料变更后的屋顶构造

5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建筑类型学方法,以类型还原整合归纳了张家界土家民居在空间形制、建筑样式、建筑装饰等方面的“原型”。依照住居原型,通过类型重构的方式对土家传统民居进行现代转化设计实践,从居民需求出发,对传统民居的结构要素、空间要素、比例尺度以及实体材料进行相应变换,提出一套较为完整系统的土家传统民居现代转化设计策略。这套策略兼顾了张家界土家居民的现代生活需求与土家传统民居的建筑风貌,可以作为张家界地区土家传统民居的新民居建设与旧民居改造之参考指南。当然,本研究目前还存在局限性,例如调研的土家民居数量有限,对当地居民的家庭结构关系与日常生产生活方式的追踪调查还较为缺乏,希望通过后续深化调研补充相关数据,进一步强化土家传统民居现代转化设计研究的普适意义。土家传统民居的现代转化设计是一项“民居—民族—民生”多维一体的系统研究,具有广泛性、地域性与持久性的特点,是乡村振兴视角下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基础路径之一。而时下乡村的社会变迁与居民生活正飞速变化,相关研究应当持续关注这些变化,积极推进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民居的保护与传承。

猜你喜欢
吊脚楼土家张家界
苗族吊脚楼在民宿设计中的应用
巴渝文化——吊脚楼
吊脚楼(外三首)
土家摆起来
土家摔碗酒
张家界看山(外四首)
土家摔碗酒
“醉美”张家界
人间奇景张家界
看张家界的漫山红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