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婵娟
(贵州民族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0)
“阴影透视”课程是建筑图学系列课程之一,该课程传统教学形式主要为尺规铅笔绘图,基础理论较为复杂,教材的更新速度也较慢,各大高校均出现了教师教学难、学生学习烦的困境。在当代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建筑专业出现了很多三维建模软件,可以简单直观的表达建筑的透视和阴影,表达效果非常吸引眼球,各高校师生高度重视软件制图,而手绘类课程的地位逐步被取代。在巨大的挑战之下,也出现了一定的机遇,笔者之前在教学改革中尝试多方式结合,利用PPT 多媒体结合CAD、SU 等软件协同教学,有一定的成效。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并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1]。2020、2021 年特殊时期,教育部发布“停课不停学”的指令,钉钉、腾讯课堂、雨课堂结合开放慕课等,线上课程被空前重视。本课程顺应时代需要,通过网课经验总结互联网线上优势,利用线上线下教学的融合,创新了多元化智能化的教学模式,直观动态演示繁杂的制图过程,更好地引起了当代大学生的共鸣。
建筑类专业大都招收理科生,对于新生美术基础要求不高,很多理科生的美术基础相对薄弱,尤其是贵州本土学生,他们很多来自贫困地区,这部分学生在大一学习美术课时容易彷徨,失去信心,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专业设计能力。而本门课程作为美术课的补充课,通过几何理学方式进行科学诠释,既是专业必备能力之一,也能帮助工科生逐步过渡将图学基础融汇贯通,重树自信。
本课程的传统教授内容多难度大,教学讲解耗费时间长,反而增加学生的畏惧感,最关键的是尖钻难部分应用的必要性锐减,不符合当代学生实际需求,从而使得学生缺少积极性。同样,对于高校老师而言,备课难,效率低,不同程度上均出现了不愿上、抛皮球的抱怨,不利于教学团队的培养建设和提升发展。课程改革后便可解决上述问题,并实现对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
本课程作为典型的传统手绘课程,其相近课程如画法几何、建筑制图、技法表达以及美术基础素描、色彩等也都曝露在互联网的冲击下,都遇到了如何教、如何改、如何学的时代变革之难题。传统手绘表达主要通过教材和课堂讲授,课中耗费时间长但收效可能不明显,课后虽有作业或实践,但往往容易忽视课后复习环节。反向利用互联网,使其成为课堂工具,辅助课堂建设,以有效减少课中不必要的过程,并强化课后效果。
因此,本课程梳理和改革中以实践应用为导向,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修订讲授内容,课堂形式多元化吸引学生的兴趣,做到最大化提升课堂效率,教师的教学热情也得到极大提高。结合其他图学教学经验,强调三维教学,突破教学章节的限制,而不是面面俱到灌授,课程内容体系重新构建,授课内容“少而精”[2]。通过结合互联网的先进教学方法,利用智能媒介将改革成果进行大规模推广,完善线上教学资源,提升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也是对教学资源的利用。
基于PBL 教学理念,同时借鉴BOPPS 教学方法,本课程做到理论结合实践,形成“课前预习-课中讲解与实践制图-课后巩固-教学评价调整”一个闭合的师生互动教学链,同时搭建一定的教学资源库,以便后期达到推广的目的,尤其能针对更多基础较为薄弱的地方院校进行共享,共同推动课程的更新和深度思考。课程实施过程如图1 所示。
图1 课程实施过程
课程不再刻意要求尖、钻、难的部分,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建筑表达中的基础应用。课程强调“理论-实践-应用”的链条效应,教学内容加强专业应用的针对性,在此基础上融入科学逻辑理论。教学不以考试为单一目的,注重平时环节,不依靠简单地临时抱佛脚式的考试突击,把学习渗透到平时过程中。同时,课堂内容结合线上网课进行翻转,把老师讲变成强调“学生思考-课堂问答”,尽量覆盖到每一个学生,找到薄弱点各个击破,增加学生主观能动性[3]。
2.2.1 课前——问题导入
利用网络已有资源和自建智慧树平台课程,在课前向学生发布任务,进行预习。同时,每堂课对上一堂课进行复习和梳理,并以应用型问题作为当堂课的切入点进行课程导入,激发学习的主动性。课程大作业结合建筑设计课程的表现要求,在开课两周发布,过程贯穿于整个教学周。学生挑选资源库中的模型根据课程进度分阶段进行透视和阴影的绘制,该作业以小组团队形式完成,不断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逐步完成,并适时检验教学成效,不断调整和强化课堂理论的渗透。计算机辅助教学创新如图2 所示。
图2 计算机辅助教学创新
2.2.2 课中——翻转课堂+小组合作+实践指导
针对上一节课程留下的课后思考和作业实践,下一节课马上讨论和讲解,通过师生互动演示、学生互评或提问等模式进行实践指导,减少理论填鸭输入,增加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同样以小组团队进行协作和讨论,课中按照小组教学模式,对小组成员个案进行因材施教,如有问题,鼓励小组成员利用课堂时间互相探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课堂气氛。有部分学者认为要抓住课堂的每一分钟去灌输大量理论知识,否则课堂内容过少是注水行为,老师辛辛苦苦备课的结果却是学生并不认真向学,实则需要反思的是人的专注力有限,信息量过大学生无法吸收反而容易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而降低课堂质量。
2.2.3 课后——录播课复习+作业巩固
课后主要通过两个环节完善:①布置少量专项的作业练习。②课程团队录制了一定的重点和难点专项视频讲解以及其他相关的慕课等网络资源,学生可以自行挑选针对性的资源进行复习。两者结合达到巩固和举一反三的作用。同时,如果学生在其他学习阶段如设计表达或者美术绘画上碰到同样的制图问题,也可以通过线上资源自主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课程考核分为平时和期末考核环节,为了体现平时实践的重要性,平时环节分为课堂表现、课后练习和大作业阶段考核等;期末考试中理论占20%~30%,其他则为基础绘图,所考核内容基本覆盖理论课程80%的重难点,但考虑到考试和课堂时长限制,很多复杂的绘图过程无法体现,因此将这部分考点融入平时考核环节中。考核标准的比重意味着平时环节和期末考试同样重要,甚至更高,以模型库为实际案例着重强调对于绘图的实践运用。
传统教材习题库内容较多,难度较大,教学团队根据核心专业课程的实际需求,对习题库进行了整理和创新:①针对每个知识点选择一到两个典型案例进行习题研究,做到有的放矢。②完成特色的大作业习题库,通过小型组合体案例进行应用型练习[4]。大一新生课程重课业多,避免因此学生的心理反抗,课程改革后作业不在多而在精,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答疑解惑,加上综合大作业的完整实操,重释线下具有当代建筑学类应用特色的习题库。
通过课程改革,教学团队重新梳理了课程讲义,利用互联网智能软件制作了部分课件和习题的线上数据库,通过软件的动态演示直观展示制图过程,避免了手绘演示中的繁杂错漏,同时录制了相关的视频和网络资源,发布在智慧树平台上,以供翻转课堂使用,构建一个线上线下结合的完整教学系统,学生可以课前提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反复理解记忆,达到更深刻的吸收效果,同时线上资源也有利于本课程改革的推广传播和知识共享[5]。
课程开始、中期、结课后根据课堂评价实时反馈,通过课堂答疑、点对点谈心谈话、问卷调查等方式及时调整课程内容,根据每一级新生的基础情况适当调整,并结合每年培养方案的需求与时俱进,使得改革真正为应用服务,为学生之根本服务,落到实处。教学团队也会参与到各类教学活动中,并指导学生参与相关竞赛,根据师生评价反馈意见灵活调整,同时将改革穿插在整个过程之中,真正的做到教学相长与教学同乐[6]。
对于当代建筑类的学生来说,手绘结合软件是更完善的表达手段,软件表达确实优势突出,但很多时候设计需要心手合一的快速表达,此时手绘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了解绘画背后的理学原理,有助于冲破对绘画的畏惧和学习障碍,树立专业自信和兴趣,尤其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这也是教书育人的重大思政责任。在互联网的大浪拍打中保持初心,本课程会不断深化改革,跟上新时代的节奏,结合线上资源进行理论输入,刺激线下课堂进行高效互动,课前课中课后多维度给学生抛出问题,增加学生问、老师答的翻转互动环节,取得更高质量的教学改革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