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导向研究

2023-08-21 07:12李聪聪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5期
关键词:网络空间导向

李聪聪

摘 要: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推动了移动网络时代的到来。依赖于互联网技术建构起来的网络空间,不仅是技术和人才交流的新场域,更是各种意识形态较量的新战场。基于此,以当前网络时代赋予马克思主义话语大众化为需求,厘清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中面临的挑战,寻求实现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话语认同的实践路径,是守护好我国人民的网络精神家园,不断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导向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5.047

互联网的日益普及推动人类观念革新和文化进步,同时也造成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碰撞更激烈,加大了马克思主义话语调控、引领非主流意识形态的难度。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建设,全面把握其话语传播的立足点和发力点,厘清传播中面临的挑战,寻求新的路径以适应新时代赋予的马克思主义话语大众化的需求。这不仅能提高马克思主义话语认同度和网民的信任感,亦能抵制西方敌对势力进行网络渗透活动,从根源有效维护国家的网络安全。

1 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导向的时代要求

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能否实现马克思主义话语大众化,不仅关系到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安全,也关系到马克思主义话语能否达到网民的认可和实现自身的利益诉求。

1.1 马克思主义话语导向能代表新形势下人民群众的利益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环境也在发生不同层面的变化,人民的利益诉求也随之高涨。在分析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话语大众化之前,要搞清楚为什么要实现的问题,即其重要性和必要性的问题。社会的发展能否符合大众利益诉求则决定能否促进社会进步,由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不充分,受教育水平以及自我认知的差异性决定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也有差异。西方一些统治阶级为维护自身的利益进行价值观的洗脑,对成员进行思想控制以按照自身利益方向发展,忽略集体利益。在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最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实利益,社会主义要发展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实现,就要维护人民群众最真实的利益诉求,发扬斗争精神,敢于批判异质意识形态的渗透意图,正确引导群众保持头脑清醒,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1.2 马克思主义话语能通过网络空间新技术提升话语导向能力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网民的利益多元提供了现实的可能,也为网民超越传统的话语表达拓宽了渠道。在传统的话语传播媒介中,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掌握主要的话语传播途径,网络空间中话语传播方式不仅为网民公平的利益表达提供了可能,而且信息技术的精确化使得马克思主义话语的受众对象更具针对性。传统媒体时代,个人发表言论机会存在局限,随着网络新技术日新月异,网民可更直接的在媒体上实现言论自由,但也会出现利益之争。原本占据传播优势的马克思主义也会因网络中的利益冲突遭遇网络空间带来的“去中心化”挑战。但从目前话语传播的整体来看,网络环境的公开性使得网络技术对其影响并不只是负面的,因为马克思主义代表着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这也包括广大网民的利益。马克思主义话语能否在新技术的指引下,精准实现话语的理解与认同,也是进一步在网络政治参与中实现民主化的有效途径。同时,一些网民缺乏利益规划的理性自觉,往往与主流话语偏离,这更要求通过新技术打造符合网民利益诉求的网络环境,真正使马克思主义话语内化于心。

1.3 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建设能益于党把握意识形态全局

互联网的普及为马克思主义话语引领创新了平台,但同时受不同主体价值诉求、社会思潮多元等影响,其主导地位也面临较大挑战:如一些西方国家凭借国家话语霸权和计算机方面的优势对我国进行网络渗透,企图破坏我国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为目的散播各种错误思潮。当今世界经济复苏乏力,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提出“中国威胁论”等对中國进行威胁。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党,所以历来对马克思主义建设高度重视。新时代背景下迎来的是更严峻的考验,尤其西方国家对我国开展意识形态渗透时,依然要保持清醒,为党把握意识形态全局指明方向。加强马克思主义话语建设不仅能加强其主导权,亦能提高引领力。就主导权而言,只有党和国家牢牢把握意识形态这个领导方向不动摇,只有加强马克思主义话语的认同,才能提高网民对异质意识形态的分辨力,在批判错误思潮时有效化解风险。再就引领力而言,新媒体时代网络空间存在纷繁复杂的思想观念,如何有效防范意识形态风险,最基本的就是提高对马克思主义话语的认同感,达到群众支持的话语才是最有助于党把握意识形态全局之径。

2 影响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导向的现实困境

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各种意识形态斗争在网络新战场更激烈,当前马克思主义话语的认可度虽有提高,但面对复杂的国内外舆论环境和舆论生态,依然潜移默化存在一系列问题。

2.1 话语主体多元化稀释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的凝聚力

在多元信息交织的网络空间,“每个个体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和制造者”。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步打破过去权威媒体一元主导的话语地位,话语主体呈现多元的态势,不但涵盖权威部门、意见领袖,也包括广大网民、主流媒体等。不同的话语主体通过发表关乎自身利益的话语呈现不同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话语因此也会受到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网络空间中存在的各种话语主体可能会冲击马克思主义话语的一元地位。话语的传播在传统大众传媒时代经常处于有限的技术落后的时空里,其信息闭塞,每个网民不能平等且自由地发表言论,只有少数权威人士或社会精英可以。而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了这个缺陷,在去中心化的网络空间,人人都有麦克风,都有发言权能方便地获取、交流信息并表达个人诉求。然而,信息化背景下社会舆论事件不断高涨,多元话语主体在掌握话语表达主动的同时一旦发表不良言论,就会对马克思主义话语导向造成干扰。

二是马克思主义话语在网络传播中会出现多种话语主体干扰。话语主体进行思想交流时也参与其传播扩散,如果话语主体随意扩散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的言论在社交媒体上,甚至是违反主流话语的错误思想,又加之网民因在年龄、马克思主义素养等方面存在不同,缺乏对马克思主义话语的辨识力,更易被误导利用,严重影响了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导向,稀释其凝聚力。

2.2 话语环境复杂化削弱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的引领力

话语宣传主体能否在网络中发挥有效宣传作用关系到马克思主义话语在网络空间的认可度及权威力。一般而言,两大宣传主体即以党政干部为主体的“正规军”和以理论学者为主体的“民间智库”采用的教育方式更为传统化,多以政治性宣讲和理论性阐释为主。在复杂多元的网络空间,这种宣传教育模式会丧失一定的现实影响力,主要体现在:首先,网络环境的开放性意味着网民可以在网络空间中自由的阐发代表自身诉求的言论,同时,尽管马克思主义话语在网络空间大力宣传,网民也可选择充耳不闻。其次,网络环境的复杂性意味着话语宣传主体无法将马克思主义话语在网络空间的全覆盖,比如微博、微信等的每个角落。最后,网络话语的多样性可能会和主流话语造成脱节,因为传统马克思主义话语采用陈旧严肃的宣传方式,而网络空间存在的宣传方式具有“娱乐文化”和“快餐文化”的色彩,自然会削弱马克思主义话语的引领力。伴随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思想不断进步的同时滋生了各种非主流的意识形态思想和不同层次的思想矛盾。各种错误思想一旦占据网络空间,会严重污染风清正气的网络环境和马克思主义话语的领导地位,削弱其引领力,破坏主流话语长期构筑的思想屏障。

2.3 话语内容碎片化消解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的阐释力

网络空间的开放性也有一定的弊处,即“表面地实现了互联网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平權化”。网络空间为广大网民提供开放的话语载体表达代表自身利益诉求的话语,人人都可以实现话语表达,在这个过程中,各种舆论观点、社会思潮等也在泛滥传播,话语内容被分割呈现为片面性甚至娱乐化的话语碎片,从而进一步消解网络空间其话语的阐释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话语内容碎片化会破坏网络空间意识形态的完整性叙事。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为了更快地获得信息,往往上网查阅,得到的大都是碎片化零散性的信息,导致马克思主义话语从完整性叙事的话语内容变得更碎片化,取而代之的是不成体系的微小叙事。尤其一些媒体为了利益在网络空间对突发事件断章取义,片面的宣传转载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掩盖真实完整的内容,企图消解马克思主义话语的阐释力。

另一方面,话语内容碎片化会影响网民的话语认同。信息、舆论、错误思潮等失真散播网络空间已是常态,伴随而来的是造成网民思维认知的碎片化。错误的思维认知往往会引起错误的价值认同造成不良的行为,更有甚连锁反应:一经社会媒体宣传并放大后会误导和干扰更多网民的价值判断和对马克思主义话语的认同,消解其阐释力等负面的影响,危害网络安全。

3 加强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导向的实践进路

如何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有效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马克思主义话语导向,是进行国家网络安全建设的关键之举。

3.1 主体:形成多主体参与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主体队伍

马克思主义要想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在社会中得到民众的认同支持,就必须重视话语主体作为主导的作用。一方面,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话语干部队伍的理论培训。多媒体环境下的不同价值主体之间会出现激烈冲突:网络空间中网民的思想更具差异,甚至出现核心价值观缺失的现象。“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聊聊天”。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要从理论出发提升民众的理论水平,增强对马克思主义话语认同的同时能够对主流话语有原创、深刻的见解。另一方面,要提高网络评论员队伍善引舆势的能力。手机、电脑等各种移动智能终端在网络空间充当重要的话语载体,网络评论员一方面要拥有过硬的网络技术,另一方面要析舆情、懂舆意、引舆势,合理运用互联网技术表达马克思主义话语。可开设贴近网民生活的品牌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深入生活进行舆论引导,营造风清正气的网络生态。网络评论员队伍还要定期接受党和政府组织的网络应用能力培训,“加强对社会舆情、治安动态、热点敏感问题的分析研判,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网络评论队伍要增强对信息的敏感性,顺应时代要求,倾听网民心声,回应网民诉求,主动公开及时引导防止一般舆情事件因为隐瞒、删除等手段演化成意识形态事件,才能更好地形成网络舆论引导合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风气。

3.2 环境:构建媒体融合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话语环境

科技的发展革新了人民的思想观念、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为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增添了形象生动的方式,增强了其认同度。因此,采用形象生动的形式让网民理解话语内容及意义至关重要。一方面,要构建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在理论渊源、话语内容和文化等方面带有西方色彩,而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要想使带有西方色彩的思想得到认同,就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和运用。习近平在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方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论观点。如正确对待网络空间的“三个地带”。网络空间的虚拟与多变,使得网民的利益诉求变得多元,要求必须增强马克思主义话语导向,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现大众化。另一方面,营造媒体融合发展的话语环境。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信息获取的方式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网民信息获取的方式可以是微信、微博等任何的智能终端。一些西方国家利用英语第一语言等这种优势对发展中国家不断地获取经济利益企图危害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渗透行为,比如价值观念和腐朽的西方文化生活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发挥传统大众传播媒体的公信力优势,同时结合如音乐和语音等以微信、微博和客户版等为载体的新传播方式,进行多渠道的宣传,使小到普通网民,大到党员干部都能够有效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共同构筑媒体融合立体化马克思主义话语环境。

3.3 内容:生产网民喜闻乐见的马克思主义话语内容

以往大众媒体在传播意识形态时经常借用呈现带有政治性色彩的话语体系,这存在能否为民众所接受的问题。而在多元的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工作者可以利用新型载体将其话语转换成具有生活化的话语内容。首先,话语内容要满足人民利益。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行动指南,始终为人民谋利益,都充分展现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把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发展目标。马克思主义话语只有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利益诉求,才能不断提升其认同度,实现大众化。其次,警惕“泛政治”的评论误导正确网络舆论方向。与早期的“魔弹论”相比,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受众群体超越传统被动接收信息的缺陷,任何人都拥有在网络平台自由表达看法并参与信息的生产发布过程,任何人都有自己的信息发布平台对各种思想观点进行自由解读并进行讨论。由于网络传播迅速,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如果利用突发事件造势,就会出现危害马克思主义话语安全的现象。对这种现象要保持高度警惕,“要深入开展网上舆论斗争,严密防范和抑制网上攻击渗透行为”。要对网络媒体正确管控,增强马克思主义话语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立言的立场。最后,提高网络话语的吸引力。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也由理论变成现实。中国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发展,才造就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要实现马克思主义话语创新、生产网民喜闻乐见的话语内容,实现理论创新,就必须在掌握网络传播规律的同时提高治网和用网的水平。同时,要用多种方式转换成具有生活化的话语内容,提升吸引力,实现马克思主义话语的大众化。

参考文献

[1]刘鹏,王坤.积极推进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建设与创新[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1,(10):1315.

[2]闫翠娟.新时代青年文化的参与品格及其价值意蕴[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03):3138.

[3]李江静,徐洪业.准确把握互联网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的新形势[J].红旗文稿,2015,(22):10.

[4]习近平.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历史机遇 自主创新推进网络强国建设[N].人民日报,20180422(01).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66.

[6]习近平.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N].人民日报,20190126(01).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5.

[8]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930.

猜你喜欢
网络空间导向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偏向”不是好导向
共建诚实守信网络空间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网络空间安全立法之名与实
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探讨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人才培养探索与思考
报道要坚守正确的价值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