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梦欣 赵海滨
摘 要: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赓续红色基因、汲取进步力量的精神源泉,也是高校开展思政育人工作的重要教育资源。新媒体时代,红色文化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建设具有独特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新媒体技术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从构建新媒体平台、优化传播内容、提升传播主体媒介素养、健全网络监督机制四个方面,探索了新媒体环境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新模式,旨在为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思政教育功能提供新启示。
关键词:新媒体;红色文化;思政教育;融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3)08-0127-04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努力奋斗、顽强拼搏的历程中形成的思想文化智慧结晶,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必须坚持的文化立场[1]。当前,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多元化的传播手段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开辟了新的渠道,丰富了红色文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提升了红色文化的育人效果。但是,红色文化教育也面临着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被削弱、碎片化知识传播阻碍系统化思维发展、高校学生价值判断“迷失”等一系列现实挑战。基于此,高校应将新媒体与红色文化有机结合,
从载体、内容、形式、机制保障等不同维度探寻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让红色文化更好地发挥育人实效。
一、新媒体时代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
红色文化高度契合了高校学生的群体特质和思想需求,对于当代高校思政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快推进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能够更好地滋养高校学生的“拔节孕穗期”。
(一)有利于引導高校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和政治信念
从历史角度来看,红色文化作为一种先进文化,其内容丰富而深刻,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深厚的思想基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不同时代的凝结与聚集。红色文化将中国共产党从创建到壮大的历程记录在精神谱系与物质载体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舍生取义的革命精神,彰显了中国人民坚定的理想信念。回顾历史,红色文化见证了陈独秀、李大钊、恽代英等伟人的光辉,再现了无数先烈反抗侵略者的历史,展示了光彩神奇的史诗篇章,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加快新媒体环境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进程,可以提升高校学生对党的四个历史时期的认知水平,让高校学生感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艰辛,引发情感共鸣,并且,能够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价值观认同,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此外,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还能解决学生政治信念迷失、理想信念动摇等问题,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二)有利于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2]。红色文化作为党的制胜法宝,能够有效契合高校学生的群体特质。新时代,高校学生正处于价值信仰形成的关键时期,通常具有较高的个人理想与价值追求,能够不断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在人际交往方面,高校学生往往会显现出行为的灵活性与思想的开放性,但部分学生也会出现个性比较自我、缺乏责任意识、缺少担当精神、抗压能力较弱、“知-行”分离等问题[3]。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利用新媒体平台将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相结合进行宣传,不仅可以让高校学生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不畏艰苦、砥砺奋斗的精神,激发高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还可以满足高校学生的心理需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逐步完成从外显认同到内隐认同的过程。
(三)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亲和力与针对性
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红色文化具有丰富深刻的党性教育意义。红色文化是一座座无形的红色纪念碑,记录了党领导人民不断奋斗、勇敢前行的足迹,记录了无数革命先烈在革命斗争中的丰功伟绩。红色文化承担着传承党和国家红色基因的重任,高校学生在参观革命遗址和红色展览的过程中可以近距离感悟革命的艰辛,在聆听红色故事时可以缅怀革命先辈。感悟红色文化的过程,就是一段接受伟大建党精神熏陶的过程,红色文化是思政育人实践过程中最鲜活的部分。新媒体时代,高校借助大数据和网络信息化技术能够增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比如,教师可以在思政课堂上立体、生动地为学生讲述红色故事,让他们在感受英雄精神魅力的同时引发思想共鸣。此外,将红色文化与新媒体技术融合不仅能够拓宽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途径和渠道,还可以完善思政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方法,有效解决思政课程内容单调、资源不足等问题,增强思政教学的针对性,凸显思政课的育人作用。
二、新媒体时代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机遇和现实挑战
新媒体时代,红色文化的内容不断丰富,呈现形式和育人路径不断创新,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新媒体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也会给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进程带来一定阻力。
(一)新媒体时代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机遇
第一,新媒体拓展了高校学生了解红色文化的渠道。传统思政课堂展示红色文化,通常会借助报纸、红色读物等纸质媒介。如今,得益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丰富的信息传播渠道满足了高校学生学习、交往、获取资讯的需求,他们可以在各大互联网平台观看红色文化网络精品课程、红色经典解说视频以及热点资讯等,革新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形式。并且,思政课教师能够利用新媒体技术深入挖掘、整合红色文化资源,授课过程中也可以借助视频、图片等形式,使红色文化的教学方式更加生动有趣,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第二,新媒体创新了高校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形式。传统思政课堂的教学素材主要来源于课本和其它书籍,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课程内容,且传播方式具有单向性,很难让思政教师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也会对反复讲述的红色经典产生“审美疲劳”。而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交互性更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播的节点或起点,学生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也在传播信息。可以说,新媒体技术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创新了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形式,也为高校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这种红色文化资源充满趣味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红色文化对高校学生的吸引力,符合高校学生思想独立、热衷于追求新事物的群体特质。
第三,新媒体满足了高校学生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传统的思政课堂教学较少根据当代大学生不同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以及学习能力将他们进行分类,很容易落入“复制粘贴”教育模式的陷阱。新媒体技术的出现适逢其时,为高校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量身定做“私人订制”式的学习内容、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4]。高校利用新媒体技术分析学生接受红色文化的偏好,并在此基础上为不同学生进行精准信息推送,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自身个性发展的需要。思政课教师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红色文化类微博话题引导学生交流探讨,培育学生的思辨能力,并且,可以通过开展线上会议的方式邀请不同高校的人文社科類专家学者,为学生讲述学术前沿研究热点、解读历史事件的深层价值。
(二)新媒体时代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挑战
第一,多元社会思潮冲击主流意识形态。新媒体平台允许用户相对自由地表达个人观点和价值理念,这为社会思潮的多元化提供了最佳场域,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文化不断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而高校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若不能接受正确的思想价值引导,很容易受到各类腐朽文化的影响,这些思想会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们的消极情绪,动摇他们的理想信念。此外,新媒体的交互性使得每个人都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部分新媒体平台博主为了博人眼球、吸引流量,会编造一些荒谬不实、虚假夸张的信息欺骗大众,致使真假难辨的信息在社交平台肆意传播,而“人们所表现出来的信息需求,常常是猎奇心重,对低俗内容较为敏感”[5],这也会削弱权威媒体的话语权和红色文化的感召力,增加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难度。
第二,碎片化知识传播阻碍系统化思维发展。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取红色文化信息的渠道不再局限于书本、报纸等传统媒介,以“两微一端”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逐渐成为了人们获取红色文化信息的主要渠道。但是,在新媒体平台为用户营造的线性“拟态环境”下,红色文化信息大多呈碎片化,很少有系统的论述内容,这种环境在为用户传播红色文化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内容流失的风险[6]。如果高校学生长期接收这些碎片化的红色文化信息,会影响他们构建红色文化理论思维,难以对红色文化形成系统和全面的认知。与此同时,在网络碎片化知识的影响下,高校学生的注意力会发生转移,大量娱乐性信息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他们学习思政理论的空间。
第三,部分高校学生存在价值判断“迷失”现象。学生的价值判断是他们进行思维活动的基础,但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茧房”只提供给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会让他们的认知出现偏差,难以对经过新媒体包装后的红色文化内容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评价。此外,由于网络平台具有虚拟性、即时性的特点,一些匿名用户在评价英雄人物时往往带有主观随意性,放大英雄人物的细微缺点,掩盖其丰功伟绩,“诋毁英雄”“重评历史”等历史虚无主义言论在网络空间沉渣泛起[7]。这些言论会混淆部分学生的价值判断,致使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不畅。
三、新媒体时代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
(一)构建红色文化教育的新媒体平台,创新融入思政教育的渠道
新媒体平台是加快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进程的“助推器”,高校可以根据学生对新媒体依赖性较强的特点“对症下药”,强化红色文化教育网络平台建设。第一,高校要掌握红色文化教育的主导权,推动各部门的红色教育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工作,通过开通各部门、各学院的官方账号,把控好信息传播平台的建设质量。与此同时,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B站等新媒体平台的热度,有效传播本校开展的各类红色文化教育活动。第二,高校要将主流意识形态摆在重要位置,结合本校特色打造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红色专题网站,并整合新媒体平台内的红色文化热点信息与新闻资讯,将它们分类后及时投放至专题网站页面,充分利用班级微信群进行广泛宣传,提升高校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兴趣。第三,高校新媒体账号要重点关注“党史学习教育”“共青团中央”“人民网”等党政媒体的社交平台账号,及时转发、推送有关社会热点、时政新闻、学术文章等信息内容,将这些内容引入高校思政教育环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利用新媒体优化红色文化内容,更新融入思政教育的形式
红色文化内容不是停滞不前的静态呈现,高校要根据时代发展和教学形式的变化,及时更新红色文化教育素材,提升红色文化与新时代思政教育的相融性,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作用。第一,要突出红色文化中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高校学生对外界信息的辨别能力有限,容易对个人理想信念产生质疑,因此,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需要强化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专业理论知识的讲授。第二,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即时性、传播速度快的特点,依据当下学生需求及时更新红色文化育人素材,提升红色文化的育人效果。新媒体时代,信息量庞杂且更新速度快,思政课教师应更加关注相关讯息,并在有效筛选的基础上,及时将正能量新闻报道加入红色文化素材库,让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的同时培养互利互惠、服务社会等优良品质。第三,思政课教师可以采用现实与虚拟结合的方式,创新思政教育形式,通过在课堂教学中播放名家论坛、党政类视频的形式,让学生在学习前沿性理论知识中了解红色文化。
(三)提升高校学生的媒介素养,营造融入思政教育的健康氛围
良好的媒介素养能够帮助学生有效甄别网络不良信息、抵制不良行为。新媒体时代,部分大学生缺乏理性的媒介信息辨别能力,容易将新媒体营造的拟态环境当成客观现实看待,
这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高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要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思政课程体系,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引下合理设计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媒介观,提升他们对不良信息、虚假信息的辨别取舍能力,让高校学生避免受到“信息茧房”和“回音壁效应”的影响。第二,要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思政教师的努力,高校要组织思政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媒介素养教育培训,通过政策支持、教学评价机制建立等方式强化教师媒介素养教育意识,提高他们的媒介素养教育知识水平和技能,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供智力支撑。第三,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高校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校园好网民”等网络评选活动,引导大学生正确上网、理智上网,提高他们的网络媒介素养,为新媒体时代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营造正能量的网络传播空间。
(四)健全高校新媒体网络监督机制,保障融入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新媒体时代,为促进红色文化深度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让学生接收正能量的文化信息,高校还需健全新媒体网络监督机制。第一,高校要健全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学的相关规章制度,如红色文化资源利用制度、红色文化融合结果评价制度等,并成立专门的红色文化宣传部门,严格审核、监督新媒体时代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各项流程和各个环节。第二,高校要建立专门的信息传播管理机制,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提高红色文化类热点话题投放的精准度,筛选正向的红色信息,严厉打击传播虚假红色信息的行为,从传播源头确保红色文化的融入方向。第三,高校要建立红色文化舆情监测管理机制,通过大数据分析,及时接收高校学生的反馈信息,掌握他们对红色文化的认知状态,及时调整红色文化的传播内容,优化红色文化的传播方式,防范化解危机风险。
四、结 语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学生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的需求与环境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方面,新媒体技术丰富了高校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内容和形式,拓宽了红色文化教育的路径;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诸多问题。面对机遇与挑戰并存的局面,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需要趋利避害,利用好新媒体技术的优势,深入探究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相融的路径,发挥红色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引导高校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和政治理念,培养他们成为勇担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青年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艳.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8):38-40.
[2]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7):4-17.
[3] 刘燕,李楠.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3(2):89-95.
[4] 郭明净.大数据视域下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20(1).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7.
[6] 汪青,李明.从背离到统合:全媒体场域中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J].理论导刊,2022(2):56-63.
[7] 曲一歌.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挑战与应对之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4).
[责任编辑:武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