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播学视角的真人秀节目特征探究与思考

2023-08-21 06:03王师师
今传媒 2023年8期
关键词:传播学特征

王师师

摘 要:随着媒介融合理论的发展,各类节目基于传播学视角,从节目制作、传播形式、传播内容和受众等方面提出了优化办法,促进了各类媒体形式的繁荣与发展。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的真人秀节目的基本特征,阐释节目制作、传播形式、传播内容和受众等方面的特点,并结合发展现状提出了几点优化建议,旨在为电视媒体的蓬勃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传播学;真人秀节目;特征

中图分类号:J97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3)08-0071-03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真人秀节目已经初具形态,收视率不断增长,但是,部分节目仍然存在创意贫乏、热点缺失等问题。对此,相关工作者要对当前真人秀节目的特征进行分析,针对这些节目在内容制作、传播形式上的优势与不足,提出对应的优化方法,促进我国电视媒体可持续发展。

一、基于传播学视角探究真人秀节目特征

真人秀节目是将电视传媒作为介质,属于真实电视范畴,但是,不同于电视剧和纪录片,真人秀节目具备非虚构和超脱虚构等特点。制作者一般会预先设定真实情境,并要求参与人员在此种规定情境下依照既定规则,为达成一定的目標而行动。真人秀节目具有真假切换、记录性转换、戏剧性、虚构与非虚构交融的魅力,以上魅力产出依赖参与人员在假定情境中表现出的感染元素、细节元素、情境元素、环节元素、结构元素、动力元素和人物元素。具体来讲,基于传播学视角的真人秀节目具备以下特征:

(一)节目制作的“真”与“秀”紧密结合

在节目制作方面,虚拟与非虚拟结合是真人秀节目的一大特征,其中,虚拟部分为“秀”,非虚拟部分为“真”,二者紧密结合为观众带来了无穷乐趣。

首先,“真”符合了电视媒体的基本特征,节目通过展示真实的画面信息为观众呈现客观、实时的视听享受。大多数真人秀通过真实的场景及维度向观众呈现内容,除了凸显参与者的个人特性外,还会依托于其他的艺术形式(如剪辑特效、背景音乐)使节目内容更加丰富,调动观众情绪的同时,也给观众带来更加真实的观看体验[1]。由此可以看出,“真”是真人秀节目的基础属性,只有保证节目的真实性,才能凸显节目的传播价值以及创新意义。

其次,在“秀”这一特征上,制作者为了保证节目收视率会加入虚构成分,以达到“秀”的标准,进而满足部分观众的观看需求,这与其它广播电视节目存在明显区别。具体来说,“秀”的程度并非毫无限度,其真实性的展现需要在一定限度内突出,保证在特定情境下展示真实的场景和人物行为,从而为观众带来不同的观看体验。大部分真人秀节目采取纪实的拍摄手法,此种写实手段与节目特征匹配,相较于其它广播电视节目而言具备休闲趣味和真实体验的特征。即便是部分真人秀节目加入的游戏等要素符合虚拟特点,但是,参与者处理问题的行为是出于自身的理解,语言和表情较为真实。

(二)戏剧性与记录性结合的传播形式

在传播形式方面,真人秀节目会将戏剧性与记录性相结合,形成记录与戏剧冲突相交融的特征。真人秀节目以无限接近真实反馈为目的,力求全部记录参与者的个人活动,因此,纪实手法的合理使用会直接影响节目的收视率[2]。例如《爸爸去哪儿》《幸存者》,如果只是简单地记录父子之间的活动,将难以展示出区别于纪录片的娱乐性。这就要求节目制作者要借助纪实手法,将参与者的表情、语言和动作准确记录下来,与观众产生情感联动。

观众需要以节目情节为介质融入电视节目之中,而真人秀节目的传播形式符合这一要求,制作者利用情理之中与意料之外共同作用的方式,产生戏剧冲突,从而确保节目的观赏性。对此,制作者需要认识到戏剧性与记录性融合的必要性,以凸显戏剧性特征为导向,对电视节目予以创新[3]。笔者通过调研发现,戏剧性特征具备戏剧扮演和戏剧冲突两个层面,节目制作者往往通过预设冲突、搭建戏剧矛盾、使用道具、选择嘉宾、策划游戏等方式,提升节目的观赏性,参与者会在特定情境中,按照角色规定以本人身份参与,为营造戏剧效果提供支持。

(三)观众参与意识强烈

部分真人秀节目会将观众当作参与者,尝试与观众互动,并使这些观众发挥相应的作用。观众参与意识强烈这一特征与后现代社会的去中心化观点十分契合,通过更加真实的手段让权威专家、名人、明星等表现出平易近人的一面,可以拉近与观众间的距离。后现代主义理念为真人秀节目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引导其在传播学理论下转变受众身份,从而展现更为贴合现实生活的场景与画面,助力此类节目蓬勃发展[4]。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观众不再满足于原本欣赏电视节目的方式,更希望以主动参与的形式展现自我,期待在节目中发声。对此,真人秀节目需要打破明星、艺术、虚拟等要素与普通群众、日常生活、真实情境之间的界限,通过互动交流,使观众与参与者产生“碰撞”,进而迸发出情感,加深观众与参与者的体验感。

(四)传播内容丰富化

目前,我国真人秀节目主要包含亲子类、体验类、游戏竞技类、技能比赛类、旅游类和婚恋等类型。不同类型的节目所传递的信息和价值取向有所差异,这也使得真人秀节目具备传播内容丰富化的特征。

例如,在技能比赛类真人秀节目中,《歌手·当打之年》具备赛制灵活和歌手多样等特点。节目以精良的制作为观众带来视听享受,尤其是在选择歌手方面考虑到了不同年龄段观众的需求。制作者将真人秀节目的“真”体现在歌声是否打动人心,观众在欣赏歌曲时更为关注音乐本身,这与回归本真的制作目标十分契合[5]。

此外,在婚恋类真人秀节目中,节目通过设置合理的矛盾冲突,展示情侣、夫妻等情感关系的真实相处模式,传递出想要获得幸福就需要不断努力的价值观。总的来说,真人秀节目类型的多变为观众带来了多重情感体验,具备传播内容丰富化的特征。

二、当前我国真人秀节目存在的不足

首先,从《我爱记歌词》发展至当前《心动的声音》《天赐的声音》,技能比赛类节目体现出电视媒体人为创作新节目所做出的努力,但是,随着节目数量的激增,整体区别度不高,容易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就目前情况来看,还存在设置雷同和创新性不足等现象[6]。

其次,对于体育竞技类节目,其设置本意是为了带动全民参与运动和竞技活动,通过设置不同难度的关卡,以赢得大奖为目标,展现出挑战者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往直前的勇气。然而,受收视率和投资因素影响,此类节目逐渐偏离原本特征,部分节目以审丑为出发点,凸显挑战者的狼狈表现,刺激观众的感官,此种形式和特征与主流文化、正能量是相悖的。

再次,家庭秀节目的主要特征是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展现家庭成员间的合作与交流,传递出家庭共享的氛围。在节目制作方面,加入的家庭元素属于制作方式的创新。然而,由于后续创意没能紧跟观众的喜好变化,节目因缺少戏剧性和挑战性等特征,观众反馈逐渐平淡,出现了收视份额和收视率大幅降低等问题[7]。

最后,其它类型的真人秀节目虽然具备真实性特征,但是,部分节目对观众反应和节目爆点的把控不足,没能从观众心理出发,导致观众参与度不高,无法形成传播链。

三、优化意见

为展现真人秀节目的价值和正向特征,电视媒体工作需要根据传播学理论,对节目的内容形式和价值传播等进行细化与完善,从而为观众提供具备观赏性和教育性的优质节目。

首先,在内容上要借助信息技术,利用大数据收集当前观众对真人秀节目的反馈,找准观众的欣赏点和需求。以优秀节目案例为参考,借鉴其在节目制作、传播形式、受众和传播内容设置上的优势,反思自身在制作和传播方面存在的不足。此外,在内容设计上,要遵循文化引导原则,注重对观众正向价值观的引导,摒弃审丑等畸形审美[8]。

其次,在形式上要向下兼容、向上发展,制作贴近老百姓生活的节目。例如:《妈妈咪呀》展示了火车司机、病患者、洗碗工、普通的送水工、卖牛肉汤的小商贩以及边境警察等社会各个领域奋斗者的故事,利用观众参与互动的方式,揭示故事主题,温暖观众的心灵,在满足大众好奇心的基础上,契合了社会人文精神诉求。

四、结 语

综上所述,真人秀节目是一档区别于新闻、纪录片和电视剧的新型电视节目类型,其具备“真”与“秀”结合、戏剧性与记录性融合、受眾参与程度高和传播内容丰富等特征,但是在传播方式、形式和受众需求等方面出现了节目同质性强、创新水平不高的问题,这就要求相关人员要基于传播学理论,提出优化路径,助力特征产出。

参考文献:

[1] 张倩.竞技类真人秀节目的叙事模式研究———以《这!就是街舞2》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35):209-213.

[2] 王施施.媒介话语批判视角下真人秀节目中的女性形象建构研究———以《乘风破浪的姐姐》为例[J].东南传播,2021(3):133-137.

[3] 李春梅.“慢综艺”真人秀节目的现状与发展[J].西部广播电视,2021,42(3):111-113.

[4] 王祖苗.拟剧理论视域下的真人秀节目———以综艺节目《哈哈哈哈哈》为例[J].视听,2021(7):40-41.

[5] 申林,史文思.后电视时代真人秀节目明星群像的审美反思———以《乘风破浪的姐姐》为例[J].新媒体研究,2021(7)12:74-78.

[6] 王健,陈丽媛.真人秀节目的“异化”现象刍议[J].当代电视,2021(8):65-71.

[7] 姚婕琼.韩国真人秀节目的属性对观光目的地形象及访问意图的影响———以《新西游记》第一季的韩国观众为对象[J].中国商论,2021(24):53-59.

[8] 晏青,景宜.娱乐文化的苦情叙事与内在肌理———以情感类真人秀节目为例[J].中国电视,2020(2):59-63.

[责任编辑:李慕荷]

猜你喜欢
传播学特征
根据方程特征选解法
新型冠状病毒及其流行病学特征认识
如何表达“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抓住特征巧观察
传统媒体正能量的传播学探析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
大数据的传播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