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高校音乐学专业综合型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2023-08-21 23:45:32宋彦斌
大众文艺 2023年9期
关键词:音乐学文科跨学科

宋彦斌

(怀化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湖南怀化 418000)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推进,国家越来越重视综合素养人才的培养,也加强了对交叉学科建设的重视力度。2020年11月3日,《新文科建设宣言》正式发布,对新文科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文史哲促人修身铸魂、经管法助力治国理政、教育学培元育才、艺术学美人化人”[1]。该宣言指出新文科是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高等学校是新文科建设的主要阵营,而新文科建设也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在新文科背景下,高校音乐学专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不仅要关注音乐学科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也需要关注学生跨学科素养的培育,以实现音乐学专业的创新性转化发展任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对接基础音乐教育的综合型音乐人才。因此,规划好音乐学专业建设的新方向,构建面向未来的音乐学综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刻不容缓。

一、新文科背景下音乐学专业的发展定位

(一)新文科的内涵

“新文科”是相对于传统文科而言的,其起源与20世纪上半叶提出的“跨学科”系列概念息息相关。但“新文科”概念则是由美国希拉姆学院提出的。2017年10月希拉姆学院对29个专业进行重组,将文理交叉,并把新技术融入文科类课程中,实现了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因此,新文科其内核就在于将文理进行交叉,实现学科重组、创新,并引入新技术,以适应时代的社会发展需求。“新文科”理念引入中国是在2018年8月,中共中央提出“高等教育要努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的建设要求。此后包括新文科在内的“四新”建设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航标。2020年11月《新文科建设宣言》发布之后,“新文科”更是成为我国高校文科类学科建设的热点。在我国学科建设中,“新文科”之“新”在于新理念、新技术、新需求、新范式。其具体的精神内涵可以归纳为:一是通过文理学科的交叉,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概念;二是通过信息技术,改变文科的教学方式和研究方式,引发人文学科的变革;三是对应时代发展、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适应新时代的文科新型应用人才;四是从文化层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科学派”,构建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学科建设范式。

(二)新文科建设中音乐学专业的定位

在《音乐与舞蹈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指出音乐学专业是培养具有音乐素养、音乐专业知识技能,能够在文化、教育、媒体等某一领域中从事教学、研究、管理工作,并具有创新能力的实用性专门人才。可见,音乐学专业是依托音乐和教育等学科进行人才培育的,具有新文科中可重组、可交叉、可综合的特性,其未来发展定位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打破学科壁垒,加强音乐学与教育学、姊妹艺术、人文学科、社会学科、自然学科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使学生具备综合的核心素养。二是通过信息时代,运用新的科技技术打破时间、空间的界限,改变传统音乐教学、学习的方式方法,如线上教学、慕课、智慧黑板、混合教学、翻转课堂等。三是自觉担当新时代国家美育工作的助推器,引领学生提升审美情趣,建构审美能力,为国家美育提供教育人才。四是突显中国特色,自觉构建中国乐派,并将其纳入音乐学专业建设中,提高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二、新文科背景下高校音乐学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

(一)新时代音乐综合型人才需求

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代,并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力前行。新时代的发展需要“新人才”,需要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掌握并能运用知识、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实现创新发展的综合型“新人才”。而新文科是新时代文科类专业发展的新方向,其主要观念就是打破传统文科的模式,实现文理之间的学科交叉,融入科技,从而以适应新时代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面对新时代、新文科背景,音乐学专业则是需要培育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能适应基础音乐教育和国家美育需求,并能进行知识整合和创新性发展的音乐人才。

然而,传统的音乐学专业知识体系,都是以西方的音乐认知体系为主导,比如乐理、和声、作品分析、中西音乐史等属于音乐基础知识;钢琴演奏、中外器乐演奏、声乐演唱等则属于音乐基本技能。这些传统课程是属于典型的“分科治学”观念。但新时代需要的音乐人才不能仅局限于知识与技能,不能仅用音乐学的视角来进行人才培育,还需要打破专业壁垒,运用教育学、人类学、社会学、哲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视角来进行观照,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因此,从新时代人才需求以及音乐学本身的双重品格来看,音乐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是音乐学专业建设的本质需求。

(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需求

2016年,我国提出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是新时代人才培育的现实诉求,是学生在未来生活中应该具备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是从全方面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三个维度,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点,各个素养之间彼此联系、相互补充。随后,各个学科又相应的提出了各自的学科核心素养。2017年《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音乐学科“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的核心素养;2022年《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进一步提出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的核心素养。这一核心素养的培育反向助推了高校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变革。

有学者指出,音乐核心素养是在全学科育人的理念下开展音乐学科教育,培育音乐的关键能力,坚守音乐的审美和艺术实践特性;同时,也体现了跨学科素养的综合,促进音乐学科与其他人文、自然学科的融合,从而达成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从此可看出,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综合了音乐学科素养和其他的能力素养,更是体现了交叉融合的学科特色,这也是高校音乐学专业人才培育的需求。因此,高校理应加强在音乐实践与创新方面跨学科交叉融合素养的培育,以培育出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综合型音乐人才。

(三)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呼吁

新文科建设还提出在新时代的变革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主张,打造具有自身特质的话语体系,引领学科方向,促进中国新时代文科专业融合发展的创新性探索与实践[2]。从此可以看出我国在新文科建设中对彰显中国特色、发扬中国气派的呼吁,也侧面体现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这也是未来中国文化发展的主流方向和主导趋势。

在教育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到更为具体的落实:2017年我国在中小学设立了1035所中国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2018年设立了56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2019年设立了25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2020年又设立了26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从此可以看出,我国对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视,让学生能够从小沉浸在传统艺术文化之中,这也是建立中国特色音乐美育的必经之路。但是,高校音乐学专业人才的培育却没有紧跟传统音乐素养人才的需求,教师的极度紧缺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校传承受阻,并没有获得本质性的转变,也更强烈的呼吁对中华优秀传统艺术教育人才的培育。

三、新文科背景下高校音乐学专业综合型人才培养的策略

要实现新文科建设的理念,达成新时代的人才培育目标,就必须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实现音乐人才的创新性发展,并通过培育目标的重定、课程设置的调整、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构建扎根中国、面向未来的音乐学专业综合型人才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音乐综合型人才。

(一)加强培育目标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

当前,我国音乐学专业长期存在培育目标与人才需求不均衡的情况。传统的音乐学专业往往注重专业性,忽略未来的教育职业性培养,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严重与现实需求、社会需求、学生发展需求相脱节,难以在专业性和职业性之间寻求到协调和统一。培养出的毕业生在知识能力转化和灵活运用上都非常缺乏,无法立刻对接基础音乐教育教学的综合能力需求。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音乐学专业就需要对接社会的需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打破传统专业的壁垒,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素养的培育,倡导学生具备扎实的音乐专业知识与技能,要能够在毕业时达到胜任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综合能力需求,实现人才对新时代、新形势的适应。因此,在培养目标设定时,从社会的需求来进行重新定位,让学生的学习生涯与未来职业所需要的综合能力相对接,确立精细化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具备音乐专业知识能力素养的同时,兼备多学科知识的整合能力,以扩大跨学科视野,打造与社会需求高契合度的新时代综合型音乐应用人才。

(二)融通学科素养与跨学科素养的课程体系

2019年教育部发布了高校艺术(师范生)教育的分层分类指导意见,要求未来的音乐学专业培养的学生需要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综合的音乐专业能力以及良好的教育教学素养。其可归纳为具备音乐学科的素养和跨学科素养两个维度。音乐学科素养是培养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技能,培养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使学生成长为“多专”“多能”的优秀音乐教育人才。跨学科素养的培育是着力于多重文理技能、“双一专多能”的人才培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因此,音乐学专业需要构建以核心能力素养生成的优质课程体系,从知识、能力、思维、应用等维度优化主干课程,增加学科间、跨学科的综合性,开发创新性的课程,增加实践性的课程,从而满足未来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需求。

在音乐学科素养的课程体系中,要对具有重复内容的课程进行合理整合,增加特色课程,立足区域,服务地方;在教学内容上相互融通,即先在音乐学科内容实现融合,然后再与其他的学科进行融合。而在跨学科素养的课程体系中,则可以开设如音乐美学、音乐人类学、音乐文献、音乐心理学、音乐社会学、音乐管理学、音乐经济学等等浅层交叉的相关课程;还可以开设与工科、理科的深层次交叉,如音乐治疗学等。除此之外还可以开设诸多的人文素养选修课程,比如哲学、美学、历史学、教育学、文学、国学等,形成新文科的选修课程体系。并在跨学科、跨学院选课方面进行拓展,以实现学生综合能力、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的培养。

(三)挖掘传统音乐与课程思政的文化之根

新文科建设是新时代、新国情的体现,要求文科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并走向世界。从文化层面上,需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科学派,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振兴文化自信心。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音乐学科的定位是探索民族音乐文化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因此在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要注重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弘扬,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音乐教育话语体系,这也是新时代新文科建设的基本任务之一。

中国的传统音乐学习讲究的就是吹拉弹唱都能掌握,还能创腔作曲。因此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应该注重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一专多能、唱奏兼修,加强整体性音乐体验的培养。还要对当下本土音乐进行时代性的转化,挖掘不同地区多样化传统音乐文化资源,创造性的理解、阐述本土音乐、传统音乐、区域音乐文化等,从而从根本上做到文化自信。

在课程教学中,积极的渗透具有传统音乐文化的相关知识、技能,实现地域传统音乐与实际作品的有效结合;并开设地方音乐、区域音乐的选修课程,邀请地方的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等来校进行深入的教学和教育传承。在教学内容上,逐步增加民族音乐作品,比如在钢琴、声乐、视唱练耳等课程中增加传统音乐文化作品、古诗词音乐作品等内容,以顺应新时代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弘扬、传承的需求。除此之外,还需要深入的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和红色基因,探索专业课程思政的契合点,让学生在综合的人文课程内亲身感悟,受到思想的洗礼,实现弘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四)强化信息素养与协同育人的师资建设

目前的高校大多都是以院系作为组织单位,师资的引进也都以院系的专业为入口,即各学科的师资基本上是以院系为单位进行建设。在音乐学专业教育教学中,师资均为音乐专业教师,且以演唱、演奏等专业技能为主,鲜少有专门研究教育理论、教学规律等交叉学科背景的教师,学科内的教学融通并不完善,跨学科的交叉融通又受到院系组织结构的分割。从而导致师资结构和教师的能力素养无法与新时代、新文科教育理念相匹配。这就需要突破传统的院系为组织单位的师资队伍,打破院系师资结构上的壁垒,根据学科融合的特性,跨院调动相应的资源,调动院系内以及跨院师生的积极性,开展跨院学术活动与艺术实践,共同构建与跨院系教师、地方中小学一线教师、地方院团跨界协同育人机制,构建新型的教师共同体。

另外,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音乐学专业发展中学科交叉融合难以开展的原因还在于缺乏掌握新技术的教师梯队。因此,要增加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教师能够充分的运用新的教育手段,新的教育技术,构建新的音乐教育教学模式,借助互联网的课程平台、优质的网络资源、数字化的教学职能手段,来提升音乐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支持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同时还可以通过混合教学、翻转课堂、直播授课、线上录课等多种教学模式来开展新技术的融合,将原本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为以“学”为中心。从此可见,教师必须增强自身的信息化素养,能够充分的运用“互联网+教育”的形式,构建新的教学常态。

结语

新文科建设是从打破学科壁垒的角度,以综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学科交叉融合,推进音乐学专业的建设和内涵式发展的提质来契合音乐教育的发展需求。在新文科背景下,音乐学专业要从音乐学科的专业性拓展到学科间的交融、人文价值观的重塑、传统音乐文化话语主导等方面,通过学科融合促进学生与人文、自然、社会和新技术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激发音乐学专业的发展活力。但是由于各个高校音乐学专业所发展的阶段不同,所产生和面对的问题也自然不同。因此,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也需要各个高校根据自身院校和所处区域的特点,进行因地制宜的发展,走差异化的发展道路。

猜你喜欢
音乐学文科跨学科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音乐学人
轻音乐(2022年1期)2022-02-11 08:18:44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32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第三届音乐学学术前沿中青年学者论坛
音乐研究(2019年5期)2019-12-15 23:22:38
标注及口述史视角下的《音乐学人冯文慈访谈录》
音乐研究(2019年5期)2019-11-22 06:48:54
论中国音乐学百年来之三大阶段
音乐研究(2019年5期)2019-11-22 06:48:36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艺术家(2018年7期)2018-09-22 02: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