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源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 100000)
目前,关于道德规范的界定,各个教育家和学者都有不同的看法。从广泛的意义上讲,德育不仅仅是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更深层的意义是对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的教育和影响。但是,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德育仅仅是一种对人的品德教育。
2010年在《教育规划纲要》中发布的“战略主题”第一项即“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各部分内容,都贯穿了“德育为先”“以美育人”的主题。[1]
2018年,中共中央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要“继续把国家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并且“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全局性和历史性意义。乡村教育是国家发展的“神经末梢”,是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乡村振兴这一战略方针的扶持下,美育教育、德育教育都在不断地发展,但是城乡的差距我们是难以否认的。在大城市中,德育教育实施得较好。以笔者的学习经历为例,从幼儿园开始,德育教育就潜移默化的融入其中,只不过是在不同年龄段德育教育的方式不同。在进入幼儿园的时候要跟老师说“早上好”……在学前班的时候,《论语》是必读书目,每天都会集体诵读30分钟左右,并且老师会在课上用身临其境用小朋友听得懂的语言讲解书中的道理、故事;到了小学、初中慢慢地就有了思政课,在课上为同学们逐渐渗透德育的相关知识,在这一阶段也就有了德育教师的出现;在高中时期,由于笔者开始系统学习声乐,才得以从中真正感受到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功能。
在小城市中,由于配套设施不够完善、人们的思想较为陈旧等因素,还都是以苦学文化课为主,对于德育教育、美育教育还缺乏正确的认知。
学生们通过欣赏和演唱一些音乐作品,与音乐产生情感共鸣,他们在感受到情感上震撼的同时,也受到德育教育了。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人们表达的是一种最直接、最感性的感觉。[2]一段旋律,一个和声,或者一组节拍,当它们进入到我们的耳朵时,我们的耳朵里会立即出现一种情感上的反应,这种感觉是非常强烈的,例如:《义勇军进行曲》是我国的国歌,当我们听到的时候一定是庄严肃穆的,从歌曲的本身上进行分析,歌词上“起来,起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等警醒了当代的人民,表达了当时华夏儿女的心声;从曲式上来说,运用了西洋大调的曲式,这在那个年代十分不常见,当时一般都会使用我国的民族调式来作曲,即使运用了西洋调式,大调式也是十分不常见的,它会给人们一种向上、自信的感觉,所以在当时打开了人民的精神世界,让人们不再唯唯诺诺的生活、抵抗。在其中运用了“四度进行”给人们一种向上推动、向上拔的感觉,让人们拥有信心;从节奏上来说,它运用了在当时国内不经常使用的三连音,形成一种进行曲式,给人们带来一种紧张的战斗氛围。直到现在,每当我们听到这首曲子也还是能够感受到它的力量。音乐本不是语言,但它就像无须领会一样,可以引起学生们的情感共鸣,进而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他们的情感和道德,所以音乐是德育的一种载体、一种语言。
德育教育一般都是偏重于理论的,具有教条化的特征,一般都是靠着“讲座”“上课”等形式苦口婆心的为学生们讲道理,但是如果在中小学开展还是以这种模式,学生们会感觉无聊、无趣,甚至会导致一些学生对德育教育产生厌烦情绪,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艺术化的方式改变德育模式,提高授课效果,而音乐就是其中的一种方式。[3]
音乐中的方式有很多,我们可以运用律动性、创造性等特性将德育的知识点加入其中,以一起做游戏、竞赛等方式开展德育教育,这样既能够达到教学的目标又能让学生们感到课程的有趣,使他们更容易接受音乐课程与德育教育的内容。
从上文来看,我们已经了解到音乐的德育功能十分强大,但是在基层进行支教实践的过程中发现:理论理解与实践应用大相径庭。我将以马兰小学作为基础展开的探讨一下乡村在实践上的疏忽与今后发展改善的建议。
2022年8月1日我作为北京师范大学“初心不渝 马兰花开”支教队的一员,来到阜平县开展为期7天的支教活动,为马兰小学及周边的大岸底小学、八一学校学生提供素质教育课程,组织特色活动,开阔学生视野,丰富乡村学生暑期生活,并在基层支教的过程中发觉到乡村音乐教学中的德育问题。
马兰小学始建于1935年,位于河北省阜平县西部深山区,曾属国家深度贫困地区,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滞后,教育资源严重匮乏,其中,教育设施落后、教育制度不完善和教师专业素质不足是当地乡村教育的痛点问题。所在地保定市阜平县城南庄镇马兰村是《人民日报》前身《晋察冀日报》旧址。2004年以来,在邓拓之女邓小岚老师的支持下,学校建起了新校舍,开展了音乐教育,成立了马兰小乐队,学校设施条件逐渐转好,素质教育也初见成效,但由于乡村经济基础较差,教育水平仍有待提高。近年来,马兰小乐队参加了各种演出及活动,已成为阜平县的一张名片。2022年,马兰花合唱团在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上演唱奥林匹克会歌。由邓小岚老师发起的“马兰儿童音乐节”已成功举办四届,第五届计划于2022年8月27日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举办,并纳入学校百廿校庆活动。
2004年以来,在邓拓之女邓小岚老师的支持下,马兰小学是我今年暑期进行支教的一所学校,我在其中讲授音乐和书法课。看似辉煌无限的马兰小学却和大家想象的不一样,它的位置十分偏僻,在大山深处,从镇上到马兰开车需要将近40分钟,学校中的老师普遍年龄在40岁上下,基本上孩子也都在马兰小学就读。
1.教育资源的滞后
乡村小学多半是远离市区,由于位置较为偏僻、闭塞,所以会出现教育资源分配不平均的现象,甚至有些教育资源分配到乡村小学,由于无人会用或者懒得用就会出现教育资源“吃灰”的现象。[4]比如:多媒体设备在大山深处的乡村小学,由于信号较差,所以常常出现连不上网的现象;还有卡顿的现象也常常出现,马兰小学的多媒体设备在我使用的时候就经常出现卡顿的现象,乡村老师对于电子设备的掌握本身就不太好,那对于他们而言出现这些问题就还不如直接手写板书,不使用多媒体设备。
2.教育方法较为落后
从教师层面上来看,乡村教师团队年龄的“纵向”跨度不够,年轻教师较少,多以中年人为主,大部分年轻人不愿意去到乡村任教,还是愿意待在城市发展,又由于乡村较城市还稍显闭塞,所以老师们的知识、方法更新速度相对较慢,因此平时互动活动较少、实践活动也比较缺乏。
3.家庭因素的影响
影响乡村德育教育发展的另一个因素,就是家长对待德育的认识不足。没有家庭教育的配合,没有家长的支持,学校教育是很难取得成功的。乡村中的家长们多数是受教育较少或根本没受过教育,对待德育的看法和观念也存在着误区,认为学习成绩是最重要的,只有通过考试才能改变命运,德育都无所谓。甚至有些乡村家庭刚解决了温饱问题,认为没必要学习过多的知识,会识字、会算数就够了的陈旧教育思想。[5]另外,乡村中还会有很多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不在身边只有爷爷奶奶在看管,由于缺乏家长的关心和长期存在的家庭缺陷,留守儿童的身心发育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也为农村留守儿童在情绪上的极端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人格和心理上的偏差。
1.运用高雅艺术进校园方式,增强学校音乐文化氛围
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方式来完成,变得市民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它到底是什么东西。在它的发展道路上受众人群是至关重要的一点,之前他只是少数人才能够欣赏的,而它想要发展就得有更多的人去支撑它向前进,在当今社会,流行音乐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因为人们的喜爱才推动着它的发展。在之前我们并不知道高雅文化指的是什么?并不知道交响乐里面有什么乐器,每个乐器是什么样的音色,长什么样子?而让高雅文化进校园、走进社会,就是让它更加普及,让更多的人了解它。
2.提升乡村学校音乐教学中的硬件与软件设施
硬件与软件设施是音乐教学的基础,所以学校只有提升这两者才能为更优秀、更丰富的音乐教学打下充实的基础。其中,在硬件上,需要配备专业的音乐教室,五线谱黑板,配置桌椅,营造了一个更加优雅的课堂环境;软件中包含了老师的板书、讲述、表演、演奏等教学能力,老师的讲话语气、节奏都要随着音乐的改变而改变。[6]营造良好的音乐文化氛围,让学生置于该氛围中,自由抒发情感。
1.不断学习,提高更新知识储备
教师的一生,是教学的一生也是学习的一生。时代在变化,老师们也应该不断地去学习新的知识,去更新他们固有的旧知识、他们的教育理论,这样才能与时俱进,适应教育需要。乡村教师更应该这样做,只有他们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赢得学生们的认可,使更多的学生喜欢上你的课堂。所以,老师们要有一种“活着、学着”的信念,将自己的一生变成一个不断学习的一生。
2.不断自我反思,获取进步动力
许多老师缺乏自我反省的意识,他们不会对自己的教学做一些反省,不会去思考自己的课堂表现如何,课堂效果如何,学生学习的情况如何?我们不能仅仅是完成任务或者是说老师一个人在舞台上自我欣赏,老师们要在课下想一想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更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让学生们在学到更多知识的同时还能不感觉到无聊,更喜欢这门课,所以我认为老师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行为、教学效果上进行反思。它就像“螺旋式上升”一样,只有你不断地“反思—实践—再反思—再实践”,才能打造一个精彩的课堂,精品的课程,才能实践本质的进步。
3.更改原有的课程,顺应时代潮流
乡村教师的老龄化较为严重,所以有很多老师的课程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都不曾改变,已经不再符合当代学生们的审美,在提高知识储备和反思的同时,我们乡村教师就可以对自己的课程进行一定的修改,让其能够更加顺应时代潮流、赢得学生们的喜爱。
构建一个良好的学校德育教育环境,不仅要靠老师,更要靠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中,可以让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汲取各种知识,培养他们思考能力。父母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任教师,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所以,营造一种和谐的家庭文化环境应该成为家庭教育的一大课题。尤其是对于留守孩子来说,家庭环境氛围更加重要,本身他们对于家庭的爱就有所缺少,所以我们更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来创造出更多的爱,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德育。努力在学校和家庭的双重努力下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完成德育渗透,形成较高的道德品质。
在音乐课程中,学生是具有德育教育作用的教育对象,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德育素质可以通过音乐学习和音乐活动等方式得到提高。学校、老师、家庭等各个方面都在积极努力改变,所以我们学生也要积极配合他们的工作,为使此问题能够更加迅速地改变,我们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看一些德育的书籍、视频等方式,加速自身德育思想的提升。
互联网时代,为当代社会的音乐教育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机遇。传统音乐与互联网相结合,互联网与德育教育相结合.通过互联网这一媒介,更高效、便捷地展现乡村音乐教学中的德育功能。
互联网是把双刃剑,既能够为我们带来机遇又能够带来挑战,在音乐教学中,一方面,它给音乐教学带来了更加广阔的教学资源,也给学生们带来了更加多样的、相互交流的机会。但同时,也对乡村音乐教育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在面临挑战的时候,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互联网的优点,尽量避免、克服并解决互联网媒体存在的缺点和问题,把传统的音乐教学和网络音乐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校的音乐教学更好地进行,培养学生的情操,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这是所要面对的问题。教师要利用好互联网便捷、资源广泛等优势,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打破传统音乐教学的观念,将网络音乐文化与传统音乐文化有机集合在一起,拓展传统音乐教育的新内容和新形式,发掘音乐教学中的德育功能。及时学习更加先进的教学视频,选择更加优秀的音乐作品,帮助学生开阔视野、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自然风光,加深对祖国、民族文化的热爱,在音乐中感悟到所蕴含的丰富多彩的风俗文化和社会知识,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价值观、世界观。[7]
以上就是对于乡村音乐教学中德育功能的一些个人见解,德育教育在乡村中的作用相对欠缺,而音乐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是它的一种新的发展方式,也是更好的一种方式。在未来,通过我们各方努力,它一定会焕发出自己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