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金荣
入选“一带一路”出版合作经典案例的《南京大屠杀史》之于主题出版如何“走出去”的一点启示。
2022 年11 月,“《南京大屠杀史》多语种输出”入选中国出版协会“一带一路”出版合作典型案例。该书已在海外出版了英文、韩文、希伯来文、印地文、波兰文、西班牙文、哈萨克文和阿尔巴尼亚文八个语种,阿拉伯文、法文和俄文版也已经签约并即将出版,这些语种对应的出版地多属“一带一路”国家。检视《南京大屠杀史》海外出版的历程,分析“一带一路”出版合作的个性化案例,对展望新时代主题图书“走出去”也许不无裨益。
南京大屠杀惨案是抗战时期发生在南京的重大历史事件。2014 年2 月27 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以立法形式将12 月13 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2015 年10 月,南京大屠杀历史档案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成为世界关注的主题。南京大屠杀惨案留给世人的思考是有关战争与和平的重大理论问题,南京大屠杀史研究的代表性著作属于典型的主题出版。2012 年,《南京大屠杀全史》入选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这是研究南京大屠杀史的代表性成果。南京大学张宪文教授领衔南京地区的史学工作者,历时十余年,搜罗大量第一手汉文及域外文字的原始文献和口述史料,在多元、丰富、翔实的史料基础上潜心研究,撰写了110 万字的《南京大屠杀全史》,产生了积极的学术影响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先后获得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江苏省和教育部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南京大屠杀全史》是一部高水平学术著作,定位不是普通读者,因此,需要以该书为基础,凝练文本,出版面向大众的南京大屠杀史读本。
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国家公祭日确立后,《南京大屠杀全史》作者团队受邀以该书为基础,改编、撰著一部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国家公祭读本《南京大屠杀史》。作者删除了一些背景性、论证性、链接性的知识范畴,合并部分章节,保留核心内容,摒弃了一些烦琐的考证文字和详尽的论证过程,减少铺陈,简化表达。除了篇幅的删减和体量的压缩,在叙事风格上力求深入浅出、轻松明快。《南京大屠杀史》是第一本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国家公祭读本,该书入选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多次入选“一带一路”国家丝路书香工程,是入选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推荐选题目录的唯一一本同主题著作,为开启《南京大屠杀史》“一带一路”海外多语种出版合作之旅奠定了良好的文本基础。
主题出版“走出去”承担着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最理想的路径是通过版权贸易,由海外出版公司购买版权、组织翻译、出版发行。目前重大主题出版“走出去”还需要“扶上马,送一程”,包括“一带一路”出版合作在内的平台,无论是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丝路书香出版工程,还是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都是对主题出版“走出去”的阶段性扶持,旨在累积主题出版“走出去”的经验,提升主题出版“走出去”的能力。
主题出版“走出去”,常常面临缺乏小语种人才资源与渠道资源的难题。为解决这一难题,南大社协同外研社联合申报“国家丝路书香工程”和“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的部分小语种项目,对方负责翻译和海外出版,我们负责提供中文压缩底本以及对应的英文译本,并负责沟通作者、解答专业问题,先后合作完成《南京大屠杀史》的波兰文、西班牙文、阿尔巴尼亚文版的海外出版,并成功合作申报“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俄文版。
除了行业内的协同合作,我们还协同不同部门、不同所有制主体开展出版合作,先后与印度皇家科林斯出版公司及其中方版权代理商合作,出版《南京大屠杀史》印地文版。在解决希伯来文翻译与出版渠道方面,我们整合学术界资源,通过国内犹太文化研究学者与以色列学术界联系,落实希伯来文版的翻译和出版。
主题出版“走出去”,不是出版人单体的活动,往往需要“借船出海”,协同不同出版方,协同出版方与学术界,创新合作模式,整合出版要素资源,找到合适的主题出版“走出去”的操作路径。
本土出版新书尚需要努力贴近读者,主题出版“走出去”,面对的是全新的文化环境和全新的受众,如果不注重传播并善用路径,其效果可想而知。作为《南京大屠杀史》的出版方,我们从一开始就积极、主动参与海外版的传播策划,在签订版权输出合同时,坚持邀请当地最知名的汉学家撰写序言或导读,同时要求“走出去”图书封底必须有一段推荐文字。这种相对传统的新书宣传,是学术出版的通行做法,也是主题出版“走出去”最易效法的方式。
知名专家的序言,代表了当地主流的学术意见。例如希伯来文版的序言由特拉维夫大学常务副校长、著名汉学家谢艾伦教授撰写,他特别提到:“我们面对的不仅是数字,更要关注杀害中国平民和士兵的残忍方式……应当被全人类所铭记。”印地文版序写道:“《南京大屠杀史》印地文版,首次尝试将这一被忽略的历史提供给广大的读者。我们坚信,迄今未知的历史值得我们进一步去认识。”泰文版序言则写道:“不敢承认历史、面对历史,不知悔改,造成了直至今日日本依然无法摆脱南京大屠杀几十万冤魂的梦魇……”
译序也是很好的引导与推介。译者翻译的过程是文化转换的过程,译者与读者分享也是引领读者参与和认识的过程。《南京大屠杀史》英文版译序则写道:“南京大屠杀是我们所知的20 世纪世界史最黑暗的册页之一。……日本右翼学者和政客持续否认南京大屠杀使得这一主题不再纯粹是历史事件,而是连续性的政治话题,特别是在东亚国家。我们相信这部英文著作的出版会让西方读者更全面理解南京大屠杀暴行及其恶果。”
把源自学术出版的主题出版纳入学术叙事,由在地的专家学者发表书评、书讯,是主题出版海外传播需要努力的方向。《南京大屠杀史》希伯来文版在以色列出版后不久,以色列作家、诗人、纪录片人亚龙·阿维托夫在以色列主流新闻网“第一来源”发表了一篇书评《血日当空:揭露日本人在二战中的暴行》。以色列军事记者和评论员雅科夫(科比)·芬克勒尔则在新书一面世就在以色列新闻网站“第七频道”发表书评《新书出版:南京大屠杀史——日本于1937 年底在其邻国中国的首都南京制造的大屠杀》,引发以色列读者的关注。
无论汉学家的序言、译者的序言,还是输出地的专家学者的书评、书讯,借鉴了学术出版的成例,拿来为主题出版“走出去”所用,对“走出去”的主题出版物的理解、认识与评价大有助益,对目标语读者易于产生影响力,接近精准传播,也易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与价值共振。
出版社在主题出版“走出去”的全盘规划中可以关口前移,在一开始就要与译者及海外出版合作方协商,提出一揽子有关翻译、出版与传播的方案,在主题出版“走出去”的进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这也是入选“一带一路”出版合作经典案例的《南京大屠杀史》之于主题出版如何“走出去”的一点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