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根(浙江)
朋友在微信上发过来一组不分行的文字。问我,这是散文,诗歌还是散文诗?我心里一动,突然有点恍惚。朋友们都知道我写散文诗有些年头了。稍作回顾,我有点吃惊,从2006年写下第一章散文诗,已过去了那么多年,我年复一年慢慢写,竟然没有间断。这位朋友平时专心写诗。他告诉我,写这组散文诗的时候,与写诗不同的感受是更加自由。他认真问我是否有同感,我点头称是。他又问我,写散文是否感觉更自由……那是我们认识多年却第一次谈论文学创作。
朋友问,如果不写诗,你现在的境况该如何?我笑而不答。我想,如果不写诗,我在物质方面极有可能更加富足,但在精神方面会比较贫乏。朋友在我遥远的故乡经商并执着地做当摄影师的梦。某日,他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张自拍照。没有文字,徐徐微风在照片上吹拂他额头和眼角浅浅的皱纹。他比我小两岁。我鼻头不由酸楚,一晃,已过去那么多年,我们已然显露了老态。又几日过去,他在朋友圈发了一组照片,配图文字节选自我的以高原风物为主题的诗句。文图可谓相得益彰,整体风格温暖、厚重、辽阔。其中一张,是我们共同的一个同龄的朋友站在几棵黄叶飘零的大树之间,侧身而立,凝神仰望远处的群山,他挺拔魁梧的脊背微躬,法令纹深刻凌厉,中年气象一览无余。他从小就擅长经商,如今在南方一座城市里经营一家不大不小的公司,是令人羡慕的成功人士。我心里一动,涌起暖流,岁月蹉跎,时过境迁,但我们坚持内心所爱,无怨无悔。
比我年长的朋友住在乡下,写诗多年,偶尔也拿出去发表。如同他年迈的父母,酿酒,偶尔也挑着担到集市上出售,补贴家用。家人的性情与日子都恬淡平和,如同他的诗歌风格,细细品咂,余味无穷。
有位诗人走马灯似的频繁换工作,钱花光了再打工,辗转于不同的城市。他说做得最长的一份工作是三个月,因为工资要押三个月。多年来,他四处奔波,仍然光棍一条,只恋爱不结婚,他笑着说,如同他只写诗,不发表。
早些年写诗的邻居,在一楼开着店铺,常年对外承接各类磨具夹具加工业务,收入颇为丰厚。他业余时间执着于音响设备收藏,渐渐地竟然形成了规模。开盘机、电唱机、电子管收音机、晶体管收音机、国产进口收录机,应有尽有。大家都空闲时,他邀请我去收藏室里参观,琳琅满目的电器让人仿佛置身于另外一个时空。它们有序摆放在架子上,造型或笨拙或秀巧,古朴、经典,洋溢着岁月的气息。难得的是,每一台老物件的历史、性能和特点,他都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令人叹服。
有个熟人患癌症去世很久了,亲人朋友才知道,他默默地资助了好几个大山深处的孩子完成学业。他曾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我藏得够深的;他又立即表扬我,寂寞地发光和默默地发热,也许是诗歌的另一种形态和意义。而我更觉得他像诗歌的另一种形式,积蓄着炙热的力量,让靠近他的人们感受着,赞叹着,回味着。直到恍然发现,自己的生活原来离苍白残酷的现实那么近,离真相那么近,自然而然就被打动了,认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