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刘学菊
问:
孩子5 岁了,从小我们就告诉她要学会分享,不能自私。前几天,我把她穿小的衣服给了她表妹,她知道后特别生气,怪我没经过她同意就把衣服给别人,一整天不理我。不就是几件衣服嘛,不明白孩子为什么发这么大火。怎么才能让孩子大方一点呢?
答:
这位家长您好,也许您和您女儿的冲突就在于,您认为衣服小了穿不了,送给别人是物有所用;女儿则认为衣服属于她,没有经过她的允许不能随便送人。其实,孩子不愿意分享并不是自私,而是想捍卫自己对物品的掌控权。
根据儿童心理发展规律,1.5岁左右的孩子已经开始建立物主权,3岁后开始尝试使用决定权,当物主权遭到侵犯,孩子会本能地反抗。物权期是所有孩子都要经历的一个阶段,可能有些孩子表现强烈些,有些孩子表现温和些。父母对孩子的这一表现要尊重并接纳,要知道,这是让孩子明白自己与物品之间关系的最好机会。
我女儿4岁时,我给她买了一块卡通表作为生日礼物,恰好我朋友也送给她一块手表,两块表女儿都很喜欢。几天后,我带女儿回娘家,想让她把其中一块手表送给她表姐,女儿很不愿意,我说:“以前姐姐也分享好东西给你啊,我们有好东西也应该跟姐姐分享。”最终,女儿磨磨蹭蹭拿出手表,我表扬她很懂事。
那天,我看到小侄女对那块表并不是很喜欢,而女儿也不似往常那样开心。回家路上,女儿对我说:“妈妈,想到那么喜欢的表被你送给姐姐,我就很难过。”“为什么你后来答应把表送给姐姐呢?”女儿“哇”的一声哭出来,泪水爬满小脸蛋儿:“因为我爱妈妈。”
因为爱妈妈,宁愿拿出自己心爱的手表,只为不想让妈妈失望。不管她有几块表,既然是送给她的,她就有权决定送与不送,而我却没有尊重她的想法,用道德绑架的方式,让孩子拿出属于她的心爱的东西。
我认识到自己的鲁莽,跟女儿真诚道歉,并说等下次去姐姐家,重新买一块手表送给姐姐,把那块手表换回来。女儿听了我的建议很开心,拉着我的手说:“妈妈,我原谅你了。那块表就送给姐姐吧。”
后来,我对女儿说,你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是一种非常勇敢的行为。因为你告诉妈妈拿出表的原因,妈妈才明白你的妥协里藏着深深的爱。妈妈希望你以后遇见类似事情,也做一个主动表达自己真实想法和感受的人。
面对要不要分享,有的家长强制孩子分享,孩子一旦表达自己的想法,家长就会以孩子“不听话,不懂事”为标签批评孩子;有的家长看似是跟孩子商量,实则是不容否定的要求。两种做法都会挫伤孩子的分享欲。
我们把物品送给孩子,此时,孩子才是完全拥有决定物品归属权的那个人,家长不能越俎代庖地再去决定物品的归属。孩子只有拥有了物权安全感,才能获得良好的自尊,也才能更好地分享。
1.尊重孩子的不分享。告诉孩子,他的衣服、玩具、图书等都属于他自己,他要管理它们,并有权决定是否分享。当孩子不愿分享,不能强迫,也不要给孩子贴上“小气”“自私”的标签,更不能为了成人之间的面子而替孩子做主把东西赠予别人。
2.给不分享留一个余地。给孩子一个专门的柜子或者抽屉,让他存放自己心爱的物品,如果遇到小朋友来家里做客,可以提前跟孩子打好招呼,允许孩子把最心爱的玩具收起来。
3.告诉孩子“别人也可以不分享”。可以为孩子做出分享的榜样,让孩子感觉到分享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同时告诉孩子,别人也有权利不分享自己的物品。
这位家长,您不妨和孩子好好沟通一下,听听孩子不想分享的理由。另外,主动和孩子道歉也是家长必修的一门课程,说不定,这是一次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