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巫闾山文学中的满汉文化交流

2023-08-21 08:38
满族文学 2023年3期
关键词:北镇满族

韩 林 王 琛

作为镇山之一,医巫闾山历史悠久。古称微闾、无虑山,满语的意思为翠绿的山,位于今天的辽宁省锦州境内。传说舜时便将其封为北方幽州的镇山,故称为“北镇”。《周礼·职方》中记载,“东北曰幽州,其山镇曰医无闾。”[1]医巫闾山与南镇的会稽山(浙江)、东镇的沂山(山东)、西镇的霍山(山西)并称为四大镇山。又与东镇沂山(山东)、西镇吴山(陕西)、中镇天柱山(安徽)、南镇会稽山(浙江)并称五大镇山。《周礼·春官·大司乐》中,将“四镇”与“五岳”并举,规定祭祀“四镇”之制,以求安定四方。西汉以来,郊祀逐渐成为定制,后世王朝对镇山陪祀也愈发重视。隋统一中国后,隋文帝为了昭显隋朝承袭汉制,以王天下,便祭封天下镇山,并就山立祠,医巫闾山即为北镇山。后世历代政权都祭祀镇山,以表明其政权的正统性。并没有将医巫闾山纳入实际管辖范围内的宋朝,也“立冬祀北岳恒山、北镇医巫闾山并于定州,北镇就北岳庙望祭。”[2]年年保持着对闾山的望祭。元、明、清帝王登基时,会在镇庙举行祭祀典礼,故医巫闾山成为东北名山之首。清代因发源于东北,更加重视此山,故北镇庙成为现今唯一保存完好的镇庙。清代的皇帝、贵族留下了大量关于医巫闾山的文学作品,充分展现了满汉文化的交流。

一、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山水田园”诗

此类作品通过白描的手法摹写医巫闾山的自然风光,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及登高赋诗的壮志豪情。

首先,寄情山水的田园雅趣。关于医巫闾山的文学作品,大部分都以自然风光开头。描写山间一草一木,具有一种闲适恬静的风格。如满族诗人高塞的《登医巫闾山观音阁》:

平生爱丘壑,历胜恣登眺。医闾夙所期,兹焉惬怀抱。鸟道薄层云,盘纡陵树杪。系马憩中林,拂石坐荒草。野衲候紫荆,朱颜发皓皓。问渠来何时?云在此山老。

修岭逸惊麏,斜阳急归鸟。古洞驾长虹,细泉屡回绕。亭亭阶下松,百尺参青昊。托根获斯地,子落无人扫。逶迤度几峰,下瞰群山小。旷然豁心目,顿觉离纷扰。再上白云关,万象咸可了。石门破苍霭,返景堕空杳。烟霞情所钟,登涉险亦好。大海面岩岫,波光动林表。自古递相传,其中有蓬岛。安期与羡门,往事终缅邈。滉漾失端倪,气色变昏晓。岂识天地心,物理费探讨。冷然此游豫,何用心悄悄?[3]

高塞为爱新觉罗氏,是皇太极的儿子,排行第六,自号“敬一主人”。高塞醉心于中原文化,成为清代宗室学习汉文化的先行者。满族定鼎中原之后,高塞没有跟随八旗入关,而是开府于盛京,“植柳种菊,置疏篱茅舍”名之曰“东平书院”,时人称“为至盛京时雅集之所”。高塞幽居于医巫闾山,弹琴赋诗。此诗以医巫闾山为描写对象,高塞在开篇就表达了自己的志趣所在——“平生爱丘壑”,直接让人联想到陶渊明的名句“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野衲候紫荆”与王维的“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渭川田家》)和陶渊明的“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归园田居二》)有异曲同工之妙。“云在此山老”化用了“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 》)。“斜阳急归鸟”与陶渊明的“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兮辞》)用了相同的意象。“子落无人扫”与王维的“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田园乐七首·其六》)具有相似的空灵意境。从中可以看出高塞特别推崇陶渊明及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方面都努力学习。高塞代表了当时一大批满族贵族积极学习汉语、使用汉字、学作汉诗的潮流。这些诗歌模仿的痕迹比较明显,艺术水平有限,但却让人看到他们积极努力的态度。康熙的《过广宁望医巫闾山》中“窈窕复岝㟧,郁郁多苍松。中有桃花洞,杳霭常云封。”[4]同样是描写医巫闾山,与高塞相比,康熙诗作的艺术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可见满人在接受汉文化方面逐步深入。此类作家多是满族贵族,顺应了历史潮流,他们的作品是满汉文化艺术融合的早期成果。

其次,淡泊名利的隐逸情怀。此类诗歌在自然风光的描写中表达了诗人远离政治纷争,不屑功名利禄,“守拙归园田”,“心远地自偏”的志趣。如高塞诗中“安期与羡门,往事终绵邈”中提到的“北极真人”安期生和羡门都是道家传说中的神仙,用他们表达自己超脱尘世、淡泊明志的隐逸情怀。舒穆禄·多隆阿的“何当因羽化,高踞最上头”(《望医巫闾山》)同样也用羽化成仙表达自己远离世俗的愿望。高塞贵为皇子,处于政治斗争的核心,但他厌弃这种勾心斗角,远离京城,隐居于医巫闾山。一方面是志趣所在,另一方面,此类诗歌的作者多为获罪被贬的大臣,他们多是政治斗争的失败者。或被迫居于东北的宗室,受制于身份不能在政治上大显身手。这些人有志不能伸,只能退隐山林,全身远祸。

多隆阿的《望医巫闾山》中还提到“管公避魏乱,龙头姓名芳”,推崇三国名士管宁。管宁在汉末天下大乱时曾与友人避乱于辽东,不问政治。他们在此兴礼仪法度、讲解经典、教化民众,传播文化,深受百姓爱戴。直到魏文帝黄初四年(公元223年)才返乡,辽东太守公孙恭亲自送别。此后曹魏几代帝王数次征召,管宁都辞不受命。后人对他赞誉有加,苏辙曾说“幼安少而遭乱,渡海居辽东,三十七年而归。归于田庐,不应朝命,年八十有四而没,功业不加于人。而予独何取焉?取其明于知时,而审于处己云尔”[5]。管宁受到推崇的原因之一是不应朝廷之征召,归守田园。归隐是传统文人重要处世态度之一,许多文人都曾在出处进退,用舍行藏之间做出选择。这一点对满族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在诗文中表达出来。

最后,气势磅礴的塞外豪情。与传统的山水田园诗相比,医巫闾山文学具有一种北方塞外的阔地千里、波澜壮阔之感。

表现医巫闾山雄伟矗立、唯我独尊的特殊地位。高塞的“逶迤度几峰,下瞰群山小”(《登医巫闾山观音阁》),多隆阿的“拔地更摩天,指作幽州镇。诸峰如儿孙,俯首各效顺”(《望医巫闾山》其二),都写到立于山巅,一览众山小的气势。常纪的《望医巫闾山》中“群峭郁巑岏,雄哉维北镇。山灵自古昔,肇封维虞舜”[6],写出了医巫闾山雄镇北方的独尊地位。

展现医巫闾山山脉重峦叠嶂、群山连绵的景象。康熙皇帝的“名山插霄汉,朵朵青芙蓉。连亘数十里,隐现千百重。迢遥不可极,黛色堆奇峰”[4](《过广宁望医巫闾山》),将群山千叠之势、地阔逶迤之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多隆阿的《望医巫闾山》(其一)中的“群山如奔马,崚噌豁远眸”,“北连紫塞关,南赴碧海流。峻岭入云表,元气共沈浮。尖峰插天末,石笋排戈矛”[7],都体现了一种群山万壑的磅礴气势。

一方面,满族诗人虽然已经习惯于中原的生活方式,但仍具有游牧民族的特质。他们通过文学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热爱的同时,体现出性格中的粗犷豪放。无论汉族文人还是满族贵族,只要立于东北大地之上,都会被千里无垠、高天阔地的自然景观所感动。同立此景,同生此意,天地豪情油然而发,自然诉诸笔端。另一方面,满族人学习汉文化,不仅从内容上学习其田园内容,从形式上学习近体诗的写作,同时也从精神上学习士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态度及“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出处之道。从中可见中原文化巨大的影响力。

二、追慕圣贤、显祖荣宗的“咏史怀人”诗

满族积极学习中原文化、咏史怀人诗也成为医巫闾山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此类作品写到与医巫闾山相关的文化名人,寻其踪迹,慕其精神,表达了作者对他们所代表的文人精神的钦佩及以之为榜样的心理。对汉族文士、少数民族文人的推崇和御制诗中对祖先业绩的颂扬是此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三大主题。

首先,缅怀汉族文士。常纪的《爱吟草》中收录了一部分作于辽东的诗歌。常纪是乾隆二十二年进士,乾隆二十九年冬离家赴京都候官时途经医巫闾山,写下了《望医巫闾山》:“缅怀贺先生,曾此遗高韵。风流尚未歇,停车一借问。”[6]诗中明确缅怀贺先生,贺先生指的是明代进士贺钦。贺钦字克恭,自幼随其父戍籍辽东,官至户科给事中。曾隐居医巫闾山,因自号“医闾”,人称“医闾先生”。贺钦为官时直言上谏,后辞官归隐,潜心读书。“钦提倡俭朴,以身示范,影响所及,陋习有所改变。”[8]当地人曾经建祠祭祀他。常纪赞扬贺钦博学笃行、恭谨内敛、睦亲厚族,高风雅韵影响至今。多隆阿的“贺公乃继起,进退慎行藏”(《望医巫闾山》其三)同样表达了对贺钦人格的敬佩。贺钦是典型的中原汉民族文人形象,其高洁的品格征服了来医巫闾山的文人。

其次,追慕少数民族名流。多隆阿曾多次游览医巫闾山,留下了多首关于医巫闾山的诗作。如《望医巫闾山》(其三)中,诗人驱车途径医巫闾山,“山上何所有,言有望海堂。”极目远眺,望海堂矗立其上。“昔有耶律氏,读书山之阳。”耶律倍是辽朝开国君主耶律阿保机的长子,自幼聪颖好学,提倡尊孔弘儒,深得耶律阿保机的喜爱和器重。《辽史》记载耶律倍“通阴阳,知音律,精医药、砭概之术。工辽、汉文章”[9]。他热衷于儒家文化,嗜书为乐。“让国”于其弟之后,隐居于医巫闾山,建楼藏书于望海峰上,名为“望海堂”,名重一时。他把中原文化引入契丹,促进了儒家文化在关外的传播和发展。作者感慨医巫闾山“大地涵灵秀,阅世产贤良”,地灵人杰。舒穆录·多隆阿为满族正白旗,是东北满族学者、诗人。作为八旗子弟,他与耶律倍同样热爱儒学、喜爱中原文化。多隆阿在同为贵族的耶律倍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并将自己与之类比,“高名标史册,让德迈寻常”表达了诗人对先贤的仰慕,对其高风亮节的激赏。多隆阿在其诗作中,缅怀这些与医巫闾山相关的名士,不是以民族相分,而是以德行气节为标准,可见在其心中具有天下一家的思想意识。

最后,颂扬祖先功业。道光皇帝于道光九年东巡祭祖,行至医巫闾山,留下了《致祭北镇医巫闾山恭依皇祖元韵》一诗:

作镇开鸿业,皇朝仰肇禋。衔诚钦列圣,锡福遍齐民。受命纪辛巳,随銮怆戊寅。巍乎钟王气,宝祚自天申。[10]

这首诗是道光皇帝依据乾隆御制诗《祭北镇医巫闾山》之韵而作,诗中赞美了医巫闾山作为肇兴之地的重要意义。“肇禋”以《诗经·周颂·维清》中,文王开辟周之疆域的典故比喻其祖先爱新觉罗氏的开创基业的功勋。感叹巍峨钟秀的医巫闾山乃“王气”之所在,“受命”“宝祚”表达了自己绍继皇业,托庇祖荫的感恩之情。此类作品的作者多为满族贵族或皇帝,其诗作表达了对祖先感恩之心的同时,勉励自己不负祖望,安邦定国的决心。

三、靖边保民,满汉一家的政治抒情诗

医巫闾山作为北方镇山,对发迹于东北的政权有着重要意义。尤其对清代而言,医巫闾山作为龙兴之地的镇山,受到清帝的重视。自康熙开始创立东巡谒祖制度以来,清朝的五位帝王,共东巡边疆十一次,都曾亲自或派遣官员到医巫闾山北镇庙举行祭祀典礼。

首先,保家卫国、靖边安民的家国情怀。医巫闾山是北镇,“镇”,指军队驻扎在军事要地以武力维护安宁的意思,本身就有镇守一方之意。清代皇帝东巡边疆,一方面是朝圣祭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保境安民。东北与沙俄、朝鲜接壤,常出现边患问题。康熙皇帝东巡多次,取得了雅克萨之战的胜利。祭祀北镇是清帝东巡的必要祭祀礼仪之一,或皇帝亲祀,或派重臣祭祀。乾隆十九年第二次东巡时,乾隆帝亲祭北镇庙,巡游医巫闾山,写下了“敬谒桥山大典昭,旋舆蠲吉祀寅朝。提封于昔更无北,望秩而今溯有姚。”(《祭北镇医巫闾山》)[11]“望秩”指按等级祭祀山川,“有姚”指虞舜。医巫闾山祭典仪式是重要的国家祭礼,这首诗充分表现了清代对此典礼的重视,以及医巫闾山在历朝历代所享有的重要地位。诗歌展现了医巫闾山作为庇护北方神祇的崇高地位,表达了作者祈盼太平盛世的家国情怀。

其次,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此类诗中最典型的是御制诗。上述乾隆的《祭北镇医巫闾山》中“庙古百王虔盛享,神庥亿载佑全辽。高低黍稻盈豳野,岁岁颙祈风雨调”希望所祭祀的历代帝王,能够庇佑家国千秋万代的安宁。期盼黍稻遍野,五谷丰登,岁岁年年,风调雨顺。祈求医巫闾山山神,保佑国祚绵长、国泰民安,这是乾隆内心最真实的表达。嘉庆于1805 年所作《祭北镇医巫闾山恭依皇考元韵》一诗是依其父乾隆的诗韵而作。其中“柴望昭崇典,福绥遍庶民”[12]“柴望”是指古代的两种祭礼,烧柴以祭天为“柴”,祭祀山川为“望”,这里指的是北镇的祭典。通过庄重的典礼祭祀北镇山神,希望他能够福泽万民。此外,常纪《望医巫闾山》中的“崇秩等上公,庇民降百顺”,寄托了希望人们安居乐业的愿望。

最后,满汉一家、江山一统的殷切祈盼。少数民族政权希望能够通过承袭中原的礼制传统,吸收汉文化以加强统治。康熙二十一年春,康熙东巡时派遣官员前往北镇庙进行祭祀。康熙赋五言律诗《过广宁望医巫闾山》“万古镇幽州,秩祀同岱宗”[4]中的“秩祀”指依礼分等级举行祭祀。在这首诗中,康熙帝对医巫闾山的敬仰之情,溢于纸上。作为北方镇山,医巫闾山是中华地理的重要坐标。康熙的《泰山龙脉自长白来》把长白山纳入泰山山脉,其中,两山之间的一个重要的连接点即北镇医巫闾山。把长白山纳入泰山山脉缺乏历史依据,康熙为了能够自圆其说,把北镇作为重要的地理证据。康熙将医巫闾山在山岳文化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使其享有同东岳泰山同样的祭祀规格,“试图从政治文化上建立‘一体化’,促进满汉等多民族的融合。”[13]雍正皇帝的“壮观侔五岳, 峻秩比三公(《望医巫闾山》)”中,“侔”是等、齐的意思。[14]承袭其父的观点,把医巫闾山和五岳相提并论。

中国的山岳系统是重要的政治象征符号。医巫闾山虽为北方“边陲之地”,却早已成为王权正统性的象征。历代帝王接受远古的山岳崇拜和山岳话语体系,构建起适应国家政权的文化意识。随着大一统国家的发展,镇山的地位逐渐提高。满族掌握中央政权后,在文治礼教方面,沿袭传统旧制,以巩固政权。作为儒家话语体系的镇山文化,也被全盘接受,清代帝王东巡祭祀医巫闾山成为定制。满族对医巫闾山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是促进满汉融合、天下一统的重要文化举措。医巫闾山文学因此成为满汉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猜你喜欢
北镇满族
花样宇宙世界
传承满族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
辽宁:2021 年北镇葡萄减产不减收
新宾满族歌舞音乐创作及时空表述
北镇市巨峰葡萄优质绿色健康栽培的技术探讨
辽宁满族民间故事的教育作用
北镇市教师进修学校
让满族剪纸艺术走向辉煌是我一生的追求
改成汉族的满族人
满族剪纸中所蕴含的萨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