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璐
摘 要:历史课是初中阶段的主要科目之一,它承载了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精神内涵。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先辈留下来的智慧结晶,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养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在此阶段需要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过程中,学会去接受优秀传统文化。初中历史课堂上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让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而且可以增强初中历史课堂的德育效果。使教师对于初中历史课的教学安排变得更加灵活,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使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本文主要阐释了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策略。
关键词:初中历史 传统文化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6.035
隨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各方面对于中学生的学习也有了更多的要求。学生在初中学习阶段,要了解、学习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铸就内心的文化自信,传承文化之魂。培养学生自觉维护传统文化安全的意识,增强国家传统文化的软实力。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在历史课堂上多融入一些传统文化,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渗透现状
1.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很广,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对学生的学习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初中的历史课程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承载体。通过历史学习,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帮助学生在心底厚植爱国情怀。在部编版历史教材的学习过程中,不难发现在中国古代历史这一部分,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知识点达到几十处之多,这些内容在课本中所占的比重相当大。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大多为历史上的名人或者历史事件以及相关的历史文物,通过这些承载历史的事物来引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帮助学生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学生能够在历史课堂上更多地接触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且理解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独特地位。
2.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
学生在初中的学习过程中,历史科目所涉及的传统文化知识点非常多、内涵也比较全面。但是仅仅通过简单的知识点学习,无法使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一步加深了解。并且在大多数的教学过程中,传统文化的学习是为了满足应试教育的要求,导致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方法枯燥、单一,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致不高,对历史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性认知不足,理解较为肤浅。并且学校教师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考查时,大多是课本上固有的文化知识。如果想要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不断加深,只是对学生课本上的基础历史知识进行考查是远远不够的。应该让学生在课堂外,去接触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历史学科了解到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且应该在教师教导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让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得到传承。综合上述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可以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是不可或缺的。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策略
1.提升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
传统文化的认识与历史课程教学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有导致了很多教师在为学生进行课程讲解的过程中,虽然有了足够的知识储备量,但是无法告诉学生,无法让学生进行自我思考。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面对课本上的一些文化知识,教师只是进行简单讲解,让学生对其有一个了解即可。这样的话并不能让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进一步加深,只是让学生对这一历史知识有一个笼统的认知。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学生无法通过自我探究式学习来获得。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不断提升自我的文化素养,将历史的课程教学安排变得更加灵活,让教师所储备的历史文化知识与历史课堂的教学更加融会贯通。
例如,在进行七年级下册《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教学时,为了能够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唐朝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就不应该让学生忽视课本上的文字描述而错失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机会,而是应该让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唐朝的中外交流这一引导,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唐朝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结合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唐朝的一些历史精神了解得更为透彻。比如说,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完本节课程的基础知识之后,能够了解到唐朝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所做的一些事情的内涵以及意义。然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历史文化进行一个深度学习。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从网络上寻找相关的图片或者视频,让学生对唐朝的历史产物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知。
以唐朝文物唐三彩为例,可以针对这一事物来安排学生的学习内容。从网络上寻找有关唐三彩的介绍,以及唐三彩背后所蕴含的那个时代人民的文化内涵和制作工艺。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到这一历史物品背后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这其中又蕴含了唐朝人民的哪些智慧结晶。在课程的最后,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将这一历史物品与现今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能够在学习完本节课程之后,将所学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实际生活中去,从而让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以及主旨内涵都可以进一步提升。
2.利用问题情境挖掘课文素材
在初中的历史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是通过课本内容展现出来的。因此,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课本的挖掘深度应该进一步提升。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基础知识的时候能够培养自我学习意识。并且,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可以将问题情景设置的教学方法引入课程之中。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思考,从而将优秀的历史传统文化融入自身,提升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并且可以借助历史课本上的教学素材,增加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例如,学习七年级上册《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时,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在两汉之前,人们用什么东西来进行文字记载?在两汉之后,又是谁对纸张的制作工艺进行了改良?纸张和木简两者的优缺点又有哪些?在带领学生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PPT的形式为学生展示竹简的大致形状和改良后的造纸工艺图。通过让学生结合这两个图片,对课本上的基础知识进行一个学习及思考。教师为了锻炼学生的理解深度和学习能力,还可以挑选两个学生来说说自己对这一历史现象的看法,以及这些历史物品出现之后,对后世所产生了哪些影响。让学生借助课本上的基础知识,说一说先人在制作纸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需要面临哪些困境。等学生回答完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古人在造纸面临困难时无所畏惧,面对阻碍敢于去拼搏的宝贵精神。通过引导,让学生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根植在自己的心中。在课程的开始,通过问题的设置,已经让学生对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有了一个大概的掌握。然后再结合不同问题进行引导,将历史课的教学一环接着一环,使课程的内容安排变得更加严谨,对学生的引导更加深刻。
教师带领学生学习《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课程时,就可以从网络上寻找王羲之、顾恺之等人的作品为学生进行展示。让学生在通过学习本节课程,能够在视觉上形成一定的冲击。了解不同历史物件背后的文化内涵,以及其承载的那个时代的文化精神。通过作品的展示,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文物的兴趣,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在这热情的推动下,学生可以更好地触摸历史背后背后的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
3.运用归纳教学法,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归纳学习法对于学生来说,是将课堂上的所学内容以及以往所学的旧知识进行一个归纳总结。通过将不同章节之间相同的传统文化内涵进行结合,使传统文化的教学总体变得更好。教师要帮助学生整理所学过的知识,掌握解题的规律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而让传统文化与历史课堂的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运用这样的教育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历史文化知识的时候,提升学生自我学习的效率。并且利用归纳教学法,可以带领学生更好地将历史中的知识点梳理成框架,协助学生将所学的历史内容形成一条历史发展线。这样能方便学生将历史学习过程中所了解到的历史事件,更好地记录在自己的脑海之中,而且通过这样的办法,也可以强化传统文化与历史学习的结合。
例如,在进行《百家争鸣》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因为每个思想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如果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散式的记忆方法,在一段时间内可能记忆比较深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对内容的印象便会减弱。因此,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本节课程的时候,就可以利用归纳教学法。通过利用表格的形式将民本思想与课本上的基础内容知识相关联起来,然后将每一个思想家独特的思想单独列出来,在为学生进行讲解的过程中进行整合。让学生能够将课本上的基础知识进行一个梳理。借助这样的方法,学生更容易将不同思想的中心进行记忆,也可以将每个思想之间的不同点单独列出来。利用归纳教学法,不仅可以使得学生在学习本节课的时候能够将知识点变得更为集中,而且对于学生的知识体系框架构建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未来学生在对本章节进行复习的过程时,就可以利用当初按照归纳学习法所列出来的表格进行总的概括。通过归纳教学法也可以方便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新的章节的复习时,既可以对新知识有一个系统性的总结概括,也可以对以往的旧知识进行概括复习。让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点的基础之上,能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把握进一步加深。通过归纳教学法,让学生在学习历史文化的时候将不同的思想与技术的知识点记忆结合在一起,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同时也方便了教师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提升,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把握更加精准。
4.开展历史表演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初中历史的学习过程中,因为历史文化的原因,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晦涩冗长的文献资料。导致学生在理解历史知识方面,对于细节的把握并不是很精准。学生往往在读完一大段文字描述之后,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并没有加深。开展一些历史小活动,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一个引导,让学生来开展一些历史方面的小活动。将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学生在活动中亲身感受历史、体验历史,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本上的知识点,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更加深切地感受传统文化独特的魅力。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七年级上册《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时,在课程主体内容的介绍过程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历史剧的形式来进行讲解。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之前,从班级之中挑选一个学生来让其排练在课堂上所要表演的内容。为了能够使得课堂教学效果更好,学生所表演的内容要包括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基础知识、目的、时间以及出行的结果和对后来所产生的影响。通过这一系列的描述,就可以让学生对张骞出使西域的概况有整体的把握。通过历史剧的形式,能够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打破时间上的限制,让学生体验一场跨越时空的历史文化交流。学生在学习本章节时,才能够对自己的历史观念有改变。并且随着历史剧的不断推进,教师可以在历史剧的结尾以一种自述的口吻来告诉同学:虽然这一路上张骞经历了无数的坎坷,但是此行开辟了东西方相互交流的途径,使经济文化的交流成为可能。学生通过观看历史剧,了解了张骞出使西域的精神内涵:不惧困难、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不折不挠。从而使历史课堂的内涵主旨被进一步升华,实现了历史课的教育目的。
三、在历史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各种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也进一步增大。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不到位,那么其思想很有可能受到一些外来文化的影响,从而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影响。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既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能够感悟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且也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文化自豪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使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可以长见识、明是非、知荣辱。让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可以被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
综上所述,新课改的不断推行,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今看来,传统文化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教师要利用自身的教学经验以及探索,针对学生的发展来有效设计历史教学方式,从而使得优秀传统文化与历史课堂的融合更加密切,使学生通过历史的学习了解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历史课堂的内涵被升华,从而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的发展更为全面,培养社会所需要的真正人才。
参考文献:
[1] 徐佳佳《初中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浅析》,華中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2] 王归臣《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主流价值观的取材与运用》,聊城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3] 籍文华《初中历史课程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初探》,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