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
摘 要:为了探索古诗词教学中学生的审美体验问题,笔者把古诗词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深度融合,借助信息技术的声、光、图等手段,把抽象的古诗词文字转化为可视可感的内容,可以使学生通过声音刺激感受音韵美,视觉刺激拓宽意境美,与信息的深度链接体悟情感美。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 古诗词教学 审美能力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6.011
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变革。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国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普及与应用的基本条件得以解决。于是,在信息技术2.0时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成为教育领域思考和研究的重点,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逐渐暴露出自身的不足。古诗词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古诗词意境优美,言简意丰,又抽象精炼,博大精深,加之小学生认知能力较低,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使学生真正理解古诗词。信息技术可以将图、文、声、像整合于同一时空,具有有声有色、视听融合、极具感染力等特点,为学生提供生动而形象的思维材料,以拓宽他们的视野。巧用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沉浸在古诗词的学习中,直观生动地理解诗歌,感悟意境,体验情感,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审美品质。
一、巧用音频,感受音韵美
1.音频示范,把握基调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万物互联。语文学习的各个方面都能与信息技术相融合。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以不同形式向学生展示古诗词学习的各个方面的内容,引导他们将听说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古代诗词与音乐密切相关,它平仄押韵,对仗工整,具有节奏美、音乐美和韵律美的特征,这也使得朗朗上口的古诗词极具审美价值。教师在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以音频做示范,能够将无声的文字转化为立体可感知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例如,《饮湖上初晴后雨》文质兼美、音韵和谐,在难以计数的赞美西湖的诗歌中,成为广为流传的名篇。在课堂上,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促进学生感受其音韵美。首先,教师播放名家范读的音频,并指导学生对诗歌节奏进行划分,学生重点关注不会读的字音。PPT演示:
请同学们仔细听音频,标注出不会读的字音。听完音频读以下两组词语,看看读音有什么特点?
潋滟(liàn yàn)空蒙(kōng méng)
学生朗读后发现声母和韵母之间存在一些规律:它们发音很相似,读起来很顺口。教师借机点拨:这就是古诗词中常见的双声叠韵现象。它们或声母相同,或韵母相同,反复读会感觉充满了语文味儿,读起来朗朗上口,这就是诗歌的音韵美。
教师接着播放名家吟诵的音频,让学生在入短韵长中再次感受诗歌的音韵。最后学生跟着名家一起吟诵,感受诗歌的音韵之美。这时,课堂在音乐的伴奏下,时而朗朗,时而缠绵。音频所传递的诗词美感,使学生更容易掌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获得直观体验。
2.配乐朗读,营造氛围
古诗词节奏明快、音乐和谐,具有音韵美。音乐是听觉的语言,它是表达人类心灵的诗篇,是打开人类情感之门的钥匙。诗歌和音乐是密切相关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来营造氛围、渲染诗境,用音乐带领学生走进古诗词,从而感受诗歌的音韵。我们可以用伤感的音乐作为送别诗的背景;用哀伤的曲调作为思乡诗的背景。用悠扬欢快的乐曲作为赞美诗的背景等等。
例如,教学《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时,在朗读环节,以曲调淳朴、沉郁的《阳关三叠》作为背景音乐,在音乐的烘托下,学生仿佛看到两位好友即将分别时的依依不舍,有了音乐的引导,学生注意了节奏和音色,读出了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带领学生朗读《鸟鸣涧》时,教师则播放曲调悠扬,空灵的轻音乐《空山鸟语》,在歌曲中嵌入林间小鸟的鸣叫声与流水声,诵读的氛围瞬间营造起来,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情绪也自然而然地被调动起来。在音乐的渲染下,学生们纷纷闭着眼睛,摇头晃脑,如痴如醉地朗诵起来,似乎正和着旋律,去追寻诗人笔下曲径通幽,花木掩映,鸟唱泉鸣的美景。又如,在教学《望洞庭》一诗时,选用曲调婉转,悦耳动听的《秋日私语》作为朗读背景音乐,将学生逐步引入如诗如画的情境中,沉醉于波澜不兴,秀美宁静,分外怡人的洞庭湖景色中,为学生感悟诗歌音韵美搭建基石。
二、具象视频,拓宽意境美
1.声像结合,品味情境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正如明代文人谢榛所言,在古诗词之中,情的主要载体是景,而景与情相融合便产生了诗。正因为情景交融,对学生来说,理解诗歌成为一个难点。翻看课本,我们不难发现,编者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教学中,我们不妨利用丰富的信息技术资源,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充分展示诗中的人、物、景。从而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直观可视的图片和音视频,调动学生的感官,让他们全方位感受诗歌意境,促使学生在脑海中构建起诗歌图画,发展其思维品质,培养其审美能力。
例如,教学《清平乐·村居》时,首先,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民乐《欢沁》,设置了一個清新欢乐的诗意情境,将学生感官调动起来。接着教师布置任务:当你听到这首美妙的乐曲时,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课题,让学生理解“村居”之意。随后在音乐的伴随下朗读诗歌。接下来,学生欣赏Flash软件制作的动画:一座低矮的茅屋前,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正坐着聊天。在茅屋边的小溪旁,青草碧绿碧绿的,只见大儿子正忙着在小溪东边的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忙着编织鸡笼,再看小儿子,正顽皮地躺在溪边剥莲子吃呢!看完视频,请学生根据其描绘的图景,想象此曲中描绘的画面,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开始畅所欲言。信息技术利用声音、光影、图像等手段,创设了诗歌情境,将无声的诗歌意境展现出来,为学生搭建表达的支架,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向更高的水平过渡。
2.技术辅助,巧思巧悟
古诗词往往因作者情感不同而意境不同。有的古诗词画面幽静,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有的古诗词意境宏伟辽阔,让人心旷神怡,如“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古诗词的意境之美极大地体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在解读诗歌时,如果采用直译,诗歌的意境会被破坏。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带着学生巧思巧悟,帮助学生解读诗歌,将诗歌中描述的场景想象成画面,可以突破古今之间的鸿沟,感受意境之美,把握诗意,感受诗歌所表达的真情。
例如,教学《逢入京使》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展示诗歌相关的多幅图像,PPT出示任务:小组合作,如果将其翻拍成一部微电影,你们会从诗中选择什么场景?又会按什么线索排序呢?这项活动的任务要求学生首先能对本诗进行理解与整合。微电影的拍摄不是简单的一张张图片拼盘式地凑在一起,而是对真实问题进行解决,将单一的知识进行整合,对诗歌综合判断后形成自己的评价。小组合作汇报时,学生们各抒己见。一些学生直接按照诗歌描写的画面进行依次排序:诗人西行图、偶遇使者图、回望家乡图、托友带信图。这样的拍摄顺序将诗歌中原生态的情感表达了出来,但是从拍摄微电影的角度来看未免缺乏新鲜感。于是对学生再次引导,感悟诗歌意境,对微电影的拍摄进行调整。再次讨论后,学生有了新的想法,有的同学说将拍摄的第一个场景锁定在长安家中,家人此时正在思念岑参,就如岑参一直记挂着家人一样。第二个场景展现岑参骑马踏上漫漫长途,道路越来越空旷的场景,表现出作者孤独无依的寂寞感。第三个场景选择岑参在马上与入京使相逢,东望遥远的故土,热泪长流,想修书一封报平安,可惜没能找到纸笔,只能请入京使带个口信的画面。最后一个场景,短暂相逢结束后,一个往东,一个往西,最后只留下漫漫黄沙。此项活动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以提升。他们在微电影的拍摄思考中,对诗歌场景进行整合,感悟了诗歌意境,形成一个多维度的画面情境。在整合过程中,探究形式灵活多样,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大大提高,积极参与知识建设,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得以提升。
再如,教学《天净沙·秋思》时,学生最难体悟的是作者通过枯藤、老树、昏鸦、古道、瘦马等意象所构成的画面以及表达的情感,教师通过运用Flash软件制作出多幅景象描写的画面,再通过信息技术,以画外音的形式讲述旅人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情,将其凄苦的心境剖解出来,让学生在短短二十八个字中,思考十种意象表达的含义,将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和其内心的凄苦悲凉,在读者的头脑中呈现出来,从而感悟诗歌所表现的意境美。
三、链接生平,体悟情感美
1.技术辅助,链接背景
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古诗词的阅读本质上讲就是“披文入情”的过程。诗人在古诗词里表达的情感往往与他创作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息息相关。诗人或触景生情,或感叹时事,或托物言志,走近诗人,才能体悟诗歌情感美。然而诗人生活的年代比较久远,单靠直译诗词是很难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的。教学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介绍诗人的人生经历或创作背景,让学生走近诗人,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艺术文化、历史事件等,与文本对话,与诗人对话,从而与诗人产生共同的情感体验和生活感悟,方能领悟古诗词中蕴含的情感,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提升领悟古诗词情感美的审美能力。
例如,教学《送元二使安西》这首送别诗时,为了引导学生体验作者与朋友深挚的离别之情,教师利用信息技术链接地图,将当时古渭城(今陕西西安西北)、古安西(今新疆库车县)、古阳关(今甘肃敦煌一带)的位置标注在地图上,接着将古安西遥远荒凉的背景介绍给学生,王维表达的忧伤凄凉之情自然就让学生体悟到了。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由于学生年龄小导致认知较弱,历史知识匮乏,初读诗歌后,学生难以理解为何要收复河南河北,作者为何“漫卷诗书喜欲狂”。教师链接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播放安史之乱的短视频,学生们仿佛穿越到作者生活的时代,他们跨越时空的鸿沟,走入诗人的内心,真切地感悟了诗歌的情感。
2.巧用技术,搭建支架
古诗词能传情达意,具有丰富的精神情感,表现出深厚的人文情怀。他们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利用信息技术学习古诗词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在塑造学生品格,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素养等方面都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进行组诗教学时,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巧妙设计,精心整合,有利于学生体会诗歌情感美。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时,教师设计了综合活动,使用信息技术制作任务单表格,搭建思维支架以触发学生高级思维的形成。在任务列表中,引导学生对比三首诗歌在诗人生活时代、创作背景、创作内容及情感上的异同。学生根据表格提示,在互联网上查阅资料,对表格中的任务进行查阅辨别,完成表格内容。再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讨论并将成果制作成PPT。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多媒体向全班分享小组合作学习成果。信息技术的使用彻底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小组交流讨论研究发现,三首诗歌的共同点在情感表达上,三位诗人都在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不同点一是作者的生活年代和创作背景,不同点二在于表达的内容不同。
巧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搭建思维支架,把学生简单的记忆思维模式转变为高阶思维模式,深化了诗歌丰富的精神情感,中华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在对比思辨的過程中,学生们获得了宝贵的爱国主义教育,实现了课程育人的价值。
四、智慧评价,提升审美力
在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古诗词审美力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也应该注重教学反馈,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例如,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采用录音功能记录学生的朗读情况,并引导学生对照范读音频找出差距,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感悟诗歌音韵美的能力,更好地激发小学生对古诗词朗读和学习的兴趣。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绘画等形式进行诗画创作,运用信息技术为诗画作品配乐,并在班级内进行展示,让学生和其他学科教师共同参与评价。
除此以外,教师应积极开展古诗词教学的综合实践活动,建立学生共同学习小组;或共同吟咏展现诗歌音韵;或共同绘制小报展现诗歌意境;或共同探究诗歌情感。最后将学习成果借助信息技术制作成PPT、微视频等,传至班级QQ群等网络平台进行成果展示,让大众参与评价。总之,在信息技术的助力下,教师可以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从而相应调整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审美能力。
综上,立足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适时恰当运用信息技术,使语文古诗词教学从传统的“教”走向“学”。在信息技术的助力之下,学生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教学中感悟古诗词的音韵美、意境美和情感美,提升了审美能力,并进一步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形成文化自信,实现了课程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谢旭琴《信息技术助力下的小学古诗词教学探微》,《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2年第2期。
[2] 陈艳《信息技术与小学古诗词教学深度融合探究》,《湖南教育(D版)》2021年第5期。
[3] 陈圣兵《浅议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小学电教》2020年第11期。
[4] 罗艳《举象立意 言意共赢——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实践智慧》,《语文教学通讯》2020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