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博慧,岳 婕,吕 敏,史晓薇,帖利军,刘黎明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陕西 西安 710061)
目前,肥胖已成为影响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是危害儿童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1]。肥胖儿童的高血脂、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明显增加,这些都是发生中风和心肌梗塞等疾病的高危因素[2]。尽管中风和心肌梗塞等疾病主要在成年期发病,但其发病与早期不良饮食习惯和代谢异常的长期累积密切相关[3]。因此,在这些过程可逆的早期阶段识别发病风险因素,并制定适宜的预防策略是降低人群心血管疾病的可行措施。儿童期超重和肥胖是代谢异常的高危人群,但对肥胖儿童代谢异常发病情况及相关因素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有研究显示,看电视时间[4]、睡眠方式[5]、缺乏身体活动、饮食习惯[6]和遗传易感性与心血管等代谢性疾病有关;但这些因素在儿童期肥胖代谢并发症中作用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对6岁以上超重和肥胖儿童的血糖、血脂、血压进行观察,了解其代谢异常和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的发病情况;同时完成问卷调查,分析饮食、运动和睡眠等日常行为习惯,以及父母肥胖、代谢异常等在学龄期肥胖儿童代谢异常中的作用,为儿童超重和肥胖及不良并发症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收集2020年7月至2022年7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童保健门诊就诊的235例临床资料完整的6岁以上符合超重和肥胖诊断儿童为研究对象。儿童超重和肥胖的诊断标准参照2004年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制订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BMI分类标准》,按照体质量指数(BMI)将其分为超重组(129例)与肥胖组(106例);依据血压、血糖、血脂检测结果[7],进一步将研究对象分为代谢健康组(154例)(未伴随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与代谢异常组(81例)(合并至少一项代谢异常)。排除有慢性病史、重大疾病史和残疾者。
本研究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批件号为(G-5)]。
①问卷调查: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对儿童的父母或主要看护人进行现场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儿童的出生情况,饮食、运动、睡眠是否充足[8]及有无熬夜等生活习惯,父母BMI及有无代谢异常等。②体格检查:测量儿童的身高、空腹体重、腰围、血压,血压测量2次,若2次读数相差5mmHg以上,再加测1次,记录平均值。
抽取清晨上肢空腹静脉血5mL。采用全自动分析生化仪(HF-180)测量空腹血糖和血脂[包括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
参照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等提出的定义对MS进行诊断[9],有腹型肥胖,同时至少具备以下2项即诊断为MS。①高血糖:空腹血糖(FPG)≥5.6mmol/L或已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②高血压:收缩压(SBP)和(或)舒张压(DBP)≥同年龄同性别第95百分位值;③低HDL-C(HDL-C≤1.03mmol/L)或(和)高LDL-C(LDL-C≥3.76mmol/L);④高TG:空腹血清TG≥1.47mmol/L。
本研究中儿童的腰围和血压分别按照有关文献[10-11]中参考人群的百分位值为标准。
在235例儿童中,超重组129例(54.89%)、肥胖组106例(45.11%),其中超重组男性62例(48.06%)、女性67例(51.94%),年龄为7~16岁,平均年龄(10.44±2.01)岁;肥胖组男性45例(42.45%)、女性61例(57.55%),年龄为6~16岁,平均年龄(10.44±2.21)岁;超重组与肥胖组儿童的性别(χ2=0.738)和年龄(t=0.036)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超重组的腰围、舒张压、FPG、HDL-C、LDL-C、TG均优于肥胖组(P<0.05),超重组与肥胖组的收缩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超重组与肥胖组儿童体检及代谢指标的比较
超重组和肥胖组各指标的异常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腹型肥胖、高血脂、高血压和高血糖,且以上各指标异常检出率肥胖组均高于超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MS检出率高于超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超重组与肥胖组儿童各项代谢指标异常检出率的比较 [n(%)]
在235例儿童中,代谢异常组为81例(34.47%)、代谢健康组为154例(65.53%),单因素分析显示,代谢异常组与代谢健康组的BMI及每周喝碳酸饮料、每周吃快餐、吃饭速度过快、每天视频时间的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代谢异常组与代谢健康组儿童出生体重及行为习惯分布的比较
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一步引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肥胖、每周吃快餐>2次、吃饭速度过快和每天视频时间≥2h均是超重和肥胖儿童代谢异常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4。
表4 超重和肥胖儿童并发代谢异常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本研究显示,儿童中较多发生的代谢异常依次为高血脂、高血压和高血糖,与于冬梅等(2012年)对超重和肥胖儿童青少年研究中发现其较多发生的代谢异常为高血脂和高血压相一致。本研究显示,超重和肥胖儿童的MS检出率(超重组4.65%,肥胖组22.64%)低于2012年对我国7个省市10~16岁儿童及青少年的检出率(超重组8.9%,肥胖组30.0%)[12],也低于2015年Guzmán-Guzmán等[13]对墨西哥6~12岁肥胖儿童(44.3%)的检出率,但高于骆晓燕[14]对7~14岁肥胖儿童研究中MS检出率为5.5%的结果。不同的检出率可能与研究对象所处的地理区域、年龄构成、肥胖程度等有关。另外,本研究显示,肥胖组儿童各项代谢指标异常检出率均高于超重组,提示代谢异常与BMI有关。因此,建议做好儿童及青少年的定期体检,做到对肥胖儿童早发现、早管理,减少肥胖带来的不良并发症。
肥胖儿童并发代谢异常的早期往往缺乏典型的自觉症状和临床表现,若能对高危因素进行早期识别和干预,对降低儿童期乃至成年期肥胖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儿童的出生体重、饮食、运动、睡眠等生活习惯,以及父母是否为肥胖和/或代谢异常等方面对代谢健康组与代谢异常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儿童代谢异常与不良饮食习惯和每天视频时间密切关联。单因素分析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均提示高BMI、每周吃快餐次数多、吃饭速度过快与代谢异常有关。儿童自我控制能力较差,高热卡快餐、高糖饮料等不健康食物的大量摄入,使体内血糖和脂肪过高,最终导致伴随肥胖而来的高血压、糖脂代谢紊乱及心血管疾病的并发症。因此,应根据儿童各年龄段的营养需求,合理搭配食物,控制热量较高的食物,注重食物种类的多样化及膳食平衡,从小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有研究显示,进食速度与肥胖的发病有关,进食速度过快,食物咀嚼时间过短,在产生饱腹感前已摄入大量食物,增加了肥胖及并发症的风险[15]。Ford等[16]对9~17岁儿童青少年的一项研究表明,降低饮食速度可减少食物摄入量,降低BMI,在儿童青少年的肥胖管理中疗效满意,并认为与诱导“饱腹效应”有关,且在干预6个月后的随访中发现继续保持了这种优势,并建议将这一方法应用于临床儿童肥胖的管理。因此,合理搭配食物、均衡饮食和减慢进食速度可能是对儿童超重和肥胖有效的管理措施。
此外,本研究还显示,肥胖儿童代谢异常与每天视频时间有关。有研究显示,久坐不动的行为与一系列慢性疾病的风险相关[17];该研究发现每天视频时间较长的青少年有较高的心血管疾病风险,且年龄在其中也有一定作用,即年龄越小这种关联越强。另有研究发现,儿童青少年久坐/长时间视屏可以独立增加高血压的患病率[18]。国内外学者均建议儿童青少年视屏时间<2h/d,鼓励儿童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活动[17,19]。
除环境因素外,父母的遗传易感基因会传递给子代,肥胖儿童并发代谢异常可能与遗传相关[20]。本研究探讨了双亲肥胖、代谢异常与子代肥胖并发代谢异常的关系,代谢异常组儿童父母双方和单方肥胖的患病率和代谢异常患病率均高于代谢健康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其可能是环境因素在该年龄段起更重要的作用,且相关研究的文献报道较少,结果有待进一步加以验证。
总之,学龄期儿童代谢异常并发症检出率较高,高BMI、不良的饮食习惯和长时间的视频与代谢异常有关。另外,本研究存在纳入对象较少、且为单中心研究、研究时间跨度较短的不足,因此有待在不同人群、时间跨度更长和大样本量中进一步研究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