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晨,徐 征,夏兰兰,李 宁
(保定市儿童医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早发型败血症(early-onset septicemia,EOS)是指新生儿在出生72h内发生的败血症。据统计,足月儿EOS发生率约为1%,但早产儿EOS发生率高达15%左右,病死率接近50%[1-2]。及早预测EOS发病风险是临床防治、改善预后的关键环节,血培养虽然是“金标准”,但耗时较长,极易延误最佳治疗时机[3]。脐血是新生儿出生后便可获取的血液标本,且具有方便检测、操作耗时较短的优点,因此寻找可靠地预测EOS发病风险的脐血指标意义重大。研究表明,在机体发生严重感染后,线粒体功能受损会释放过多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Cyt-C),提示其与感染性疾病发生密切相关[4]。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eosinophil/lymphocyte ratio,ELR)可作为外周血炎症系统指标,嗜酸性粒细胞具有杀伤细菌、寄生虫的作用,其升高主要与细菌或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反应有关[5]。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Ⅱ(soluble 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Ⅱ,sTNFR-Ⅱ)可与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竞争性结合发挥介导炎症、感染等生物学作用[6]。但关于三者对新生儿EOS发病风险的预测价值仍未见报道分析。本研究对新生儿脐血中Cyt-C、ELR和sTNFR-Ⅱ对EOS发病风险的预测价值进行探讨,旨在为临床防治EOS提供脐血标志物。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在保定市儿童医院诊断为新生儿EOS患儿85例为研究组,共检出9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59株,革兰阴性菌31株,真菌2株。另选取本院新生儿科同期健康新生儿85例为对照组。
纳入标准:①研究组均经血培养确诊为EOS;②发病时间在新生儿出生后72h内;③符合EOS相关诊断标准[7];④对照组新生儿出生后Apgar评分为8~10分,出生体重、出生后脉搏、体温、呼吸、反射反应等各项检查均正常;⑤两组新生儿监护人均知情本研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存在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畸形等出生缺陷者;②合并代谢性疾病、免疫性疾病者;③出生后重度窒息者;④存在血液系统疾病、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者;⑤严重肝肾功能异常者。
本研究已经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批号:19053)。
1.2.1 临床资料的收集
通过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收集两组新生儿及其母亲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新生儿的性别、出生体重,以及母亲发热、孕周、胎膜早破、分娩方式、羊水性状等临床资料;采用双录入的形式记录临床资料,若任意一项记录不一致,则通过查看原始电子病历进行确认,以保障临床资料的准确性。
1.2.2 脐血Cyt-C、ELR及sTNFR-Ⅱ水平的检测
胎儿娩出后,留取2份脐血样本各2mL。1份置于离心管,在室温条件下静置30min,于4℃条件下进行离心处理,离心半径为10cm,离心速率为3 000r/min,离心时间为10min,取上清液,保存于-80℃冰箱内,备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脐血Cyt-C、sTNFR-Ⅱ水平,试剂盒均购自美国雅培公司。另1份置于抗凝管中,EDTA-K2抗凝后,于1h内采用SYSMEX-2000i型血细胞计数仪检测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计算ELR。为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检测过程均由同一位检测人员完成,尽可能避免主观误差;检测前对仪器进行校正,减少客观误差。
1.2.3 观察指标
①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②两组脐血中Cyt-C、ELR及sTNFR-Ⅱ水平;③脐血中Cyt-C、ELR及sTNFR-Ⅱ对EOS发病风险的预测指标。
研究组新生儿在出现疑似临床症状体征时,首先给予广谱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检测病原菌与耐药性,确诊后更换为敏感性较高的抗生素,并根据患儿具体病情给予血流动力学支持、保护脏器、通气支持、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
两组新生儿性别、胎膜早破、分娩方式的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羊水性状、母亲发热的分布,以及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资料的比较
研究组脐血中Cyt-C、ELR及sTNFR-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脐血中Cyt-C、ELR及sTNFR-Ⅱ水平的比较
经ROC曲线分析,脐血中Cyt-C、ELR及sTNFR-Ⅱ预测EOS发病风险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09(95%CI:0.635~0.776)、0.756(95%CI:0.684~0.818)、0.744(95%CI:0.671~0.808),P<0.001;最佳截断值分别为33.59ng/mL、0.13、10.70μg/L;三者联合预测EOS发病风险的AUC为0.932(95%CI:0.884~0.965),P<0.001,且脐血中Cyt-C、ELR及sTNFR-Ⅱ联合预测新生儿EOS发病风险的AUC均大于各指标单独预测结果,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5.065、4.266、4.329,P<0.001),见图1。
图1 脐血中Cyt-C、ELR及sTNFR-Ⅱ对EOS发病风险预测的ROC曲线
Cyt-C是一种水溶性蛋白,能够通过诱导促凋亡基因的产生发挥调节细胞凋亡作用[8]。相关研究表明,机体感染后,线粒体会渗漏大量Cyt-C,启动细胞凋亡机制,从而抑制Cyt-C释放,Cyt-C不仅能减少细胞凋亡,还可减轻感染后的炎症反应[9-10]。本研究发现,研究组脐血中Cyt-C水平高于对照组,且异常高表达会增加新生儿EOS发病风险,说明其在新生儿EOS发病过程中发挥相关作用。有研究显示,由于Cyt-C能结合凋亡蛋白酶激活因子,诱发级联炎症反应,加快细胞凋亡,从而促进EOS的发生[11]。同时,败血症发生前,机体便存在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伴随免疫细胞凋亡现象,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明显抑制,从而难以控制原发感染,引发败血症。在此过程中,Cyt-C是介导机体产生炎症反应、加速免疫细胞凋亡、降低防御能力、促进脏器损害的重要物质[12]。本研究还显示,脐血Cyt-C单独预测新生儿EOS发病风险的价值良好,提示临床可将其作为重要的预测指标,有利于及早预防、及时诊治。此外,李宁等[13]指出,在大肠埃希菌感染的脓毒症患者治疗前血清Cyt-C较高,治疗后随着病情减轻呈下降趋势,说明其水平改变与感染病情变化有关。但本研究未详细探讨脐血Cyt-C水平在新生儿EOS治疗前后的变化,后续需进一步加以分析。
嗜酸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释放嗜酸性颗粒中的内容物,引起组织损伤,促进炎症进展[14]。既往临床常将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白细胞作为感染指标;随着不断深入研究发现,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也能有效地反映机体炎症状态[15-16]。刘军等[17]研究显示,与同期住院的非感染患儿相比,EOS患儿外周血ELR呈显著升高趋势,其对疾病的诊断及评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研究显示,EOS患儿脐血ELR水平高于正常新生儿。考虑产生该结果的原因是炎症反应发生后,多种炎症介质的过量释放会不断趋化炎症细胞浸润、扩散,最终形成“瀑布式”级联炎症反应,损害脏器组织。因此,嗜酸性粒细胞作为炎症细胞在级联炎症反应形成过程中呈现明显增加趋势[18]。同时,本研究还显示,ELR在预测新生儿EOS发病风险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应用价值,能为临床提供有效信息。
sTNFR-Ⅱ是TNF-α的相关受体,在多种器官组织损伤疾病、感染性疾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19]。本研究通过对比EOS患儿与正常新生儿脐血sTNFR-Ⅱ水平发现,EOS患儿脐血sTNFR-Ⅱ水平高于正常新生儿。这与吴跃军等(2021年)研究显示血清sTNFR-Ⅱ在新生儿细菌性败血症中明显升高的趋势一致。sTNFR-Ⅱ作为TNF-α受体,能介导TNF-α相关生物学作用,而TNF-α是单核巨噬细胞释放的炎症因子,在炎症级联反应中会被免疫系统激活,能诱导淋巴细胞释放白细胞介素-8,还可刺激其他炎症因子的释放,从而在炎症反应发生进展过程中发挥促进作用[20]。炎症级联反应会导致机体免疫亢进,诱发免疫反应,致使TNF-α表达增加,sTNFR-Ⅱ便会结合大量TNF-α调控有关靶细胞,加重炎症反应及感染性损伤[21]。另外,本研究还显示,脐血sTNFR-Ⅱ水平对新生儿EOS发病风险具有良好地预测价值,提示临床可将sTNFR-Ⅱ作为预测新生儿EOS发病风险的脐血标志物,有助于及早预测EOS发病风险、及时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本研究显示, 新生儿脐血中Cyt-C、ELR及sTNFR-Ⅱ均表现出良好地预测EOS发病风险的价值。但是,单一指标在临床实际检测中受到的干扰因素较多,导致单独应用时可能产生不确定性偏差,故存在较大局限性[22]。因此,本研究探讨三者联合预测EOS发病风险,结果发现,联合预测新生儿EOS发病风险的价值明显优于单一指标,其为临床提供了更为可靠、全面地预测途径。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未详细探讨脐血中Cyt-C、ELR及sTNFR-Ⅱ在EOS患儿预后方面的具体检测价值,今后需继续收集病例,进行深入探讨与分析。
综上所述,新生儿EOS患儿脐血中Cyt-C、ELR及sTNFR-Ⅱ水平均有所升高,联合检测具有良好预测价值,且预后不良患儿脐血中Cyt-C、ELR及sTNFR-Ⅱ水平更高,其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