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婧瑶, 张琛哲
(西南民族大学, 四川 成都 610225)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威胁,我国积极承担大国责任、履行大国担当,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在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汽车废气排放占气体污染比重较高,因此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如今市场上常见的新能源汽车多为三元锂电池类纯电动汽车,其代表企业有特斯拉、比亚迪等,其存在着续航里程不如传统燃油汽车、充电时间较长、配套设施不完善等诸多问题。而氢燃料电池汽车相较于纯电动汽车,续航足、加氢快;相较于传统燃油车,又完全零污染、可再生,因此氢燃料电池汽车是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然而,我国对氢发动机的研究起步较晚,在关乎氢燃料发动机发展的众多关键技术领域仍然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绝大多数的研究内容只是理论性探索,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整体的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虽然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氢能源领域进行探索,但氢燃料电池汽车在中国市场仍处于幼稚期,这也表明着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现阶段,全球汽车产业在汽车“新四化”浪潮变革中的竞争愈演愈烈,各国纷纷出台一系列引导和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和布局的扶持政策。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含有多维动因,既有提升企业存活能力,发展规模经济,打造集群产业,也有搭乘政府便车,顺应“一带一路”倡议,完善海外经营布局,加快我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步伐。在汽车电动化、联网化的时代,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化已由或然变为已然,我国因势利导制订前瞻性全球化战略对于国内车企发展壮大至关重要。
从第一个维度看中国现有的产业与全世界的技术差距。根据“Auto Pat 全球汽车专利数据库服务平台”的相关专利数据分析得到:从氢燃料电池汽车技术成熟度评估结果来看,中国目前处于成长期后期至成熟期前期的过渡阶段,而日本、美国目前处于成熟期后期并已经进入技术产业化阶段。相比之下,中国与日、美相比技术差距超过10 年;从整车企业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专利以及技术布局来看,日本丰田企业掌握着核心技术,对供应商依赖较小,中国上汽集团在国内专利质量较高,技术实力较强[1],但与日本丰田企业还是存在着差距,具体见表1。由此可知,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与全世界存在着一定的技术差距。
表1 整车企业氢燃料电池汽车专利及技术布局 单位:件
从第二个维度看氢燃料电池汽车制造领域的要素禀赋与比较优势。氢原料方面,液氢与传统燃料相比,具有体积小、热值高、供应足、排放低、更洁净等优点,从储氢密度上来说具有绝对的优势,同时便于运输;资源禀赋方面,我国拥有丰富的氢能源,氢气制取能力世界第一,年制氢量约3 300 万t,氢能开发利用潜力巨大,为发展氢能创造了良好的优势。
从第三个维度看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周期。由2020 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中燃料电池商用车及车载储氢系统技术路线图可知,该产业需要10~15 年的时间发展新技术、研发新产品。
因此,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属于追赶型产业。
根据第一维度的横向比较分析可知,日本的氢燃料电池研发水平全球领先,尤其是丰田、日产公司,在氢燃料电池的耐久性和成本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中国在燃料电池核心技术环节,亟须实现突破;其次是氢能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包括制氢设施、氢能储存与输送设施、加氢站布局及氢安全辅助设施;最后是氢能产业装备制造等方面相对滞后,相关核心设备仍然依靠进口,缺乏完备的产业技术体系,储氢、燃料电池关键部件、检测测试装备仍有较大追赶空间[2]。由此得知,中国距世界氢燃料电池的领先水平仍有一段距离,而日本作为行业领跑者是一个合适的参考对象。
为提升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我国政府应立足新发展阶段,建立适应新形势、新需求的政策体系,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统筹规划,持续推动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2.2.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部门应完善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并给予政策支持,增强基础设施研发力度的同时明确其补贴范围,为企业“造血”。政府为车企信用担保,鼓励民间资本参股,建立“政府- 民间资本- 企业”三方立体互助式发展,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稳定资金来源[3]。合理规划建设用地,构建配套设施(制氢、储氢、加氢)等全产业链技术和加氢站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形成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标准化格局。
2.2.2 建立健全行业标准
政府应在氢燃料电池汽车企业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对其实行动态化培育、监管、保护、改革,不断弥补市场失灵、培育市场、规范市场,鼓励企业建立和完善电池、电堆、氢能、基础设施、氢燃料电池汽车等行业标准,并制定体系化售后管理机制,实行差别化服务。在监管企业的同时,也应给予企业自由创新空间,鼓励企业自主建立行业准则和制度创新,实现帕累托最优的产业升级。
2.2.3 积极实施国际化战略,打造国际化品牌
相关政府要加强对新能源汽车企业“走出去”的服务指导,及时对接最新的国际贸易规则,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路的同时渗透国际市场,开展国际化全球产业布局。政府应积极推动我国企业与国际优秀氢能源企业间的合作,搭建国际化供应链服务平台。对于创新成功的龙头企业,有关部门应设立重点企业项目库,库内项目重点研发,树立我国在国际上的一流品牌,并以此建立优秀企业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模式。同时,面对国际市场的多变性,政府应提前战略布局,为企业提供国际法律援助平台,及时应对各类国际规则的新挑战。
2.2.4 深化国际合作,拓宽国际市场
要加强与汽车强国跨国合作,促进企业间的强强联合,搭建国际企业合作项目平台、氢能源专利互惠平台,定期开展国际间企业互助式学习。自2012 年起我国倡导构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不断跨越式发展,对环境保护意识不断重视,对新能源汽车需求量也不断扩大,我国应借助“一带一路”战略,开拓氢能源汽车产品国际化销路。政府应帮助企业冲破国际贸易壁垒和国家间高额关税的限制,增强企业的发展利润空间。同时鼓励企业在海外建厂投资,进行国际产业布局,并帮助企业协调与当地政府的关系,使得新能源汽车头部企业建立良好的国际销售体系,形成供需循环机制,拓宽国际市场。
针对国内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现状以及政府对该产业的政策性扶持,企业应当结合政府在新结构经济学中“有为政府”的精准定位,利用政府“两轨六步法”的因势利导措施[4],分析企业自身发展状况,甄别比较优势,在氢燃料电池汽车领域进行创新性企业发展与管理。
3.1.1 发展多元化校企育人格局,加强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合作
人才作为劳动力要素中的关键一环,已成为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关键变量。在氢燃料电池汽车领域,氢燃料电池的开发运用与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正相关。面对当前我国非技术性劳动力充足,关键技术型劳动力紧缺的局面,企业应多渠道、多途径地探索人才资源。校企联合培养氢燃料技术人才有利于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知行合一,避免“重理论,轻实践”的低效培养人才方式,为产业持续性发展提供人才,助力企业提升燃料电池技术优势,从而提高产品价值,提升国际竞争力。
3.1.2 企业应加强氢燃料电池科研投入,将内部资源向相关领域倾斜
研发投入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部门的重要投入区块,企业应当将主要资源倾斜于技术研发领域。比较部分国内外企业研发投入,国内多数企业在研发方面投入低于国外企业,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企业在相关领域的发展。因此,在企业科研投入方面,我国企业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此外,氢能源在我国的广阔分布有利于企业实现比较优势以提升国际化进程。基于技术创新与企业研发投入之间的实证分析结论[5],企业应积极利用政府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研究新技术的同时实现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应坚持推动企业自身市场化水平,主动寻找相关高精尖领域的良性竞争,以提升对于氢燃料电池技术的掌握程度;保证企业内部研发的创新质量与数量并存,不能盲目追求数量结果,应注重研发资源分配与目标初衷,最大限度实现投入产出的最优比例。
3.1.3 响应政府因势利导相关政策,搭上政府大力扶持便车
“有为政府”要求一国或地方政府充分利用增长甄别与因势利导两轨六步法为国内目标产业提供政策扶持与软硬基础设施支持。伴随《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年)》的政策发布与落实,国家氢能战略规划的战略地位再次提升。面对相关补贴与扶持政策,企业应当审时度势、合理利用,积极倡导企业加大对氢燃料电池的研究开发力度,在实现自身企业氢能源加速发展的同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价格成本,为企业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出口创造良好的价格优势。
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企业应积极分析国内相关产业发展状况,选择互联网产业、大数据产业等新兴科技产业进行联合发展以提升国际化水平,加强企业间相互合作,打造产业集群以实现规模经济。随着互联网产业的迅速发展,数据已然成为现实生活里的新兴生产要素,体现出了规模报酬递增的经济规律,极大程度上降低相关产业的生产成本。大数据产业正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以及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新能源汽车与大数据技术的融合在产业发展的过程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保障了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控制水平,提升了消费者效用获得。产业间,百度、小米等互联网企业与新能源汽车的跨产业合作实现了智能化提升,进一步提高国内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国际化水平;产业内,特斯拉与比亚迪关于各自优势技术的合作打造了相关产业集群,为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规模经济实现开拓新途径。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定位不清晰,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由于其核心技术不处于世界前沿、新产品与技术的研发期限为长周期,但具有资源的优势,可以将其定位为追赶型产业。政府宏观上通过发挥财税政策积极作用、构建产业供应链安全体系和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引导产业方向,微观上进行财政补贴改革、对企业发展实施动态培育、在国际上提升本国企业品牌国际化程度、扶持企业的布局,由此推进中国汽车企业国际化进程。在开放且有竞争的市场下,政府根据产业拥有资源禀赋的优势因势利导,将硬的基础设施如储氢设备、加氢站等和软的制度如营商环境、培育政策等构建和完善,充分利用我国的比较优势,降低总成本,实现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