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杜 珊
民间游戏种类多,趣味性强,不受人数、场所、时间的制约,玩法多样,随机性强,具有浓厚的地方特性和乡土气息。在幼儿园保教工作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民间游戏的教育价值,努力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协同能力,让幼儿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健康成长。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优秀的民间游戏是劳动人民生活经验的积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征。然而,随着电子玩具、智能玩具的涌现,民间游戏已渐行渐远。
尽管电子游戏对幼儿的冲击较大,但是民间游戏回归人的本性,与现实世界互动,与真实材料互动。试想一下,幼儿手拿玩具铲子在沙滩上挖沙子,然后将水引流到挖的坑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感受到大自然带给他们的感触是电子游戏无法取代的。例如,幼儿在“石头剪子布”游戏中的反应能力和成功体验表现,是乐高游戏中难以发现的。
民间游戏是从古代人民群众的生活与实践的过程中流传下来的一种游戏。民间游戏的种类、形式众多,趣味性强,不受人数、场所、时间、接受能力差异的制约,玩法简朴易学,随机性强,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
民间游戏大体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运动类游戏,如“丢手绢”“甩大绳”等。第二类是益智类的游戏,如“盲人摸人”“编花篮”等。这些游戏要求幼儿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能够发展幼儿基本动作,提升肢体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培养幼儿自信、互助的品质。
民间游戏对增强幼儿体质、发展幼儿智力、丰富幼儿生活,具有显著而独特的促进作用。民间游戏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易学会、易传播的特征;二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轻便活跃、节律明快、言语朗朗上口;三是具备很强的随机性,通常不受空间、人数、年龄等各种前提条件的局限;四是民间游戏的玩物原料简单,便于制作。
民间游戏有助于增强幼儿的体质,如“123 跳方格”“老鹰捉小鸡”等。简单的游戏情节和方便的玩物原料,能够使幼儿很容易参与进去,乐此不疲。有的民间游戏还能够增强幼儿肢体动作的协调性、敏感性和平衡性,如“石头剪刀布”“揪一把辫子”“赶小猪”“贴膏药”“跳房子”等游戏。
在进行民间游戏时,幼儿会进行自由组合。例如,“两人三足”游戏就是让幼儿两人为一组并排站立,将幼儿两只脚用绳子绑起来,先到达终点的小组获胜。这就要求小组成员必须相互协作。又如,在“五只小猴荡秋千”“点点点豆豆”等游戏中,幼儿一边念儿歌一边做手指动作,旨在增强幼儿手指头的灵活性。
需要指出的是,民间游戏产生在特定的历史时代,反映的是那个时代的生活特征和人情世故。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民间游戏会有一定的局限性。一些传统的民间游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游戏的娱乐性要求。因此,教师要注重对个别民间游戏进行编改,让民间游戏焕发出新的活力,契合幼儿身心发展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在幼儿园保教活动中,教师要依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实际情况,按照教学目标选择适合的民间游戏。这就要求教师选择“猫捉老鼠”等游戏。生动有趣的游戏,能够让幼儿在快乐的气氛中发展肢体动作。
早晨刚入园,教师应提前在活动区域中投放能在桌面上玩的游戏素材。幼儿可以根据爱好,随意选取游戏素材。幼儿可以一个人安静地玩,也可以和其他同伴一起玩,如“叠高高”“挑小木棒”“抓豆豆”等游戏,这些游戏运动量相对较小。户外锻炼时,游戏的种类也很多,如“跳大绳”“转陀螺”“踢毽子”“赶小猪”等。教师应当选取一些玩具方便携带、不受时间和场所限制的民间游戏,将其穿插在零散的时间中进行,如“挑花线”“找东西南北”“蚊子叮人”“石头剪子布”等。
小班幼儿大肌肉的肢体动作处于较为快速的发展时段,教师组织“丢手绢”“老鹰捉小鸡”“捉迷藏”等民间游戏,增强幼儿大肌肉肢体动作机能;中班幼儿小肌肉肢体动作发展相对较快,教师所选的游戏能够增强幼儿小肌肉肢体动作的灵活性,如“抓纽扣”等游戏。大班幼儿肢体动作的复杂性、抽象性、灵便性较强,教师可以组织有一定技巧和力量的游戏,如“鞭陀螺”等。对于相同年龄、发展水平不同的幼儿,教师要有针对性地组织民间游戏,让每个幼儿在原来的发展水平上获得进一步发展。
在民间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通过敏锐地观察幼儿,并收集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各类信号,并且判别幼儿对此游戏的了解和把握情况。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对幼儿进行参与式指导或启发式指导。